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开展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临床护士医院感染防控认知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分析有效问卷323份,临床护士医院感染防控总量表、知识维度、态度维度和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94.35、24.35、31.58和38.41...  相似文献   

2.
PICC导管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PICC导管作为静脉输液的安全通道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患者在留置导管期间发生的感染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针对引起感染的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导管因素、操作因素和护理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最大限度降低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3.
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综述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减少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l月~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患者中,抽取确诊为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39例,设为观察组,抽取未感染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和感染导管培养。结果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穿刺次数、年龄也是导致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因素。经过对观察组患者感染导管进行培养,发现导致置管后相关性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由大到小分别是:白细胞数(OR=2.561)、操作人员经验(OR=2.023)、导管留置时间(OR=1.347)穿刺次数(OR=1.248)。结论白细胞数、导管留置时间、操作人员经验、穿刺次数、年龄是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置管人员的培训,管理好老年患者,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监督和管理,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RI)的一般情况、病原学及导管培养情况,并寻找有效的护理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92例老年PICC置管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原学及导管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92例PICC置管患者中,可确诊的导管相关感染患者56例,占60.87%;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时间为9~366 d,平均(93.14±82.76)d;在确诊病例的病原菌中,表皮葡萄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鲍蔓不动杆菌占前三位.导管头培养的阳性率较高占60.71%.结论 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低,合并多种疾病,易发生CRI,但不排除存在医院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应加强无菌操作、日常观察护理及相关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6.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婉媚  朱丽贞 《护理研究》2013,(26):2910-2911
[目的]探讨引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实施PICC导管留置病人1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组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留置PICC导管病人中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者17例(9.4%),操作人员经验少、穿刺次数多、不正规换药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因素。[结论]PICC导管容易发生相关感染,且与多个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7.
在新型病原体全球传播的背景下,医疗相关感染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护理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对于确保一线临床护士掌握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预防医疗相关感染的知信行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等内容进行综述,建议从学生性别、教育机构及教育者、实习医院等影响因素出发,采取加强理论学习、实训教学、临床实习等针对性措施,进一步推动医疗相关感染防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防治PICC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方法:选择159例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对34例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PICC导管堵塞34例,患者经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30例再通,4例拔除PICC导管。结论:严格遵守PICC插管操作规程,提高穿刺技巧,正确评估血管,选择适宜导管,正确应用药物,掌握封管技术,加强输液的管理,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PICC导管堵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区三家区级公立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给予PICC导管的19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整理早产儿病历资料,分析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将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早产儿纳入观察组,将未发生PICC导管异位的早产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及置管情况的差异性,分析导致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早产儿在不同胎龄、体重、置管日龄、置管部位、置管静脉、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护士层级等多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静脉、置管护士层级、患儿体重、置管部位等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保护因素,置管前机械通气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早产儿PICC导管的最佳置入长度:左侧为(16. 2±4. 1) cm,右侧为(16. 9±4. 3) cm。结论置管静脉、置管护士层级、患儿体重、置管部位、置管前机械通气是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应根据置管静脉及早产儿的体重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对63例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进行病原学分析和回顾性调查,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情况。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者32例,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时间为8~366(平均91.13±83.59)d;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21.88%,近平滑念珠菌占15.63%,鲍蔓不动杆菌占12.50%。导管头占61.29%,导管皮下段占51.61%。  相似文献   

11.
静脉通路护理门诊护士对PICC护理认知及需求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静脉通路护理门诊护士对PICC护理认知及需求的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天津市25所医院114名静脉通路护理门诊护士运用自行编制的PICC护理认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的113名静脉专科护士对门诊管理标准认知中得分最高的是管理制度(满分率为67.26%)、最低的为人员配置情况(满分率为23.90%);PICC护理自我能力评价部分均值最高的是有效沟通能力(3.50±0.520)分、最低的是科研能力(2.36±0.846)分;PICC维护操作认知情况方面,仅56.7%的护士认为集束化护理套餐执行情况非常好;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护士长管理、是否接受PICC培训、不同文化程度的护士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护士的得分与年龄、工作年限、从事PICC工作年限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年龄影响护士认知情况。结论:静脉通路护理门诊在健康教育内涵、人才培养体系、配套设施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从而保证静脉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2.
PICC管固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伯艳  岳建伟 《现代护理》2007,13(15):1440-1441
目的探讨固定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方法对3例PICC置管患者穿刺早期90次的固定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结果改进后的固定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方法,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减少。结论妥善固定PICC能有效预防穿刺点出血,减少渗出及减轻患肢活动耐受的不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诊PICC患者的家庭功能情况,及其与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对PICC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130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总分为(2.30±0.31)分,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总分为(2.18±0.41)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总分为(2.55±0.38)分。患者的家庭功能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健康行为呈负相关(P<0.05)。结论:门诊PICC患者的家庭功能可影响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应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后预防性化疗患者应用PICC的安全性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60例肝癌肝移植术后应用PICC进行预防性化疗的患者,观察其置管、带管及拔管全过程中并发症及异常情况的发生率,并与同期66例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应用PICC进行化疗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同时,总结肝癌肝移植术后应用PICC进行预防性化疗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 2组在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非计划性拔(脱)管率、穿刺点局部愈合不良发生率、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方面,肝移植组显著高于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均为0.结论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导管维护流程并做好患者的宣教管理,能确保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应用PICC进行预防性化疗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PICC带管期间皮炎患者受到皮炎的影响和改变,为临床个性化护理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1例发生皮炎的PICC带管患者进行半结构化式访谈,资料通过Colaizzi法分析法得出主题。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类与剖析可归纳为4个主题:皮炎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焦虑与担忧;对PICC专科护士的认可增加;患者迫切需要便捷的医疗资源。结论 医护人员应发挥对政策信息掌握及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预防皮炎发生,对皮炎患者及时评估,尽早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和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化疗间歇期居家护理对并发症的影响,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及使用寿命。方法将213例PICC并携带导管出院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定期回本单位护理组108例和社区护理组105例,比较2组患者间歇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回本单位护理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8%(15/108),社区护理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4%(54/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患者PICC居家护理方式与导管留置过程并发症发生率有相关关系,建议患者尽可能回本单位护理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 in newborns undergoing infusion therapy using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281 newborns who underwent installation of 483 PICC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was followed from catheter insertion until 72 h after removal. Risk factors were assessed by analyz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ariables using the chi-square test and relative risk (RR) using the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The significance level was 5%. 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preterm infants with inadequate weight, respiratory disorders, and heart disease, but these variable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CRBSI.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CRBSI and PICC insertion in the upper limbs of newborns who received infusion therapy in the NICU (RR = 2.8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2–6.85).  相似文献   

18.
PICC导致静脉炎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留置PICC导致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临床医护人员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同期住院治疗,初次使用PICC导管病人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穿刺静脉、穿刺次数、活动度、导管预处理血糖水平与静脉炎的发生存在相关关系;患者使用化疗药、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则与静脉炎的发生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贵要静脉、导管预处理是静脉炎发生的保护因素,反复多次插管、年龄是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PICC患者的护理应高度重视这些因素,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问题,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PICC导管的维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 utiliza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placement in patients in an urban hospital setting.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 prospective database created for quality assurance purposes of all patients who had a PICC request placed on Friday afternoon–Sunday between January and June 2019.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pertinent medical history, and procedural details (incidence of PICC placement and the reason for PICC cancellation). The most common reasons for PICC consultation was “long-term intravenous (IV) antibiotics” (51.3%) and “poor IV access” (39.5%). On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only 51/76 (67%) patients underwent subsequent PICC placement in the days following request placement. Of the 1/3 patients in whom a PICC was not subsequently placed, 64% were deemed nonindicated, and an additional 28% were contraindicated. In these patients, the reason for PICC consultation was most commonly “poor IV access.” There appears to be an overutilization of PICCs in our hospital setting; indications for PICCs should be carefully reviewed as these lines pose a risk of morbidity to patients who may not need them.  相似文献   

20.
湿热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观察湿热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9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仅实验组接受湿热敷,置管后12h开始,2次/d,20min/次,连续3d,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比例。结果实验组发生比例为4.17%,对照组发生比例为1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湿热敷能有效预防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