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蔡铜元 《食用菌》1992,14(5):24-25
蘑菇培养料的常规堆料和二次发酵(又称后发酵)过程中都要进行翻料堆,不但花工多,而且劳动强度大。常规堆料,因堆料时间长,培养料堆制过熟,养分流失多,加之堆料全过程是在室外,培养料堆制的质量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蘑菇产量低.二次发酵是对常规堆料法的改进,可缩短堆料时间,将料移进室内床架上进  相似文献   

2.
不同发酵方式制备的小麦草蘑菇培养料的质量及蘑菇的产员有较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室内二次发酵的培养料比室外一次发酵的增产40.8%;室外堆制发酵翻堆两次后,改小堆进行空心发酵的培养料比室外一次发酵的增产33.8%,其增产幅度同室内二次发酵的较为接近,且耗资少,省工简便。  相似文献   

3.
蘑菇后发酵中嗜热真菌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蘑菇后发酵中嗜热真菌对产量的影响蘑菇二次发酵分前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前发酵即培养料在室外堆制阶段时间为12~14天,后发酵即经前发酵过的培养科进入室内进行升温处理阶段。在这阶段许多有益微生的就在此长出来,这些微生物亢细菌、真菌、放线菌,对蘑菇生长起...  相似文献   

4.
泡沫房纯稻草熟料栽培草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菇栽培发源于我国广东,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期间主要经历了地面堆式栽培、层架立体栽培(塑料大棚或蘑菇房)、熟料袋栽和泡沫房层架熟料栽培等方式,其灭菌过程经历了一次发酵(堆制)、二次发酵(堆制加巴氏灭菌)及高温灭菌等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提高隧道式堆制生产双孢蘑菇基料的质量,从而满足双孢蘑菇生产中对产量和品质的要求,进而为秸秆和奶牛场废弃物混合堆制双孢蘑菇栽培基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采集7个批次隧道堆制生产的栽培基料,对其理化性状进行分析,分析栽培得到的双孢蘑菇的品质和产量,并对栽培基料与品质、产量间关系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二次发酵结束时,各批次栽培基料的pH均微偏碱性,基料全氮含量上升,C∶N下降.B5批次栽培基料所得双孢蘑菇的品质最好,产量较高,所得栽培基料适合栽培双孢蘑菇,栽培基料原料堆制配方较为合理.二次发酵后栽培基料总有机碳含量、C∶N与品质和产量负相关,基料全氮含量与品质和产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制备适合蘑菇生长的培养料是栽培蘑菇的关键。随着蘑菇生产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广大蘑菇种植者希望有一种快速有效的蘑菇培养料发酵新技术,以克服目前二次发酵技术周期长、费工多、耗能大的缺点。为此,我们于1987年开始进行蘑菇培养料发酵新技术的研究,制成了适于制备蘑菇培养料的“增温发酵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蘑菇培养料节能、快速、床式发酵的新技术,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增温发酵剂的制备在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的基础上,我们在国内首次分离筛选到可用于蘑菇堆肥的微生物,并以此为基础制成了适用于制备蘑菇培养料的“增温发酵剂”。(二)应用增温发酵剂进行蘑菇培养料发酵根据增温发酵剂的最佳生长条件和二次发酵的原理,同时参照国外短期发酵技术和室内发酵方法,并结合国内常规堆制发酵的操作步骤,我们建立了一套在生产上行之有效的节能、快速、床式蘑菇培养料发酵新技术。其具体流程为:稻草的切割和预湿一预堆一添加增温发酵剂一培养料进房床式发酵一翻格播种一管理采收。与二次发酵技术相比,每堆制111.1米~2培养料,应用这技术可省煤150~300公斤,省工8~10个,缩短周期5~10天。  相似文献   

7.
生物增温发酵剂中TM1产生的几种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孢蘑菇是一种腐生真菌,它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完全由培养料提供,但培养料中的大部分原料蘑菇菌丝不能直接利用作为营养源和能源,首先要通过堆制发酵打破培养料中一些原有基质结构并部分转化为有机复合物,而这一系列的物质及能量变化过程与堆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菌丝向胞外分泌多种酶又密不可分。因此,在了解蘑菇的营养需求基础上进一步对堆制发酵过程中酶的特点进行研究,能使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制备适合于蘑菇生长的培养料,为了更好地阐述生物增温发酵剂中的微生物TM_1,在培养料堆制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蘑菇高产的理化原因,我们避开了培养料中的其他微生物类群,而单一对生物增温发酵剂中的微生物TM_1,所产生的几种酶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8.
答读者     
《食用菌》1983,(6)
蘑菇堆料为什么要翻堆? 答:蘑菇料堆制过程中要翻堆,是为了改善堆内空气条件,调节水分,散发废气,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利进一步发酵,使培养料得以良好的转化和分解。翻堆时需把上面的料翻到下面、外面的翻到里面,把粪草充分抖松、拌匀。一般要翻4~5次,通常每次间隔时间是7、6、5、3天。具体的翻堆间隔时间和堆制总天数,应根据天气、草的种类、料温变化等情况灵活掌握。第二次翻堆  相似文献   

9.
棉壳未发酵料制蘑菇菌种是蘑菇制种的最新成果,但一般仅限于栽培种的制作,而原种制作仍沿用堆制、发酵技术。但是,由于早春低温连阴雨对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极为不利,而对原种生产影响较大,常造成缺种甚至绝种。为此,我们从1992年3月起对未发酵料棉壳制蘑菇原种进行本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菌株:152、176,本院保存。1.2 母种培养基采用棉壳木屑汁蔗糖培养基,即:棉壳75g,木屑75g,马  相似文献   

10.
堆制好培养料,是蘑菇优质高产的基础。培养料除了要按照一定的氮碳比例配合外,堆积发酵是一个关键。据国内外资料,要使蘑菇培养料得到较理想的营养物质,一般都需要进行室外前发酵和室内后发酵。但在我国农村,目前要全面推行室内补助热能进行培养料的后发酵还是有困难的。为此,我地区根据培养料二次发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隧道发酵技术,以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菌渣为原材料,进行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制备.通过一次及二次隧道发酵的工艺控制,检测堆制过程中温度、含水量、pH及电导率等理化成分的变化,并结合出菇结果评价金针菇菌渣培养料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渣在隧道一次发酵过程中最高温可达74℃以上,整个发酵...  相似文献   

12.
前发酵采用并排贴近式小堆群,以增加好气发酵比重,省工省时;后发酵根据二次发酵后培养料偏生、偏干或氨味3种情况,区别进行再发酵,以提高发酵品质。  相似文献   

13.
初始物料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对番茄秧堆肥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好氧堆肥技术是有机废物循环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堆肥生产中多采用原料全碳与全氮含量的比值(C/N)指导堆肥原料的配比,但由于物料有机质组分存在差异,促进堆肥发酵进程应选用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有效碳源。本试验以番茄秧为主要堆肥原料,以麦秸、淀粉和尿素为调理剂,将初始混合物料的C/N调整至25、含水量控制在60%,调节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8%和12%,研究初始混合物料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差异对堆肥发酵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初始CO_2的释放速率越高,CO_2累积释放量越高,堆肥物料损失越高,堆肥腐熟周期越短,腐熟度越好,堆肥反应越易启动。初始混合物料中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大于8%时,有利于有机废物的快速堆肥化处理,且初始物料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不会影响堆肥的腐熟和产品的性质。因此,可将增加初始物料中的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作为加速堆肥进程的方法,同时也可用作指导堆肥物料配比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With a 3-day duration of Stage I of composting, an initial nitrogen (N) content of about 1.4% of the dry matter resulted in a shorter time in Stage II and a 14-day earlier start to cropping than a 2.4% N content. In 6 weeks cropping from each compost, the yields of mushrooms were similar.Following 13 and 23 days in Stage I, initial N content had little or no effect on the duration of Stage II or on the start of cropping, but the yield of mushrooms was greater from composts with the higher N content.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proposition that with increasing duration of composting a higher initial N content of the compost is acceptable, and probably desirable, for preparing a successful compost.A direct relation between duration of composting and losses of water and dry matter from the compost was confirmed.The occurrence of Coprinus spp. (ink caps) fruit bodies during mushroom cropping was not a good indication of subsequent yield of mushrooms.  相似文献   

15.
氨气和硫化氢的挥发是堆肥发酵过程中,臭味产生的主要原因.试验以鸡粪为原料进行堆肥发酵,通过添加填充料,调节堆料C/N值,有效控制堆肥发酵过程中臭气的产生.结果表明:堆肥中添加填充料能缩短发酵脱臭的时间,有效降低发酵过程中氨的挥发损失,与对照处理相比,糠醛渣可减少氮素损失达18.3%以上;同时添加填充料能有效降低硫化氢的释放浓度,菌渣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测定培养料温度及N、C、粗蛋白和脂类等主要成分 ,说明助堆剂通过嗜热菌的新陈代谢 ,产生热能 ,提高料温 ,促进培养料生物分解转化 ,由此可缩短堆制时间和节约外能。  相似文献   

17.
园林植物废弃物堆肥的理化性状及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园林植物废弃物为原料,采用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运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含水率、C/N、菌种和翻堆对堆肥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种子发芽指数的适宜参数是含水率51.2%、C/N30.9、菌种用量10 g/kg、翻堆时间5 d,4个因素对堆肥影响的大小顺序是:含水率、C/N、翻堆时间、菌种用量。堆肥过程堆料体积缩小,pH和EC值升高,堆肥成品具有一定的肥力。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培养料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工厂化生产双孢蘑菇培养料的隧道一次发酵和隧道二次发酵温度变化的观察和记录,形成了以温度变化为衡量生产双孢蘑菇培养料优劣的1个重要指标。试验设计了2种配方,得出稻、麦草3:2配方虽产量与全稻草配方产量无差异,但可以提高双孢蘑菇头潮菇产量,增产0.9kg·m-2,减少双孢蘑菇潮数,缩短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19.
Prolonging duration of composting, especially of Stage II (peak-heating), increased loss of material, reduced bulk density and resulted in a lower weight of compost prepared per tonne of original straw,Yield of mushrooms (Agaricus bisporus) per tonne of prepared compost was unaffected by prolonging Stage II, but was reduced when expressed per unit area, per tonne of compost filled, or per tonne of original straw, because of loss of materials and reduced bulk density.Fruit bodies of a weed mould, Coprinus sp., were more numerous during mushroom cropping on composts which had been prepared with the shortest Stage II, bu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occurrence of Coprinus sp. and the yield of mushrooms per tonne of prepared compost.A basis is proposed for comparing composts prepared by a wide variety of methods.  相似文献   

20.
平菇培养料发酵度快速测定指标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平菇培养料发酵度的判定指标,选用以粉碎玉米芯小粒、中粒和大粒为主要原料配制的平菇培养料,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含水量、pH值和总碳、总氮、水溶性有机碳(DOC)、氨含量以及杂菌抑制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栽培平菇的生产特性。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3种培养料的pH值先降后升,含水量、总碳含量、C/N和DOC含量降低,氨含量先升后降,总氮升高。发酵结束,小粒DOC含量低于大粒,而氨含量和杂菌抑制物质含量高于大粒。培养料粒径越小,栽培平菇发菌期料温越低、染菌率越低、生物学效率越高。因此,发酵料栽培平菇宜采用小粒的粉碎玉米芯,发酵结束发酵料含水量为60%~67%、pH值为8.0~8.6、DOC(w)以低于12 g·kg-1和氨含量(ρ)为发酵料渗出液中以氨检测试纸条测定值低于1350 mg·L-1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