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探讨索拉非尼诱导肝癌细胞自噬的作用及机制。选取人肝癌HepG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2.5μmol/L组、5μmol/L组和10μmol/L组,其中2.5μmol/L组、5μmol/L组和10μmol/L组分别给予2.5μmol/L、5μmol/L和10μmol/L索拉非尼,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检测LC3-Ⅱ、Beclin-l表达。2.5μmol/L组、5μmol/L组和10μmol/L组培养24、48和72 h时吸光度(A)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10μmol/L组培养24、48和72 h时A值分别为0.289±0.097、0.310±0.100和0.411±0.103,明显低于2.5μmol/L和5μmol/L组(P<0.05);2.5μmol/L组、5μmol/L组和10μmol/L组自噬小体形成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10μmol/L组自噬小体形成数为(37.40±4.45)个,明显高于2.5μmol/L组和5μmol/L组(P<0.05);2.5μmol/L、5μmol/L组和10μmol/L组LC3-Ⅱ、Beclin-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10μmol/L组LC3-Ⅱ、Beclin-1相对表达量为1.022±0.105和0.562±0.102,明显高于2.5μmol/L组和5μmol/L组(P<0.05)。索拉非尼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自噬小体生成,可能与调控Beclin-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奥曲肽与胰岛素对人肝癌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在体外胰岛素能否促进人肝癌细胞增殖,奥曲肽对其诱导的增殖活动有无抑制作用。方法:将奥曲肽与胰岛素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运用MTT、直接细胞计数及流仪测定等方法观察奥曲肽与胰岛素对肝癌细胞的活细菌数及其比值,细胞总数、细胞周期及增殖指数(PI)的影响。结果:胰岛素(0-5μg/ml)使人肝癌细胞株BEL0-7402的细胞总数、活细胞数及其比值增加;而奥曲肽(0-2μg/ml)则使细胞基础的及胰岛素刺激的细胞总数、活细胞数及其比值下降,5μg/ml的胰岛素增加细胞的PI值而1μg/ml的奥曲肽降低其PI值(P<0.05),并产生S期限滞作用。结论:在体外,胰岛素可诱导人肝癌细胞增殖,奥曲肽不仅直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对胰岛素诱导的肝癌细胞增殖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炳荣  骆丹  吉玺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3):233-235,i0001
目的:研究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gallate,EGCG)对紫外线抑制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诱导树突状细胞(DC)成熟后,使用不同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分别将EGCG处理或未处理的DC与T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72h后用MTT法检测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UVB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当UVB剂量大于10mJ/cm2时抑制率即可达100%,使用浓度为200μg/mL的EGCG处理DC后,各剂量组UVB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则可得到部分改善。结论:紫外线可以直接抑制DC的免疫功能,EGCG具有拮抗紫外线抑制DC细胞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联合表阿霉素(Epirubicin)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索拉非尼单药组、表阿霉素单药组、索拉非尼联合表阿霉素组。根据索拉非尼及表阿霉素的IC50值设定联合给药浓度及时间。MTT法测定72h时间点索拉非尼及表阿霉素单用与联合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索拉非尼72h的IC50值为1.820μmol/l,表阿霉素72的IC50值为0.99μmol/l。在72h时,两药联合给药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P<0.05)。结论:索拉非尼和表阿霉素对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联合给药表现出协同或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与顺铂(DDP)联合应用对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系FRH-0201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RES、DDP单独及联合作用FRH-0201细胞不同的时间,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比色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改变及细胞凋亡率。结果:RES在5~320μmo/lL浓度范围内能够抑制FRH-0201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其作用24、48和72h的IC50分别为55.35、32.84和28.01μmol/L。RES+DDP联合应用的细胞抑制率和诱导凋亡率较二者单独作用显著升高(P〈0.05)。结论:RES对FRH-0201细胞具有抑制作用,RES+DDP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为非特异性杀伤免疫效应细胞,杀伤活性有待提高。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PC),可诱发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本研究旨在探讨肾癌(RCC)肿瘤冻融抗原致敏的DC与CIK共培养后能否提高DC-CIK细胞对RCC的特异性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参二醇组皂苷(panoxadiol saponin PDS)与顺铂(cisplatin,DDP)联合应用对DU145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PDS与DDP联合应用对DUl45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吖啶橙染色观察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并计算细胞平均凋亡率;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细胞内激活的caspase3的表达.结果 100mg/L,PDS与0.2 u mol/L DDP联合给药:(1)48h后可使单独应用0.2 1.tmol/L DDP组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由16.35%提高到47.13%;(2)吖啶橙荧光染色可见细胞呈现明显凋亡形态,其凋亡率与2μmol/L DDP组相当:(3)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可使单独应用0.2μmol/L DDP组其诱导DU145细胞凋亡率从5.53%提高到19.39%,相当于其10倍剂量即2.0 μmol/L DDP的诱导凋亡效应(21.05%),明显高于PDS单独应用的凋亡率:(4)免疫化学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可使单独应用O.2 μmol/L DDP组细胞内激活的caspase3阳性细胞率与2 μmol/L DDP组相当.结论 PDS能增强DDP对DU145前列腺癌细胞的致凋亡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鱼藤素对胃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0、1、10和25μmol/L)鱼藤素作用于胃癌细胞MKN-45 24、48、72和96 h后对其增殖的影响;AnnexinⅤ-FITC/PI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鱼藤素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DAPI及Hoechst染色观察细胞核变化。结果:1μmol/L鱼藤素作用于MKN-45细胞24 h后抑制率为(28.82±0.002)%。随着鱼藤素浓度(10、25μmol/L)增加,作用时间(48、72、96 h)延长,其抑制作用增加,表明其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浓度(1、10和25μmol/L)鱼藤素作用于细胞48 h后,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显示鱼藤素显著促进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1μmol/L鱼藤素作用于细胞48 h后,S期细胞比例升高,G_0/G_1期及G_2/M期细胞比例下降;10μmol/L鱼藤素作用于细胞48 h后,G_2/M期细胞比例升高,G_0/G_1期细胞比例下降(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联合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肝癌生长与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采集健康自愿者外周血50mL,体外培养健康成人细胞因子诱导的DC和CIK。160只雄性ICR小鼠建立H22肝癌细胞小鼠原位肝癌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1)生理盐水组:仅经胃灌注与索拉非尼组同等的生理盐水;(2)索拉非尼组:经胃灌注索拉非尼100μg/g,1次/d;(3)DC—CIK细胞组:经腹腔注射DC—CIK共培养细胞,1×10^7/只,1次/3d;(4)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细胞组:经胃灌注索拉非尼,同时腹腔注射DC—CIK共培养细胞,剂量同前。每组40只,治疗3周。各组取20只处死,获取外周血和肝脏肿瘤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AFP水平,HE染色检测肿瘤坏死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肿瘤组织Ki-67和CD34表达。各组余下20只小鼠,观察生存时间。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问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DC和CIK诱导、培养成功。生理盐水组、索拉非尼组、DC—CIK组和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组AFP分别为(0.675±0.177)ng/L、(0.379±0.052)ng/L、(0.415±0.028)ng/L和(0.288±0.012)ng/L,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415,P〈0.05)。生理盐水组肝内和腹腔转移数目分别为(21.2±1.3)个和(29.7±7.6)个,索拉非尼组分别为(16.4±1.6)个和(17.4±1.8)个,DC—CIK组分别为(20.2±1.7)个和(26.4±1.7)个,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组分别为(15.2±1.3)个和(15.2±1.3)个,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7,3.271,(P〈0.05)。生理盐水组、索拉非尼组、DC—CIK组和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组抑瘤率分别为0、21%±3%、9%4-3%和24%±5%,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5,P〈0.05)。生理盐水组、索拉非尼组、DC—CIK组和索拉非尼联合DC—CIK组生存时间分别为(18.2±2.5)d、(21.6±2.1)d、(24.3±2.8)d和(25.4±1.4)d,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7,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DC与CIK免疫治疗能够显著延长肝癌荷瘤小鼠生存时间,抑制肝肿瘤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脱氧氟尿苷(5-DFUR)和顺铂(CDDP)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及凋亡率。结果 5-DFUR(7.815~250mg/L)和CDDP(0.63~20mg/L)单独应用均对人肝癌BEL- 7402细胞有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5-DFUR与CDDP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产生显著的协同杀伤作用,5-DFUR与CDDP浓度接近IC50时即5-DFUR 62.5mg/L与CDDP 2.5mg/L联合用药时可使CDDP的抑制率从单独用药的45.12%提高到联合用药的89%(P〈0.01)。CDDP、5-DFUR单独应用48h后可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发生凋亡,凋亡比率分别为15.37%和21.25%,联合用药组在48h细胞凋亡的比率则为19.37%,72h后CDDP、5-DFUR单独应用诱导人肝癌BEL-7402细胞发生凋亡的比率分别为19.3%和28.37%,而联合应用组诱导凋亡细胞的比例达到55.7%(P〈0.01),CDDP与5-DFUR单用72h时,细胞周期G1期阻滞较为明显,而当5-DFUR与CDDP合用后,G1期、S、G2期/M期细胞增加,尤其是G2期/M期细胞数增加明显。结论 5-DFUR与CDDP联合应用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可产生显著的协同杀伤作用,其细胞周期调节发生在G2~M期,细胞被阻滞于G2~M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共培养异源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活化的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观察DC-CIK细胞的细胞周期,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健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贴壁和悬浮细胞分别为树突状细胞和杀伤细胞.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DC-CIK细胞以1∶5,1∶10,1∶20共培养4 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CIK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表达CD+29CD+444双阳性的细胞为93.6%,实验选用第三代后的细胞.在培养第9天树突状细胞表达CD1α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HLA-DR+)]双阳性细胞数为98.5%.DC-CIK细胞表达CD+3CD+56的细胞数为(29.2±12.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DC-CIK细胞滞留在G0/G1期,且与细胞比例呈正相关.以1∶5,1∶10,1∶20的比例共培养4 d的DC-CIK细胞的G0/G1期和S期分别为(91.0±3.3)%和(2.8±0.6)%,(88.7±3.0)%和(5.1±2.8)%,(83.7±1.7)%和(8.7±3.4)%.对照组(同步化DC-CIK细胞)为(73.4±1.0)%和(17.4±0.6)%.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抑制DC-CIK细胞的细胞周期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可溶性TRAIL蛋白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观察并探讨人重组可溶性TRAIL蛋白诱导MG-63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初步探讨TRAIL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 MTT法测定TRAIL对MG-63细胞、MRC-5人肺二倍体细胞及L-02人肝细胞的抑制率;电镜观察与FACS分析TRAIL蛋白诱导MG-63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作用;用RT-PCR检测TRAIL受体在MG-63骨肉瘤细胞、MRC-5人肺二倍体细胞及L-02人肝细胞上的表达,并初步分析TRAIL诱导MG-63骨肉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结果 MTT还原试验表明:作用24h后500ng/ml TRAIL的抑制率为10.1%,1μg/ml TRAIL的抑制率为24.3%,2μg/ml TRAIL的抑制率为50.6%,5μg/ml TRAIL的抑制率为95%以上,其半数抑制浓度为2μg/ml。而TRAIL对MRC-5人肺二倍体细胞株及L-02人肝细胞株无明显作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MG-63骨肉瘤细胞经TRAIL作用3~8h后即有部分细胞开始变小、变圆,24h后大量细胞变圆、脱落,漂浮于培养液中。透射电镜可观察到核固缩,染色质浓聚于核膜形成新月状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2μg/ml的TRAIL处理MG-63骨肉瘤细胞6h,即可在二倍体峰前出现较明显的凋亡峰。结论 人可溶性TRAIL蛋白可以迅速地选择性杀伤MG-63骨肉瘤细胞,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树突状细胞呈递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s)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胃细胞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有核细胞体外经GM -CSF和IL -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 ,负载肿瘤裂解物后诱导自体CTLs产生。用细胞毒试验检测CTLs杀伤活性 ,和用ELISA测定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 胃癌患者自体来源的DC裂解物能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胃癌细胞具有高杀伤率 ,可达 83 % ;致敏的DC组中IL -12与TNF -α的浓度 ( 1161± 2 3 9pg/ml,10 44± 3 12 pg/ml)显著高于未致敏的DC组 ( P <0 .0 5 )。结论 DC能呈递胃癌裂解物 ,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  相似文献   

14.
白藜芦醇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体外单独及联合化疗药物对胰腺癌MIAPaCa-2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观察Res,5-氟脲嘧啶(5-flurouracil,5-FU)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分别对胰腺癌MIAPaCa-2细胞增殖的影响,然后根据以上抑制结果,选择对MIAPaCa-2细胞抑制率在15%~30%的5-FU或Gem药物浓度,再与不同浓度的Res联合用药。在联合药物处理MIAPaCa-2细胞48 h后,同样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联合用药,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Res,5-FU及Gem体外单独用药均能显著抑制MIAPaCa-2细胞的生长增殖,Res联合384.4μmol/L 5-FU或5.0μmol/L Gem后,对MIAPaCa-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著提高,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Res能显著抑制人胰腺癌MIAPaCa-2细胞的增殖,Res联合5-FU或Gem能显著提高对MIAPaCa-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喹啉衍生物PQ1联合顺铂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及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前列腺癌PC3细胞,对比空白对照组、10 mg/ml顺铂对照组及顺铂联合不同浓度(1、2、5、10、15μmol/L)喹啉衍生物PQ1各组PC3细胞增殖情况,通过RT-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间细胞缝隙连接相关蛋白Cx43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喹啉衍生物PQ1浓度在1~10μmol/L联合顺铂能明显抑制PC3细胞的体外增殖,随浓度、时间的增加,抑制率相应升高。不同浓度联合药物处理PC3细胞后,Cx43 mRNA及蛋白表达也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喹啉衍生物可以通过上调前列腺癌PC3细胞间缝隙连接相关蛋白Cx4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来促进前列腺癌PC3细胞的细胞间缝隙连接功能,增强顺铂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对不同肝细胞肝癌(HCC)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与基础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细胞免疫化学定量分析和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方法 ,评价不同浓度(0.01~30.00 μmol/L)索拉非尼对4种人肝癌细胞(SMMC-7721、MHCC97-L、MHCC97-H和HCCLM6)体外杀伤作用与细胞基础pERK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4种细胞株基础pERK蛋白表达含量随着转移潜能依次递增.索拉非尼对各细胞株的IC_(50)与pERK蛋白表达呈负相关(Spearman r=-0.8671,P<0.01,n=12),提示索拉非尼的药物敏感性与细胞基础pERK蛋白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pERK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预测索拉非尼对肝细胞癌的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 O3)单独及联合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检测其体外生长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探讨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及联合应用不同浓度的ATRA(0.1、1.0、10.0 μmol/L)、As2O3(0.5、1.0、2.0μmol/L)处理HepG-2细胞,用噻唑蓝(MTr)法测定不同作用时间细胞增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FCM)膜联蛋白V/碘化丙锭(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采用荧光探针技术(Fluo-3),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Ca2+]i的变化.结果 ATRA、As2O3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与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联合用药优于单独用药;ATRA、As2O3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的凋亡,随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药物浓度的增高,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联合组更明显;作用时间为24、48 h时,细胞内Ca2+荧光强度与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联合组荧光增强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作用时间至72 h时,荧光强度又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 ATRA、As2O3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HepG-2凋亡,其诱导凋亡分子机制可能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有关;ATRA、As2O3体外联合应用有协同抗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静脉回输、淋巴结部位皮下注射、全肝CIK加DC灌注治疗,配合心理护理,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进行对症护理.结果 患者症状改善,疼痛减轻,腹水吸收,黄疸消退,ALT、AST由治疗前的114 U/L、1 133 U/L降至42 U/L、256 U/L,肿瘤缩小.提示DC-CIK相结合的生物治疗方法,不仅能提高CIK的细胞毒作用,也能显著提高DC的功能,对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临床效果;高质量的护理是治疗顺利完成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为模型,观察曲古抑菌素A(TSA)联合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HSV-1)对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0.5 ×10-3μmol/L TSA和10 MOI HSV-1及0.5 × 101 μmol/L TSA与10 MOIHSV-1组合作用于U251人胶质瘤细胞,72 h后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单一TSA组、单一HSV-1组、TSA与HSV-1联合组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8.0±1.8)%、(18.0±3.1)%、(58.0±5.8)%;凋亡率分别为(47.4±3.5)%、(29.6±3.0)%、(59.6±4.0)%.TSA与HSV-1联合组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明显高于单一使用TSA或HSV-1组(P<0.01).结论 TSA联合HSV-1对体外培养的U251细胞具有协同或叠加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羽扁豆醇(lupeol)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生长和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lupeol对肝癌细胞 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02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TRAIL受体及抗凋亡蛋白表达变化,比色法分析caspase-8、-9、-3酶活性改变。结果〓lupeol对SMMC-7721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IC50=40 μmol/L),而对正常肝细胞L-02无细胞毒作用;lupeol在30、40、50 μmol/L浓度范围诱导SMMC-7721细胞48小时的凋亡率分别为5.5%、12.6%、28%;抗凋亡蛋白c-FLIPL表达下调,caspase-8及caspase-3活性增强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Lupeol通过下调c-FLIPL表达激活caspase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对肝癌细胞增殖发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