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泌尿外科腔镜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2010年7月于我院泌尿外科行腔镜手术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7例,术后给予氟比洛芬酯镇痛;对照组45例,给予生理盐水做安慰剂对照.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4h、8h、12h、24h视觉模拟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4h、24h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8h、12h视觉模拟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内,均出现了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胸闷等症状,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对照组为17.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用于泌尿外科腔镜手术后镇痛,镇痛效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廉箫 《医学信息》2019,(14):140-141
目的 探讨行膝关节置换术后给予患者应用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的9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术前与缝合时,均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4、12及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在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临床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予以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方式,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凯纷)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超前镇痛作用及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方法 ASAⅠ-Ⅱ级15—65岁神经外科全麻神经外科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超前镇痛组)、B组(术后镇痛组)和C组(对照组),各40例,A组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10min缓慢静脉注射凯纷50mg,B组于术后缓慢静脉注射凯纷50mg,C组不给凯纷,三组术后均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滴注格拉司琼3mg,术后接PCA泵,泵内药物A组、B组为凯纷50mg+芬太尼8ug/kg+生理盐水至100ml,C组为芬太尼8ug/kg+生理盐水至100ml。观察VAS镇痛评分;镇静评分;循环、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VAS镇痛评分术后8h、24h、36h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B组明显低于C组(P〈0.05)。镇静评分各时间点三组均无过度镇静(如昏睡、昏迷),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三组患者循环、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均在正常范围,术后变化无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凝血功能异常及恶心、呕吐、瘙痒不良反应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凯纷镇痛效果良好,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有效缓解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且有一定超前镇痛作用,可安全用于颅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布托啡诺和地佐辛联合其他镇痛药用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筛选相对较好的镇痛方案。方法选择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肝胆科择期全麻下行开放手术的患者110例和普外科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60例,两科室患者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布托啡诺组和地佐辛组。肝胆科患者布托啡诺组采用布托啡诺0.04 mg/kg+舒芬太尼2.8μg/kg+氟比洛芬酯3 mg/kg+格拉司琼6 mg的镇痛配方,地佐辛组采用与布托啡诺等效剂量用量,即地佐辛0.2 mg/kg+舒芬太尼2.8μg/kg+氟比洛芬酯3 mg/kg+格拉司琼6 mg的配方,普外科患者布托啡诺组采用布托啡诺0.04 mg/kg+舒芬太尼2.5μg/kg+氟比洛芬酯3 mg/kg+格拉司琼6 mg的镇痛配方,地佐辛组采用与布托啡诺等效剂量用量,即地佐辛0.2 mg/kg+舒芬太尼2.5μg/kg+氟比洛芬酯3 mg/kg+格拉司琼6 mg的配方。分别于术后0 h、6 h、24 h、48 h观察并统计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疼痛NRS评分、面部表情评分、镇静状态评分、恶心NRS评分、呕吐NRS评分、瘙痒NRS评分、呼吸抑制等指标。结果两个科室地佐辛组疼痛NRS评分和面部表情评分大于3分的患者均多于布托啡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NRS评分和面部表情评分为1~3分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为1~3分患者个数两个科室布托啡诺组均多于地佐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瘙痒小于等于3分和大于3分患者数,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手术患者使用等效剂量的布托啡诺镇痛和地佐辛术后镇痛,布托啡诺镇痛效果好于地佐辛,镇静强度布托啡诺强于地佐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后不同镇痛策略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249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后采用三切口法腹腔镜手术入路,A组采用罗哌卡因单独局部浸润,B组采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氟比洛芬酯,C组采用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结果患者术后4h疼痛剧烈,A组疼痛程度显著强于B、C两组,随着时间延长,疼痛逐渐缓解,且B、C组的疼痛程度显著弱于A组;术后均出现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C两组,具体统计学差异。结论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氟比洛芬酯和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优于罗哌卡因单独浸润,二者镇痛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控静脉镇痛及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预防小儿上肢术后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上臂下段及远端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自控静脉镇痛组(PI组)与自控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PN组),每组40例。记录2组患儿动态疼痛评分、静态疼痛评分、镇静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家长满意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静态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动态疼痛评分PN组优于P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比较方面,PN组在6 h内镇静评分与P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以上2组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质量、家长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PN组均优于PI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控臂丛神经阻滞可为患儿术后提供更加满意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儿早期功能锻炼,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涂兆珍  韩学敏  张帆 《医学信息》2018,(23):139-141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尿道下裂修补术患儿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全麻下择期行尿道下裂修补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F组和D组,各30例。F组给予芬太尼0.3 μg/(kg·h),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05 μg/(kg·h)+芬太尼0.2 μg/(kg·h),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芬太尼负荷剂量1 μg/kg。手术结束前即刻连接一次性恒速机械镇痛泵,泵注速率2 ml/h。记录连接镇痛泵后2、4、8、12、24及48 h的Wong-Baker脸谱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补救镇痛次数以及术后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F组比较,D组患儿补救镇痛次数、恶心呕吐及躁动发生率降低,患儿2、4、8、12、24及48 h的Wong-Baker脸谱疼痛评分降低、而Ramsay镇静评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镇痛过程中均未出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镇痛能提供较好镇痛效果和较佳镇静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部硬膜外舒芬太尼镇痛在上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择期或限期行上腹部大手术的病人54例,随机分为高位组(H组),中位组(M组),低位组(L组),每组各18例。均于术毕前30min硬膜外腔给予镇痛负荷剂量0.2μg/kg舒芬太尼5ml。术毕3组患者均经硬膜外接镇痛泵输注1.5μg/ml舒芬太尼,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观察并比较3组的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3组术后VAS比较H组与M组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时L组的静息时VAS评分均显著高于H组与M组(P〈0.05),3组静息VAS评分8、20、24、30、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咳嗽时VAS评分术后2、4、8h均显著高于H组与M组(P〈0.05),3组咳嗽VAS评分20、24、30、48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瘙痒发生率、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各时点均未发生呼吸抑制;H组、M组分别与L组在术后第1天舒芬太尼累积用量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天舒芬太尼的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M组分别与L组在术后48h镇痛泵按压总次数和总有效次数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段硬膜外输注1.5μg/ml舒芬太尼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疼痛治疗,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作为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方法,1.5μg/ml舒芬太尼腰部硬膜外输注可替代胸部硬膜外输注,但舒芬太尼用量比胸段时偏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镜的术后镇痛作用。 方法 60例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手术,B组术毕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A组不予任何处理。记录术后6、12、24 h患者静息与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及24h内镇痛药补充给予人次、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 A组患者术后6、12、24 h VAS评分及24 h内镇痛药补充给予人次明显大于B组(P<0.0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舒适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将40名良性前列腺增生并将进行TUR.P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术后患者出现膀胱痉挛性疼痛时,观察组患者使用100mg氟比洛芬酯配比5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若有需要,可加药静脉续滴;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100mg,若效果不理想则肌肉注射盐酸布桂嗪100mg,于用药后30min,1h,2h,4h,6h,8h对2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并记录用药后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给药后30min、1h、2h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4h、6h、8h的视觉模拟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口干、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在继发性出血方面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可作为治疗TUR—P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行音乐放松想象训练辅助治疗对其疼痛程度、不良情绪及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105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53例联合音乐放松想象训练辅助治疗.于术后24 h、48 h、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于手术前3 d和手术后3 d采用简明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情绪状态;于手术前3 d和手术前15 min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心率(Heart Rate,HR)、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48 h、72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紧张-焦虑、抑郁-沮丧、怒-敌意、疲乏-迟钝、迷惑-慌乱和精力-活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15 min,心率、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音乐放松想象训练辅助治疗对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减轻不良情绪,降低心血管应激反应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经超声引导下的T7水平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与单纯静脉自控镇痛在胃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拟于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EP组)和对照组(P组),各25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开始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7水平竖脊肌平面阻滞,术后联合PCIA镇痛,对照组单纯行PCIA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 VAS评分和BCS评分,记录术后24、48 h内镇痛泵自控给药次数,第一次自控镇痛至手术结束时间,术后24、48 h内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EP组后2、6、12、24、48 h VAS评分与BCS评分均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P组第一次自控镇痛至手术结束时间为(12.72±8.60)h,P组第一次自控镇痛至手术结束时间为(0.93±0.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P组术后24、48 h内自控给药次数分别为(1.20±0.65)次,(2.52±1.45)次,P组术后24、48 h自控给药次数分别为(17.68±3.69)次,(24.56±5.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EP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模式可为胃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同时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进而改善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前镇痛(PA)模式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A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PKP手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后向病椎内部灌注骨水泥,PA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肌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10 mg,对照组于术前不予特殊处理。记录2组患者手术开始前(T1)、穿刺套管针穿刺时(T2)、骨水泥推注时(T3)、术后24 h(T4)4个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2组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记录2组T1、T2、T3时间点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及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满意度。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2组T1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6.9±0.3)、(6.8±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7);2组T4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2±0.3)、(2.4±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0.21);T2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5±0.8)、(3.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5);T3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4±0.6)、(3.6±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5);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PA组[(9.1±1.1) mL]明显少于对照组[(16.6±1.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2组T1时间点心率分别为(92±8)、(94±9)次/min,血压(1 528/907)、(1 559/918)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T2、T3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从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内2组间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的满意度P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 P<0.05)。 结论在PKP治疗OVCF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PA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在膝关节手术的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60例择期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B组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A组不予任何处理。记录术后6、12、24 h患者静息与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及24 h内镇痛药补充给予人次、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 A组患者术后6、12、24 h VAS评分及24 h内镇痛药补充给予人次明显大于B组(P<0.0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舒适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了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食管癌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A组)和吗啡组(B组),每组30例。分别于术前0.5h静注氟比洛芬酯或安慰药英脱利匹特,术后距第1次给药6h再次静注氟比洛芬酯或英脱利匹特。两组患者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于麻醉前,手术开始后2h、6h、24h分别应用放免法和酶联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IFN-γ、IL-4水平在术后2h、6h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24h仍未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与B组比较,A组IL-4、IFN-γ升高幅度较小。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围术期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较单用吗啡镇痛可降低血清IFN-γ、IL-4水平,从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胸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对单侧乳腺癌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拟行单侧乳腺癌保乳根治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128例,按照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4组。4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A组患者予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患者予以胸壁神经阻滞,C组患者予以肋间神经阻滞,D组患者予以胸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评估术后4 h、12 h、24 h、48 h和72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4组患者麻醉前和术后72 h疼痛介质水平[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和β-内啡肽(β-EP)]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12 h、24 h的VAS评分均高于术后4 h,术后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4 h,术后48 h、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2 h、24 h,术后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48 h,且D组术后4 h、12 h、24 h、48 h、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其他组,A组术后48 h、72 h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机械通气重症肺炎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60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独应用咪达唑仑镇静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用药后6、12、24 h的心率、血压、Ramsay 评分及FLACC评分。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12、24 h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12、24 h观察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 FLAC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的,镇静镇痛效果均能明显提升,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曲马多超前镇痛在儿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法诊断为Ⅰ级小儿阑尾炎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儿(n=30)采用曲马多1.5 mg·kg-1进行术前超前镇痛,对照组患儿(n=30)采用曲马多1.5 mg·kg-1进行术后常规镇痛。比较患儿手术前、术中15 min、手术结束以及拔管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2)的变化;以视觉模拟标定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程度,并进行Bruggermann舒适度评分(Bruggermanncomfortscore,BCS)及术后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两组患儿手术前后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 h内BC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3%vs 40.0%,P0.05)。结论:曲马多用于儿童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超前镇痛具有良好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尿道下裂修复术后镇痛和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择期尿道下裂修复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R+D组),每组45例。R组注射0.15%罗哌卡因1 m L/kg,R+D组注射0.1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μg/kg。统计2组患儿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生命体征、小儿FLACC评分、Ramsay镇静(R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膀胱痉挛发生率、有效镇痛时间和辅助用药剂量。记录2组患儿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FLACC评分。结果 2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D组住院时间较R组短(P 0.05)。术后4 h、8 h、16 h,2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72 h,R+D组心率较R组慢(P 0.05)。术后4 h,2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8~72 h,R+D组平均动脉压较R组低(P 0.05)。术后4 h、8 h,2组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6 h、24 h、36 h、48 h、72 h,R+D组FLACC评分低于R组(P 0.05)。术后4 h、8 h、36 h、48 h、72 h,2组R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6 h、24 h,2组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D组有效镇痛时间长于R组(P 0.05),布洛芬悬液和曲马多注射液用量均少于R组(P 0.05),2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D组膀胱痉挛发生率低于R组(P 0.05)。出院后1个月,R+D组FLACC评分低于R组(P 0.05);出院后2个月、3个月,2组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联合术后静脉镇痛,可延长有效镇痛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且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少,术后3个月内患者均未见慢性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程燕  张宁  郭金光 《医学信息》2018,(12):83-8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甲状腺手术全麻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择期全麻甲状腺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R组给予瑞芬太尼。观察患者入室时、插管前、插管后5 min、手术开始后5 min、手术开始后30 min、缝皮时、拔管后5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入PACU时的警觉镇静评分、术后疼痛评分、补救止吐和镇痛药物的使用。观察患者0~2 h、2~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T2~T7时D组HR低于R组(P<0.05),两组间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D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长于R组,D组OAA/S镇静评分低于R组(P<0.05);后2个时段,D组恶心发生率低于R组(P<0.05);止吐药使用率低于R组(P<0.05);两组术后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2 h疼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 h,D组VAS评分低于R组;两组补救镇痛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甲状腺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维持量0.3~0.5 μg/(kg·h)可有效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症状,减少止吐药物的使用,改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