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海洋观测技术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了我国海洋观测技术发展三十年的基本情况、主要成就,结合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计划的实施,展望我国海洋观测技术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应用于地学各领域是基于SAR图象记录了地物对微波的后向散射特性,因此对SAR图象数据的定标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参考国我对星载SAR传感器的定标方法,针对在海洋上SAR定标工作国外做的较少,结合海洋SAR应用遥感的特点,提出了对星载SAR的图象数据进行定标的技术方法,理论依据和针对海洋的星载SAR定标系统的构成。  相似文献   

3.
陈荣发 《海洋测绘》2003,23(1):57-57
20 0 2年 1 0月 ,在向阳红 1 4号调查船执行任务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 ,成功地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投放了 3个ARGO剖面浮标 ,这标志着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建设在我国起步。日前在杭州举行的“ARGO大型科学观察测验实施汇报暨学术研讨会”上获悉 ,我国已正式成为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 ,并成立了“中国ARGO计划协调小组” ;建立了“ARGO资料中心” ,除了接收和处理我国布放的浮标数据外 ,还及时收集了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在全球海洋中已经布放的约 5 0 0个浮标的资料 ;创建了“中国ARGO网页” ,成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在当前海洋观测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在海洋观测微机系统中推行标准总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地目前海洋观测微机的分析和对多种总线的对比,推荐了一种适用于海洋恶劣环境、满足海洋观测多种需要、符合国际标准、与IBM PCXT/AT兼容的PC/104标准总线并评价了其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INMARSAT-C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若干问题的分析和试验(二)孙仲汉,孔杰(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天津)3 INMARsAT-C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若干问题的分析和试验3.1关于通信路径的选择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INMARSAT-C...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其在航海、航空方面的应用、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1995年春,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将发射一颗携带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SeaWiFS)的海洋卫星(Seastar).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是继工作了七年多,于1985年停止发送资料的Nimbus-7海岸带水色扫描仪(CZZ)之后的第一个星载海洋水色传感器,不像作为概念验证性实验的海岸带水色扫描仪那样,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被设计用来提供充分精确的光合色素浓度资料以进行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地球化学定量研究[4]。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将常规地每二日一次提供全球复盖资料。美国国家宇航局空间科学应用署(ASSA)和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GSFC)为了发展、管理海洋水色研究资料系统而制定了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计划,这个系统能有效地收集、处理、校正、检验、存档以及发布由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接收到的资料。本文主要介绍了宽视场海洋观测传感器计划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以及其他概况[2,3]。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INMARSAT-C的概况,着重介绍与具体应用有关的技术特性;然后,分析它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时,从技术上必须考虑的若干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试验结果;最后,对INMARSAT-C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介绍INMARSAT─C的概况,着重介绍与具体应用有关的技术特性;然后,分析它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时,从技术上必须考虑的若干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试验结果;最后,对INMARSAT─C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中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Linux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嵌入式Linux技术在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中的应用将全面提高海洋观测系统整体性能,降低系统开发成本,进一步推进我国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产权自主化的建设。文章就如何研制适用于海洋自动观测系统的嵌入式Linux系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汪兆椿 《海洋预报》1994,11(3):38-41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缘由汪兆椿(国家海洋局,北京)《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气象组织等发起的一项为全面长期探索海洋的运动规律,及其内在变化机制,以期长期监测海洋的计划,英文缩写GOOS。这个系统是在已经分别开展或即将实施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海洋观测手段的增多和覆盖面的扩大,海洋观测系统中包含越来越多的远岛观测数据。由于远离大陆,远岛观测数据传输是海洋观测系统建设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远岛观测数据传输主要依赖于卫星通信技术,存在服务时延高、数据容量大、通信费用高和接入异构系统多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在远岛观测数据传输网络中引入基于边缘计算的移动边缘计算(MEC) 软件定义网络(SDN)架构;利用MEC技术智能选择在本地服务器或MEC服务器上执行计算任务,并迁移数据流量,提高数据的传送和分发能力,能够显著提高无线网络的服务效率;通过加入SDN控制器,使多种网络协议和标准在同一网络架构下得到整合,网络资源得以动态灵活调度和分配,以达到整体优化远岛观测数据传输网络的效果,从而为海洋观测工作提供高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海洋环境观测技术的产业化李允武(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天津)1海洋观测技术与产业的关系密切海洋观测技术是指从位于空间、海面、水体、海底的观测平台上,利用各种传感器对海洋(包括气、水、岩石圈)的物理、气象、化学、生物、地球物理、地质等参量进行系统、经...  相似文献   

14.
FZF2-3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用于我国海洋资料浮标网海洋环境监测的FZF2-3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述了该系统总体技术性能特征,在海洋监测领域首次研究应用INMARSAT-C卫星传输海洋监测数据情况及该系统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FZF2—3型海洋资源浮标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浮标网络海洋环境监测的FZF2-3型海洋资源浮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述了该系统总体技术性能特征,在海洋监测领域首次研究应用INMARSAT-C卫星传输海洋监测数据情况及该系统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发展海洋观测高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概述了海洋观测高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海洋观测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社会需求和市场前景,指出了发展海洋观测高技术的风险和困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我所从事海洋自动观测系统研制的经验,论述了研制新型台站自动预测系统的必要性、可能性的迫切性,明确了对台站海洋观测资料的基本要求,进而对台站自动观测系统的基本构成与技术性能如如何实施研制发表了原则性意见,供制定台站自动观测系统的技术方案与实施计划参改。  相似文献   

18.
全球电信系统(GTS)上的海洋观测数据格式*孔杰1引言全球电信系统(GTS,GlobalTelecommunicationsSystem)是世界气象组织(WMO,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为了迅速、准确地在全世界...  相似文献   

19.
国际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趋势与中国深海台站建设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观测呈现"多元化、立体化、实时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和国家的海洋观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念的创新,区域海洋观测系统被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观测台站如英国爱尔兰海区域、美国卡罗来纳州海区和加拿大维多利亚海底实验观测网的多元化观测系统(VENUS)都是值得借鉴的例子,他们把多元化、立体化的实时测量数据与海洋物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海洋环境的可预报性。同时,美国、英德法等国和日本实施的一系列海底观测系统,使海洋观测更加完备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的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工程中的第一个深海台站——西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在2008年已经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该台站实现了长时效的多参数海洋环境实时监控。西沙观测系统主要包括自动气象站、岛屿外缘坐底式海底和海底边界层观测子系统、生物捕获器、西沙上层海洋环境观测子系统和海洋光学监测子系统等。由于海洋环境结构复杂、工作环境恶劣以及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海洋观测一直是高风险的工作。最后希望通过比较国内外观测系统,中国海洋观测事业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思路和技术,自身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海洋环境观测数据是加强海洋行政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技术保证,海洋环境观测数据的质量和时效在海洋灾害预警、防灾减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准确,不仅需要观测人员高度负责,而且还应配备稳定可靠、质量可行的观测设备和传送畅通的通信线路。随着海洋环境观测任务的增加和海洋观测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在观测设备运行中及时、准确地发现故障和查找问题亟须建立一套质量可靠、实时报警的监控系统。文章结合多年海洋站工作经验以及小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实际情况,基于构建故障报警和监控系统在海洋站自动化观测系统中的作用,提出海洋站观测设备智能监控报警系统的设计构想,并对系统组成和系统应具备的功能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