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选取东北茶藨子4个天然群体共60个单株为试验样本,利用变异分析、巢式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东北茶藨子生长及果实性状的相关规律及其在天然群体间和个体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果实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21.95%,变异幅度为5.15%~30.64%;东北茶藨子5个营养性状在群体内达到差异极显著,3个性状在群体间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2.56%,其中群体间变异(21.81%)小于群体内变异(74.87%);果实各营养性状间大部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东北茶藨子的13个性状主成分分析可归为2大类,在培育不同经济目标的优良单株时,可以通过计算主成分得分值进行快速准确的选择。总体上来说,东北茶藨子天然群体果实性状表型分化处于中等水平,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部变异。  相似文献   

2.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对陕西省秦巴山区的14个红豆杉居群的紫杉醇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南坡生长的红豆杉中的紫杉醇含量显著的高于巴山北坡;在同一地区内,大多数居群之间紫杉醇含量并不都存在显著差异,柞水县红豆杉群体中的紫杉醇含量显著地高于其他居群。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天然东北红豆杉枝中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的积累特点,系统采集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营养时期和不同坡向的天然东北红豆杉枝样品,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当年生、2年生和多年生枝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随树龄增加枝中的紫杉醇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三尖杉宁碱含量随树龄增加而降低;2)雌株和雄株枝中两种紫杉烷类物质含量只在较大径级(60 cm)时有明显差异,即雌株中含量低于雄株,而在60 cm径级范围内,雌株和雄株间两种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3)随着营养时期的变化,从4月到10月,枝中两种紫杉烷类物质的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紫杉醇含量在8、9月达到峰值,三尖杉宁碱含量在7、8月达到峰值;4)在不同坡向上,只有在较小径级植株的当年生枝中,阳坡两种物质含量高于阴坡,而在较大径级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采集了不同树龄、不同性别的天然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当年生和2年生枝,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108株东北红豆杉(胸径d在1.8~72.2 cm之间)枝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树龄增加,紫杉醇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  相似文献   

5.
从国内8个不同产地采集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枝条和林下土壤,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紫杉醇(taxol)和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10-deacetylbaccatin,10-DAB)质量分数,用常规方法测定了土壤的矿质元素及肥力结构等。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曼地亚红豆杉紫杉醇和10-DAB质量分数差异很大,紫杉醇有随北纬纬度增高而递减的趋势;紫杉醇和10-DAB与多数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其中:紫杉醇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北纬纬度呈显著负相关,10-DAB与土壤矿质元素钴和锰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紫杉醇与10-DAB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 = - 0.197);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紫杉醇质量分数的回归方程。推测:曼地亚红豆杉的紫杉醇及其衍生物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与红豆杉属其他种相似,受生长必需环境因子影响明显。图2表3参23  相似文献   

6.
以吉林松花湖山地5个优良家系的5年生苦参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了苦参5个家系的苦参碱质量分数。结果表明,苦参碱质量分数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单株间差异亦极显著。苦参碱质量分数变异来源于群体间与群体内个体间,在总变异中群体间变异为81.7%,个体间变异为18.3%。苦参碱质量分数的广义遗传力较高(H2=93.4%)。苦参碱质量分数与苦参总碱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747 17);苦参碱质量分数与苦参根质量呈负相关趋势(r=-0.264 19)。由于苦参碱质量分数与根质量的负相关不显著,在苦参碱质量分数差异较大的单株之间,根质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从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国内主要分布区选取8个种源,分别在3个地点开展了种源试验,测定了12年生东北红豆杉根皮紫杉醇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不同种源间紫杉醇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P<0.01),大兴沟种源紫杉醇质量分数最高(22.767μg/g),是最低种源(和龙)的1.69倍,因此选育出高紫杉醇质量分数的东北红豆杉优良种源——大兴沟种源。各种源紫杉醇质量分数与地点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说明某一种源紫杉醇质量分数会因立地条件和气候不同而变化。东北红豆杉优良种源适宜在吉林省中东部地区种植,在空气湿润、pH值小于7.0的沙壤土上生长良好。可采用播种和扦插方式繁殖苗木,营林方式以林下造林较好,以3~5株/穴块状造林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脂肪性状,进行各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应用多元变异指数、聚类和主成分法分析中国和各生态区大豆脂肪性状的综合变异。【结果】(1)中国栽培大豆脂肪平均含量为17.21%,比野生种提高6.22%;油酸平均含量为23.25%,提高7.7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8.00%,减低4.23%;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53%,减低2.57%;但栽培种的变异小于野生种;不同生态区均有此同一趋势。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全国和各区差异均不大。(2)中国野生群体及各生态区群体脂肪性状的多元变异度均大于相应的栽培种,长期人工选择使栽培种的变异相对减小,但多元变异方向相对较宽。(3)栽培种脂肪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野生种未见相关,推论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应是人工选择的结果。(4)筛选得到高脂肪、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的优良材料,其中N23547和N23697为兼具高脂肪(>23%)、高油酸(>30%)、低亚麻酸含量(5%左右)的优异资源。【结论】栽培大豆脂肪、油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亚麻酸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种,亚油酸平均含量略低于野生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与野生种差异不大。脂肪性状在各个生态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区域间的变异并不比区域内大。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9.
对河南引种火炬松两批种源(耐寒火炬松和一般火炬松)木材基本密度的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炬松种源间木材基本密度差异显著,木材基本密度种源内差异种源间差异更大,种源基本密度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种源间各年轮段木材基本密度均近似于正态分布,且随树龄增加而增大,呈现出径向递增的模式。木材基本密度早晚期相关性随树龄增大而加强,5年生木材基本密度预估12年生木材基本密度是可行的。一般种源木材基本密度与纬度呈不显著的负相关,与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耐寒种源木材基本密度与纬度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经度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长江下游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进化历史,为其育种及遗传改良打下基础。【方法】在长江下游水域(淀山湖、高邮湖、太湖、长荡湖及长江江苏段)设点捕获收集翘嘴鲌野生样本,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分析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使用DNASPv5计算群体单倍型并进行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运用Arlequin 3.5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及计算遗传距离和基因流(Nm)。【结果】 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197个个体的COII基因序列有效长度为425 bp,存在31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7.29%;其碱基含量排序为T (29.61%) >C (28.03%) >A (24.19%) >G (18.17%),AT含量为53.8%,CG含量为46.2%。31个变异位点在197个个体中共定义出13种单倍型(hap1~hap13),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273~0.603,以长江群体和长荡湖群体的最高,太湖群体的最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 为0.001~0.017,以长荡湖群体的最高,淀山湖群体的最低。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5,即群体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群体间的Nm为2.443~54.325,以太湖群体与淀山湖群体间的Nm最大(54.325),长荡湖群体与淀山湖群体间的Nm最小(2.443); AM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0.47%,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89.53%。在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中,仅长江群体的Tajima’s D和Fu’Fs均为负值且具有显著意义,故推测该群体曾发生过群体扩张现象。【结论】长江下游翘嘴鲌群体表现出低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后续研究应增加野生翘嘴鲌群体的样品数量和调查水域,全面而系统地评估长江下游各水域翘嘴鲌的种质资源状况,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ORCA3转录因子对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RCA3是一个受MeJA诱导的调控植物基础和次生代谢的转录调控因子。本文拟探讨ORCA3转录因子对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旨在为创制紫杉醇稳定高产的红豆杉细胞系,解决细胞大规模培养中紫杉醇含量低的瓶颈问题提供参考。从长春花中克隆ORCA3基因后,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红豆杉细胞中,通过PCR、组织化学活性染色等检测法,筛选得到20余株转基因细胞系。HPLC检测转基因细胞系内紫杉醇含量表明:与阴性对照相比,转基因细胞系的紫杉醇含量增加了0.5~2.5倍,最高可达159.315μg/g。因此,ORCA3转录因子可以调控红豆杉细胞中紫杉醇合成。  相似文献   

12.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分离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抗癌机制的二萜类化合物,紫杉醇因其独特的抗癌机理及其显著疗效而倍受重视.目前紫杉醇主要来自于红豆杉属植物中,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是从红豆杉属植物中获得紫杉醇必须的技术手段.在此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紫杉醇的提取纯化技术.  相似文献   

13.
 应用居群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分布于云南的6个复伞房蔷薇(Rosa brunonii Lindl.)天然居群的1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复伞房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15个性状群体间的F值为2.29~7.71,除花瓣宽不显著外,其余14个表型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内的F值为1.21~11.04,除花萼长和宽不显著外,其余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5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3.14%,群体内变异(31.27%)大于群体间变异(13.9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复伞房蔷薇的主要变异来源。复伞房蔷薇刺数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中部和顶端的小叶长与宽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叶柄长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依据研究结果,复伞房蔷薇的遗传改良策略应当是:适当地减少抽样居群数,增加居群内的家系数,即应重视群体内优良单株的选择。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应当是:尽量保护一个居群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室内生测的虫龄加权值、田间卡那霉素抗性植株百分率、含Bt基因植株百分率3种方法检测陆地棉的抗虫性,3种方法的符合率达 96%以上。因此,田间卡那霉素抗性鉴定可作为转 Bt基因的标记加以利用。C0、P1、M1、M2、MP1、P2 和 MP2等 7 个群体的平均虫龄加权值分别为30.585、24.182、16.615、10.601、10.123、7.440和7.215,方差分析显示C0群体的虫龄加权值极显著高于其它6个选择群体,即其抗虫性水平极显著低于其它群体。同样,P1 极显著低于 M1、M2、MP1、P  相似文献   

15.
野生红三叶种群表型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来自湖北地区25个野生红三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表型性状在野生红三叶居群内具有较大程度的变异,其中单株分枝数(33.33%)和单株花序数量(32.25%)变异系数较大;各性状在居群间也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主成分分析说明:株高、叶片大小、种子千粒重、总叶柄长度及单个花序小花数是引起红三叶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聚类分析表明:25个居群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1个居群,其特点是植株低,单株花序数和单个花序小花数较其他两个类群多,理论种子产量高;第二类包括6个居群,其特点是植株低矮,分枝少;第三类包括18个居群,其特点是植株高大、叶片大,理论牧草产量高。  相似文献   

16.
云南峨眉蔷薇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数量上分析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 Rolfe)天然居群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的变异,对分布在云南的9个峨眉蔷薇天然居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群体间和群体内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峨眉蔷薇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11个性状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55 %,群体间变异(50.65 %)大于群体内变异(17.81 %),说明群体间变异是峨眉蔷薇表型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天然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关系与群体采种点的生态地理位关系基本上一致.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及留叶数对烤烟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烤烟(Nicotiana tobacum L.)品种龙江911为材料,于2006~2007年研究了密度、留叶数二因子对烤烟烟叶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种植密度、留叶数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烤烟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烤烟总糖、还原糖的含量表现出随之上升的变化规律,在同一密度条件下,hm 2留叶数对总糖、还原糖含量的影响为18片/株>20片/株>22片/株;而淀粉含量的变化与总糖、还原糖相反,分别与种植密度成反比、与留叶数成正比;(3)不同处理相比较,密度16500株/ hm 2,留叶数22片/株的烟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适宜,有利于化学成分之间的协调,其次为密度16500株/hm 2,留叶数20片/株的处理,密度13500株/hm 2和19500株/hm 2的处理稍差。  相似文献   

18.
绿盲蝽对寄主转换的适应性及生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绿盲蝽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转换后的适应性与生理响应机制。【方法】采用昆虫试验种群生命表方法,系统测定用四季豆饲养2代后的绿盲蝽分别转换到豇豆、绿豆、鄂杂棉10号(Bt棉)和苏棉9号(非Bt棉)上的种群生长发育与繁殖等生命表参数,并分析不同供试寄主饲养的绿盲蝽成虫体内的淀粉酶、蛋白酶及海藻糖酶活性和海藻糖含量。【结果】绿盲蝽由四季豆转移到不同供试寄主植物上均可完成世代循环,但不同龄期若虫的发育历期与存活率、5龄若虫体重及成虫寿命与产卵量等差异显著。不同供试寄主饲养的绿盲蝽种群趋势指数值依次为:四季豆(16.56)﹥Bt棉-鄂杂棉10号(3.23)﹥常规棉-苏棉9号(2.14)﹥豇豆(1.67)﹥绿豆(1.31)。不同供试寄主饲养的绿盲蝽成虫体内的几种酶活性也存在较大差异。转基因棉(鄂杂棉10号)种群的海藻糖酶活性最高(3.74 μg•mg-1•min-1),而海藻糖含量最低(3.03 μg/adult)。【结论】绿盲蝽由四季豆转换到其它4种寄主后,其生长发育速率与种群趋势增殖指数等生命参数均有所下降,成虫体内的蛋白酶、淀粉酶、海藻糖酶活性及海藻糖含量也有显著差异。总体相对比较而言,绿盲蝽对棉花具有较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