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此较全髋置换手术下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的优劣,为麻醉选择及术中管理提供依据.选择40例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硬膜外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并比较观察两组病人术中输血量、输液量、麻黄碱的使用情况、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术中输血量和住院费用全麻组均高于硬膜外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碱使用频率和量硬膜外组明显高于全麻组(P<0.05).术后输血量和住院天数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镇痛可靠、肌肉松弛好、术中出血少、费用低、术后可连续镇痛, 是全髋置换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全髋置换术患者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全髋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全麻组(G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E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诱导后实施AHH,经中心静脉将6%羟乙基淀粉(贺斯)以50 ml/min输注完毕.术中采用NICO无创心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和外周血管阻力(SVR),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心率(HR).分别在AHH前、AHH完毕即刻、术毕和拔管时记录上述数据.结果 麻醉后患者的MAP均降低,而在拔气管导管时MAP均升高;在AHH前、AHH完毕即刻、术毕和拔管时G/E组的MAP较G组低.两组患者的HR在拔管时均较快,而且在拔管时G组较G/E组快(P<0.05).两组患者的CI和CVP在AHH完毕即刻、术毕和拔管时明显较AHH前高(P<0.05).SVR在AHH完毕即刻明显较AHH前降低(P<0.05),术毕又基本恢复;G/E组患者的SVR较G组低(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可以提高全髋置换术中老年患者行AHH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全髋置换手术下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阻滞的优劣 ,为麻醉选择及术中管理提供依据 ,选择 4 0例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全麻组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硬膜外组采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比较观察两组病人术中输血量、输液量、麻黄碱的使用情况、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术中输血量和住院费用全麻组均高于硬膜外组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麻黄碱使用频率和用量硬膜外组明显高于全麻组 (P <0 0 5 )。术后输血量和住院天数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认为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镇痛可靠、肌肉松弛好、术中出血少、费用低、术后可连续镇痛 ,是全髋置换术首选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小珍  何强 《广西医学》2001,23(2):352-353
全髋置换术的主要对象为老年患者 ,术前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老慢支等老年性疾患 ,同时 ,手术创伤大、失血多 ,以及应用骨水泥 ,处理不当常可招致难以纠正的低血压及术后并发症。我院自1 995年 4月~ 1 999年 1 2月共施行老年全髋置换术1 2 1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77例 ,女 44例 ,年龄 60~ 88岁 ,术前心电图异常者 73例 (占 60 .3% ) ,包括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肥大、T波改变、肺型 P波、各类早搏等。其中脑栓塞后偏瘫 2例 ,部分患者还合并有高血压、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贫血等。…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全髋置换术的麻醉管理因手术复杂程度和病人全身情况而不同,而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全髋置换手术的特点又使其麻醉具有特殊性。笔者对66例老年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的麻醉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MAP和HR。A组穿刺点选择L2~3,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3~5ml作为试验量,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5%罗呱卡因5~8ml,调节麻醉平面不超过T10。B组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静注,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用七氟烷、维库溴铵。C组麻醉诱导前行腰丛神经阻滞,注射0.375%甲磺酸罗呱卡因20~30ml,然后进行全麻诱导。各组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1min(T1)、扩髓时(T2)、骨水泥灌注后(T3)、术毕(T4)经非输液前臂静脉采血标本,测定血糖(GLU)及血清皮质醇浓度(COR)。同时在各时点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与T0时比较,A、B两组T1时MAP、HR显著下降(P<0.05);组间相比,B组T2时MAP、HR高于A、C组(P<0.05)。B组术后各时间点GLU、COR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A、C组。A组T2的PaO2低于T0(P<0.05)。A组T2、T3的PaCO2显著升高,且高于B、C组(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腰丛阻滞既可有效的进行呼吸管理,又能调控应激反应,患者循环影响轻微,是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老年患者随着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减退,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明显降低,且多伴有循环或呼吸系统疾患,严重威胁患者手术麻醉的安全性。老年患者施行全髋置换手术多选用硬膜外麻醉,我院采用硬脊联合麻醉2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由于骨质的变化,股骨颈骨折时有发生,全髋关节置换是老年人的常见手术。由于老年人的特点,大多数属于高危患者,麻醉处理却有一定的困难,我院历年来在硬膜外处理下,施行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手术20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组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68岁~90岁,体重48kg~63kg,ASAⅠ级~Ⅲ级,都属于不慎摔伤股骨颈骨折,施行髋关节手术,20例中有高血压5例,糖尿病1例,心电图异常12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1.2麻醉与监测全部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取患侧在上侧卧位,L1~L2椎管行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后取平卧位,注入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5min后无全脊麻征象后,给1%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液5ml~10ml,阻滞效果满意后,给患侧在上侧卧位开始手术,术中给少量氟芬合剂,一般用1/3量即可,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压。2结果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经扩容应用少量血管收缩剂麻黄碱可保持血压稳定。3讨论全髋置换患者大多数为老年患者,都不同程度的有些心肺合并症,手术创伤大,失血多,对这些手术,硬膜外麻醉较全身麻醉更是良好的选择[1]。创伤应激可导...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9年至8月以来行全髋置换术52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现将52例手术麻醉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52例手术患者年龄32~89岁,其中60岁以上31例,男性34例,女性18例,体重41~87kg,ASA Ⅰ~Ⅲ级,手术历时1.5~2.5小时。二、麻醉方法:术前30肌注苯巴比妥钠0.1g和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术中按晶胶比2:1及时补液以维持循环稳定,晶体以平衡液为主,胶体为贺斯。穿刺间隙选  相似文献   

10.
2000年以来,我院在硬膜外麻醉下实行全髋置换术30例,70岁以上高龄病人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不同给药方式在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112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Ⅱ~Ⅲ级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男55例,女57例,年龄75~91岁.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56例.穿刺点L2~L3,对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3 mL,根据麻醉平面追加2%利多卡因3~5 mL,A组患者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硬膜外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3~5 mL/h,B组患者调节麻醉平面达T1o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术中硬膜外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3~5 mL/h.两组患者术中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记录两组入室、注药后30 min、切皮、手术1h、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麻醉平面、麻醉药物用量、麻醉效果及多巴胺总用量.结果 两组患者硬膜外给药后血压均有明显下降,B组术中追加药物后血压较A组下降明显(P<0.05).A组较B组麻醉平面更加平稳(P<0.01)且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A组患者术中多巴胺总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连续硬膜外麻醉中微量泵持续给药较间断单次给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在不影响麻醉效果的情况下平面更加平稳且明显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气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ASAⅡ~Ⅲ级、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入室后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MAP和HR.A组穿刺点选择L2~3,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 %利多卡因3~5 ml作为试验量,再经硬膜外导管注入0.5%罗呱卡因5~8 ml,调节麻醉平面不超过T10.B组麻醉诱导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和丙泊酚静注,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用七氟烷、维库溴铵.C组麻醉诱导前行腰丛神经阻滞,注射0.375%甲磺酸罗呱卡因20~30 ml,然后进行全麻诱导.各组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1 min(T1)、扩髓时(T2)、骨水泥灌注后(T3)、术毕(T4)经非输液前臂静脉采血标本,测定血糖(GLU)及血清皮质醇浓度(COR).同时在各时点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与T0时比较,A、B两组T1时MAP、HR显著下降(P<0.05);组间相比,B组T2时MAP、HR高于A、C组(P<0.05).B组术后各时间点GLU、COR明显升高(P<0.05),且高于A、C组.A组T2的PaO2低于T0 (P<0.05).A组T2、T3的PaCO2显著升高,且高于B、C组(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腰丛阻滞既可有效的进行呼吸管理,又能调控应激反应,患者循环影响轻微,是值得推荐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赵泽宇  张倩  王茜  罗敏 《西部医学》2010,22(12):2231-2233
目的评价预注万汶对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V组和R组),每组25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1小时在病房输注万汶和乳酸林格氏液5~8 ml/kg。两组患者均采用健侧卧位行CSEA麻醉,以0.1 ml/s的速度向蛛网膜下腔注入0.5%轻比重布比卡因1.5 ml。记录麻醉前(T0)、注药完毕后3 min(T1)、6 min(T2)、9 min(T3)、12 min(T4)、15 min(T5)的SBP、DBP、MAP和HR。记录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使用麻黄碱或阿托品的次数。结果与V组对应值比较,R组SBP在T2、T3时及MAP在T2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低血压的发生率在T1~5较R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1小时预注万汶更有利于维持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分为CSEA组和硬膜外麻醉(EA)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5 min(T1)、麻醉后30 min(T2)、使用骨水泥前10 min(T3)、使用骨水泥后10 min(T4)及手术结束时(T5)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时间、硬膜外局部麻醉药用量、麻黄碱用量和麻醉效果。结果 CSE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EA组(P<0.05),CSEA组麻醉诱导时间显著短于EA组(P<0.05),CSEA组硬膜外局部麻醉药用量显著少于EA组(P<0.05);2组患者术中麻黄碱使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后SBP和DBP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2组患者T4时SBP和DBP显著低于T3时(P<0.05);麻醉前后2组患者SBP、DBP、HR和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EA应用于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可靠,镇痛效果好,肌肉松弛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不同影响。方法 :30例 (年龄 6 5~ 87岁 ,平均 6 8.7岁 )按入院时空腹血糖值分为两组 ,A组 :12例 ,空腹血糖≥10 mmol/ L,经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 ,将血糖控制在平均值为 6 .0± 1.0 mmol/ L ;B组 :18例 ,空腹血糖平均值为 4 .75± 1.12 mmol/ L ,经常规术前准备。两组均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以“One Touch”仪采血测定血糖值 :1麻醉 (T1) ;2置入骨水泥前 5min(T2 ) ;3置入骨水泥后 5min(T3) ;4术终 (T4 ) ;5术后 d1(T5) ;6术后 d3(T6 )。结果 :T2、T3、T4、T5血糖值 A组分别为 5.11± 0 .4 3,6 .4 7± 1.77,6 .13± 0 .78,5.34± 0 .98mmol/ L;B组分别为 6 .72± 0 .81,7.14± 1.0 7,7.0 6± 0 .6 7,6 .6 9± 0 .76 mmol/ L。术中两组血糖值均高于术前 (P<0 .0 1~ 0 .0 5)。填塞骨水泥加剧了血糖的变化 ,两组组间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 (P<0 .0 5)。 A组有 3例在术中发生了低血糖反应。结论 :填塞骨水泥加剧了血糖值的变化。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或非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何加宁  姜太功  梁宏 《西部医学》2010,22(8):1401-1403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麻醉效果。方法 80例择期全髋置换术病人,按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A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B组(实验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观察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手术1h、气管拔管时的BP、HR以及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A组采用硬膜外术后镇痛。结果 B组整个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拔管及完全清醒时间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麻醉恢复期短,术后镇痛完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31例75岁以上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对合并其他脏器疾病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予以相应的术前内科治疗。结果表明,对高龄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积极控制其并发疾病,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韩俊  赵静  张立群 《安徽医学》2019,40(2):156-160
目的探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与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阻滞效果、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共1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蛛网膜下腔组和联合阻滞组,每组各76例,其中蛛网膜下腔组采用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方案镇痛,联合阻滞组采用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时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多巴胺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阻滞组阻滞时间均长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体位摆放前1min、体位摆放即刻及术后24 h VAS评分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开始后30 min VAS评分均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术后24 h 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蛛网膜下腔组,手术切皮即刻和手术结束即刻30 min Ramsay评分均显著高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阻滞组多巴胺使用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同时联合阻滞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蛛网膜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骶丛神经阻滞方案用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可有效提高早期镇痛镇静效果,减少多巴胺使用率,并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优于单侧蛛网膜下腔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