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咪唑安定具有镇静遗忘作用,芬太尼具有镇痛作用,二结合应用于臂丛麻醉术前,可达到较好的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镇静镇痛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肌间沟或腋窝径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5μg/kg)后间断给予咪唑安定(1mg/2分钟)到患者Ramsay 3级镇静,对照组穿刺前后不接受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前后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镇静程度、麻醉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对臂丛神经穿刺的VAS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穿刺时、穿刺后5分钟HR较给药前显著增快(P〈0.05),SBP也有明显上升趋势。观察组穿刺前后BP、HR平稳,患者对麻醉操作的遗忘率高,麻醉效果显著提高。结论: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可产生有效的镇静镇痛作用,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不同配伍剂量的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药物组合用于局部麻醉镇静,观察其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影响、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以确定这两种药物的最佳组合,为临床应用这种镇静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将4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咪唑安定和芬太尼组合,观察用药后各项监测指标情况。结果4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OAA/S评分均降低,4组患者均有较高的遗忘发生率。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合适剂量的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对局部麻醉患者进行镇静,具有镇静效果好、遗忘率高、对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轻微、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优点,是理想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麻醉是我们基层医院应用最广泛的麻醉方法,术中病人常处于清醒状态,要达到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常需要辅助其他药物,咪唑安定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及顺行性遗忘等作用,芬太尼属阿片受体激动药具有抑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张力、抑制代谢和应激反应的作用,能抑制来自手术刺激引起的血管反应,我院近年来硬膜外麻醉成功后静脉内辅于咪唑安定加芬太尼,术中取得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提高了硬膜外麻醉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患者40例,分为氟芬合剂组(A组)和咪唑安定芬太尼组(B组),每组20例。全程观察患者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以及术中镇静和抗牵拉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均有镇静、抗内脏牵拉反应,但B组优于A组;A组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强于B组。结论小剂量咪唑安定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镇静、遗忘和抗内脏牵拉反应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硬膜外麻醉是我们基层医院应用最广泛的麻醉方法,术中病人常处于清醒状态,要达到较满意的麻醉效果,常需要辅助其他药物,咪唑安定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及顺行性遗忘等作用,芬太尼属阿片受体激动药具有抑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迷走神经张力、抑制代谢和应激反应的作用,能抑制来自手术刺激引起的血管反应,我院近年来硬膜外麻醉成功后静脉内辅于咪唑安定加芬太尼,术中取得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提高了硬膜外麻醉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氯胺酮、咪唑安定与氯胺酮、咪唑安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和急诊手术患儿40例,年龄2~7岁,体质量12~26kg,ASAI~II级,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20例。入室前A组患儿肌肉注射咪唑安定0.1mg/kg+氯胺酮(4~6)mg/kg,并于切皮前缓慢静脉推注芬太尼1μg/kg;B组患儿肌肉注射咪唑安定0.1mg/kg+氯胺酮(4~6)mg/kg。术中根据患儿肢动情况再静脉追加咪唑安定0.05mg/kg和氯胺酮(1~2)mg/kg。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前、术中、术后HR、RR、SpO2的变化。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中肢动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氯胺酮、咪唑安定的总用量。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术前、术中、术后HR、RR、SpO2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中肢动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氯胺酮、咪唑安定总用量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组与B组相比,A组用于小儿静脉复合麻醉效果更优,且安全可行,是小儿临床麻醉值得推荐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儿臂丛阻滞复合咪唑安定氯胺酮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应用于小儿臂丛阻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150例ASAⅠ~Ⅱ级,年龄1岁-8岁患儿。随机分为A组:臂丛阻滞+咪唑安定、氯胺酮;B组:臂丛阻滞+氯胺酮。每组75例。结果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A组血流动力学稳定,而B组明显不稳定。结论臂丛阻滞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用于上肢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良英 《当代医学》2009,15(31):75-76
目的本实验重点研究清醒镇静是否适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咪唑安定与芬太尼联合使用进行清醒镇静,是否能够增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咪唑安定与芬太尼联合使用进行清醒镇静副作用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采用肌间沟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术前5分钟静脉单次注射咪唑安定40μg/kg,3分钟后静脉单次注射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40μg/(kg·h)、芬太尼2μg/(kg·h)持续输注维持至术终。观察唤醒时间及术中记忆情况。观察镇静深度评分(Ramsay评分法)。结果静脉注射咪唑安定与瑞芬太尼5、10分后呼吸减慢至(15.1±1.3)bpm(P〈0.05),心率、血压较给药前明显下降(P〈0.05),Sp02下降(P〈0.05),镇静适中而满意(Ramsay镇静评分3.67±0.42分)。结论咪唑安定与芬太尼合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满意的清醒镇静效果。不同病人对此种给药方法及剂量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因此应根椐病人情况进行用药量调整。此种方法应加强呼吸管理及监测。防止由呼吸抑制所致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0.
11.
邬瑞刚  陈强 《西部医学》2007,19(5):839-840
目的观察芬太尼对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ASA-级行上肢手术病人70例,随机分为相等的两组,组:1.0%利多卡因 0.25%布比卡因;组:芬太尼2μg/ml 1.0%利多卡因 0.25%布比卡因。各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ml。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24小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记录麻醉期间MAP、HR、及SpO2的变化。结果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组,组麻醉维持时间和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好于组,组与麻醉前比较MAP和HR在麻醉后5 min、10 min、15 min增加,两组的SpO2在麻醉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芬太尼用于臂丛阻滞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改善麻醉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和芬太尼氟哌利多组(F组),每组30例.观察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口述镇痛评分(VPS)、术中合作度评分.术中行血气分析测定PO2和PCO2.结果 术中R组HR、MAP、RR较F组明显降低(P〈0.05),VPS评分、术中合作度评分明显优于F组(P〈0.05).2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呼吸抑制.结论 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麻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31例。A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3%罗哌卡因混合液25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B组于C,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触及横突时注入上述麻药25ml;C组分别同A、B组方法注入上述麻药12.5ml。据患者主诉和骨科医师评定阻滞效果,分Ⅰ~Ⅲ级。结果B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问沟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14.
套管针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2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套管针进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26例择期行上肢外科手术的病人用24G静脉留置针行臂丛神经阻滞,留套管在臂丛神经鞘内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其麻醉阻滞效果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麻醉阻滞效果满意,术中生命指征平稳;21例患者术后镇痛满意,无不良反应。结论用24G静脉留置针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随机将70例拟行单侧上肢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为芬太尼组,B组为瑞芬太尼组,每组各35例。B组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直至手术结束。术中当患者VAS评分〉3或出现体动反应时,A组追加芬太尼0.05mg静脉滴注;B组增加瑞芬太尼泵入剂量0.01μg/(kg.min)观察并记录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RR.SPO2)变化,麻醉镇痛效果及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参数(HR.MAP.RR.SPO2)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B组)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麻醉效果良好,可供临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36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择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组,每组18例,分别接受0.375%罗哌卡因40ml和0.375%罗哌卡因30m1。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阻滞的完善时间、运动阻滞程度(James评分)、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组受试者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分别为(2.01±1.09)min、(1.93±1.22)min;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分别为(9.05±3.58)min、(9.55±3.51)min;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分别为(14.7±4.3)min、(14.9±4.2)min;2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霍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2.2%、5.6%,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30m1是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容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氢吗啡酮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臂 骨折手术患者60 例,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各30 例。Ⅰ组使用0.375% 罗哌卡因20 ml,Ⅱ组在Ⅰ组基础上 加入4 μg/kg 氢吗啡酮;分别记录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 后9 h(T1)、12 h(T2)、15 h(T3)镇痛效果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中镇痛药的用量;观察两组术中和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长于Ⅱ组,但镇痛维持时间短于Ⅱ组(P <0.05);Ⅰ组各时 间的静息VAS 评分高于Ⅱ组,PCIA 使用总量高于Ⅱ组(P <0.05);两组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氢 吗啡酮可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在上肢骨折手术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用于小儿多指手术的比较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小儿多指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不同剂量Dex组(D1-3组)和对照组(C组).D1-3组腋路臂丛用药分别为Dex 0.25、0.5、0.7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C组为0.25%罗哌卡因0.20 mL/kg.记录阻滞完成、起效、维持及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D2组及D3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比C组短,而维持时间长,D3组比D1组在起效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上均缩短,而维持时间长.D1-3组的阻滞成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方面,4组未出现血肿病例,各有1例患儿出现喉返神经阻滞,各有1例呼吸抑制,2或3例霍纳综合征,D3组出现1例患儿心率<70 min,经处理均安全恢复.结论 单纯罗哌卡因或复合Dex臂丛神经阻滞,均可以用于小儿多指手术,中剂量Dex(0.5μg/kg)+0.25%罗哌卡因0.20 mL/kg的配伍较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有效诱导期适宜负荷量。方法选取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120例为观察组,随机分为D1、D2、D3和D4 4个亚组,每组30例,在麻醉平面稳定后分别微泵注射右美托咪定0.25、0.5、0.75和1.0μg/kg诱导10 min,同时对30例对照组患者诱导期仅注射0.9%生理盐水。记录各组泵药后10、30、60、90 min和120 min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镇静效果及手术遗忘程度。结果观察组各亚组各时间点的Ramsay评分和遗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泵药后30 min和60 min时镇静效果最明显,且以D2和D3组镇静效果最佳(P0.05);泵药后30 min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适宜剂量为0.5~0.75μg/kg,可达到最佳的镇静效果、稳定血流动力学和不引起呼吸抑制,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研究臂丛神经阻滞双点法与单点法用于上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比较三组间神经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和辅助用药情况。方法:选择90例上肢手术病人,ASAI-II级,手术时间2~5小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B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C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同时腋路阻滞使用0.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ml。结果:双点阻滞法较单点阻滞法镇痛效果更完善,阻滞时间更长,止血带反应减少,基本未用辅助药。结论:双点阻滞法克服了单点法对尺侧或者桡侧阻滞不全的不足,止血带反应轻,病人舒适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