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运营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分析了医院新门诊试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资源使用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流程优化与门诊管理,以及相关运营管理标准与岗位考评机制建立的思路;为新形势下适应医改需要,提升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日益增加,为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国家卫健委近期出台了《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指导医疗机构系统、规范地开展门诊质量管理。本文介绍了我院落实《医疗机构门诊质量管理暂行规定》的实践经验,医院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梳理门诊就诊的各个方面,剖析门诊管理涉及到的服务管理和医疗管理,对其中可以量化评估的,设定定量标准,建立标准化门诊质控指标(SOP);对有些难以量化评估的,设立标准流程,建立标准化门诊流程(SOP)。通过两者的结合,探索建立医院门诊管理质控体系,优化门诊就诊流程,提高门诊医疗质量,推动门诊服务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门诊量分析在门诊医疗服务流程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分析,选择季节指数法和趋势季节模型对门诊量分析,应用Excel对医院2001-2005年门诊诊疗人次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门诊人次季节变动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反复性.结论 季节指数分析与趋势季节乘法模型可作为门诊医疗服务流程管理中门诊量指标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评价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院管理已成为医院建设的主题,而整合就诊流程已成为优化医院管理的一个基本方向。门诊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设立以便捷为导向的门诊挂号收费一体化服务整合门诊流程,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比介绍了某眼科医院传统门诊流程以及基于“互联网+”的门诊新流程,指出了信息化建设主体应由医疗机构转向服务企业,医疗数据安全性要凸显,门诊管理思路需要调整与转变,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需要过程等流程管理要点。指出,基于“互联网+”的医院门诊流程可实现门诊诊疗流程的智能化、高效化、便利化目标。  相似文献   

6.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目前大型综合性医院面临的新医改的压力、门诊医疗需求持续增长等情况,以及门诊存在的患者多,病种多,环节多、门诊各部门条块分割难以有效管理等工作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医院应以以新医改为契机,抓住门诊发展机遇,加快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强化门诊管理,以病人为中心优化门诊流程,积极推进预约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和区域等措施,以不断提高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和能力,为患者就诊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如何加强门诊管理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诊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强化门诊管理,才能搞好门诊工作,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探索门诊管理的方法和措施,从整章建制、加强考核、简化门诊服务流程到改善门诊条件、提供人性化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瑛 《中国卫生产业》2011,(30):108-109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对改进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等等。各级医疗机构先后推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就医便民服务,进行高效便捷的门诊就诊流程的改革,让医院真正成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机构。医院必须着眼于医院现行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关注门诊就医为开端的全程就医流程。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开展系列就医服务流程改造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就医环境。  相似文献   

9.
预约诊疗服务是公立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优质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对于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近十年来,我院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通过推广实施多种预约挂号服务方式、强化门诊预约挂号服务的组织与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对门诊就医流程进行再造。优化后的门诊服务流程,大大缩短了患者非诊疗等候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为医院创建国家级优质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门诊医疗服务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分析门诊医疗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提高门诊医疗服务水平的可行路径,提出应在充分发挥医院信息系统的作用、强化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加强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提高门诊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门诊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医院的形象,门诊护理管理又是门诊管理的重点,本文从门诊护理管理理念、管理理论、管理模式、流程管理、特色门诊管理等方面综述了门诊护理管理的现状,并对“大门诊”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门诊患者咨询热点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诊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两年来,全国各医院都在加强门诊建设。特别是在门诊结构、门诊功能、门诊流程等方面,研究的比较多。本文作者为了对门诊工作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从门诊大厅的咨询工作人手,展开了门诊服务现状调查。特别关注了患者的咨询热点,并就咨询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它与社会紧密相连,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和发展。门诊部是医院接触病人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部门,同时又是医疗诊治、健康教育、服务保障、组织管理等多项工作交叉点。因此,优化门诊就医护理流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根本,对提高精神科门诊工作的管理水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门(急)诊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求适合“以人为本”的门(急)诊流程和服务模式,是“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化和谐医院的必然要求。文章针对现有门(急)诊医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非医疗时间过长、服务流程出现阻滞甚至逆流、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等现状,阐明了医疗服务流程重组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意义,具体介绍了门(急)诊医疗服务流程重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5.
探讨医院数字化门诊,设计和开发门诊就医流程再造与优化系统。展示门诊患者通过门诊服务系统就可以办理就诊卡、预约挂号、挂号、充值、余额查询、就诊卡信息查询、缴费、实现检验报告单打印等服务,门诊就医流程再造与优化,改善就医就诊环境,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的"三长一短"等问题。门诊服务流程的改革是可行的、必要的、有效的,它符合"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就诊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 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勇波 《现代医院》2008,8(9):119-121
目的提高门诊服务质量,使门诊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地为各类人群提供健康服务。方法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调整急诊区布局,改变工作模式;增加节假日、双休日门诊;切实解决病人就诊"三长一短"现象。结果大幅度地提高了门诊各项业务指标、经济指标、医疗安全以及患者满意率。结论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和门诊管理模式的转变,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7.
探讨医院数字化门诊,设计和开发门诊自助服务系统。门诊患者通过门诊自助服务系统可以办理就诊卡、预约挂号、挂号、充值、余额查询、就诊卡信息查询、缴费、检验报告单打印等服务,助力门诊就医流程再造与优化,改善就医就诊环境,解决患者就医过程中的“三长一短”等问题。门诊服务流程的改革是可行的、必要的、有效的,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优质的服务,提高就诊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门诊预约诊疗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生命圈”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门诊预约诊疗服务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门诊预约诊疗选择率由37%上升至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品管圈手段,对提升门诊预约诊疗服务效果明显,有助于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在综合医院门诊服务流程优化中的效果,提升门诊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方法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体系5个阶段,选取2019年5—12月168万人次门诊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8月120万人次门诊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管理,观察组采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比较两组门诊患者就诊时间、等候时间、取药时间、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门诊患者就诊时间、等候时间、取药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管理,门诊服务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改进效果,不断优化门诊资源配置,患者满意度提高,最终得出一套适用于综合医院推广和借鉴的门诊服务优化流程。  相似文献   

20.
安宁  华琛 《现代医院》2010,10(1):141-142
门诊流程再造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作业流程重组理论,对门诊的作业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以求得医院门诊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改善,改变服务模式,缩短病人的等候时间,提高医院单位时间内的就诊率,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医院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医院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