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吉白茶     
《茶叶》2015,(1)
<正>浙江安吉,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全国首个生态县、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里是中国竹乡,有百万亩竹林空气清新、水质甜美、景色怡人的宜居环境,更有云涛林海、飞瀑流泉、四季更替、美仑美奂的诗情画意。安吉是一块气净、土净、水净的三净之地。最美的地方肯定会有最好的特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安吉白茶,就是这里最好的特产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白叶一号是近三十年培育发展起来的浙江省省级无性系茶树良种,早春芽叶玉白经脉翠绿,高氨基酸低茶多酚是品种的特性,生产出的安吉白茶备受消费者青睐。为保持和提升原产地安吉白茶品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经多年、多点的观察研究,总结了从园地选择、规划设计、肥水管理以及病虫防治的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安吉白茶放异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赖建红 《茶叶》2005,31(1):11-11
“川原五百里,修竹半其间”,安吉白茶生长在浙江西北部天目山北麓安吉县,全县境内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有寒潮,夏有伏早,地形起伏高差大,温光热水时空变化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安吉特定的自然条件,构成了有利于安吉白茶生长发育的优越环境,为安吉白茶独有品质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安吉白茶中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形成和积累,为安吉白茶香郁味鲜的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安吉白茶的栽培种植历史、栽培技术措施、生化品质和返白机理四个方面对安吉白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提出了安吉白茶的发展现状和思路,为发展和引种安吉白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安吉白茶原产安吉县大溪山海拔800米处,发现时仅存一棵,据传已有百年以上的树龄。植株灌木型,中叶类,叶狭长椭圆形,叶色浅绿,春茶幼嫩芽叶呈白色,其中以一芽二叶为最白,成叶和夏秋季的新消呈浅绿色、扦插成活率较高,抗冻害、抗高温能力较弱。安吉白茶每年春季都具有一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3月24日上午,2016安吉白茶博览会暨品牌营销网络峰会在安吉县大年初一风景小镇举行开幕式。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建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江用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阮忠训、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安吉县领导沈铭权等嘉宾以及近千名安吉白茶经销商参加开幕式。安吉县委副书记、县长沈铭权在致辞中说:被习总书记誉为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白茶产业,是安吉实  相似文献   

7.
正品种从无到有,品牌从无声到有名,行业地位从籍籍无名到业内标杆,影响范围从区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安吉白茶的不凡发展历程是中国茶产业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近日,浙江省安吉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赖建红在黄山茶会上向与会代表分享了安吉白茶在品牌发展之路上的经验做法。现将相关内容予以刊发,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借此共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从而实现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8.
安吉白茶的性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郭雅敏 《茶叶》1997,23(4):23-24
  相似文献   

9.
《茶叶》2011,(2):135
安吉白茶产于四净之地的生态示范县——安吉,安吉白茶叶白脉绿,氨基酸含量高达6.25——10.6%,是普通绿茶的3—5倍,罕见的高氨低酚是安吉白茶香高味鲜的品质基础。研究发现,安吉白茶对保护神经细胞、降低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都具有很强的保健功能。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评价安吉白茶:集观赏、营养、经济三大价值于一体,是不可多的的茶中珍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凭借其优异的自然品质、母子品牌建设的推进安吉白茶知名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正安吉白茶(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以原产地浙江安吉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安吉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所以茶叶经瀹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安吉白茶特有的性状。四川大竹县地处四川盆地边沿,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日照适宜,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土壤以微酸性黄壤土为主。与安吉白茶的发源地均处于北纬31度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年均日照时数都在1400小时以上,年日均气温在17℃左右,近十年冬季的绝对最低气温都在5℃以上,非常  相似文献   

11.
安吉白茶在浙西南地区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小琴 《茶叶》2011,37(1):29-30
安吉白茶原产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系单株无性繁殖珍稀茶树良种[1-4]。由于其氨基酸含量较高而茶多酚含量较低,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年来,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江山市,  相似文献   

12.
安吉白茶多糖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MTT法研究了安吉白茶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采用建立小鼠移植瘤模型,通过测定安吉白茶多糖对荷瘤小鼠抑瘤率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研究其体内抗肿瘤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安吉白茶多糖体外能显著抑制S180细胞的生长,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体内试验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安吉白茶多糖对小鼠S180实体瘤和H22腹水型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对荷瘤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也有较强增高作用。体内免疫调节试验结果显示,安吉白茶多糖可使荷S180实体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3.
安吉白茶的历史渊源及栽培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玉龙 《茶叶通讯》2007,34(3):26-27
1 安吉白茶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被誉为"茶叶一绝"的安吉白茶,历史悠久,品质超然,享誉海内外,是浙江省名茶之一.安吉白茶始于宋,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1107~1110"大观"年间)中,有一节专记白茶日:"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相似文献   

14.
赖建红 《中国茶叶》2008,30(6):28-29
安吉白茶属绿茶类,早春幼嫩芽叶因叶绿素缺失而呈现叶片玉白色,叶脉翠绿,随气温升高,光照增强,叶色逐渐转为绿白相间。安吉白茶形似凤羽,色泽翠绿间黄,光亮油润,香气清鲜持久,汤色清澈明亮,由于其氨基酸含量为5.0%~10.6%,是普通绿茶的3~4倍,因此滋味特别鲜醇。安吉白茶早在宋代徽宗年间就有记载,失传数百年,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单株千年白茶祖,经过近20年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李素芳  晏静 《茶叶科学》1996,16(2):153-154
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李素芳1成浩1虞富莲1晏静2(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杭州3100082浙江省安吉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安吉313307)关键词:茶树安吉白茶阶段性返白氨基酸Keywords:Tea(Cameliasinensi...  相似文献   

16.
17.
涪陵区位于重庆直辖市境内的大娄山构造系和武陵山余脉。海拔高度165—1980m,具有典型的立体农业区位优势。其生态条件既具有武陵山润湿多雾、日照时数少,又具有长江流域早春霜冻和夏季多遇伏旱高温的气候特点,是重庆市确定的三峡库区无公害名优茶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感官审评报告——安吉白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世界》2010,(7)
本栏目依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培训部创办,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实验室作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于2008年开始筹建,已配有气相色谱(GC-2010)、液相色谱(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UV-2550)、烘箱、分析天平等一系列实验设备、器材,已经能够进行感官审评实验及部分理化成份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安吉白茶特异性状的生理生化本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成浩 《茶叶科学》1999,19(2):87-92
安吉白茶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春季发芽时新梢嫩叶叶色的可逆性白化现象, 在白化过程中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和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研究表明, 安吉白茶是一个温度敏感的自然突变体, 其白化表达的温度阈值在20 ~22 ℃之间, 但该温度仅在芽萌发初期发挥作用; 其正常复绿的启动温度在16 ~18℃之间。叶片白化期的主要生理生化变化是叶绿体膜结构发育发生障碍, 叶绿体退化解体, 叶绿素合成受阻, 质体膜上各种色素蛋白复合体缺失, 导致了叶色的变化; RuBP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含量及酶活性下降, 同时伴随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升高, 终因叶绿体不能继续发育, 多余的可溶性蛋白水解, 导致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文中对其返白机理进行了讨论, 认为该温度敏感型突变体的突变很可能是由核基因或核质互作控制的。  相似文献   

20.
《茶报》2004,(2):25-25
金汇通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中美合资“凯信彩印与上海最大制盒生产商”“汇通印务”共同注资500万元组建的整体服务的实体公司,强大的后期平台是优势,一流的包装策略、设计是制胜武器,擅于高端包装彩印之道是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