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保逢  任龙喜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0):1598-1599
早在1926年,Barre和Lieou首先报道了颈部病变刺激交感神经导致椎动脉受累可以引起眩晕、眼球震颤、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1955年,Ryan和Cope[1]提出颈性眩晕的概念.因其表现除颈部不适和眩晕外,还常伴有头痛、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经刺激症状,该病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正>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由颈椎退变引起的一种进行性疾病[1、2],是引起成人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常见的病因之一[3、4]。CSM于1952年由Brain等[5]首次报道,其症状体征多样,主要包括双手麻木、双侧手臂感觉异常、双手精细功动作障碍及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Babinsky征阳性等[6、7]。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刺络拔罐[1]、林氏正骨[2]对颈型颈椎病治疗疗效明确,但传统的刺络拔罐和林氏正骨治疗周期较长,症状缓解较慢,医疗费用较高。本文旨在探讨改良的刺络拔罐法结合林氏正骨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以及两者结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优越性,为林氏正骨结合改良刺络拔罐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1日~2021年2月28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门诊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各16例,三组性别、年龄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相似文献   

4.
<正>脊柱肿瘤的发生概率为0.011‰[1],来源包括了神经根、脊髓、被膜、周围组织以及转移瘤等。神经鞘瘤来源于脊神经根,研究显示神经鞘瘤起源于上颈椎神经根的概率高于来源其他脊神经根[2],且75%为硬膜内肿瘤,15%为硬膜外肿瘤,其余10%是既有硬膜内又有硬膜外的肿瘤[3]。神经鞘瘤常呈缓慢生长趋势,直到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患者才会出现颈部肿胀、疼痛等神经根性疼痛症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21年7月15日收治1例颈椎哑铃形硬膜外椎管内、外神经鞘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枕颈部畸形是指寰枢椎、枕骨及其附属结构等由于先天因素造成的解剖异常[1],多见于儿童。枕颈部畸形类型及稳定情况是决定发病与否的基本因素,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可长期不发病,所以也存在成人体检偶然发现的情况。创伤、退行性变或病理因素都可导致枕颈部不稳。枕颈部畸形的临床表现复杂,加之枕颈部发育过程特殊[2],且存在多种畸形并发的情况,容易导致漏诊、误诊。枕颈部畸形除导致患者枕颈活动及稳定功能障碍外,在严重情况下可致脊髓受压甚至影响生命[3]。因此,枕颈部畸形的诊治倍受脊柱外科医师重视。枕颈部畸形的诊断以神经系统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为主,其治疗方式一般根据病情选择,对于偶发且无症状者一般无须治疗,症状轻或病情稳定者可随访监测,病情进行性加重者则须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为脊髓受压或存在神经症状等,手术目的是减压和稳定。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枕颈部畸形诊断和治疗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枕颈部畸形的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特纳综合征(turner syndrome,TS)又名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是一种由性染色体X数量或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2500[1],诊断金标准为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TS患者可表现为身材矮小、多数智力正常、性腺功能低下、肘外翻、颈蹼等特征性体征[2]。TS常合并心血管畸形、自身免疫性疾病、泌尿系统畸形等[3]。TS合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例未曾报道,故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诊断的一例TS合并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踝关节骨关节炎(ankle osteoarthritis, A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困难和手术致残率高等特点[1]。有文献报道,全世界约有1%的成年人患有AOA[2]。与其他骨关节炎类似[3],AOA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除此之外,AOA往往还伴随着步态异常[4]。  相似文献   

8.
<正>气管内插管会对气道产生强烈的刺激,强度不亚于手术切皮产生的应激[1],兴奋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引起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甚至可能引起麻醉诱导期间心血管意外的发生[2]。气管内插管前予以阿芬太尼可明显改善插管条件,减少麻醉诱导及气管内插管所致心血管风险[3]。在临床麻醉中,阿芬太尼主要使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影响阿芬太尼用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静脉单次注射给药时对于每个患者的药物剂量无法精确计算,  相似文献   

9.
<正>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周围神经鞘内施万细胞的神经源性肿瘤,多为良性,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1],该病在头颈部发病率为25%~45%[1-2]。甲状腺周围神经鞘瘤非常罕见[3],临床缺乏典型症状,术前极难与甲状腺腺瘤等甲状腺常见病变相鉴别。近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了2例该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在各类型颈椎病中,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vrlotic radiculopathy,CSR)占多数[1]。近年来,针刀疗法作为中医新兴技术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各类型颈椎病,且疗效显著[2]; Mulligan手法作为现代康复技术的一种,安全、有效、针对性强,病人适应性好[3]。笔者采用针刀结合Mulligan手法治疗CSR患者,以期提高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syndrome,TOS)是由于锁骨下血管和/或臂丛神经在胸廓出口受压迫所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中超过90%的患者表现为臂丛神经受压,约5%为锁骨下静脉受压,涉及动脉受压的约1%[1]。神经源性TOS常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刺痛、乏力,常被漏诊或误诊为颈椎病等疾病[2,3]。本科自2013年7月~2018年2月,对4例TOS患者进行减压手术治疗,现探讨其外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高居前5位[1]。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47.9万例,死亡37.4万例,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2]。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30%,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可>90%[3,4]。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切除已成为符合适应证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5,6],  相似文献   

13.
<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因1932年被美国病理学家Crohn首次报道而得名,其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症疾病[1],病变部位可累及全消化道,一般呈节段性分布,其中最典型的部位为回肠末段及邻近结肠,病程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可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症状[2,3]。目前,CD的西医治疗以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药物为主,虽能够短期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4.
<正>1997年,Hüscher等[1]最早报道了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使甲状腺外科进入微创及美容时代。近20年来,随着腔镜设备及手术技术的提高,腔镜甲状腺手术获得长足发展[2]。腔镜甲状腺手术满足了病人的微创及美容需求,提高术后生活质量[3]。多种颈外入路的腔镜甲状腺手术被临床广泛运用,包括经胸前入路、经口腔入路、  相似文献   

15.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我国当前乙肝病毒的流行率为7%左右[1]。据WHO报道,2019年全球有2.96亿慢性HBV感染者[2]。2006年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3],至2016年慢性HBV感染者达8 600万[4]。  相似文献   

16.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导致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治疗仍然是国际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1、2]。SCI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两种[3、4]。其中,原发性损伤为机械力对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直接损伤,破坏轴突导致瓦勒变性[2、5];继发性损伤主要是源于创伤后的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引起轴索变性及脱髓鞘等[1、6]。  相似文献   

17.
<正>脊柱退行性疾病是骨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失稳、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北京地区颈椎和腰椎退行性疾病患病率分别为13.8%和9.0%,颈部和腰部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治疗目的是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改善功能并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1]。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肥胖人口的增多,肥胖相关性肾病越来越被重视[1]。肥胖相关性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涉及遗传背景、环境因素、胰岛素抵抗、血流动力学异常、炎症、氧化应激及脂质毒性等多方面[2]。其临床表现隐匿,多为轻到中度蛋白尿,个别患者可出现大量蛋白尿[3]。病理则主要表现为肾小球体积增大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西医方面,以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19.
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新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2):956-95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74例颈性眩晕患者中,62例行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及颈部围颈固定,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部高位硬膜外封闭。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严重者采取手术治疗(12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包括颈椎病4例,下颈椎失稳6例,颈间盘突出症2例。结果疗效优49例,良14例,显效8例,无改善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效果确切,保守治疗无效应以稳定颈椎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0.
<正>牵引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可通过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但如何牵引可取得最优的临床疗效,目前尚无明确和统一的标准[1]。优值牵引(superior value traction, SVT)通过对牵引角度、时间、力量等优化,可形成针对CSR的“最优”牵引模式,从而提高牵引效果[2]。本研究观察了SVT在CSR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