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osteochondra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OAT)治疗膝关节股骨髁大面积(4~6 cm^2)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2016年3月-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OAT治疗22例膝关节股骨髁大面积软骨损伤患者。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22~60岁,平均38.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运动损伤14例。病程1~6个月,平均3.4个月。股骨内侧髁损伤15例,外侧髁损伤7例;软骨损伤面积4~6 cm^2,平均4.98 cm^2。软骨损伤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Ⅲ级9例,Ⅳ级13例。伴半月板损伤18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36±1.25)分,Lysholm评分为(36.00±7.77)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平均2.3年。术后2年时VAS评分为(1.27±0.94)分,Lysholm评分为(77.82±6.21)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16.595,P=0.000;t=21.895,P=0.000)。术后2年,MRI显示软骨缺损区修复良好。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联合OAT治疗膝关节股骨髁大面积软骨损伤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4):2229-2232
[目的]对比分析外侧半月板撕裂合并外侧间室软骨不同程度损伤的关节镜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外侧半月板撕裂合并股骨外髁或胫骨外侧平台软骨损伤的75例患者为软骨损伤组。男35例,女40例;年龄132012年12月外侧半月板撕裂合并股骨外髁或胫骨外侧平台软骨损伤的75例患者为软骨损伤组。男35例,女40例;年龄1373岁,平均42.3岁。根据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级,将Ⅰ73岁,平均42.3岁。根据软骨损伤Outerbridge分级,将Ⅰ级为软骨损伤A组34例;Ⅲ级为软骨损伤B组22例;Ⅳ级为软骨损伤C组19例。将2012年1Ⅱ级为软骨损伤A组34例;Ⅲ级为软骨损伤B组22例;Ⅳ级为软骨损伤C组19例。将2012年112月的单纯外侧半月板撕裂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412月的单纯外侧半月板撕裂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464岁,平均41.7岁。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技术治疗。对照组的随访时间为864岁,平均41.7岁。所有患者采用关节镜技术治疗。对照组的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3.9个月,软骨损伤组为819个月,平均13.9个月,软骨损伤组为843个月,平均21.4个月。临床疗效通过恢复时间、治愈率、Lysholm和膝骨关节炎JOA评分评估。[结果]对照组的平均恢复时间为(3.78±1.99)个月,软骨损伤组为(8.06±4.71)个月(P<0.05);对照组平均Lysholm评分和治愈率为(97.6±6.20)分和95%;软骨损伤组为(92.9±12.0)分和76%(P<0.05)。软骨损伤组A、B和C组的JOA评分分别为(96.2±8.53)分、(95.9±6.29)分和(87.6±12.4)分(P<0.05);Lysholm评分分别为(95.5±8.86)分、(95.0±7.88)分和(84.2±16.7)分(P<0.05);治愈率为88.2%、81.8%和42.1%(P<0.05)。[结论]外侧半月板撕裂合并软骨损伤患者比单纯外侧半月板撕裂患者的恢复时间长、临床疗效差,以年龄超过45岁的外侧半月板撕裂合并软骨OuterbridgeⅣ级损伤恢复时间最长,临床疗效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富血小板血浆(PRP)与软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通路的协同机制, 并将该机制应用于PRP治疗大鼠软骨损伤的修复治疗。方法体外实验部分, 采用酶消法获取大鼠软骨细胞, 给与PRP处理和(或)流体剪切力刺激(摇床每日3 h, 40 r/min), 分组为对照组、PRP组、力学+PRP组、先力学后PRP组, 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Ⅱ型胶原、蛋白聚糖及整合素(Integrin β2)的mRNA表达。体内实验部分, 大鼠经木瓜蛋白酶注射后建立膝关节炎/软骨损伤模型, 分为对照组(制动+注射生理盐水)、PRP组(制动+注射PRP), 运动+PRP组(运动+注射PRP), 运动后PRP组(先运动+后注射PRP), 4周后取材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番红O染色评估软骨修复程度, 并通过PCR测定Ⅱ型胶原、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两组间比较行One way-ANOVA及LSD-t检验。结果体外实验正常培养的大鼠软骨细胞, PRP及力学+PRP均促进了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转录增多,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85±1.166比2.153±0.705/0.818±0....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关节镜结合有限切开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患者25例,采用关节镜下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有限切开修复关节周围韧带,处理合并的半月板软骨损伤.术前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综合评价患膝功能均为D级,Lysholm评分平均为(35.0±1.4)分.结果 25例患者术后获24 ~ 30个月(平均27.4个月)随访,患膝功能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IKDC综合评价结果:A级10例,B级12例,C级3例,Lysholm评分平均为(92±1.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结合有限切开修复损伤韧带,可以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膝关节骨软骨骨折复位固定联合内侧髌股韧带修复治疗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结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81例伴有内侧髌股韧带及膝关节骨软骨损伤的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9例,女42例;年龄16~33岁,平均17.7岁。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脱位。术前进行X线及MRI检查,明确损伤情况。术中先进行关节镜检查,评估髌骨轨迹、软骨损伤范围及内侧髌股韧带损伤部位。膝关节骨软骨骨折损伤范围大于1cm2采用可吸收棒复位固定,损伤范围小于1cm2采用软骨块清理,内侧髌股韧带采用锚钉紧缩缝合修补,所有患者均不进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经正规康复治疗。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81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8.6个月。65例接受了膝关节骨软骨骨折固定联合内侧髌股韧带修复治疗,16例接受了膝关节骨软骨骨折清理联合内侧髌股韧带修复治疗。固定组的平均IKDC得分由术前的(43.1±13.2)分提高到术后的(83.8±6.3)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8.3±6.2)分提高到术后的(87.1±9.8)分;清理组的IKDC得分由术前的(42.3±9.8)分提高到术后的(80.21±3.2)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9.5±5.4)分提高到术后的(81.3±5.4)分。两组IKDC及Lysholm评分术后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IKDC及Lysholm评分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棒复位固定骨软骨骨折联合内侧髌股韧带修复是一种治疗伴有内侧髌股韧带及髌骨骨软骨损伤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同期与分期重建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合并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27例ACL合并MCLⅡ度急性损伤患者,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34.5±5.6)岁;左膝16例,右膝11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5例)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术,MCL止点撕脱骨折锚钉修复术。B组(12例)采用I期保守治疗MCL损伤,Ⅱ期行自体腘绳肌腱ACL重建术。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0.3个月,根据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和Lachman试验进行膝关节稳定性评分,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均为Ⅱ级,Lachman试验均为Ⅲ级。术前IKDC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A组(45.36±4.12)分和(43.23±3.55)分,B组(45.31±1.50)分和(44.10±2.27)分。A、B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应力位内侧间隙开大程度为A组Ⅰ级10例,Ⅱ级5例;B组12例全部Ⅰ级。Lachman试验A组阴性13例,Ⅰ级2例;B组阴性11例,Ⅰ级1例。IKDC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A组(87.54±5.24)分和(86.73±6.99)分,B组(94.11±3.38)分和(92.32±3.43)分。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ACL合并MCL损伤,B组行Ⅰ期MCL保守治疗,Ⅱ期关节镜下ACL重建修复,术后膝关节功能、稳定性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A组同期ACL重建和MCL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含有大量的生长因子,具有能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修复软骨缺损的作用。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具有增进膝关节液的黏稠度及弹性、保护关节软骨及滑膜、韧带等软组织的作用。通过对比关节腔注射PRP与SH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分析PRP治疗KOA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用自体PRP治疗KOA的患者为实验组,SH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变化。结果 PRP组治疗后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值明显高于SH组(P0.05);PRP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SH组(P0.05),PRP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SH治疗组(P0.05)。结论 PRP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疗效优于SH。  相似文献   

8.
目的关节镜手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方法选取佛山市禅城中心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40例。所有入选者要求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为Ⅲ级,且膝骨关节炎Keligren Lawrence分级为Ⅱ级或Ⅲ级;并排除发病前有明显外伤史、合并有交叉韧带损伤或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P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PRP组为关节镜联合应用PRP组;对照组为单纯关节镜治疗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西安大略和曼彻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对术前和术后1、3、6个月随访时临床疗效、疼痛及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同组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组间各时间点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随访发现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VAS评分及WOMAC评分均明显降低,而Lysholm评分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PRP组患者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WOMAC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VAS评分:t=4.125,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t=8.557,P<0.05;术后3个月Lysholm评分:t=7.428,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t=15.564,P<0.05;术后3个月WOMAC评分:t=6.932,P<0.05;术后6个月WOMAC评分:t=9.174,P<0.05)。 结论关节镜下行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修整手术联合应用PRP治疗近期疗效优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近期疗效,并二次关节镜探查评估软骨及半月板转归。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的57例合并膝内翻畸形的内侧间室KOA患者临床资料。男23例,女34例;年龄41~63岁,平均51.2岁。病程2~8年,平均4.7年。术前股胫角为(179.86±4.69)°,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为24.21%±6.98%,胫骨平台后倾角为(5.23±1.45)°。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Ⅱ级22例、Ⅲ级35例。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为(59.1±7.3)分,Lysholm评分为(48.8±7.6)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2±1.1)分。术中关节镜探查记录内侧胫骨平台负重区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为Ⅰ级18例、Ⅱ级30例、Ⅲ级9例)及内侧半月板损伤情况并行相应治疗;HTO术中根据术前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分级调整冠状面力线。术后测量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股胫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记录术后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分级;结合术后1年膝关节MRI以及内固定物取出时二次关节镜探查,评估关节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及半月板转归;膝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采用Lysholm评分、HSS评分和VA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5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58个月,平均42.1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关节内及合页骨折,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截骨部位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二次关节镜探查示内侧间室负重区软骨退变Outerbridge分级为Ⅰ级15例、Ⅱ级31例、Ⅲ级11例,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1.992,P=0.997);其他间室未见软骨退变。损伤半月板可见半月板愈合表现,正常半月板未见损伤进展。末次随访时,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Ⅱ级19例、Ⅲ级38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9.049,P=0.764)。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的相对位置为59.16%±2.87%,股胫角为(171.54±3.39)°,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胫骨平台后倾角为(5.65±1.2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3,P=0.096)。HSS评分、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2.3±7.7)、(83.4±6.4)、(1.6±1.1)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 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合并膝内翻畸形的内侧间室KOA,可有效改善下肢力线、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术后关节软骨退变及半月板损伤未见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2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自1995年3月至2011年7月治疗滑膜软骨瘤病患者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5~81岁,平均55.2岁;病程0.5~15年,平均5.6年。症状主要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分别采用膝关节开放手术(17例)和膝关节镜手术(10例)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理表现及关节镜下的治疗效果。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27例获随访(1例失访),时间6~24个月。开放手术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1.89±6.81)分增加到术后的(67.73±7.62)分;关节镜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40.78±7.54)分增加到术后的(77.46±8.43)分。结论:关节镜手术无切口裂开、不愈合等危险,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是诊断和治疗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膝关节软骨病变的MRI表现与关节镜术后疗效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寻找MRI显示的膝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和关节镜手术后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膝关节镜手术适应征的指导。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用膝关节镜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7例,男44例,女43例;年龄16~67岁,平均46.3岁。对患者膝关节软骨按ICRSMR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87例87膝均进行了术后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3个月。关节软骨损伤:4级30例,3级23例,2级20例,1级12例,0级2例,平均(2.770±1.138)级。术后Lysholm评分59~100分,平均(95.170±7.556)分。两者相关系数r=-0.152,P=0.1590.05,统计学分析无相关性,但有负相关趋势。结论:术前膝关节软骨的MRI(1.5T)分级不能作为关节镜手术指征判断的金标准,只是术前膝关节软骨的MRI(1.5T)分级高的患者术后疗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膝前痛发生率、临床功能及髌骨软骨退变等级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采用保留髌骨型TKA治疗151例(151膝)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92例;平均年龄72.3岁(56~82岁)。髌骨软骨退变等级采用Outerbridge分级标准、术后膝前痛采用VAS评分、临床功能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the knee society scale,KSS)和髌骨评分(Patellar scores,PS)。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4±1.8)年。所有患者切口达Ⅰ期愈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Ⅰ级18例,Ⅱ级36例,Ⅲ级62例,Ⅳ级35例。末次随访时,6例(4.0%)患者有膝前疼痛,其中轻度疼痛4例,中度2例,无重度疼痛。患者平均KSS评分由术前(82.6±9.3)分提高到术后(169.8±13.2)分;患者平均PS由术前(10.5±3.3)分提高到术后(27.8±4.5)分。不同髌骨软骨退变不影响术后膝前痛发生率(χ2=0.42,P=0.94)、KSS评分(膝评分:F=1.83,P=20.14;功能评分:F=0.56,P=20.64)和PS评分(F=0.78,P=20.51)。结论膝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行保留髌骨型TKA术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髌骨软骨退变等级不影响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术(osteochondral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OAT)治疗青年及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6年8月接受OAT治疗的43例(43膝)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40岁23例(青年组)、40~60岁20例(中年组)。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20,P=0.001);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以及软骨损伤侧别、部位、面积、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MRI检查观察术后供区及受区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年,平均3.6年。两组术后2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前及术后2年时,青年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明显优于中年组(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MRI复查示两组受区、供区修复良好。结论根据患者软骨质地、厚度、弹性及损伤面积,关节镜下OAT可用于治疗中年膝关节软骨损伤,早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对膝前内侧骨关节炎合并髌股关节软骨损伤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关节微创病区完成的单髁置换病例67例,均因为膝前内侧骨关节炎就诊,所有病例均为单侧膝关节置换。其中男19例,女48例;年龄51~84岁,平均(64.67±8.37)岁;左膝41例,右膝26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56~30.47kg/m 2,平均(25.27±2.56)kg/m 2;病程为0.5~20.0年,平均(5.08±4.83)年。术中通过Outerbridge分级记录观察到的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并进行分组,术后随访通过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Lonner髌股关节评分评价术后疗效、髌股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情况,对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评分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12±3.68)个月;OKS评分由术前平均(44.42±4.86)分降低至术后平均(21.46±4.64)分(P<0.01);Lonner疼痛评分由术前平均(29.91±2.48)分提高至术后平均(49.54±2.42)分(P<0.01);Lonner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23.17±1.40)分提高至术后平均(38.89±1.41分)(P<0.01)。术中观察发现35膝(52%)合并内侧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病例,与无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病例(32膝)相比,术后髌股关节疼痛感及功能均得到改善,术后1、3、6、12个月OKS评分、Lonner疼痛与功能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证实的内侧髌股关节软骨损伤并不影响Oxford单髁置换术短期疗效。单髁置换术可作为合并内侧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和关节镜手术后疗效的相关性,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关节镜手术适应证进行探讨。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4月,收集86例关节镜手术病例,其中男44例,女42例;年龄46~67岁,平均56.3岁。对患者膝关节核磁共振片按ICRS MR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对患者膝关节站立位X线片按K/L评分(Kellgren Lawrencegrade)标准进行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时间12~30个月,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86例86个膝关节,核磁共振显示关节软骨损伤4级30例,3级22例,2级20例,1级12例,0级2例,分级的均数为(2.77±1.138)级;膝关节站立位X线片显示4级0例,3级24例,2级38例,1级17例,0级7例,分度的均数为(2.13±0.67)级;术后Lysholm评分59~100分,平均(95.17±7.556)分。术后Lysholm评分与ICRS MR分级的Kendall's相关系数为-0.089,P=0.317,无相关性;术后Lysholm评分与K/L分度的Kendall’s相关系数为-0.851,P=0.036,呈负相关。结论:术前膝关节软骨的MRI(1.5T)分级不能作为关节镜手术指征判断的金标准,术前膝关节软骨的MRI(1.5T)分级与患者术后疗效无相关性,而膝关节站立位X线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可吸收固定棒联合带线锚钉治疗伴有骨软骨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25例创伤性髌骨脱位导致骨软骨骨折合并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损伤的资料。用可吸收固定棒复位固定骨软骨骨折,带线锚钉缝合修复MPFL。术后用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和IKDC膝关节评分及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评判关节功能,用CT、MRI评价骨折愈合情况、髌骨位置、MPFL连续性及信号。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无髌骨脱位复发。按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优22例,良2例,差1例。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软骨损伤和MPFL愈合良好。结论 对于合并髌骨骨软骨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一期可吸收固定棒复位固定骨折块联合锚钉紧缩缝合MPFL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特点并探讨采用微骨折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2月~2005年8月79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男38例,女41例;左膝35例,右膝34例;平均年龄38.3岁(15~57岁)。术前膝关节症状持续时间平均11个月(3~23个月),其中有明确外伤史48例,占60.7%。软骨成形术基础上采用微骨折尖椎在软骨缺损区钻孔,孔径3 mm,孔间距3 mm,孔深3 mm。[结果]79例患者共发现软骨损伤131处,平均每例存在软骨损伤1.6处,其中股骨内髁和髌骨关节面最常见,分别占33.6%和22.1%;软骨损伤程度按Outerbridge分级最常见为Ⅳ级损伤,占60.3%;软骨损伤面积多数在1~2 cm2,占43.5%。术后随访73例,失访6例,随访率92.4%,平均随访17个月(10~33个月),采用Tegner运动评级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价,45例优,18例良,16例差,优良率79.7%;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提高到术后88分。[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是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不管是急性或慢性软骨损伤,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0T MRI T2 mapping序列定量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早、中期KOA患者的病历资料。男性8例, 女性18例;年龄(66.4±12.0)岁(范围:51~94岁)。双侧KOA 4例, 单侧KOA 22例。所有患者均行PRP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 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行3.0T MRI T2 mapping序列检查, 测量股骨内侧髁、外侧髁及髌股关节面的T2值;同期记录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多组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采用 Bonferroni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WOMAC评分与T2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后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CRS)分级得到了部分改善(1例由Ⅲ级降为Ⅱ级, 1例由Ⅱ级降为Ⅰ级)。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6个月ICRS分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的VAS和WOMAC评分均有所降低(P值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膝关节薄层MRI数据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重建模型对膝关节软骨损伤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以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住院且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33例患者(共41膝), 男15例, 年龄(71±5)岁;女26例, 年龄(71±9)岁。左膝19例, 右膝22例。术前对患侧膝关节进行薄层MR检查, 并对膝关节薄层MRI数据进行AI建模, 选取模型中软骨部分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进行模型摆正, 将术中截取的膝关节胫骨平台软骨依据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 ICRS)软骨损伤分级进行分级, 并与膝关节AI重建软骨模型及膝关节MRI人工识别的ICRS分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I重建软骨模型的软骨损伤分级与术中截取实物标本的软骨损伤分级相比较, AI重建软骨模型对于ICRS分级4级软骨损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91.4%、92.2%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评估微骨折术与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采用微骨折术或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术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71例膝关节股骨远端关节面软骨损伤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骨折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8.1±4.2)岁;移植组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27.8±3.5)岁。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Ahlb覿ck骨关节炎分级系统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微骨折组与移植组的Lysholm评分,分别由术前62.9±6.8、60.3±7.5提高到术后的77.0±5.4、85.8±5.6 (P0.05);HSS评分分别由术前81.5±7.6、79.6±8.6改善为88.0±4.7、91.9±4.7(P0.05)。移植组术后Lysholm评分与HSS评分,均高于微骨折组(P0.05)。移植组发生切口浅表感染1例。随访未发现患者出现膝关节骨关节炎。结论: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术与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均安全、有效,但自体骨软骨镶嵌移植术比微骨折术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