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2007年6月~2008年8月收治的21例小儿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川崎病均有发热,出现皮疹20例,球结膜充血19例,颈部淋巴结增大19例,唇及口腔改变14例,手足症状13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5例,血白细胞升高19例,血沉值增大19例,心肌酶异常12例。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脏器受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小儿川崎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6例患儿中,心血管系统损害共32例,占69.56%,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脏扩大、心肌损害、心肌缺血,血液系统损害43例,占93.47%;呼吸系统损害39例,占84.78%;消化系统损害25例,占54.34%;泌尿系统损害9例,占19.56%。结论小儿川崎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常并发多系统损害,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提高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3例小儿川崎病病例的临床诊断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早期了解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尽可能早期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口服阿司匹林,降低冠状动脉疾病风险,临床症状很快恢复,效果显而易见。结论川崎病是急性、自限性、多系统受累的血管性疾病。早期对川崎病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和漏诊,尽早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药片,确保治疗效果,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冷建武 《淮海医药》2010,28(6):499-500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异性表现和非特异性表现及化验、检查结果。方法对收集典型川崎病57例病例化验及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除表现发热≥5 d,双侧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和口腔改变,多形性皮疹,四肢末端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都有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血白细胞数升高等变化。同时除冠脉外,心肌、肺、胆囊、肝脏等亦有损害。结论川崎病诊断除有6项临床表现外还可能有其他少见症状和特征,出现上述表现需考虑川崎病,完善相关化验、检查,以免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特征是持续发热、皮肤黏膜受累、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大,实验室及辅助检查主要为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心电图异常、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扩张等,治疗采用阿司匹林50~80mg·kg-1·d-1,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川崎病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阿司匹林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联合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常易误诊,为提高诊疗水平,进一步积累临床诊治经验,现将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住院55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收住我院儿科55例川崎病均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其中典型病例45例,不典型病例10例。男36例,女19例。发病年龄<1岁24例,1~3岁21例,3~5岁5例,>5岁5例;临床表现:55例患儿均有发热,双眼球结膜充血52例,口腔改变49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7例,指趾膜状脱皮42例,皮疹4…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41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川崎病特点 ,提高早期诊断符合率。方法 对 1997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川崎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  4 1例川崎病人心血管系统受累占 70 %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占 3% ,肾脏受累占 4 8%。结论 川崎病可致以心血管系统受累为主的多脏器损害 ,应重视其诊治与随访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共收治川崎病 10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4个月~ 5岁 ,<6个月 3例 ,~ 1岁 3例 ,~ 3岁 2例 ,~ 5岁 2例。入院时病程 1~10天。均符合 1984年日本 MCL 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1 ] 。1.2 临床特征与误诊 :均有发热 ,热程 5天以上 ;口唇潮红、皲裂及杨梅舌 9例 (90 % ) ,且均在病程 2~ 5天内出现 ;眼球结膜充血 8例 (80 % ) ;多形性红斑皮疹 7例 (70 % ) ;急性淋巴结肿大 6例 (6 0 % ) ;手足背硬性水肿 5例 (5 0 % ) ;指(趾 )端和甲床交界处有片状、…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为儿童后天性心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对川崎病的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6年6月至2001年6月住院的10例川崎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儿川崎病临床分析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36(11):1034-1035
近年,川崎病(K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取代急性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据报道,川崎病与风湿热病例数之比为3∶1左右[2]。该病的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时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原因。为探讨KD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预后,本文对2003年3月至2005年10月住院的86例KD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与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86例KD患儿均符合日本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了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1.87∶1;年龄3个月~8岁,平均2.6岁,<4岁68例(占79…  相似文献   

11.
目的川崎病病因不清,发病机制不明确,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而造成严重后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既往病例,找出误诊原因。结论川崎病误诊原因很多,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检查,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川崎病是病因未明的血管炎性综合征,幼儿高发,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由于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复杂,有些病例早期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现将我科一例川崎病误诊病历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儿男性,5岁,因发热伴咳嗽6d入院。患儿6d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高达39℃,同时有轻微的声声干咳。在当地诊所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炎琥宁每天一次静点,治疗6d热不退来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正确的鉴别诊断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川崎病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正确的鉴别诊断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及确诊有价值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KD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变化特征及诊断情况和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首诊KD入院仅14例(33%),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皲裂、肛周红在川崎病中比较有诊断价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乎均体积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结论KD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复杂,急性期容易误诊和漏诊,准确掌握KD临床特征的变化以及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病情演变情况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在基层医院能够早期明确诊断 ,是相对地比较少见的病例。我院儿科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发热性疾病 35 0例 ,其中 ,经临床观察及检查 ,确认为川崎病的有 13例 ,占3 71%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3例患儿中 ,男 9例 ,女 4例 ,男∶女为 2 2 5∶1,其中 ,小于 1岁者 7例 ,大于 1岁小于 3岁者 4例 ,大于 3岁者 2例。1 2 诊断标准 :持续发热 13例KD患儿均符合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998年 12月修订 )。1 3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 13例 ,一过性充血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8例KD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川崎病患儿以男孩为多,男女比例为1.71:1.典型川崎病28例,不完全型川崎病10例.不完全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发病率高.发热时间≥10 d、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血浆白蛋白异常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密切相关.38例均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3例无效,再次给予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后有效.结论 发热时间超过10 d就诊、C反应蛋白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小板异常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是冠状动脉损伤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8.
张茂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703-1704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KD发病率以亚洲为主,4岁以下占79.8%,其男:女为1.6:1。目前KD在我国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主要的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之一。KD的最大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本病未经治疗约15%。25%可发展为冠状血管病变.是KD致死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因素、现将我院2005~2008年收洽的KD25例做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07年至2011年诊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3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88.2%);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不完全川崎病17例(50.0%).发热率100%,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为6.5d,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口唇病变(83.4%)、球结膜充血(70.6%)、肢端硬肿或脱皮(64.7%)、皮疹(52.9%)、淋巴结肿大(35.3%).(2)心血管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27例(79.4%),未见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系统并发症: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有关,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2007年至2011年诊治的3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4例川崎病患儿中男23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婴幼儿为主(88.2%);发病季节以春、秋为主;不完全川崎病17例(50.0%)。发热率100%,确诊前平均发热时间为6.5 d,其他临床表现依次为口唇病变(83.4%)、球结膜充血(70.6%)、肢端硬肿或脱皮(64.7%)、皮疹(52.9%)、淋巴结肿大(35.3%)。(2)心血管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27例(79.4%),未见有冠状动脉瘤。(3)其他系统并发症: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口腔溃疡等。结论:川崎病具有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升高有关,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