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话茶壶     
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人茗客对茶、水、壶三者互为依存、相映成辉关系的独到精辟之见。中国的品茶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注重韵味、追求高雅情趣和深远意境。香茶配佳壶,佳壶倍添品茶意趣,香茗频增壶艺价值,恰似红花映衬绿叶,相得益彰。因而,自明代以降,会“玩”茶品茗的,必定会“玩”壶把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珠联璧合吧! 一茶壶,源于何年何代,出于何人之手,现已不可深究。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并没有茶壶的记载,《六之饮》中也只有“贮于瓶伍之中”。据考,壶是古代一种无柄、大口、无盖、短身、圆肚的盛水器或酒器。《周礼》在《夏官》、《秋官》两章中就分别注释为:“壶,盛水器也”“壶,酒器也”。《周礼》还提到一种祭祀用的玄  相似文献   

2.
读茶     
有人与酒作伴,我却与茶结缘。小时候,看见父亲下地干活回来,母亲就要沏壶茶递给他。父亲许是太辛苦了,渴得可以,当下接过茶壶,一杯,二杯,三杯落肚,好像体力的透支立刻得到……  相似文献   

3.
我本从小爱茶 ,且爱喝明前茶和雨前茶。但初识“茶文化” ,是由茶友相约在 1 992年的数九寒天 ,瑞雪纷飞的一天 ,在平淡之余 ,茶友早已准备的一壶滚汤的沸水和家中常饮的“狗牯脑”茶 ,随即冲泡 ,待茶叶舒展后双手端杯奉茶敬客 :“请喝茶”(注 :“请喝茶”这一俗语 :在民间已经延续千百年自然而成习惯的老传统 ,在乡民家中 ,茶是人民每日唯一解喝之饮料 ,白开水是绝对不喝的 ,不管是粗茶嫩茶 ,都是出于自家炒制 ,客来进门第一件事就奉上茶水一杯 ,但这杯茶是让客人漱口而已 ,并不倒满 ,此后才是延请上席 ,重摆杯盏 ,沏上好茶 ,端上茶点边吃…  相似文献   

4.
与茶结缘     
我爱喝茶。但这个嗜好是在年近而立时才开始染上的,可谓后知后觉,起步甚晚。当然,这并不是说我此前就不喝茶。只是说起初的所谓喝茶,多半只是为了解渴,还当不得一个“品”字。我的家乡天津并不产茶,但客来待茶的习俗还是挺“正统”的。家家都备有一个大茶壶,冬天时天冷,怕茶凉了,就在茶壶外头做一个大棉壶套。家里来了客人,奶奶就会从那只旧茶叶罐儿里抓一把茶叶,用滚开的水沏上,还要把壶盖盖上“闷”一阵儿。京津地区都爱喝花茶,据说“闷”一下是为了让茶中的花香充分挥发出来。我之所以对那个大棉壶套印象颇深,是因为在我儿…  相似文献   

5.
古玟 《农业考古》2001,(4):98-100
“茗注莫妙於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明代李渔这般评价紫砂壶 ,对于紫砂壶迷来说 ,小小一把紫砂壶又岂是一个精字了得 ?“新买来的一把壶 ,初时是被它的外型吸引 ,待用它泡茶后 ,壶的味道就慢慢渗出 ,此时再看这把‘养过’的壶 ,是不舍得送人的。”紫砂迷这般说。他们口中“养过”的壶 ,亦即是以茶浇壶 ,紫砂壶的色泽慢慢产生变化。一把好壶在有心人“养过”后 ,会用之愈久 ,光亮愈新 ,色泽愈沉。亦有的壶痴是“不见则已 ,一见爱不释手 ;不集也罢 ,一集终生不休 !”集有逾千把壶的林志宏 ,想必是这“终生不休”的壶痴之一。在林志宏的…  相似文献   

6.
近日淘到一件冯桂林款紫砂壶,喜不自禁,今撰文于后,与同好共赏. 此壶通高11厘米,盖径7厘米,流口至把手19厘米,紫红泥质,圆盖,纽为伏狮状,其狮神情自若,憨态可掬,狮腹下有一小孔与壶身贯通,壶盖下有子母口与壶身连接且严丝合缝,即使将壶倒茶成90°时,壶盖也不会脱落掉下,结构颇为精巧.此壶鼓腹,宽把,短流,卧足,壶身呈八瓣瓜棱扁圆形.壶身两侧刻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相似文献   

7.
茶韵     
去年夏天,我和一个朋友到山中避暑。骑自行车颠簸了几十里山路之后,又步行了两个小时,快到山顶时我看到了一个村子。疏疏落落,只有几户人家。房前屋后有鱼塘、茶林和果园,此外便是梯田。青山绿水,袅袅炊烟,置身其中,恍若桃源。 晚饭后,主人捧上一壶沏好的茶。我知道,大约山中多瘴气,山里的人们习惯于喝茶,而且家家都有自制的茶叶。我对茶并没有特别的爱好,只是平日里随父亲品尝过一些茶。而父亲饮茶是以浓、以酽为佳的。 然而这山中的茶却以特别的风味打动了我。它色泽浅淡,入口清香而略有甜味,是以山中的泉水泡制而成的,饮…  相似文献   

8.
宜兴紫砂壶别称及其它安徽机电学院工艺美术系吴光荣泡茶用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运用。”这是晚明文震亨《长物志》中对壶的评价,文中所指的壶,...  相似文献   

9.
茶楼话旧     
茶楼话旧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松年往事如烟。在这过眼烟云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茶馆。按我的年龄,我没有机会做"老茶客",偶然进去喝壶茶,已是解放后面目改观的"茶馆"了,与我儿时记忆已很不一样了。提到那时的茶馆实际上是和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在父亲...  相似文献   

10.
揭盖添茶水如果你到广东的茶楼、饭店等就餐,只要你选定位置坐下,服务员会立即前来征询你喜欢饮什么茶,随后会根据你的意见给你冲泡一壶茶,彬彬有礼地给你斟上一杯茶送到你面前,请你饮茶。但是当你饮完这壶茶水后,你用不着呼唤服务员前来添加茶水,你只要将茶壶盖揭起放置在壶口与把手之间的位置上,使茶壶口呈半揭半盖状,服务员看见后便会及时前来添茶加水。你是否知道广东“揭盖添茶水”这一茶俗的由来?关于广东“揭盖添茶水”这一茶俗的来历有二个传说。一是相传在晚清期间,广州旗下街(今海珠北路)有一位恶霸荣寿禄,他是光绪…  相似文献   

11.
张建光 《农业考古》2006,(5):270-271
应该说是茶找上我。原来不知茶为何物,大概把它当作中草药一类看待。上山下乡在茶场,种茶、制茶自然也就喝起茶来。先是醉心绿茶,后痴白茶,再迷红茶,及至到武夷山工作,喜爱起武夷岩茶来。这一喜爱发展到不可救药,确如古人所说,一日不可无此茶。哪天出差什么都可以忘记,惟独不能  相似文献   

12.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什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又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  相似文献   

13.
余悦 《农业考古》2001,(2):215-216
泡上一壶香浓的茶 ,在高雅优美的音乐声中品茗 ,也不失为人生一大美事。这 ,也许就是刘凯欣女士策划的《听茶·说茶》中国茶文化音乐系列音乐碟中所力求表达的。近十几年来 ,介绍茶的各类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与茶艺息息相关的音乐的介绍也日益增多。而刘凯欣女士所策划的《听茶·说茶》 ,把现代茶艺与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美的音乐完美的结合起来 ,奏响起空谷回音的清澈。刘凯欣女士策划的《听茶·说茶》中 ,最致力于表达的方面便是音乐。从艺术角度讲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刘凯欣女士正是用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然后再把她这…  相似文献   

14.
平生最爱茶     
我平生无其他嗜好,惟痴茶。茶是得天地山水之浸孕的瑞草,是天人合一的精灵。焚一柱香,沏一壶茶,捧一卷书是我家居生活追求的极致,它使我健康,给了我一份好心情。  相似文献   

15.
(一) 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的街头,常遇见有农民穿着的人诡秘地靠近身来,当你注意他时,他就亮出一把沾着泥巴的小壶,在你眼前一晃:“才挖到的,要不要?”有一回下乡,一老者说家中有古董,请我识宝。跟随进门,他开柜取出棉花包定小壶三把,说:“我孙子从挖河人手中买来的,康熙年间的呢。”壶如柿,上有龙,底有方印“康熙年制”。为不拂主人信任,我说:“壶上镌年号者唯有乾隆,但为数不多。尚不知康熙也有这玩艺儿。”主人看我眼神平平就说了真话:“孙子花200元上了个老当。这三把壶到上海也请人看了,假的。”  相似文献   

16.
紫砂壶是江苏宜兴出产的著名茶具之一。在简约、时尚的生活茶艺中,如何选择一把紫砂壶用于泡茶,是初学茶艺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从生活茶艺的角度提出选壶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不同于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判断方法。希望爱茶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把紫砂壶,品茗习茶,乐在茶艺,过上有滋有味又有趣的茶生活。  相似文献   

17.
走进敦煌茶艺馆,书画屏中坐品茶。屏上墨香壶里泡,画中紫藤杯里爬。一杯在手,细品慢呷。品春雾的韵味,品仙泉的甘滑,品世态的炎凉,品风雨的飘洒,品乡土的醇厚,品季节的变化……茶到唇喉清积垢,茶入愁肠愁尽刷。把历史泡进茶里,一壶浓茶一席话。茶一口口品话一串串拉。茶情不淡,神思迸发。紫壶虽小容量大,能装下唐、宋、元、明,能装下亚、欧、非、拉。敦煌茶艺馆品茶@关样  相似文献   

18.
平生最痴茶     
我平生无其他嗜好,惟痴茶。茶是得天地山水之浸孕的瑞草,是天人合一的精灵。焚一柱香,沏一壶茶,捧一卷书是我家居生活追求的极致,它使我健康,给了我一份好心情。我的少儿时代是在极度贫穷中度过的,以白开水解渴,全然不知茶滋味。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去皖南青弋江畔一个山村插队,  相似文献   

19.
茶妹     
案头上,一杯绿茶,为我泡开浓浓的思念。这绿茶,是茶妹从山里寄来的,每年,她总要给我寄一包新摘的谷雨茶。茶妹是我当年房东的女儿。那年,我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武夷山脉中段的五府山。当时我们来不及盖房子,数百名上山干部都分散住在农民家中。房东的女儿茶妹,当时17岁,娉娉婷婷,梳一根长辫子,眼睛透着灵气。我把行李挑到她家,她父亲忙着在厅堂里为我搁铺,她在靠床的土墙上为我糊上报纸。自此,我成了她们的家里人。茶妹是摘茶能手,会双手摘茶,一天能摘上百斤茶青。那时山里还没有茶厂,全靠手工制茶。夜里,灶房里燃…  相似文献   

20.
正妻子把家里没用的东西收拾出来,扔在门外,让收废品的拉走。就在装车的刹那间,我发现了一个油漆脱落、布满灰尘的水壶。我赶紧冲上去,从收废品车上取了回来——这个军水壶可是父亲的宝贝呀!父亲直到去世,也没舍得丢。父亲生前给我讲过这把军水壶的故事。1958年,岗埠农场建场初期,一支部队进驻农场,和老百姓一起开荒种地。一位叫蒋志和的战士跟我父亲一起参加垦荒劳动。在一次扒河劳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