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戟天抗衰老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分离,用波谱法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巴戟天活性部位中分出5个化合物,分别为甲基异茜草-1-甲醚(Ⅰ)、2-羟基-1-甲氧基蒽醌(Ⅱ)、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Ⅲ)、异嗪皮啶(Ⅳ)、2-醛基蒽醌(Ⅴ)。结论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7,(3):390-393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对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羟基-3-甲基蒽醌(1)、2-羟基-1-甲氧基-3-甲基蒽醌(2)、2-羟基-1-甲氧基蒽醌(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甲基异茜草素(5)、熊果酸(6)、耳草酮B(7)、莨菪亭(8)、2,6-二羟基-3-甲基-4-甲氧基蒽醌(9)、2-羟基-3-羟甲基蒽醌(10)、正十六烷(11)。结论:化合物4、7、10、11为首次从白花蛇舌草植物中分离得到,本研究为白花蛇舌草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巴戟天根皮中的醌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How.)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巴戟天根皮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ubiasin A(1)、rubiasin B(2)、2-羟基-1-甲氧基蒽醌(2-hydroxy-1-methoxy-anthraquinone,3)、3-羟基-1-甲氧基-2-甲基蒽醌(3-hydroxy-1-methoxy-2-methyl-anthraquinone,4)、1,3-二羟基-2-甲氧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5)、2-甲基蒽醌(2-methyl-anthraquinone,6)、1,3-二羟基-2-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7)、2-羟甲基蒽醌(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8)、3-羟基-1,2-二甲氧基蒽醌(3-hydroxy-1,2-dimethoxy-anthraquinone,9)、1,8-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1,8-dihydroxy-3-methoxy-6-methyl-anthraquinone,10)、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ph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11)、2-丁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sec-butyl-O-β-D-glucopyranoside,12)、3,4-二羟基苯乙醇(3,4-di-hydroxyphenylethanol,13)、3-(4-羟基-苯基)-1,2-丙二醇(3-(4-hydroxyphenyl)-1,2-propandiol,14)、阿魏酸(ferulic acid,15)、熊果酸(ursolic acid,16)、β-谷甾醇(β-sitosterol,17)。结论化合物1,2,11~14为首次从巴戟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MCI、ODS柱色谱和高效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黄根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新蒽醌类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鉴定新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6-羟基-1,2,3-三甲氧基-7-甲基蒽醌(1)、6-羟甲基-1,2,3-甲氧基蒽醌(2)和7-羟基-6-羟甲基-1,2-二甲氧基蒽醌(3)。对分离得到的3个新蒽醌类化合物测定了体外神经保护活性,化合物1~3对谷氨酸钠诱导SH-SY5Y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细胞存活率分别提升了18.45%、4.31%、7.65%。  相似文献   

5.
孙阳  陈琼华 《药学学报》1986,21(10):748-752
用离心薄层层析法从灌胃大黄素甲醚的大鼠和小鼠尿中分离了六种代谢产物。经质谱、高效液相色谱及光谱测定并与部分标准品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大黄素、大黄酚,3-羟甲基-1,6,8-三羟基葸醌,3-甲酰基-1,6,8-三羟基蒽醌,3-羧基-1,6,8-三羟基蒽醌,3-羧基-6-甲氧基-1,8-二羟基葸蒽。大鼠和小鼠肝匀浆9000×g上清液的体外代谢实验也获得了与上述前五种相同的代谢产物。实验表明大黄素甲醚在C-6位可脱去甲基或甲氧基,在C-3位的甲基可相继氧化为羟甲基、甲酰基和羧基等极性更强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红芽大戟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袁珊琴  赵毅民 《药学学报》2005,40(5):432-434
目的研究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红芽大戟中分离得到2个蒽醌类化合物:1,3,5-三羟基-2-乙氧甲基-6-甲氧基蒽醌(I)及1,3-二羟基-2-乙氧甲基-蒽醌(II)。结论化合物I为新成分。II为从本植物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红芽大戟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珊琴  赵毅民 《药学学报》2006,41(8):735-737
目的研究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个蒽醌类化合物:1,3,5-三羟基-2-甲基-6-甲氧基蒽醌(红大戟素,I),1,3,6-三羟基-5-乙氧甲基蒽醌(II)及1,3-二羟基-2-甲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III)。结论II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巴戟天和恩施巴戟的蒽醌化合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根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八个蒽醌化合物,其中二个为新化合物,它们的结构为1,6-二羟基-2,4-二甲氧基蒽醌(1,6-dihydroxy-2,4-dimethoxyanthraquinone,V),1,6-二羟基-2-甲氧基蒽醌(1,6-di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Ⅵ)。从恩施巴戟(Damnacanthus indicus Linn.)根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七个蒽醌化合物,其中一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为1,4-二甲氧基-2α-羟基蒽醌(1,4-dimethoxy-2-hydroxyanthraquinone,ⅩⅢ)。  相似文献   

9.
卷柏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中药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Beauv.) Spring)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Sephadex LH-20及硅胶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s)-二氢-2-(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5-乙酰基苯骈呋喃(1),3-羟基-苯丙酸-(2′-甲氧基-4′-羧基苯酚)酯(卷柏酯A,2),丁香脂素(3),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三醇(4),阿魏酸(5),咖啡酸(6),香荚兰酸(7),丁香酸(8),7-羟基香豆素(9)。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卷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水团花Adina pilulifera根茎醋酸乙酯提取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利用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去甲丁香色原酮(1)、7-O-β-D-葡萄糖基-去甲丁香色原酮(2)、鸡纳酸(3)、2-羟基-3-甲基葸醌(4)和3,8-二羟基-1-甲氧基-2-甲氧基亚甲基-9,10-葸醌(5).结论 化合物4、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茜草中蒽醌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茜草Rubia cordifolia L.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七个蒽醌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Ⅰ),1-羟基蒽醌(Ⅱ),1,2,4-三羟基蒽醌(Ⅲ),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葡萄糖甙(Ⅳ),1,2-二羟基蒽醌-2-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Ⅴ),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Ⅵ)及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2)-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甙(Ⅶ).其中Ⅶ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油松松针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油松松针中的化学成分,为松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聚酰胺、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油松松针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3S)-15-羟基半日花烷-8(17)-烯-19-酸[(13S)-15-hydroxylabd-8(17)-en-19-oicacid,1]、5,4′-二羟基-3,7,8-三甲氧基-6-甲基黄酮(5,4′-dihydroxy-3,7,8-trimethoxy-6-methylflavone,2)、柚皮素(naringenin,3)、芹菜素(apigenin,4)、高良姜素(galangin,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胡萝卜苷(paucosterol,7)。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白花蛇舌草中的一个新蒽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吸附柱色谱的手段从中药白花蛇舌草中分离得到一个新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分析的方法确定其结构为2,7-二羟基-3-甲基蒽醌(2,7-dihydroxy-3-methyl anthraquinone)。经Scifinder检索系统检索,确定该化合物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阔叶五层龙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阔叶五层龙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ODS C18反相硅胶柱色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已分得的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15-羟基-24-降甲基木栓烷-5-烯-1,3-二酮(1)、白桦脂酸(2)、2,3,11-三羟基乌苏-12-烯(3)、3,21-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甲酯(4)、magellanin (5)、胡萝卜苷(6)、D-甘油-D-半乳庚醇(7).结论化合物3~5、7为首次从翅子藤科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糙叶败酱中木脂素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ge.)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柱色谱和HPLC法分离纯化,通过光谱(IR,MS,1HNMR,13CNMR,DEPT,HMQC和HMBC)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和结论分离并鉴定了4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落叶松脂醇(1),4-[1-乙氧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四氢呋喃(2),异落叶松树脂酚(3),去甲络石糖苷(4).化合物2为新的木脂素,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猫爪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猫爪草中的化学成分,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猫爪草块根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结构分别确定为棕榈酸(1),β-谷甾醇(2),γ-酮-δ-戊内酯(3),尿苷(4),5-羟甲基-糠醛(5),3,4-二羟基苯醛(6),呋喃果糖(7),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4),(5),(6)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蓬子菜(Galium verumL.)全草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学成分,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5-二羟基-1-甲氧基-蒽醌(2,5-dihydroxy-1-methoxyanthraquinone,1)、1-羟基-2-羟甲基-3-甲氧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3-methoxyanthraquinine,2)、环烯醚萜内酯(morindolide,3)、水晶兰苷(monotropein,4)、去乙酰车叶草苷酸(deacetylasperulosidic acid,5)、6α-羟基-京尼平苷(6α-hydrox-ygeniposide,6)。结论化合物1、2、3为从本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文冠果果壳中一个新生物碱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占林  李丹毅  李铣  李宁  孟大利 《药学学报》2006,41(12):1197-1200
目的研究文冠果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鉴定为:2-甲基-6-(2′,3′,4′-三羟基丁基)吡嗪(I)、cleomiscosin D(II)、柚皮素(III)、圣草素(IV)、山柰酚(V)、槲皮素(VI)、芦丁(VII)、5,7-二羟基色原酮(VIII)、酪醇(IX)、1-O-甲基-肌-肌醇(X)。结论化合物I为一新化合物;化合物II,IV,V和VII~X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糙叶败酱中木脂素成分研究糙叶败酱中木脂素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糙叶败酱(Patrinia scabra Bge.)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柱色谱HPLC法分离纯化,通过光谱(IR,MS,1HNMR,13CNMR,DEPT,HMQC和HMBC)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和结论分离并鉴定了4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落叶松脂醇(1),4-[1-乙氧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2-(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四氢呋喃(2),异落叶松树脂酚(3),去甲络石糖苷(4)。化合物2为新的木脂素,化合物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红葱抗稻瘟霉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明红葱抗稻瘟霉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利用稻瘟霉筛选体系对红葱的60%(φ)乙醇提取物及其氯仿、正丁醇和水的萃取部分进行活性筛选,并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与结论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异红葱甲素(1)、异红葱乙素(2)、红葱乙素(3)、β-谷甾醇(4)、8-羟基-3,4-二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5)、4-羟基红葱乙素(6)、hongconin(7)、4,8-二羟基-3-甲氧基-1-甲基-蒽醌-2-羧酸甲酯(8)、dihydro-eleutherinol(9)、1,3,6-三羟基-8-甲基蒽醌(10).其中,9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2、3、5、6、7、9、10具有较好的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的活性,它们的最小变形浓度(minimummorphologicaldeformationconcentrate,MMDC)分别为30、30、170、130、55、60、150μmol·L-1.用MTT法测定10个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发现化合物2、3、5、6、7、9有较强的抑制人类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生长的活性,它们的IC50值分别为33、49、266、35、174、154μ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