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研制的复配型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并与公司目前使用的TS型低温流动改进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复配型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对不同批次、不同组成的柴油具有较好的感受性,当加剂量为400mg/kg,柴油冷滤点的降低值都在10个单位以上,好于目前使用的TS改进剂。同时考察了改进剂对柴油质量的影响,用复配剂由0^#柴油调成的-10^#柴油产品完全符合轻柴油的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对添加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后的-35号车用柴油的冷滤点进行分析断判,通过降凝降滤效果,找出炼油化工生产低温性能柴油的最佳调配比,改善油品低温性能,为柴油调和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在油品调和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进行了筛选,并对降凝降滤效果较好的D型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进行了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不仅能降低柴油的凝固点,还能降低柴油的冷滤点。由于改善了柴油的低温流动性,可以拓宽柴油馏程,提高柴油的收率,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低凝柴油调合组分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感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秋宁 《当代化工》2006,35(3):187-189,234
根据多年来采用加入低温流动性改进剂生产-35号低凝柴油的生产实践,阐述了不同的柴油组分对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感受性的影响,并对其原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比分析了几种比较常见的柴油低溫流动改进剂,并挑选了效果相对出色的D型柴油低溫流动改进剂进行了应用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柴油低溫流动改进剂可以有效降低柴油冷凝点,同时也能改善其凝固性能。柴油低温流动性改进剂在目前柴油生产中使用的比较多,对炼油厂柴油增产,生产灵活性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结合陕北轻质原油在油品调和中对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的使用谈谈柴油低溫流动改进剂在油品调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邻苯二甲酸单酰胺单铵盐和双酰胺极性含氮化合物,与EVA(乙烯-醋酸乙烯酯)或EVAP(乙烯-醋酸乙烯酯-丙烯共聚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复配,不但提高了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的降冷滤效果,而且改善了加剂柴油在低温下的抗蜡分层性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几种低温流动性改进剂的活加量对常一线馏分、常二线馏分、常三线馏分、催化轻柴油等基础调合组分以及成品柴油冷滤点的影响,对以华北油田原油为原料生产低凝柴油的油品调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diflow4138和PSM可做为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一炼油厂生产柴油时的低温流动性改进剂,并确定了两种适宜的柴油生产方案。  相似文献   

8.
王春萍 《化学工程师》2007,21(12):57-58
黑龙江省化工研究院研制的T-1806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通过了中石化的成果鉴定。此产品在大庆炼化公司做了工业放大试验并对国内6家炼厂的柴油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T-1806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剂具有很好的降凝降滤效果,冷凝点降低7~20℃,冷滤点降低7~10℃。同时,具有较好的广普性。  相似文献   

9.
生物柴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柴油是绿色可再生能源,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和使用生物柴油替代石化柴油。然而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差,限制了其发展。从柴油降凝剂、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这两方面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作为生物柴油潜在添加剂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开发专门针对生物柴油降凝剂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柴油加入低温流动改进剂前后的低温粘温特性和流变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柴油的表观粘度和粘流活化能增大,稠度系数增大.流动特性指数减小,柴油的流变特性越来越偏离牛顿流体,非牛顿性越来越强,柴油在低温下为假塑性非牛顿型流体。加入低温流动性改进剂T1804 后,柴油的低温表现粘度和粘流活化能显著降低,柴油的流动特性指数值增大,稠度系数值减小,与未加剂柴油相比,更接近于牛顿流体。  相似文献   

11.
-35#低凝柴油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弢 《辽宁化工》2005,34(5):196-199
介绍了-35^#低凝柴油的研制方法,对国内外不同种类的降凝剂的加剂量和降凝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得出了最佳调配方案。并探讨了调合组分的不同配比对提高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为原料,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自由基聚合制备一种传统共聚物降凝剂PSMS;为提升共聚物降凝效果及稳定性,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改性后的蒙脱土(OMMT)与共聚物PSMS进行插层复合制备纳米复合降凝剂PSMS/OMMT,将其应用于克拉玛依原油进行效果评价,并借助偏光显微镜(POM)和其他测试初步阐明了降凝机理。结果表明,OMMT加入量为10%(以单体总质量为基准)、使用0.1%(以原油质量为基准)的PSMS/OMMT可使原油凝点降幅达25℃,降黏达65.7%;与纯共聚物降凝剂相比,使用量减少1/3、凝点降低3℃、降黏率提升约10%,并且抗老化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3.
李恺翔  朱玉高 《当代化工》2016,(11):2508-2510
针对我国原油高凝点的现状,以丙烯酸十八脂、醋酸乙烯酯、苯乙烯、丙烯酸为单体,按摩尔比10:1:1:1溶液共聚,合成了新型高效的原油降凝剂。结果显示:降凝效果在加剂量为0.5%(wt)、反应温度为70℃时,降凝效果最优;且当原油溶液温度达到20℃以上时候,其粘度几乎降至为0 Pa·s。  相似文献   

14.
高蜡原油输送过程中,添加化学降凝剂可以有效改善高蜡原油的低温流变性,实现原油的常温输送。对常用降凝剂的种类、降凝剂复配理论以及复配型降凝剂的发展概况和现场应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论述,并客观地指出了降凝剂在复配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润滑油降凝剂T818B的合成及其降凝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先酯化后聚合的方法合成了润滑油降凝剂T818B(醋酸乙烯-富马酸酯高聚物),考察了该降凝剂对国内几种主要基础油的降凝效果,并探讨了其降凝机理。结果表明,当加剂量为3~5 g/kg时,T818B降凝剂对环烷基基础油具有很好的降凝作用,而其对石蜡基基础油的降凝效果不明显;T818B的降凝机理是醋酸乙烯-富马酸酯高聚物分子改变了环烷基润滑油中分子的结晶方向,使其难于聚集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起到了降凝作用。  相似文献   

16.
柴油降凝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树刚  安红  李爽 《化学工程师》2007,(11):37-39,45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柴油降凝剂的研究开发概况,降凝剂的种类及柴油降凝剂的复配研究,并对我国柴油降凝剂研制与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史鑫  马晓斌  杨飞  李传宪  姚博  孙广宇 《化工学报》2017,68(8):3014-3022
基于聚甲基硅倍半氧烷(PMSQ)微球良好的有机相容性与规则的微观球形形貌,将PMSQ微球与BEM降凝剂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BEM/PMSQ杂化降凝剂。以青海含蜡原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变实验评价了BEM/PMSQ杂化降凝剂对原油的凝点、黏弹性、黏度与屈服值的影响,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加剂前后原油蜡晶形貌的变化,并与单独添加BEM降凝剂的油样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不加剂原油凝点27.0℃;在相同的降凝剂加量下(100 μg·g-1),降凝效果最好的是BEM/PMSQ 2%杂化降凝剂,可降低原油凝点19.0℃,相较于添加BEM降凝剂,进一步降凝6.0℃,降低胶凝点4.3℃,10℃时平均降黏率39.0%,G'值降低了62.0%。PMSQ微球与BEM/PMSQ杂化降凝剂在十二烷中的分散状态照片表明PMSQ微球表面吸附了BEM降凝剂,从而在原油中作为蜡晶的成核模版存在,使所形成的蜡晶结构更为紧凑,包覆更少的液态油,从而改善原油的宏观流变性。  相似文献   

18.
张玉薇  张强 《陕西化工》2012,(2):224-226
采用与马来酸酐接枝的方法对C5石油树脂进行改性,接枝物与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用高碳醇进行醇解,研制出一种新型柴油降凝剂。考察了C5石油树脂与马来酸酐的质量比、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的用量、引发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降凝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是:C5石油树脂∶马来酸酐=10∶1.2(质量比),过氧化苯甲酰0.1 g,苯乙烯1.30 g,醋酸乙烯酯1.60 g。此降凝剂用于抚顺石化0#柴油馏分,可降低其冷滤点5℃。  相似文献   

19.
张玉薇  张强 《应用化工》2012,41(2):224-226
采用与马来酸酐接枝的方法对C5石油树脂进行改性,接枝物与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用高碳醇进行醇解,研制出一种新型柴油降凝剂。考察了C5石油树脂与马来酸酐的质量比、苯乙烯和醋酸乙烯酯的用量、引发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降凝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是:C5石油树脂∶马来酸酐=10∶1.2(质量比),过氧化苯甲酰0.1 g,苯乙烯1.30 g,醋酸乙烯酯1.60 g。此降凝剂用于抚顺石化0#柴油馏分,可降低其冷滤点5℃。  相似文献   

20.
降凝剂与蜡晶作用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降凝剂与蜡晶相互作用的研究备受关注。从晶体学、热力学和分子模拟技术的角度出发,综述了降凝剂分子与蜡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评价了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提出了我国研制与开发高效降凝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