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社会因素剖宫产进行临床评价,为提高产科质量提供资料.方法:对我院2003年1~12月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及非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产科质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对1994、1999和2003年剖宫产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3年剖宫产率为54.53%,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16.08%,社会因素剖宫产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发热天数、肛门排气时间均高于非社会因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最高体温、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2003年剖宫产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及产钳助产率与1994、1999年相比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手术并发症增加的重要因素.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是产科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社会因素剖宫产进行临床分析,为提升产科妇幼质量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新疆省石河子市纺织厂医院妇产科2016年1月-12月的社会因素剖宫产及非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产科妇幼质量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考核。结果:社会因素剖宫产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发热天数、肛门排气时间均高于非社会因素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术中出血,术后最高体温,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社会因素成为了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导致了手术并发症增加的主要因素。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是提升产科妇幼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社会因素的剖宫产进行临床评价分析,为控制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07年所有剖宫产病历按剖宫产的原因进行分组(社会因素组及非社会因素组),对1999—2008年剖宫产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排气时间、产妇手术时间、临产前手术率及术中助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及1min阿普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606及0.5770,P>0.05).1999—2008年产妇剖宫产率平均发展速度为104.04%,平均增长速度为4.04%;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平均发展速度为125.83%,平均增长速度为25.83%;阴道助产率平均下降速度为24.86%;围生儿死亡率平均增长速度为6.51%.2008年我院加强了对社会因素剖宫产的科学化管理后,剖宫产率为2007年的84.61%,即2007年是2008年的1.18倍;社会因素剖宫产率为2007年的248.45%;阴道助产率为2007年的50.00%;围生儿死亡率为2007年的240.00%.结论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手术并发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是保证产科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产科工作现状及推动降低剖宫产率工作质量控制,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临床措施,为进一步推动产科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滨海新区大港各医疗保健机构在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网录入的分娩监测资料和上报的妇幼卫生报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剖宫产率由2009年的71.6%下降到2010年的64.7%,2011年达到49.3%,较2009年下降了22.3个百分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社会因素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构成比逐年下降。结论:加强孕产期保健、慎重实施无指征的剖宫产、提高助产技术、推广产科适宜技术、实施人性化服务、加强妇幼保健技术指导及行政督导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谢先红 《中外医疗》2012,31(12):87-88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以及剖宫指征变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妇产科分娩施行剖宫产产妇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和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相比,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剖宫指征中难产、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比例增加较为明显.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防治产科并发症,提高产科及新生儿医学质量,重视产程观察,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展分娩镇痛前后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的变化。方法:对开展分娩镇痛前后2000~2006年4866例及2009年1278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2000~2006年46.05%,2009年3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指征中2009年与2000~2006年比较,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减少、羊水过多、臀位、产程异常增多。结论:施行适当分娩镇痛,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剖宫产率及构成比,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09~2013年间住院分娩的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从2010起各年度的剖宫产率均高于2009年,但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2013年排在剖宫产指征前3位的分别是:疤痕子宫、胎儿窘迫、社会因素。且剖宫产率也受孕妇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结论疤痕子宫及社会因素是该地区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产科医疗质量,进一步加强医患沟通,加快医疗纠纷的立法实施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本院近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上升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住院分娩的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2012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无指征因素占首位,难产、窒息、臀位各占一定比例。结论:降低剖宫产率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同时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创造有利于合理选择分娩方式的社会环境,严格把握剖宫产的指征,将剖宫产率列为产科质量考核的一项指标,这些措施的施行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黄雪梅 《中外医疗》2008,27(33):48-48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上升因素以及剖宫产对产妇、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1998~ 2007 年在我院剖宫产898例, 其中社会因素引起剖宫产182进行分析.结果:因社会性因素而行剖宫产者占同期剖宫产的20.26%.结论:加强对社会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的医疗水平, 将有助于剖宫产率的下降,提高产科及新生儿医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近十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0午至2010年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剖官产指征中,社会因素逐年上升,并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因素.结论 剖宫产增高的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提高产科质量,改变服务模式,以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我院近5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发现近年来我院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005年为31.4%,2009年为71.6%.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与社会因素有关,2005年剖宫产指征主要为难产,而最近4年,社会因素排在首位.因此,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应通过医患交流、普及产科知识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实行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近年的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期能控制剖宫产率的上升,从而减少产科并发症。方法对我院产科2008年11月~2009年1月间剖宫产指征进行分析。结果社会因素、羊水过少、疤痕子宫、胎儿宫内窘迫、头位难产等是导致剖宫产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结论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近10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研究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10年来产科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小幅升高,2005年前剖宫产指征主要为母体因素及胎儿因素,2005年后社会因素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原因为无医学指征的社会因素增加.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4.
曹桂花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5):1087-1088
目的规范县级医疗机构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对2005年-2008年1181例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中平均剖宫产率为1718%,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产妇心理障碍、对自然分娩的误解、医务人员规避医疗纠纷等诸多社会因素导致的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逐年上升。结论规范剖宫产诊断指征,提高产科质量及胎儿监护质量是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平安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良好的医疗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蒋青  向大清  邓功芬 《西部医学》2010,22(8):1546-1547
目的探讨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剖宫产病例683例,其中2008年319例为对照组,2009年364例为实验组;对照组按常规产科护理要求实施护理;实验组通过社会因素剖宫产原因分析,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产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并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我院近三年共1384例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剖宫产率为56.88%,胎儿窘迫、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剖宫产术后并发症高于自然分娩者.结论 提高助产技术及产科质量评估、加强围产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对产妇和家属的宣传教育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李丙英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6):1935-1935,1958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4747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率占42.22‰. 病理因素1 796例,占剖宫产总数的37.83‰;社会因素2951例,占剖宫产总数62.17‰.在剖宫产指证顺位及构成比中,胎儿因素、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在上升,头盆因素无明显变化,母体因素有所下降.结论:医护人员要做好产前系统检查,做好孕妇保健、加强产前教育、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和严密观察产程,创造合理分娩的社会环境,提高阴道助产的比率,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心理疏导,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898例孕妇住院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分娩女性生育年龄、医学和非医学因素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产科住院病例.结果:生育年龄主要集中在26~30岁,剖宫产率占50 %以上.结论:生育年龄主要集中在26~30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剖宫产率日趋上升,剖宫产使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剖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2、2007、2008、2009年剖宫产病例进行分析,比较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剖宫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已逐渐占居首位,瘢痕子宫所致的剖宫产呈明显上升趋势,是剖宫产率明显升高的次要原因.结论 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可以间接地降低瘢痕子宫所致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20.
纪凤萍 《海南医学》2011,(18):84-85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厦门市思明区医院产科住院分娩产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剖宫产率为38.24%,显著高于2006年的25.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6年居前三位的剖宫产指征是难产、胎儿窘迫、社会因素,而2008-2010年居前三位的指征是瘢痕子宫、社会因素、胎儿窘迫。结论剖宫产率升高既有医疗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因素影响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因此,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