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胆汁返流胃病的幽门螺杆菌(HP)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浦福兴  季国忠 《江苏医药》1996,22(8):558-558
我院对近期行纤维胃镜检查发现伴胆汁返流的69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行HP检测,同时随机抽取不伴胆汁返流的104例为对照,以探讨胆汁返流与HP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行纤维胃镜检查并检测胃粘膜组织HP。根据有无胆汁返流分组。一组:胃镜下发现有胆汁返流共69例。男引例,女18例;年龄32~76岁,平均46岁。其中慢性胃炎或吻合口炎45例,消化性溃疡24例(幽门管溃疡8例.十二指肠球都溃疡14例,胃溃疡2例)。二组:没有胆汁返流的104例,男89例,女15例;年龄21~70岁,平均38岁。其中慢性胃炎83例…  相似文献   

2.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已愈来愈受到重视。笔者将1998年8月至1999年间在我院作胃镜检查的200例病例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6岁,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 198 3年Warren等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成功地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 .Pylori)以来 ,大量研究表明 ,H .Pylori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亦是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 ,PU)的重要病因 ,本文拟就H .Pylori与慢性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 致病因素与机制H .Pylori是一种专性微需氧G-杆菌 ,呈螺旋形、有鞭毛、适应性的酶和蛋白 ,这使它能在胃腔不利的酸性环境中定植和生存。有人报告H .Pylori能在 3 3~ 40 .5℃和pH 6.6~ 8.4条件下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寻找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的证据,探讨Hp感染与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性。方法:分为慢性支气管炎组48例和对照组51例,应用检测血清抗HpIgG及14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并分别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结果:慢性支气管炎组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为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9%,P〈0.0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Hp现症感染率为81.3%(39/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0%(25/51),P〈0.05;慢性支气管炎组Hp现症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总数较非Hp感染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Hp感染与慢性支气管炎相关,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潜在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异型增生(DYS)及胃癌(GC)中端粒酶的活性,并探讨其与胃癌危险因子幽门螺杆菌(Hp)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24例CSG、48例CAG、13例DYS、36例GC中端粒酶活性。结果Hp感染率各组无显差异。端粒酶阳性率GC组中最高(83.33%),其次是DYS组(53.84%)和CAG组(43.75%),CSG组中无一例端粒酶阳性。按肠化(IM)程度,将CAG分成伴IM及不伴IM两组,端粒酶活性在两组有显差异(57.14%vs25.00%)。在CAG伴IM组,有Hp感染其端粒酶活性显高于无Hp感染(73.68%vs22.22%)。结论胃腺体萎缩及Hp慢性感染两的共存是细胞永生化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汉族及少数民族胃及十二指肠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or pylori,HP)的感染。分析HP感染是否存在民族间差异。为临床预防及治疗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组织,进行HE染色后油镜下观察,在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缘和/或腺腔内出现短棒状、逗点状蓝色小体为HP阳性。结果观察过程中,HP的检出率为32.00%(352/1100),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患者HP阳性率分别为30.24%(257/850)、38.00%(95/250)(P〉0.05)。结论研究观察中,民汉患者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癌胚抗原表达胃的癌前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经内检查 2 39人次良性胃病患者常规取粘膜组织进行 HE染色 ,Warthin- Starry银染及尿素酶查 HP、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HP阳性率 77.4 % ( 1 85 /2 39)。肠化生 ( IM)和 /或不典型增生 ( AH )发生率 2 7.2 %( 6 5 /2 39) ,在 HP阳性与阴性病变患者中 ,IM和 /或 AH发生率分别为 31 .35 % ( 5 8/1 85 )与 4 .8% ( 8/5 4 ) ( P<0 .0 5 ) ;CEA阳性率分别为 4 3.2 4 % ( 80 /1 85 )与 2 4 % ( 1 3/5 4 ) ( P<0 .0 1 )。有肠化生 ( IM)和 /或不典型增生( AH)为 89% ( 5 8/6 5 )。结论 经临床研究提示 ,HP阳性病变的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发生率 ,同时说明 HP感染与胃的癌前病变的发生及 CE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
518例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舌苔的关系,对518例胃病患进行了胃镜检查,同时进行了HP检测及舌苔观察。结果表明HP阳性患的黄苔率为81.59%,而阴性患的黄苔率为32.05%(P<0.05);胃的糜烂越重,HP的阳性率越高,黄苔发生率也越高。三处以上糜烂的HP阳性率达100%。结论:黄苔是胃内活动性炎症和HP感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11.
12.
蒋永来 《天津医药》2006,34(10):681-681
自1983年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以来,许多研究认为该菌作为环境凶素之一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笔者观察96例胃癌患者组织学分型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先生妻子的胃老是不舒服,这几天越来越厉害,而且是经常胀疼,泛酸水。于是周先生带妻子去医院看病,医院诊断为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周先生不理解幽门螺杆菌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胃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n,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密切相关。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内环境发生变化,对于HP感染与残胃胃炎的关系目前尚无统一认识。现将我院自1994年1月-2000年12月间行胃镜检查的67例术后残胃胃炎患者进行总结,就此初步探讨HP与残胃胃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老年人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功华  凌安生 《安徽医药》2008,12(8):731-732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与老年人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以上)和非老年组(〈60岁以下),胃镜及病变部位取材活检诊断疾病。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Hp感染。结果150例患者中HP阳性103例,阳性率68.7%。其中老年组阳性率为78.1%(50/64)。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62.8%(5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HP感染率增高,胃炎、胃溃疡Hp感染老年人高于非老年组;十二指肠溃疡Hp感染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大庆与双鸭山地区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看两地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差异及原因。方法:经内窥镜从患者胃内取材,匀浆并涂布于脑心浸液选择性培养平板上(加5%羊血)进行培养,所生长菌株经尿素酶实验、氧化酶实验、硝酸盐实验、触酶实验、革兰染色镜下观察鉴定为幽门螺杆菌。结果:两地区上消化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临床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本院自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31例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结果溃疡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炎症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 <0.05);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比例在不同年龄、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6~13岁患儿比例高于2~6岁患儿。结论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并且感染率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布不同,应帮助小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防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崇斌 《云南医药》1998,19(5):382-384
幽门螺杆菌(Hp)早在1893年Bizozero首先在狗类发现此菌。1908年Kreintz在人胃癌中找到,但1954年Palmer认为此菌是非致病性的机会菌,于是有关Hp的研究被搁置多年,直到1975年Ster在胃溃疡者粘膜底层和胃上皮表面找到该菌...  相似文献   

19.
费昶  王海燕 《河北医药》2004,26(7):599-599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因素,慢性胃炎患者常以上腹部不适、饱胀等消化道症状就诊,部分病人伴有皮肤疾病,如慢性风疹、慢性多型性痒疹及皮肤瘙痒等。经抗H.Pylori治疗后慢性胃炎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消失,同时伴随的皮肤病也随之消失。提示H.Pylori与皮肤瘙痒、慢性风疹、多型性痒疹等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198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Warren与Marshall首次报道,随后得到大量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HP与消化道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十二指肠黏膜相关性淋巴瘤(MALT)以及胃癌等均密切相关,并被WHO癌症研究机构归为Ⅰ类致癌原[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