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厥阴篇是学习仲景学说的一大障碍,以至于近人陆渊雷先生说“厥阴病篇竞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甚至否定厥阴病的存在和厥阴篇的真实性,因为他还说“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也”[1]。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他的观点却引起了自民国以来对厥阴篇、厥阴病的大讨论,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2.
国外流传于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深孚众望的一代名医威廉姆斯感到自己有高血压症状,但他太忙了,上班时无暇测量自己的血压,只有在中午“挤时间”自测血压。但测量的结果却颇出乎意料,连续几天都得出“不高”的结果。因为深信自己的测量技术和血压计的性能,威廉姆斯便认为自己未患有高血压。然而,事实上他的高血压正在向坏的方向发展,甚至到晚期非常严重时他仍不自知,直到出现高血压危象而死亡。 一代名医治愈无数高血压病人但自己却死于高血压,这实在是一大悲剧。原因何在呢?因为血压在一天24小时内不是恒定的,而是在波动。在某一时刻测量的数据为“瞬时血压”,是测  相似文献   

3.
在心理学的词典中,有一个术语叫做“瓦伦达心态”。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杂技演员,他走钢索以距离长、离地面高而闻名天下。可是,在一次重要的演出中,他不幸失手,从高空摔下,当场身亡。因为他在上场之前,总是念念不忘地叨念着:这次演出太重要了,我只能成功,决不能失败。后来,心理学家把那种过分地担心事态的结局,内心充满了患得患失的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理气止痛延胡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胡索,又称元胡索、玄胡索,简称为延胡、元胡或玄胡,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是常用的止痛中药。延胡索可真为“命运多舛”。宋朝时因避宋真宗“赵延”名讳而将“延胡索”改为“玄胡索”。到清朝时,又因避康熙玄烨名讳将“玄胡索”改为“元胡索”。从此延用至今。  相似文献   

5.
吕斌 《东方养生》2006,(2X):53-53
当你和他终于要进展到“那个”阶段时.你却开始胡思乱想,不敢在他面前暴露下去。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信阳市的男青年胡某在婚检时发现乙肝,并且是“大三阳”。从那以后,恋爱多年的女友离他而去,亲朋好友渐渐与他疏远,单位下岗的计划名单中也出现了他的名字。听说乙肝的治疗主要是使“大三阳”转阴,小胡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省城某大医院,专家推荐他使用进口干扰素。没承想花了近两万元钱,半年后一  相似文献   

7.
陈斌 《气功》2009,(5):405-407
有位中学生,平时成绩虽然不是出类拔萃,却也属优良之列。可是在一次期中考试时语文爆出了“冷门”,他非但作文没有作好,而且连简单的基础知识也答不出。此情况虽出老师、同学的意料之外,却也在他本人的预料之中。事后老师向他了解情况时他说,隔天复习功课开“夜车”,一直开到晚上12点钟,把复习的内容都背出来了。可是,第二天早晨爬不起来,还想睡。  相似文献   

8.
吴昊 《东方养生》2012,(2):66-70
一身旧长袍,倡言新思想。世人皆知他宣扬新文化,却不知他甚爱旧传统。他是二十世纪一代学术大师,人们羡慕他的留学背景,他却将其视为舟楫,深感以留学为荣实是国耻。世人尽知蒋介石对他标榜有加,却不知他揶揄得蒋难接下话。他智慧超群却宽怀大度,生性淡泊而处身华贵,从“天了”到“乞丐”,人人都爱称他为“我的朋友胡适之”。  相似文献   

9.
向传统挑战     
还在念中学时,他就宣称要毁灭地球,他解释:“我只有知道怎样毁灭地球,才能设法避免地球毁灭。”数十年后,当各种报刊杂志、电台提到他时,或称之为“医界狂徒”,或誉之曰“当代神医”。而他自己整理的一份材料上却这样写着:王佑三,男,农民医生。一 1958年前后工具改革浪潮时,他刚好20岁,他以聪颖的头脑和旺盛的热情发明了“水下无影取气机”等一系列新型工具。为他的发明,“中国工具改革  相似文献   

10.
“食以索饼”语出《伤寒论》332条。原文为“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噘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伤寒论讲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注云:食读饲,给东西与他人吃叫食。索饼:是以麦粉做成条索状食品,如挂面。“索饼”作为挂面解,查无根据。我认为是动宾结构的两个词,索当训求。今人李荫岚《伤寒论条析》注云:索饼者,谓病者所喜食面向人索取以食也。其说为是。“食以索饼”证明“胃气尚在”。那么,为什么病人胃气来复要索饼呢?原来饼是一种美味食品。饼的产生大约是在汉代。《三辅旧书》曰:“太上皇不乐关中,高祖徙丰沛,屠儿沽酒卖饼。”刘熙在其《释名》中云“饼,并也。溲麦使合也。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每一个词基本都属于某一固定的词类,并有其各自的语法职能。如“疾”“舌”“脉”都是名词,它表示某种事或物,在旬中可承担主语或宾语等语法职能。但我们在阅读古医籍时,会遇到某一句中,一个词失去了他原词类的属性,临时充另一种词类,并改变了其语法职能的情况。语法上  相似文献   

12.
不寒而栗     
源出《史记·酷吏列传》,说的是西汉武帝时期大医义纵执法的事。义(医生)的弟弟义纵严于执法,治理南阳、定襄等地时手段强硬,使坏人闻风丧胆。在定襄的镇压活动中,一天之内竟杀四百余人,使后郡中不寒而栗。司马迁承认他在治理国家中表现出的出色才干,但又认为他手段太残忍、杀人太多,在《史记》中还是把他引入“酷吏”的行列之中了。“栗”,颤抖,也指人皮肤上出现的小颗粒,俗称“鸡皮疙瘩”,在感受突如其来的寒冷时,才会出现,是机体抵御寒冷的一种积极性应激措施,是“因寒而栗”。“不寒而栗”,身虽有“栗”的表现,却不因寒冷而来,是惊吓前…  相似文献   

13.
“我很想跟她沟通,可她却总是说没有什么好沟通的。”“他在外面跟别的女人总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家跟我却无话可说。”“我们当初那么相爱,现在却像陌生人一样。”“他是男人他为什么不能多爱我一点呢?”……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些在同城里的男女说着这样的抱怨话。如今夫妻之间不和谐的关系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危机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4.
正当很多“大师”头顶神秘的光环,在神州大地上呼风唤雨,正当各种“神功异能”最热浪滔天的关头,他却顶着逆浪拍案而起:“科学受到了亵读!”他说:“我无意去证明任何一个大师是骗子。”他只是揭露了那些欺骗世人的所谓表演。他在证伪,他也在求真;证伪是为了世人之不为骗术所惑,求真是为了科学之不为妖术所动。  相似文献   

15.
紧脉     
紧脉是具有复合因素的脉象。紧脉的脉形是在弦而有力的基础上,再加上某些因素,使脉管产生紧束有力的感觉。紧脉紧张度高的客观形象有“如转索无常哆誓数如切绳状”““如按绳缴指”“如纫单线”“形如索绷”“如切绳而转动”“若牵绳转索之状”“形似线索”“左右弹人”“切绳极似”等。紧脉有脉形多以“索”绳“线”来形容,只是程度的不同,这些形容对于理解和掌握脉形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汲古书斋老师: 晋代皇甫谧青少年时并不用功,但他的《针灸甲乙经》却很有名,至今仍是针灸学的经典,请谈谈《针灸甲乙经》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为何成为针灸学的奠基之作。 辽宁 徐贵莉 徐贵莉读者: 在中国医学史上,魏晋时期的皇甫谧是一个很独持的人,幼年至青年时代,他既没有像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也没有象扁鹊那样,少时自谋生路,“为人舍长”。他到年二十,仍“不好学,游荡无度”。但他为叔母任氏“修  相似文献   

17.
5月9日,长时间干旱的北京盼来了一场难得的甘霖。经雨丝洗刷过的花草树木格外鲜美。我见到曹文峰时,他刚从外面回来,浑身都有一股春雨清新的气息。曹文峰,在京郊名气不小,但相貌却极普通。他的个头不算高,脸微黑,眼睛黑亮有神,剃着光头,浑圆、纯朴,完全是一个普通农民儿子的模样。是的,他是从山乡走出来的,但他的家庭却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登仁寿域”人心向善说到他家的一块匾,曹文峰的兴致就特高。这块匾在他的书柜上放着。他拿下来给我看,只见匾上已无油漆和四边的框,但匾上“登仁寿域”四个大字却仍十分醒目,…  相似文献   

18.
<正> 《伤寒论》54条(宋本编码)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本条说明,对于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的患者,在拟用桂枝汤治疗时,须以“病人脏无他病”为前提,如此则赋与了“脏无他病”应与“脏有他病”进行鉴别的深意在内。对此,古代医家已有所领悟,如程郊倩指出的“脏病亦有发热汗自出连绵不愈者,骨蒸劳热类是也。”(《伤寒论后条辨》)就是这种临床鉴别诊断思路的初步体现。然可憾者,程氏却把“脏病”囿于痨瘵范围,则使仲景精义难伸,不能不为之惜也。笔者以为本  相似文献   

19.
人死如灯灭,这熄灭之灯能否再发出光芒,这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死而复生”是医学上的“假死”现象,古代的典籍上就有过大量记载,只是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的认识把它说得神秘化罢了。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使这种现象的发生越来越少。但出于种种原因,还不可能一下子杜绝它。1999年9月13日,黑龙江省兰西县63岁的农民李老汉在地里锄草时突然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被送往火化场火化时,因停电而被搁置。第二天,当老汉的亲属再次来火化场处理火化事宜时,却发现老汉苏醒了,他还埋怨家人不该让他睡在“这个地方”,弄得大家啼笑皆非。2000年2月19日,一…  相似文献   

20.
辨治肺原性心脏病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崇华 《中医杂志》1999,40(3):146-147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而难治的疾病。在古代文献对“肺胀”、“痰饮”、“咳喘”、“水肿”等描述的症状中,似乎都涉及到了肺心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的内容,却又不能完全包括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现就笔者对此分型辨治的认识和方法,概述如次,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