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劲松 《化工之友》2007,(13):16-17
本文借助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在对孤南洼陷进行油源、沉积、构造精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成藏动力学、层序地层学、流体势分析等理论,对孤南洼陷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该区沉积上其下第三系为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储层分布受相带控制,构造上为孤东、孤南、垦利、垦东6断层形成洼陷的边界断层,各种阶梯状断裂带及断层交汇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平面主要受构造控制,环带状分布,迭合连片,纵向上受沉积体系控制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生排烃史分析以及饱和压力分析的方法进行了临南洼陷油气成藏期的研究。提出了早在东营未期,本地区已有油气藏开始成藏。馆陶期末一明化镇期是该洼陷的主要生烃期,同时也是主要成藏期,同时对临南洼陷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研究了孤北洼陷沙四段的沉积及储层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与油藏类型,总结了油气控制因素与油藏分布规律,指出了孤北鼻状构造带的缓坡扇三角洲砂体与滨浅湖滩坝是主要的勘探方向,对指导孤北洼陷沙四段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濮卫洼陷带盐岩普遍发育,总结盐岩、圈闭、油气藏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盐岩分布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对指导目标区成藏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临南洼陷油气二次运移输导系统由下第三系的砂层、断层、不整合面、火成岩侵入体四部分构成。它们相互连接成一个由统一流体势控制的复杂的三维空间网络,油气就运移其间,从源岩到圈闭聚集成藏。在洼陷不同地区,油气运移的不同阶段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砂层中的孔隙和裂缝是二次运移的基本通道;断层可以是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不整合面可以是二次运移的重要通道。临南洼陷油气二次运移时期出现在东营末期,但大规模的二次运移是在馆陶和明化镇末期。  相似文献   

6.
孤南洼陷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制约勘探的关键是储层展布和油气成藏规律不清楚,以沙三中为目的层,加强层序与油气的关系、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明确储层的空间展布,继续寻找岩性圈闭,扩大含油气范围.根据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对属性参数进行优选,结合沉积相进行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有利储集相带位于东南斜坡和西南斜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临南洼陷目前的油气平面、纵向上分布特点出发,深入的进行了构造运动与油气分布、圈闭形成期与成油期的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指出了该区各类油气藏发育的主要区域及下一步主要的勘探有利目标地区,从而有力地指导了油藏勘探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曲堤油田为惠民凹陷重要的老油田,为有效地指导勘探,对曲堤油田进行了解剖。通过对构造条件、储层条件、输导条件、生储盖组合及构造配置等综合分析认为曲堤油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有利的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系;断层与砂体的配制控制了油气的富集成藏样式;宏观构造控制了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黄河南地区油气藏模式及其控制因素,指出黄河南地区存在断垒带成藏模式。断斜坡成藏模式和断阶带成藏模式等三种油气藏成藏模式,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继承性隆起、主干断裂、油气的运移方式以及油气的二次运移和二次成藏是该区油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黄河南地区下一步步勘探方向得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吉木萨尔凹陷具有充足的油源和良好的运聚条件。通过对吉木萨尔凹陷进行构造演化,油气成藏特征分析表明:吉木萨尔凹陷构造演化分为6个阶段,其主要成藏期次为侏罗纪中期和白垩纪末期。其中晚海西构造运动,燕山Ⅱ幕和燕山Ⅲ幕构造运动对吉木萨尔凹陷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家庄凸起北坡东营组地层超覆带油源主要来自渤南洼陷的沙四、沙三段烃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及其前缘浊积扇体中,其中以东三段砂岩为主力储层,东二段泥岩为局部性盖层,渗透性储层、不整合面和断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凸起边缘可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缓坡带-洼陷带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或岩性-构造油气藏。其中,古地貌控制地层超覆和小型鼻状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输导体系控制油气的运移,盖层条件是制约油气成藏的关键;陈家庄凸起西段宽缓的低凸起分布区应为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2.
在含油气盆地勘探工作中,成藏过程的研究往往可以进一步确定油气生—运—聚集关系、油气分布规律等,并对勘探区预测等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近年来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展开的部分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发现,目前在油气成藏过程研究中常常使用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油源对比分析、碳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恢复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定性的分析以及定量的研究。进一步确定烃源岩与圈闭的关系,成藏期次以及油藏分布特征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应用测井、地震和各种分析测试资料,以伸展盆地构造分析和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详细研究了钱官屯地区的圈闭特征、油源及油气运聚条件。研究表明,钱官屯鼻状构造大背景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三、四级断层的封闭性决定了油气的富集程度和纵向分布,油气成藏模式具有异地来源-侧向输导-断层封堵-高部位分布的特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下步勘探方向,对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辽宁化工》2021,50(1)
天山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南北供烃、两相烃源,油气资源以凝析气和气层气为主,后为常规油。该地区分为海相、陆相两种油源,油气主要由该区北部的库车前陆变形带三叠-侏罗系泥岩烃源岩区、南部满加尔坳陷的寒武-奥陶系下统的碳酸盐岩烃源岩区产出。以天山南地区中两大类烃源岩储层中的碳酸盐岩储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确定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为目标。综合运用地质,测井等方面的数据资料,以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测井方法等理论为指导方向,对天山南地区碳酸盐岩成藏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韩1井位于建昌盆地东南部,主要钻遇铁岭组和洪水庄组两套烃源岩,烃源岩处于还原性强、水体咸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大部分处于生油-凝析油阶段。韩1井在龙山组见油气显示,具有早古生代奥陶纪末和中生代三叠纪两期成藏特征。下部的高于庄组烃源岩在雾迷山组沉积中期进入生烃门限,下马岭沉积期迅速达到生烃高峰,古生代早期迅速进入生气阶段;洪水庄组烃源岩在三叠纪开始大量生烃,在燕山期之后,生烃结束。  相似文献   

16.
以临南洼陷带钻遇火成岩的夏38等井单井资料为基础,结合临井资料,开展了临南洼陷沙三段火成岩油气藏特征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火成岩的岩石储层特征以及成藏规律等。在深入剖析本地区火成岩油藏类型、储层及盖层特征基础上,根据目的层段火成岩的特征划分二元结构,通过对临南洼陷火成岩储层的综合研究,得到了该火成岩储层油气聚集的规律,对火成岩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复杂,整个盆地呈北宽南窄的南北向楔形展布,主体属康滇隆起的南延部分,本文通过盆地构造演化、热演化史的研究,综合归纳楚雄盆地油气的聚集成藏改造三阶段:燕山中期三叠系地层岩性圈闭油气藏聚集成藏阶段、燕山运动时期三叠-侏罗系构造圈闭油气藏形成阶段和喜山期油气藏强烈破坏期与新近系构造圈闭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四棵树凹陷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四棵树凹陷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末期运动影响最大,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促进了凹陷内烃源岩的发育,继承性古隆起以及油气输导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钻井地质资料和岩心测试分析结果,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二叠纪岩浆岩岩类、岩相、产状、发育与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初步探讨了本期岩浆活动对油气形成与成藏的意义,认为早二叠世岩浆活动有利于增加和改善油气运移的通道,能使烃源岩在短期内经历异常高温而成熟并增加生烃量,改善油气储层质量和形成岩浆岩遮挡的油气藏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束鹿凹陷内规模大、埋藏浅、构造简单的圈闭已基本钻完,其潜山油气藏的开发迫在眉睫.由于区块内的潜山油气藏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成藏模式不清,因此运用石油地质学的理论结合现有地震、岩石学等资料对洼槽带、斜坡带和凸起带潜山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及其成藏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洼槽带潜山成藏主要受荆丘断裂、台家庄断裂和上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