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上海节能》2012,(5):2
近日,黄浦区政府对全区年能耗在5000吨以上标煤的22家重点企业,下达了2012年节能降耗目标、能耗强度和总量目标,以及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等要求,并加强重点企业能耗分析和监测预警,对能耗增长较快的企业加强能源审计,评估节能潜力,推动节能改造。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上海市中小学2005、2006年的能源消费情况,重点分析了高中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生均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生均电耗、单位建筑面积电能耗,并分析高中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3.
贾胜辉  朱方之 《节能》2019,(1):14-15
目前,宿迁地区已经执行建筑节能65%的设计标准,但与被动式节能技术标准相比,建筑能耗仍大大偏高,建筑节能技术大有可为。从规划设计阶段、围护结构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分析了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宿迁地区应用的可行性。重点强调了可调节遮阳、外墙保温层设计、外窗的窗框材料和玻璃配置、太阳能光热系统等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4.
正9月5日,松江区九亭镇召开能源审计培训会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及14家千吨煤能耗以上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在培训中讲解了能源审计相关内容和重点审计等问题,总结有关企业实施节能技改措施,加强技术操作性、经济可行性,严格节能制度建设,促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经验。并对企  相似文献   

5.
<正>节约能源是破解日益趋紧的能源约束,从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节能的途径包括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我国工业能耗总量大、门类齐全、技术水平总体不高,技术节能对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先进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不仅是直接节能的核心,也是长期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是我国现在和将来节能工作重点。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耗强度下降的首要驱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十一五"以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有70%~80%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  相似文献   

6.
医院作为能耗大户,具有能源种类多、能耗高、用能时间长等特点。海淀北部医疗中心采用BOT商业模式,由专业公司提供综合能源服务,从经济、环境、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依托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智慧能源管理技术及BIM组配式机房等先进节能技术,实现节能降碳、高效运营,打造节能低碳、智能高效的一流院区。  相似文献   

7.
钢铁行业是无锡市能源消费重大的领域,也是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文中首先分析了无锡市钢铁行业能耗现状,并重点从钢铁企业节能管理、能源单耗、装备工艺以及产品结构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节能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市的节能降耗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松江区政府召开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碳、能源计量业务培训会,92家单位负责人和能源管理专员参加。松江区政府从能源审计、节能、能耗统计政策等方面进行宣传解读。国家能源上海分中心就能源计量法律法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管理通则、能源计量审查、能源数据在线采集工作等专业知识进  相似文献   

9.
采用能源审计的方法,分析了武汉市政府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潜力、节能率与回收期。结果表明,能源行为管理,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提高用能系统的能效比,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自然采光等是成熟、可靠的节能技术。提出了节能分析按等价热值或者能质系数计算;节能率、经济性以年为单位核算;以实测能耗评价节能建筑,避免采用多种节能技术的建筑实际上是非节能建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唐贤文 《节能》2012,31(3):42-45
以广州地区公共建筑的能耗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该市既有公共建筑能耗特点。提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应从加强舆论宣传与提高全员节能意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措施、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等方面入手。同时介绍几种常用的节能技术及应用特点,公共建筑可以根据能耗特点与自身需求选择适用性强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方明洙  洪青春  李炳熙 《节能技术》2005,23(6):533-535,550
本文提出了宾馆夏季空调冷凝热回收系统(宾馆热泵供热系统)及供热水锅炉的一次能源节约率及运行维护管理费用的计算方法。针对哈尔滨地区宾馆热泵供热系统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从能耗、运行维护管理费用、投资回收周期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初步得到了热泵供热系统在哈尔滨地区宾馆的预测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商场建筑能耗主要影响因素及节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珍  程继梅  徐坚 《节能技术》2001,19(3):17-18,20
通过建立商场建筑能耗分析模型,利用DOE-2软件对哈尔滨、北京、深圳的商场全年建筑能耗进行模拟计算,并以筛选显著因素为目的,根据正交试验设计理论及设计试验(模拟计算),采用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试验结果,得出了不同地区商场的建筑能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节能分析。  相似文献   

13.
建筑节能技术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彭关中  缪小平 《节能》2005,(11):38-41
由于建筑物的设计中有不合理之处,导致建筑物的空调负荷偏大,使建筑物增加了一部分不必要的能耗。建筑物里的空调系统设计方案也存在很多缺陷,使能耗过大。本文从建筑物和空调系统两方面进行分析,分别对建筑物及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节能技术措施有:使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科学、增强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性能、使空调系统设计更科学合理、提高空调系统的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能耗监测控制管理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耗监测是能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国外不少国家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并取得了一部分研究成果.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出台了关于能耗监测的有关规定,2007年颁布的《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规定了能耗监测的主体、主要内容和指标.工业、交通运输和建筑是我国三大“耗能大户”,因此能耗监测研究和管理实践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工业企业的能耗监测提供了基础平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能耗实行现代化管理,成为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降低成本的一种重要手段.道路交通约占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的75%,因而对道路交通能耗的监测是交通运输业能耗监测的主要任务,而对机车能耗的监测是铁路运输能耗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筑能耗监测主要针对大型公共建筑,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及能耗监测.目前有关能耗监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全面展开,能耗监测技术还不成熟,监测设备也不齐全.今后除了要继续探索能耗监测技术以外,还应重点加强对主要行业能耗监测控制管理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油气集输系统的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庆油田某脱水站集输系统能耗评价与能损分布规律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系统进行节能潜力预测分析。从评价加热炉、机泵、管道等系统基本耗能单元的用能状况入手,分析影响各单元能损大小的主要因素,提出提高用能水平的节能技改措施,并预测其节能潜力,然后通过加和得到各子系统乃至集输总系统的节能潜力,从而可为下一步节能改造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化纤厂暖通空调系统是企业能耗大户的特点,对热力系统冷凝水回收利用与采暖耗能、冷冻系统制冷机组本身性能优化及工艺运行调节、冷冻水和冷却水系统的水质控制及循环冷却塔的性能优化、空调系统过渡季节节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耗能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现状及其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定义了用于建筑能耗比较的数据边界,据此对几个主要国家建筑总体能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建筑能耗人均与面积平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并进一步对各国建筑能耗数据进行用能项目拆分,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中外建筑能耗的差别主要由中外建筑内部环境营造模式以及用能模式的差别所决定。  相似文献   

18.
2006年中国能流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中国能源统计数据,结合国际能源统计通行体系,参照英国贸工部的能源流通图,绘制了2006年中国能流图。并基于2006年中国能流图对2006年中国能源供应与消费概况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基于GM和BP网络的我国能源消费量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我国能源消费的历史数据,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无偏GM(1,1)和pGM(1,1)三种模型与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了灰色神经网络的能源消费量组合预测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获得了更为精确的预测效果,可以作为能源消费预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0.
The potential role of hydrogen as a tool for the decarbonization of the energy sector is widely recognized.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increasing the hydrogen penetration on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s of a multi-energy system is developed to assess its potential. A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 satisfying the energy requirements for an existing building is chosen as test case, assumed as representative of a wide set of applications. Starting from real energy consumption profiles, representative scenarios and optimized design configurations are defined using a methodology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uncertainties both in demand and renewable production profiles and in techno-economic parameters assumptions. For each multi energy system configuration, an optimal dispatch control strategy is achieved through a mixed-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 to maximize the building self-independence from the grid. Results show how an increase of hydrogen technologies penetration allows a reduction of the specific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system down to 100 grCO2/kWh while increasing the system resilience up to 85%.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arginal effect of H2 technologies on resilience, carbon footprint, and fossil energy savings are presented and can be used for extensions to simila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