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PTC下胆道活检的可行性和敏感性 ,获取病变胆管的组织病理学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9例恶性阻塞性黄疸 ,在行PTCD(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 )减黄术中 ,PTC下胆道活检 ,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9例患者中有 18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 (敏感性 ,94 74% )。病理报告为胆管癌n =13 ,胰腺癌n =2 ,转移瘤n =2 ,肝细胞癌n =1,阴性结果n =1,阳性结果率为 94 74%。结论 PTC胆道活检是一种准确可靠的获取组织病理学检查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parvovirus B19,B19)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关系。方法:对38例手术切除的PTC患者甲状腺组织(其中30例伴有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及16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分别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PCR)、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u,IHC)检测B19病毒DNA和病毒蛋白的表达。结果:nPCR扩增出173bp的B19特异性目的条带。ISH和IHC检测出B19病毒DNA和蛋白分别位于肿瘤细胞胞核和胞浆内在PTC中,nPCR、ISH和IHC阳性率分别为97.4%(37/38)、78.9%(30/38)和63.2%(24/38).而腺瘤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43.8%(7/16)、12.5%(2/16)和6.25%(1/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方法均P〈0.001):癌旁甲状腺组织ISH和IHC阳性率分别为23.3%(7/30)和10.0%(3/30),与之相对应的30例PTC(ISH:80.0%;IHC:6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P〈0.001)。结论:PTC患者甲状腺肿瘤组织中B19感染率明显高于腺瘤旁和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提示B19感染在PTC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8例不能手术的肝外胆道系统肿瘤放化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放疗晚期肝外胆道系统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28例手术不可切除的肝外胆道系统肿瘤采用放化疗,其中胆囊癌13例,肝外胆管癌15例。15例采用常规放疗,中位照射剂量45Gy(30~60Gy),13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多野(3~5个野)照射或加量,中位照射剂量55Gy(50~70Gy)。12例单纯放疗,16例放化结合。化疗方案为氟尿嘧啶500mg,2次/周,或氟尿嘧啶500mg+顺铂30mg,1次/周,疗程3~6个周期。结果 全部患者近期有效率14%。全组中位生存期9.4个月(2~28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8%、15%;其中1年生存率胆囊癌为46%,肝外胆管癌为27%,3DCRT为42%,常规放疗为33%,单纯放疗为37%,放疗+化疗为31%;〈50Gy的为29%,≥50Gy的为45%。只有照射剂量(≥50Gy)对1年生存率有影响(X^2=5.31,P=0.023)。急性消化道反应1~2级为57%,3级为18%,仅有25%的出现1~2级血液毒性反应。结论 对晚期肝外胆道系统肿瘤采用放化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且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T扫描与肺活检后痰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p16甲基化检测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用PCR-TRAP-ELISA半定量及PCR-TRAP银染定性法、甲基化相关的PCR法,前瞻性检测55例经CT扫描而发现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直径≤30mm)、并疑诊为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患者(T1N0M0),行CT导向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33例,经皮肺针刺活检22例)后24h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及p16甲基化状态,并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CT扫描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只有61.8%(34/55)。端粒酶活性的敏感性为79.4%,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3.6%;p16甲基化的敏感性为32.4%,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58.2%,3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1%,特异性为90.5%,准确性为87.3%。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9.5%(2/21),无1例检测到p16甲基化。结论:CT扫描与端粒酶活性、p16甲基化联合可弥补痰液的细胞学检查的不足,提高肺癌痰检的敏感性,有助于周围型肺癌早期诊断和肺部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叶因子3(trefoilfactor3,TFF3)和基质细胞诱导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为PTC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组织芯片(PTC和癌旁各31例)内TFF3、SDF-1蛋白和mR-NA的表达,以SPSS18.0分析其阳性率和平均光密度值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PTC中TFF3蛋白阳性率为83.8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5.81%,x2=21.10,P〈0.001;TFF3阳性率与TNM分期(x2=12.30,P〈0.001)和淋巴结转移(x2=5.589,P=0.043)有关。PTC内TFF3的平均光密度(averageopticaldensity,AOD)值为0.49±0.01,高于癌旁0.22±0.06,t=3.448,P〈0.001;有淋巴结转移者为0.57±0.0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0.44±0.05,t=2.234,P=0.039;临床Ⅲ/Ⅳ期为0.59±0.07,高于Ⅰ/Ⅱ期0.47±0.05,t=2.167,P=0.041。2)、PTC中SDF-1蛋白阳性率为87.10%,高于癌旁组织16.13%,x2=31.26,P〈0.001;有淋巴结转移者为10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75.00%,x2=4.306,P=0.041;临床Ⅲ/Ⅳ期阳性率为100.00%,明显高于临床Ⅰ/Ⅱ期63.64%,x2=8.35,P=0.04;〉45岁为100.00%,明显高于≤45岁63.64%,x2=8.35,P=0.04。癌内SDF-1的AOD值为0.59±0.07,高于癌旁0.28±0.08,t=3.987,P=0.0007;有淋巴结转移者为0.65±0.0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0.52±0.05,t=2.458,P=0.009;临床Ⅲ/Ⅳ期为0.66±0.06,高于Ⅰ/Ⅱ期0.50±0.05,t=2.762,P=0.006。3)原位杂交显示,TFF3mRNA和SDF-1mRNA与蛋白表达一致,阳性率虽低于相应蛋白(x2=19.37,P〈0.001),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x2=26.35,P〈0.001。4)PTC中TFF3与SDF-1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71,P=0.004。5)31例PTC可区分为典型PTC21例(67.74%)、滤泡型7例(22.58%)和高细胞型3例(9.68%)3个亚型。SDF-1和TFF3蛋白阳性率依次为典型PTC(86.96%与86.96%)、滤泡型PTC(85.71%与71.43%)和高细胞型PTC均为100.00%,不同亚型间SDF-1和TFF3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Ⅰ/Ⅱ期滤泡型的SDF-1阳性率为83.33%,明显高于典型PTC(0),x2=5.63,P=0.025,临床高细胞型PTC的SDF-1阳性率为100.00%,亦明显高于典型PTC(0),x2=5.00,P=0.046;临床Ⅰ/Ⅱ期高细胞型PTC组织中,TFF3阳性率(100.00%)明显高于典型PTC(0),x2=5.00,P=0.046;临床Ⅲ/Ⅳ期的3种亚型PTC中,SDF-1和TFF3阳性率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FF3和SDF-1在PTC组织中高表达与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对判断PTC的恶性程度和病情进展有重要价值,并对Ⅰ/Ⅱ期滤泡型和高细胞型PTC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证实的113例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病例。根据CT扫描图像选择最佳穿刺层面及穿刺点获取标本。结果 113例孤立性肺结节全部取材成功,穿刺病理提示恶性肿瘤94例,良性病变19例。经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随访观察证实为恶性肿瘤96例(85.0%),良性病变17例(15.0%),诊断准确率为96.5%,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90.0%。大结节组(>15mm且≤30mm,n=98)的诊断准确率为98.9%,显著高于小结节组(≤15mm,n=15)的80.0%(P=0.007)。全组并发症为气胸(n=22)和肺内自限性出血(n=15),症状均较轻;无致死性不良反应发生。气胸发生与穿刺次数(P=0.002)及肺内针道距离(P=0.06)有关。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创伤小且实用的定性诊断方法,对老年孤立性肺结节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涛  陈保平  王洪  富鹰  魏希亮  李中  胡庚坤 《肿瘤》2008,28(5):443-445
目的:探讨应用放射性示踪剂进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活检时出现假阴性的原因,探索降低假阴性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00年5月-2007年5月进行乳腺癌SLN活检150例,术前注射^99mTc标记的右旋糖酐(^99mTc-DX),术中应用1探测仪进行SLN探测,术后将SLN单独送检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SLN活检的成功率为96%,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100%,假阴性率为6.6%,假阳性率为0,准确度为97.2%,阳性结果预测值为100%,阴性结果预测值为95.4%,尤登指数(正确指数)为0.934。假阴性与适应证的选择、解剖变异、术前活检和放疗、内乳SLN的出现、多灶性病变、病理学检查不彻底、探测技术不熟练有关。结论:严格掌握SLN活检适应证,严格按标准的操作规程进行探测,术中仔细认真,术后对SLN进行详细的病理学检查,可以逐步将假阴性率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比分析63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细胞病理学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结果:细针穿刺细胞学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诊断总符合率为90.48%(57/63),kappa=0.883(P〈0.05)FNAC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8.95%、95.45%和90.48%。结论:FNAC对甲状腺癌诊断价值较高,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总体诊断符合率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在乳腔镜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亚甲蓝示踪对40例Ⅰ、Ⅱ期乳腺癌行乳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ESLNB),然后行乳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EALND),对获得的全部淋巴结行病理检查HE染色,确定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假阴性率等。结果:40例乳腺癌患者SLN检出率为97.44%(39/40),准确率为94.87%(37/39),灵敏度为94.74%(18/19),假阴性率5.26%(1/19);每例平均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检出数目1-6枚,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检出数目10-29枚。结论:应用乳腔镜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准确可行,美容效果好,并发症低,可对早期乳腺癌进行准确腋窝淋巴结分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Rho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19(ARHGEF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诊断为PTC的185例组织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组织中ARHGEF19表达,并评估ARHGEF19表达的临床意义。体外实验选择两种PTC细胞系(TPC-1和KTC-1)用于功能验证。通过Transwell分析和CCK-8分析评估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结果]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PTC组织中ARHGEF19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不同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ARHGEF19高表达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2、7.074、10.552,P=0.010、0.008、0.001)。ARHGEF19过表达显著性促进KTC-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t=38.561、18.750、21.302,P均<0.001),而ARHGEF19敲除显著性抑制TPC-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t=41.266、19.834、23.517,P均<0.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RBD(内镜下逆行胆道内引流术)治疗难以手术切除的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方法:通过十二指肠镜对20例由6种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施行逆行胆道内支架植入术,全部获成功。结果:18例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降至正常,余2例下降了约50%。结论:ERBD能明显减轻恶性胆道梗阻患者的黄疸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1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和23倒癌旁组织(precancerous tissue,PT)中RBP2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2009—01—12—2012—03-20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集的NG、PTC和PT组织中RBP2分布的位置、表达及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PTC、NG和PT组织中RBP2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01,P〈0.001。在PTC组织中RBP2的阳性表达率为52.7%,弱阳性表达率为36.2%;在NG组织中RBP2阳性表达率为30.0%,其中83.3%为弱阳性表达;与PT组织相比,RBP2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61,P=0.024。NG组织中RBP2的表达在年龄(U=-0.481,P=0.630)和性别(x2=-0.825,P=0.40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T组织RBP2弱阳性表达率为4.3%(1/23),RBP2的表达在年龄(U=-0.877,P=0.380)、性别(U=-0.594,P=0.552)、临床分期(U=-1.369,P=0.171)和淋巴结转移(U=-0.802,p=0.4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TC组织与PT组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149,P〈O.001;与NG组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85,P=0.037。PTC组织中无淋巴结转移组RBP2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432,P=0.152;RBP2的表达在性别(U=-0.777,P=0.437)、临床分期(U=-1.726,P=0.084)和年龄(U=-L236,P=0.21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P2是甲状腺肿瘤发生早期及恶性转化的重要标志,其表达的增加可以视作是判断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其它检查手段未能确诊的肺内肿块针吸活检病理学诊断。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肺肿块穿刺细针吸取活检组织细胞学病理检查。结果:62例一次穿刺全部成功,病理学确诊59例,确诊率95.2%。结论:经皮肺肿块穿刺针吸活检是一种快速、微创,操作简便,确诊率高的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在DSA下对31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了解狭窄部位和长度。如导丝不能越过狭窄段,则行外引流术;如能越过狭窄段,则行支架置入术。[结果]31例患者中4例单纯外引流,25例单支架置入,2例双支架置入。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49.6±89.1μmol/L,术后2周与1个月血清总胆红素分别下降到108.7±36.2μmol/L与55.6±16.5μmol/L(P〈0.01),碱性磷酸酶与丙氨酸转氨酶下降明显(P均〈0.01)。4例单纯外引流中3例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出现并发症9例(29%)。生存6个月21例,生存12个月13例,生存18个月4例。[结论]经皮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57例的CT引导经皮肤穿刺活检的方针学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秦式穿刺针在CT引导下行活检,57例均作了细胞学检查,其中43例作了病理学检查。结果 所有57例CT引导下均穿刺成功,并获得组织学(43例)和细胞学(57例)材料,细胞学检查阳性率(94.7%),病理组织学检查阳性率(95.3%),发生并发症6例(10.5%),其中气胸1例、咯血或痰中带血5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肤穿刺活检是一项先进的影像学和病理学相结合的检查方法,简便,准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胸腔镜术对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胸腔镜检查对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经常规检查未明确病因的胸膜间皮瘤患者采用胸腔镜直视下于病变处取活组织检查,并与经皮胸膜活检相比较。结果:胸腔镜对胸膜间皮瘤的诊断率为100%,组织类型:良性纤维型9例,上皮型18例,纤维肉瘤型22例,混合型3例。经皮胸膜活检诊断率为23.1%(12/52),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结论:胸腔镜检查对胸膜间皮瘤是一种安全、有效、诊断率高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K19、CyclinD1、HBME-1、34βE12、TPO、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86例PTC、6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FTA)中CK19、CyclinD1、HBME-1、34βE12、TPO、galectin-3的表达情况。结果CK19和galectin-3表达PTC组织与滤泡性腺瘤比较无明显差异;PTC中CyclinD1、HBME-1、34βE1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02%、93.02%、90.69%,明显高于滤泡性腺瘤。PTC中TPO表达阳性率为2.33%,滤泡性腺瘤中其表达率为90.00%,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HBME-1、CyclinD1、34βE12和TPO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PTC的确诊率,而CK19、galectin-3对鉴别PTC和FTA意义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一种简单客观敏感的检测淋巴结中扩散的肿瘤细胞方法:real—time RT—PCR。方法 从手术的30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获得纵隔淋巴结100组,分别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和real—time RT—PCR检测CK19 mRNA的表达。从12例手术的非癌症病人获得纵隔淋巴结18组作为正常对照,用15例肺癌病人原发肿瘤组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在94(94.0%)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的淋巴结中,用real—time RT—PCR在26(27.7%)组检测到CK19 mRNA的表达。6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有肿瘤细胞扩散的淋巴结中全部检测到CK19 mRNA的表达。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病人为pN0期,用real—time PCR方法在这些病人中发现13(59.1%)例病人淋巴结有微小扩散的肿瘤细胞。结论 应用real time RT—PCR检测CK19 mRNA的表达是一种在纵隔淋巴结发现扩散肿瘤细胞敏感而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20例正常膀胱组织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5.6%(21/32)、71.9%(23/32)和84.0%(27/32),20例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中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之间差异无明显相关性(P〉0.05),敏感性明显高于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结论: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肠镜活检标本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镜活检标本诊断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91例肠镜活检并经手术切除标本证实为结直肠癌的病例,观察分析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癌性腺体浸润至黏膜下层42例(46.2%),癌性腺体在黏膜固有层内浸润31例(34.1%)。结论肠镜活检标本诊断结直肠癌要紧密结合癌性腺体的形态特征、浸润性生长方式和浸润深度、纤维结缔组织间质反应、肿瘤性坏死及肠镜所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