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两个方面,论述"肝肾同源"理论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肝肾同源"学说紧密相关。骨质疏松症病位在骨,涉及多个脏腑,主要与肝肾脾相关。其病因复杂,主要病机是肾精亏虚、肝气郁结、脾气亏虚。根据肝郁肾虚脾虚病机,其治疗原则宜补肾柔肝健脾。文章为"肝肾同源"理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既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多从"虚损"角度,以补肾健脾为主,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从‘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这一假说进行理论推断,重点阐述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变化与血瘀的相关性,绝经后妇女的脏腑病机特点和血瘀的关系,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进行推论,同时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证"形成特点与雌激素的关系,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以"血瘀"立论,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和治则,另辟途径,目的在于开拓新的思路,以丰富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进而为今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从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眭承志  周军 《中医药学刊》2005,23(1):92-93,173
既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多从“虚损”角度,以补肾健脾为主,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从‘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这一假说进行理论推断,重点阐述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变化与血瘀的相关性。绝经后妇女的脏腑病机特点和血瘀的关系,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进行推论,同时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证”形成特点与雌激素的关系,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意义。以“血瘀”立论,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和治则,另辟途径,目的在于开拓新的思路.以丰富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进而为今后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系统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作为更年期妇女常见全身性骨代谢疾病,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祖国医学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肾同源,更年期妇女肝气郁结,日久郁而化热,耗伤阴血,终致骨髓失养,痿废不起,因此“阴常不足”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形成的主要病机。从“阴常不足”的理论出发,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病因病机,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肝肾同源"即乙癸同源,指肝肾两脏生理上精血互化、气血相通,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肾同病。文章以古籍文献及现代研究为基础,探讨肝肾同源理论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病因病机,及肝肾同源理论为指导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发挥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独特优势,为中医药有效的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借鉴及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痛及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根据临床症状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骨痿"等范畴,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大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对于其治疗大多以补肾健脾益肝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中医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分型及中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辨证治疗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各有不同,主要以补肾、健脾、化瘀为主,对于其他合并的兼证则随证加减。本文基于近年来的文献研究,重点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探析,论述当前骨质疏松症治疗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医学工作者及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科研与临床。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相当于中医中的"骨痿",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肾虚、肝虚、脾虚、血瘀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需遵循补肾、健脾、活血调肝的治疗原则。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丰富中医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肝肾同源"理论入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体质分析、治疗等进行综述,介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最新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原则,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杂志》2016,(9):777-780
目的 :调查绝经后女性低骨量人群中医证候,探讨鹿角补骨颗粒组方特点,为"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Ⅰ型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纳入绝经后低骨量女性163例(低骨量组)、骨量正常女性132例(正常组),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获得低骨量组中医证候,运用方证对应方法,分析鹿角补骨颗粒组方特点及其适用人群。结果:低骨量组阳虚证45.4%(肾阳虚27.0%、脾肾阳虚18.4%),肝肾阴虚证40.5%,血瘀气滞证14.1%,且较之正常组,低骨量组在口干、视物模糊、耳鸣、眼干、倦怠乏力、畏寒、腰痛、膝痛等临床症状方面更为明显(P0.05),方证对应分析其基本病机是阴阳两虚且以阳虚为主,鹿角补骨颗粒药物分析提示其以右归丸为主且合用左归丸加减,并兼顾活血理气之法。结论:绝经后女性低骨量人群存在阴阳两虚且以阳虚为主的病机特点,以补肾温阳、壮骨益髓为主的鹿角补骨颗粒,契合其病机,可以应用于绝经后女性低骨量人群的防治方案中。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3-275
目的: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证型,是以肾虚为主,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为辅的常见证型。方法:从中医理论角度研究出发,论述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肾虚、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证型的临床表现、中医病机分析、西医病理阐释、治疗方法,以及各证型与肾虚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主,也可以见到脾虚、肝阴虚的虚证和血瘀、气滞、寒痰湿邪等实性证型。  相似文献   

12.
总结蔡美教授治疗绝经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不良反应的临床经验。蔡教授认为,绝经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病因病机为冲任失调、肝肾亏虚,以调理冲任、滋补肝肾为治疗法则,辅以祛痰、行气、化瘀,自拟方药并临症加减进行治疗,临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13.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发生于绝经后女性的一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无绝经后骨质疏松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归为骨痿、骨痹范畴。2016年由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与美国内分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老龄化社会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为了探索更加高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本文从病症结合的角度运用中医和蒙医的理论,在中、蒙医相互印证中,进一步辨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证、病机,同时根据临床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方药佐证中、蒙医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临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支撑和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15.
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多发的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为主的疾病,是中老年人致残、影响生活质量的头号杀手,发病后伴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高,其主要的病机是肝肾亏虚兼有痰瘀。本文根据病机特点提出了补肾蠲痹通络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南昌市青山湖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2月对南昌市青山湖区(主要为南钢街道11个社区)45~65岁绝经后(绝经1年以上)妇女,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方式,共筛选出500例,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将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其中的相关性与规律性。结果:南昌市青山湖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在61~65岁年龄层人数最多,占比36.8%。对50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肾虚血瘀证人数最多(34.20%),其次为肝肾不足证(22.00%),其后依次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气血不足证、血瘀证、痰湿证、湿热证。结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其中医辨证分型中占比较高的为肾虚血瘀证和肝肾亏虚证,说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对中医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瘀是否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方法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和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等检测,并与30名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等分子生物学指标与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分子生物学等客观性病理变化,血瘀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血瘀病机的客观初步论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等方面证实"血瘀"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方法: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并进行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检测,与30例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甲襞微循环评分,血液流变学的11项指标均较健康妇女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的客观性病理变化,"血瘀"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挖掘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针灸处方并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47篇,提取针灸处方71首,涉及腧穴60个,总频次407次。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依次为肾俞、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命门;使用较多的经脉为膀胱经和督脉;腧穴主要分布在背腰部和四肢部;特定穴以背俞穴和交会穴为主。针灸处方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腧穴组合13组;聚类分析得到腧穴聚类组合4组。结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取穴经脉主要以膀胱经、督脉为主,其中肾俞、脾俞、肝俞、太溪、命门、腰阳关、悬钟为组方核心腧穴;以补益肝肾、舒筋活络为主,辅以补益气血为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的关节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主要临床症状为关节的僵硬疼痛、活动不利、关节畸形等。近年来其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是晚期全关节置换术。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骼密度下降、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骨病,易导致患者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西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在中医学看来,这两种疾病都主要涉及筋骨,两者发病的共同原因都在于肝肾亏虚,两种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骨性关节炎的病机主要是肝肾亏虚、外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不通,为本虚标实之证候。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血虚脾虚,与肝、脾、肾相关。文章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骨质疏松症与骨性关节炎的联系,以期为临床治疗这一类疾病提供依据,为中医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及骨性关节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