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极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性卟啉四-(4-磺基苯)卟啉(TPPS4)与2,6-二-氧-甲基--βCD(DM--βCD)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二者可发生反应,形成了TPPS4-DM--βCD的超分子体系。此外,本文还用极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对TPPS4-DM--β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进行测定,证明二者形成了1∶2的包结物;计算所得的包结常数为1.44×108L2.mol-2。  相似文献   

2.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 ,采用紫外 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 β 环糊精 (β CD)、单 (6 氧 α 麦芽糖 ) β 环糊精 (6 G2 β CD )和单 [2 氧 (2 羟丙基 ) ] β 环糊精 (2 HP β CD )在 2 5℃时 ,pH =10 5缓冲液中(0 0 2 5mol/L)与几种脂肪族手性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结果表明 ,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 ,主 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 .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的配位能力 ,对于尺寸较小的客体分子配位能力的大小一般为 2 HP β CD >β CD >6 G2 β CD .另一方面 ,3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一些脂肪族客体分子也表现出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 ,对 (+ ) 异构体给出相对较强的键合能力 ,其中 ,2 HP β CD对 (+ ) /(- ) 樟脑的配位选择性为 1 2 5 .  相似文献   

3.
用顺丁烯二酸酐 (MAH)对具有分子包结能力的 β 环糊精 (β CD)进行化学改性 ,合成出了丁烯二酸单酯化 β CD单体 (MAH β CD) .通过氧化还原自由基引发MAH β CD与N 异丙基丙烯酰胺 (NIPA)聚合 ,合成出含 β CD结构单元的新型水凝胶 .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对MAH β CD单体及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 .溶胀研究结果表明 ,该水凝胶具有较好的pH、温度及离子强度敏感性 ;并且水凝胶在较高羧基(—COOH)含量和弱碱环境中 ,仍能表现出明显的温敏性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与尼古丁的包结配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β 环糊精(β CD)是环状低聚葡萄糖,呈锥形体结构,具有独特的分子包结特性和识别能力,广泛应用于色谱分离、食品、医药等多种行业[1 5]。将卷烟过滤嘴用含β CD的浸渍液处理,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滤除大部分尼古丁和烟油[6]。为了探索β CD与尼古丁分子的作用机理,本文通过紫外 可见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证实了在中性和碱性缓冲溶液中β CD与尼古丁均具有包结配位作用,并在碱性介质中,采用中和法制备了其超分子固体包结物。1 实验部分1 1 试剂和仪器β 环糊精:(汕头市光华化学厂,生化试剂,重结晶两次,110℃真空干燥12h);尼古丁:(上海第…  相似文献   

5.
芦飞  潘景浩  王英特  郭玉晶 《电化学》2005,11(1):105-109
建立并研究了酸性深蓝 5R(AC5R)的极谱分析法.结果表明,在pH=7. 0的Na2HPO4 KH2PO4底液中,AC5R产生一峰形好、稳定、灵敏的还原峰,其峰电位EP约 -0. 60V(vs.SCE),峰电流及二阶导数极谱峰高随AC5R浓度变化的线性范围在 3. 0×10-8 ~6. 0×10-5 mol/L(r=0. 992 6 ~0. 999 1 ),检测限为 6. 0×10-9mol/L.RSD为 1. 16% (n=10),标准回收率在 95. 85% ~103. 3%之间,可望用于AC5R的定量分析.此外,还应用极谱伏安法研究了各种环糊精对AC5R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和超分子体系;利用电流法测定了AC5R与α CD、β CD、γ CD、DM β CD、TM β CD、HP γ CD的包结常数和包结比,比较AC5R与不同类型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并初步研究影响包结能力大小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非水溶性meso-四-(2-噻吩基)铜卟啉(简称Cu—TTP)与四种环糊精α—CD、β—CD、γ—CD、TM—β—CD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Cu-TT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三种环糊精主要形成1:1的包结物。在α—CD、β—CD、γ-CD三种母体环糊精中,α—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最大;β-CD与其衍生物TM-β-CD相比,TM-β-CD与Cu—TTP的包结常数较大。本文对四种环糊精和Cu-TTP的包结机理作了初步探讨。为铜卟啉和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及其超分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红芬  潘景浩  高筱玲  郭玉晶 《分析化学》2006,34(11):1541-1545
采用极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性卟啉T(4-Mop)PS4与α-CD、-βCD、γ-CD、Hp-β-CD及SBE--βCD 5种环糊精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T(4-Mop)PS4分别与这5种环糊精形成了T(4-Mop)PS4-CD s超分子体系。此外,本研究还采用极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及荧光光谱法测定了T(4-Mop)PS4-CD s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和包结比,比较了T(4-Mop)PS4与5种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并由此推测了包结机理,为T(4-Mop)PS4卟啉、环糊精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性的四-(4-甲基吡啶基)卟啉(TMPyP)和四-(4-羧基苯基)卟啉(TCPP)与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两种卟啉与磺丁醚-β-环糊精都形成了1∶1的包结物,它们的包结常数分别为1.34×104L.mol-1和1.15×105L.mol-1。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葫芦脲因为其在超分子化学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而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描述了一种两臂均为葫芦脲潜在包结点的V型菁染料分子DP与葫芦脲[8]之间的包结现象,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对包结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P与葫芦脲[8]形成1∶1包结物,且其两臂均被葫芦脲[8]所环绕,相关包结常数为(5.4±0.4)×105。  相似文献   

10.
虫草素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合行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饱和溶液方法制备了虫草素(COR)与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形成的包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水溶液中HPβCD与虫草素(COR)的包合行为进行研究,利用Job曲线法确定COR/HPβCD包合物的包合比,通过1 H NMR和2D NMR、DSC、TG、XRD、FTIR和SEM对COR/HPβCD包合物进行表征和性能测定.结果表明,COR/HPβCD包合物的包合比为1:1,虫草素与HPβCD形成包合物后,其水溶性、热稳定性及生物环境稳定性都得到明显提高.COR/HPβCD包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和1HNMR法研究了一种人工合成的非水溶性卟啉5-邻硝基苯-10,15,20-三苯基卟啉(简称o-NTPP)与3种母体环糊精α-CD、β-CD、γ-CD和β-CD的两种衍生物2,3,6-三-甲氧基-β-CD(TM-β-CD)、羧甲基-β-CD(CM-β-CD)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o-NTP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4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o-NTPP-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k),同时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了比较,从而判断出5种环糊精对o-NTP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设计合成了5-(4-苯甲酰亚胺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BATPPH2)及其锌配合物(BATPPZn),并通过1HNMR、IR、UV-Vis、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加以确认。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以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1HNMR法分别研究了BATPPH2和BATPPZn与α,β,γ-环糊精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BATPPH2-CD和BATPPZn-CD超分子体系的包结常数,结果表明BATPPH2和BATPPZn与γ-CD的包结常数(K1γ-CD,K2γ-CD)最大,γ-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Zn2+的配位作用使包结物的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期望对β-环糊精(β-CD)/肉桂醇包结物在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以及肉桂醇的水相有机反应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水溶液法制备肉桂醇与β-CD的包结物。在β-CD∶肉桂醇(摩尔比)=1∶1的基础上,以肉桂醇的包结率为考察指标,优选出的包结工艺为:包结温度为333 K,包结时间为1h,肉桂醇的包结率达到88.7%。通过DSC、1H NMR和UV-vis对包结物结构进行表征,表明β-CD与肉桂醇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结物,298K时的包结常数为206 M-1,ΔG为-13.2 kJ·mol-1,表明此包结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进一步用PM3/ONIOM分层法对β-CD/肉桂醇包结物的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分子模拟,认为包结物的最稳定结构为肉桂醇的羟基位于β-CD的小口端。  相似文献   

14.
利用缩醛化反应将醛基化 β 环糊精 (β CD)固载到聚乙烯醇 (PVA)大分子链上 ,合成出了聚乙烯醇固载 β 环糊精 (PVA β CD)的线性环糊精高分子 ,其最佳反应条件是反应时间 2h ,温度 70℃ ,β CD 6 CHO与PVA的质量比小于等于 4∶1.采用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表征了该聚合物的分子结构 .通过研究PVA β CD与模型药物喜树碱 (CPT)的包合作用 ,对不同环糊精固载量的PVA β CD膜在不同pH值下的药物释放机理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PVA β CD因包合增溶作用促进了水难溶性药物的释放 .  相似文献   

15.
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非水溶性卟啉5-(4-硝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NTPPH2)和5-(4-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ATPPH2)与α-CD、β-CD和γ-CD三种环糊精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分子体系。结果表明,NTPPH2与α-CD、β-CD和γ-CD均形成了1:1的包结物,ATPPH2与β-CD形成1:2的包结物,与α-CD和γ-CD则形成了1:1的包结物。其中α-CD与NTPPH2和ATPPH2的包结常数最大。本文探讨了卟啉环上给电子基团和吸电子基团对包结的影响,为卟啉和环糊精相互作用及超分子体系的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欢  顾玲 《分析试验室》2008,27(Z1):141-144
本文以极谱法、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铬黑-T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可发生作用,形成铬黑-T-β-CD的超分子体系。此外,本文还分别采用极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对铬黑-T-β-CD的超分子体系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进行测定,包结比为1∶1,包结常数为6.05×106L/mol,并初步推断了铬黑-T和β-CD的结合形式。  相似文献   

17.
电化学方法研究环糊精与酮洛芬的包结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古俊  张勇 《电化学》1998,4(4):394-399
以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各种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酮洛芬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测定了酮洛芬与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和甲基化-β-环糊精的包结常数及其温度对包结作用的影响,并由各包结物的热力学参数解释包结现象。  相似文献   

18.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佐米曲坦及其对映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引  言佐米曲坦 (zolmitriptan,zomig)是继舒马曲坦后的新一代曲坦类药物 ,化学名为 4(s) [3 [2 (二甲胺基 )乙基 ] 1H 吲哚 5基甲基 ]恶唑烷 2 酮 ,是一种选择性很高的强效 5 HTIB ID受体激动剂 ,主要用于有或无先兆的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本文旨在通过选择不同的手性拆分试剂和不同的背景缓冲溶液 ,建立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佐米曲坦及其对映体的方法。2 实验部分2 .1 试剂与仪器 磺化β 环糊精 (SO3 β CD)由实验室自制 ,β 环糊精 (上海化学试剂采购进口分装 ) ,羟丙基 β 环糊精(HP β CD ,美国Acros公司 ) ,三羟甲…  相似文献   

19.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十一烷基酰胺甲酸钠(C11H23CONHCOONa,SF)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包结作用。结果表明:SF的表面张力值(β)及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加入β-CD后增加,β-CD浓度越大,γ和cmc增加越多,且SF的cmc与β-CD浓度存在线性关系,随温度的升高,两性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值降低,意味着它们的表面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利用表面张力测定了β-CD-SF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包结形成常数Ka,进而求得了包结过程的焓变和熵变,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焓和熵均有利的过程,进一步说明疏水作用是形成包结物最重要的的作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乙酰基二茂铁呋喃甲酰腙与β-环糊精包结物的结构与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饱和溶液法制备了二茂铁酰腙类化合物乙酰基二茂铁呋喃甲酰腙 (AFH)与β-环糊精的包结物 .元素分析及溶解常数测定结果证明两者形成了 1∶ 1包结物 .从溶解度曲线计算得出包合常数为2 2 7.3 L·mol-1.通过 UV,FTIR,X射线粉末衍射研究了包结特性 ,并用 NMR技术推断了包结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