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重庆市黔江区农村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疾病与治疗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黔江区农村高血压患者分层抽样后,采取问卷调查法进行知晓率调查。对于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该地区农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整体知晓率为42.56%,疾病知识的分项知晓率远低于治疗知识。整体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OR=2.316,OR95%CI2.049-2.652),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OR=0.919,OR95%CI0.861-0.980),并未发现家庭收入状况对知晓率有影响。在抽样6乡镇中,慢性病控制较好的乡镇知晓率高于慢性病控制差的。结论:黔江区农村高血压患者的慢性病知晓率偏低。特别应该针对高血压疾病知识,根据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地区等因素进行有重点的人群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进而提高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2.
陈仿  陈凤  饶刚 《重庆医学》2013,42(16):1860-1862
目的了解重庆市巴南区居民的慢性病知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内慢性病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区内按照街道地理位置分布分层抽取8条街道,共抽取600名年龄大于或等于18岁常住居民,通过重庆市疾控中心设计的问卷进行居民慢性病知识调查。结果高血压为终身疾病的知晓率在高血压患者与非患者间以及不同年龄层和文化程度间均有差异。高血压患者一级预防措施及其损害的器官和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在不同年龄层和文化程度间均有差异。多因素分析中,影响居民慢性病相关知识得分的因素为居民年龄(P=0.000)、文化程度(P=0.002)、体育锻炼情况(P=0.000)和饮酒情况(P=0.019)。结论重庆市巴南区居民对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尚可,但31~40岁年龄层人群的慢性病知识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居民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对人群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不同人群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差异,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居民进行饮茶型氟中毒健康教育,1年后对该人群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进行2次调查。结果基线调查病区人群的总体及格率为12.12%,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人群的知晓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民族、职业人群的知晓情况差异性不明显(P>0.05);经过1年健康教育的干预,人群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至92.3%,与干预前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病区居民尤其是男性、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低收入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十分迫切,且通过饮茶型氟中毒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显著提高,健康教育是病区预防饮茶型氟中毒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2008-2011年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技能形成率,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慢性病知识和行为/技能的问卷调查。结果:(1)共调查4 652例,男2 020例,女2 632例。2008-2011年4年间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5.88%、44.72%、57.83%和60.93%;行为/技能形成率分别为33.46%、26.18%、44.46%和44.95%。(2)居民的行为/技能形成率均低于知识知晓率。城市居民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4.14%、65.60%、57.60%和54.22%,乡村居民慢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3.73%、65.30%、51.81%和53.76%。城市居民行为/技能形成率分别为41.10%、51.80%、44.80%和41.06%;乡村居民行为/技能形成率分别为46.52%、56.34%、47.43%和46.47%。城乡居民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男女性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中以25-34岁人群行为/技能形成率最高。2011年乡村居民的行为/技能形成率48.51%,城市居民44.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008-2011年不同文化程度居民慢性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2011年各年度不同文化程度居民慢性病行为/技能形成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应采取适应不同人群的对策,侧重信念的提高、行为的改善,从而有效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我社区40岁以上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不同形式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来提高糖尿病防治知晓率.方法 自制糖尿病相关知识问卷.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判定被调查者对于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2010年5月及期2010年10月,对我社区4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400人,合格者104人,占26%.经过糖尿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后,合格者325人,知晓率达81.25%.结论 通过不同途径的健康教育形式,社区高危人群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大大提高,但年龄、文化程度不同,知晓率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员工帮助计划(简称EAP)在企业员工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分析EAP在此类人群管理中的成效,探讨中青年慢性病管理模式。方法采取与企事业单位高层领导签订EAP协议的方法,建立职工健康档案;通过健康体检与问卷调查,全面筛查出慢性病人群,调查出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幸福指数;然后采取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以及一系列企业员工心理援助等措施;一年后再次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全体员工血压、血糖、血脂和BMI等数值超标人数明显下降,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员工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与和谐。结论员工帮助计划在防控中青年慢性病、提高员工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方面具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茂名市农村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水平和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采用集中看VCD加现场交流方式、张贴健康海报和发放健康资料自学三种健康教育方式,探索在农村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茂名市高州2个镇的3个行政村的人群分别开展集中看VCD加现场交流方式、张贴健康海报和发放健康资料自学的健康干预活动,对调查对象在健康教育前后采取自制问卷调查,比较健康教育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以及三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之间的效果,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探索农村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影响因素。结果健康教育后,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有较大提高(P〈0.05);性别分布上,男性知晓率高于女性知晓率(P〈0.05)。年龄分布上,55岁以上人口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知晓率也较高。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态度变化不明显。在三种健康教育模式中,以VCD加现场交流方式获得的成本一效益最高。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提高农村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有良好效果,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影响居民艾滋病知识水平,健康教育前后居民对艾滋病人的态度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8.
郝佐文  霍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1484-1484
为了了解寿阳县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现状,对寿阳县2011年度慢性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给今后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以乡镇卫生院、  相似文献   

9.
社区糖尿病分层干预前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不同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为社区糖尿病分层(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路社区某居委小区1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在分层干预前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和普通人群与糖尿病患者分布上普遍性存在差异。结论该社区干预前不同人群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为下一步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开展分层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健康和健康相关行为的基本情况,以便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和进行老年人的健康行为干预,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自编社区老年人健康调查问卷,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入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一般状况、健康相关行为以及慢性病患病情况等.结果调查发现,吸烟、缺乏运动、超体重等在老年人群中存在,慢性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33.9%,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患病也比较高.结论应加强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别是应系统地、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的知晓率,通过行为干预纠正老年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促进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知晓与需求状况,为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230例住院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与骨质疏松相关知识问卷,进行认知程度的调查。结果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知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骨质疏松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显示,不知道骨质疏松症与某些疾病有关者占85.21%,不知道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者占80.0%,不知道骨质疏松症与生育绝经有关者占77.39%。多数患者希望通过医务人员讲解、医院印制宣传单张的途径获取骨质疏松症资料。结论各年龄段患者均对骨质疏松知识认识不足,应加大对骨质疏松症诊断、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疾病、绝经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等知识的普及,对不同年龄段患者采用针对性健康教育,教育方式以医务人员讲解、医院印制宣传单张为主,会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叶枫  谢静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6):735-737, 741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现状,分析老年慢性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的影响因素,为地方政府及社区医疗单位指导慢性病病人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安徽省5个城市20个社区的1 088名慢性病病人,应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慢性病具体情况、自我健康管理现状、自我健康管理知识的获取途径、自我健康管理的行为,分析慢性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知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文化程度、既往职业、月收入和自我健康管理情况中自我健康管理时间、是否接受过自我健康管理的健康教育、自我健康管理知识来源、是否注重自我健康管理,对老年慢性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知识认知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以上自变量与慢性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知识认知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慢性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认知水平较低,社区医疗单位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改善慢性病病人自我健康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13.
智慧医疗正日益应用于慢性病管理实践中,成为优化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行为的重要推手。本文结合Anderso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通过总结我国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倾向特征、能力资源、健康需求3个方面,能力资源因素是决定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关键因素,表现为经济能力与知识能力。基于此,提出有必要利用智慧医疗服务模式的信息化优势,通过整合健康知识宣教全媒体资源、强化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优化医疗服务的群体性联动,进而弥补慢性病患者群体的能力"短板",优化其就医行为,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蚌埠市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健康知识需求。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问卷调查蚌埠市3个乡镇15岁以上930名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知识需求。结果56.36%的居民从未进行过健康体检;33.75%的居民自觉健康状况良好,51.85%的认为健康状况一般,14.40%的认为健康状况不佳。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三种疾病依次是胃肠炎(34.20%)、高血压(23.17%)、风湿病(13.72%)。男女胃肠炎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不同学历胃肠炎、高血压、风湿病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居民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有电视(63.67%)、网络(44.66%)、咨询医生(39.26%)。希望获取的健康知识占前三位的是常见病的预防(71.09%)、常见病的治疗(63.10%)及急性病发作的应急处理(54.22%)。结论蚌埠市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一般,自我保健意识较差,针对居民对健康知识需求的不同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安徽省马鞍山市金家庄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危险因素认知与行为的现状,为针对性地开展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4 676名马鞍山市金家庄社区18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认知与行为现状.结果: 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知晓率为38.37%,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知晓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人群(P<0.01);居民糖尿病危险因素知晓率为33.00%,糖尿病患者危险因素知晓率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居民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为38.54%,脑卒中患者与非脑卒中人群危险因素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慢性病患者的吸烟率普遍较高,分别为72.34%、73.21%和73.24%;高血压患者饮酒率和主动锻炼率分别为12.40%和20.57%;肥胖率和健康教育率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较高,肥胖率分别为43.19%与41.52%,健康教育率分别为59.26%和58.04%.结论: 慢性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缺乏主动锻炼等危险因素.社区居民对慢性病危险因素的认知不足,需通过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认知水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杨皓 《医学与社会》2011,24(5):41-42,57
目的:分析评价医院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路径做有益探索。方法:选取148名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其接受健康教育前后的知-信-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医院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卫生知识知晓率,减少其相关行为危险因素,改善其科学饮食方式。结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医院在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具备独特的自身优势,应根据患者不同的自身特点和健康需求选择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已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问题之一,而基层社区对慢阻肺的防治尤为重要。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对慢阻肺的认知能力及现况,可以更好地为开展基层社区呼吸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的 调查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对慢阻肺的认知现状,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为开展基层社区呼吸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09-28至10-04对北京市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一线工作的在职全科医生进行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同论证后应用问卷星技术平台形成最终稿在微信工作群发布,问卷内容包括全科医生基本信息、全科医生更新学习专业知识方式、全科医生所在社区开展患者宣教方式、慢阻肺防治能力知识测试(60分及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专业知识获得方式、所在社区开展患者宣教方式、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治能力知识测试及格情况,通过二元逻辑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治能力知识测试及格与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1 22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 22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0%。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治能力知识测试总平均分为(45.5±18.5)分,不及格的医生987名,及格医生239名(及格率19.5%)。其中女性医生及格率高于男性不同学历医生及格率(P<0.05);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医生及格率高于本科生、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医生,本科生学历医生及格率高于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医生(P<0.05)。不同职称等级医生及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级、中级职称医生及格率高于初级职称医生(P<0.05)。通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现场听院外专家授课和现场听医学会组织的专家授课的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治能力知识测试及格率高于不通过现场听院外专家授课和现场听医学会组织的专家授课的全科医生(P<0.05)。开展患者宣教的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治能力知识测试及格率高于未开展患者宣教的全科医生(P<0.05);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讲座及健康咨询对患者宣教的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治能力知识测试及格率高于未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讲座、建立健康咨询对患者宣教的全科医生(P<0.05)。二元逻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历、职称是全科医生慢阻肺防治能力知识测试及格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对慢阻肺认知不足,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培训及考核;应重点加强社区男性、低学历及低职称的全科医生在慢阻肺知识方面的培训;获取慢阻肺专业知识的方式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现场听院外专家授课及现场听医学会组织的专家授课更为有效;通过发放慢阻肺健康教育手册、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及健康咨询来进行患者教育,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慢阻肺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8.
周梅  姜润生  何小凤  邵伟民  张恒  毛玉明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9):1592-1595,1597
目的探讨影响厂企职工生命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企业人群职业卫生需求状况调查表及健康测量量表SF-36(中国版)对昆明市20个厂矿企业的1432名职工进行健康促进现况调查,并对该市厂企职工生命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企业性质、不同性别、不同工龄职工的生命质量不同(P<0.05);(2)不同企业职工卫生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情况不同,其生命质量亦不相同(P<0.05)。结论国有企业职工及职业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偏低;职业卫生“知、信、行”、年龄、工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是影响职工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职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可提高职工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现状及其在病程中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方法从60-96岁住院老年人中检出慢性病,并就慢性病临床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本组老年人患有2种及多种慢性病的检出率达96.2%,涉及多种脏器病变。结论多种慢性病并存成为老年人患病特点,居前20位的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临床症状及并发症随增龄而增多,重视对这些常见慢性病的医疗干预有助于改善老年患者生存质量及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市20-50岁居民慢性病知识、态度、行为(KAP)的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某市400名20-50岁的居民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某市20-50岁居民慢性病相关知识平均得分为68.53&#177;21.34分,及格率为61.4%;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之间知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 KAP 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居民慢性病的KAP水平与其性别和文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目前某市20-50岁居民的慢性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有待改善,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自身的健康素养,从而促进某市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