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非诚勿扰》作为江苏卫视2010年创办的一档大型生活服务类电视相亲节目,以其独有的相亲形式和不变的服务理念,自开播以来,无论是收视率还是口碑,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谓中国电视史少有的高收视率常态播出类节目。到目前为止,《非诚勿扰》知名度已扩展到海外,从2011年7月开始,《非诚勿扰》栏目组先后录制了澳大利亚、美国东部、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美国西部、德国、新西兰、意大利等9个国家、共计10次海外专场节目,受到各国华人的热烈欢迎。到  相似文献   

2.
2013年1月,《非诚勿扰》度过了三周岁生日,搔出超过300期节目,凭借创新创优的设置,取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市场独占鳌头.收视上继续稳居省级卫视常态节目第一位置,可谓中国电视史上少有的高收视率常态播出类节目.社会影响上,因为节目内容折射婚恋话题,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目前,《非诚勿扰》已冲出国门,影响力扩大到海外,自2011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等六个国家的相亲专场节目,受到多个国家华人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3.
邓涛 《新闻爱好者》2011,(11):28-29
“相亲”是2010年中国电视的关键词。而江苏卫视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节目推出后持续攀升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民间的广泛探讨。但是,节目的真实性、话题性以及其中透视出的婚恋观、价值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非诚勿扰》做传播学视角下的解析,并从传播伦理的角度探讨节目所处困境的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4.
"相亲"是2010年中国电视的关键词。而江苏卫视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当属其中的佼佼者。节目推出后持续攀升的高收视率引起了学界、业界和民间的广泛探讨。但是,节目的真实性、话题性以及其中透视出的婚恋观、价值观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将以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理论基点,对《非诚勿扰》做传播学视角下的解析,并从传播伦理的角度探讨节目所处困境的解困之道。  相似文献   

5.
电视相亲节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活跃在各大电视荧屏,从《玫瑰之约》到《我们约会吧》到《非诚勿扰》等等,从节目形式到现场嘉宾,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都被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包装和打造,爆出了许多经典名录,捧红了许多男女嘉宾,以至于最终相亲节目成了网红推新节目。观众也不再期待在节目中看到什么佳偶天成,只是抱着娱乐的态度看这些红男绿女在电视上作秀。今年初,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一档全新的电视相亲节目《中国式相亲》,以父母的名义,替孩子择偶把关。节目中观众看到的是五花八门的婚恋观,这些婚恋观所蕴含的大众传播学价值,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闻天地》2010,(5):70-71
江苏卫视因为《非诚勿扰》一炮打响,来相亲的部分男、女嘉宾也因为《非诚勿扰》一夜走红。这一档婚恋交友节目,不经意间正在开创中国本土真人秀节目的春天。说话大胆出位的马诺,爱打抱不平的武潇,相貌最出众的马伊咪、发言理性的谢佳等女嘉宾,  相似文献   

7.
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带动了新的一轮电视相亲节目的发展。《非诚勿扰》的成功,与它自身节目形态、节目包装、节目内容的创新有着重要联系。在肯定《非诚勿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节目本身所存在的真实性、不好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问题。本文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节目的创新和优势所在的同时,对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求达到全面理性地看待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进行探讨,阐述了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下的发展,并以《非诚勿扰》为例解释了电视相亲类节目热播的社会背景及原因。认为电视媒体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不仅应满足受众精神消费的需要,还应担负起建立社会正确道德价值观标准,完善道德建设监督体制和自律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所谓电视相亲节目是指由电视台策划制作的为未婚男女提供相亲平台的电视节目。电视相亲节目邀请自愿报名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来到录制现场,通过一定的环节互动与交流,使两情相悦的男女嘉宾配对成功,从而达到相亲的目的。①目前比较著名的电视相亲节目有: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东方卫视《百里挑一》等。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的中国电视,真人相亲类节目成为一大亮点,其中尤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为夺人眼球。本文以注意力经济背景下的情感商品为视角,从理论背景、内容体系和价值支撑三方面探讨了《非诚勿扰》的节目创意。  相似文献   

11.
2010年,电视相亲节目以王者姿态重归荧屏,在众多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其中,《非诚勿扰》成为了相亲节目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吸人眼球的一个。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的透视,对国内电视相亲节目进行一个系统梳理,探究其存在的问题,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相亲节目在中国的兴起由来已久,从较早的《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到现在热火朝天的《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其中《非诚勿扰》的争议性和传播力可以说是最突出的。应该说,是《非诚勿扰》将相亲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要想了解我国相亲节目的传播模式,《非诚勿扰》的样本借鉴就显得非常必要。作者希望通过对《非诚勿扰》的传播模式分析,尤其是从符号学和叙事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对国内相亲节目提供一点启发性的元素,也希望能够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更好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出现在中国相亲节目的舞台上,由于文化、语言、信仰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各有千秋。本文分析了《非诚勿扰》自开播以来42位外国男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发现他们大都被刻画为中国女孩心中的"男神",既是外白内黄的"鸡蛋人",也是心怀阳光的"向日葵"。不过调查显示,这种形象也容易给观众带来刻板印象,节目的真实性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变快,年轻人的婚恋观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相亲节目正是抓住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而在电视荧屏上迅速蹿红。本文以《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以及《爱情连连看》为例,浅析相亲类节目主持人应该如何准确地把握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非诚勿扰》的热播,引发了近期电视相亲节目的一次热潮。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红娘》、90年代初的《今晚我们相识》,到1998年的《玫瑰之约》,再到今天的《非诚勿扰》,中国的电视相亲节目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自身创造,还是模仿者,节目的形式、诉求、反响都有着显著变化。本文试图把每个阶段的代表性节目作对比、梳理,分析电视相亲节目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孟欣 《记者摇篮》2010,(5):41-41
江苏卫视旗下的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最近红透大江南北,与湖南卫视“综艺一哥”何炅的同类节目《我们约会吧》竞争激烈,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湖南卫视的一位爆料人,《我们约会吧》的关注度也远不及《非诚勿扰》,正是因为缺乏了“设计”。这种设计,就是电视综艺节目嘉宾的前期策划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从表面上看,在电视相亲节目中给女性塑造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形象,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然而实质上并非如此。在像《非诚勿扰》这样的电视相亲节目中女性的话语权实质上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同时在这类电视节目构建的意识形态中,女性的角色是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叛逆者。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电视相亲节目这类大众文化产品仍然有许多需要批判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自2010年开始,各大卫视纷纷推出电视相亲交友类节目,掀起了我国电视相亲节目的第三次热潮.在这些节目中,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最为火爆.《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迅速击败其他卫视同类的相亲节目以及其他收视冠军节目,成为新的收视率“黑马”.  相似文献   

19.
郭子毓 《新闻窗》2010,(5):42-42
电视相亲节目现状 近来一段时间,从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到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再到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电视相亲节目再度成为荧屏“宠儿”,以马诺为代表的相亲嘉宾们迅速蹿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新型相亲节日为时下“剩男剩女”与“潮男潮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电视交友节目兴起于上世纪末,后遭遇发展瓶颈。十年后《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凭借新的时代元素大获成功,开启了"后相亲"时代。与传统的电视交友节目相比,当下的电视交友节目中主持人、嘉宾分别掌握的话轮长短、数量、比例以及二者之间话轮的转换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作为电视交友节目的领跑者,其话轮控制和转换的规律对其它类似节目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