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应用领域以及构成部分,并对跨理论模型在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2.
3.
汪星  张建凤 《全科护理》2011,9(33):3091-3092
随着糖尿病相关知识在病人中的逐渐普及,行为改变在糖尿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病人的行为改变被认为是评价糖尿病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1]。近年来,众多的研究理论已经开始应用于糖尿病的行为改变策略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行为干预在群体健康教育和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介绍了常见的行为改变理论,结合护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探讨了这些理论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健康信念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在帮助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分为(102.73±10.87),(62.00±5.53)mmHg,低于对照组(128.13±13.29),(68.52±10.0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4.41,P〈0.01);两组干预前后行为改变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0.01);两组干预后除“按时服药”、“定期测量血压”两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3项和总均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信念模式对帮助高血压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有促进作用,良好的健康行为对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在胃癌根治术患者饮食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胃癌根治术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使用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两组均连续干预至出院后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出院前和出院后3个月对两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前以及出院后3个月全面健康素养、自我效能感以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分呈升高趋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且随着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异逐渐增大(P交互<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能帮助胃癌根治术患者提高其饮食管理过程中的健康素养,增强其饮食管理的自我效能感和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提高护理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促进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改变的效果。方法将93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所对应的数字分组,奇数者为对照组47例、偶数者为观察组46例,干预过程脱落8例,实际纳入观察组43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知信行模式的健康教育理论框架指导的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干预4周、8周、16周测评脑卒中自我管理得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自我管理得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以及不同时间点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自我管理得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评分(自第8周后)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个人的生活方式影响其健康,健康行为的建立与保持有利于慢性病的防治和健康状况的改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1])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多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强调慢性病的最佳防治策略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防治重点在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在促进慢性病患者进行行为改变的过程中,护士等专业人士提供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跨理论模型对高职护生饮食行为进行健康促进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便利取样的方法抽取我院护理系大学一年级新生64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2人;对干预组护生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有饮食习惯,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护生饮食行为各阶段的变化。[结果]随访时干预组行为变化阶段由无意图阶段向有意图阶段转变、有意图阶段向准备和行动阶段转变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干预组饮食行为干预后除情绪性进食维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跨理论模型为框架,通过采取不同的健康促进方法对处于不同行为阶段的高职护生的饮食行为转变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跨理论模型对高职护生饮食行为进行健康促进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随机便利取样的方法抽取我院护理系大学一年级新生64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2人;对干预组护生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对照组按照原有饮食习惯,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护生饮食行为各阶段的变化。[结果]随访时干预组行为变化阶段由无意图阶段向有意图阶段转变、有意图阶段向准备和行动阶段转变的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干预组饮食行为干预后除情绪性进食维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跨理论模型为框架,通过采取不同的健康促进方法对处于不同行为阶段的高职护生的饮食行为转变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计划行为理论(TPB)对颈椎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 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100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进行随机编号,双号设为实验组,单号设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为管床护士向患者口头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并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干预组采用TPB理论构建护理行为干预,开展干预前问卷调查,然后对患者实施行为态度、主体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干预后)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六点行为评分)、健康行为和复发情况。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颈椎疼痛六点行为评分为(2.62±1.09)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的(3.32±0.91)分和对照组干预后的(3.14±0.9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除注意预防咽部感染和保暖例数外,其余各项健康行为养成和颈椎病复发比例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PB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健康行为,并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慢性病之一,而饮食行为干预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基本的措施.本文从2型糖尿病饮食行为干预定义、干预的临床价值及目前的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就饮食治疗测量工具、饮食治疗记录方式及健康宣教等方面分析其可靠性及优缺点,以期为制订糖尿病饮食管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在骨肿瘤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确诊为骨肿瘤的患者108例,采用奇偶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基于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健康教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治疗前后的应对方式、希望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实施基于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希望水平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康行为改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骨肿瘤患者的应对方式,大幅提高患者自身希望水平,对促进和维持患者自我健康行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THBC)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8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ITHBC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_1c)]、自我护理能力及遵医行为、妊娠结局。结果:干预1个月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定期产检、合理饮食、血糖监测的实施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血糖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妊娠高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早产、产后出血及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THBC理念的护理干预应用于GDM中,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遵医行为,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介绍健康信念模式、计划行为理论和跨理论模型3个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为改变理论及其在饮食行为干预研究中的应用特点和应用现状,分析运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饮食行为干预的注意事项,提出在进行饮食行为干预时应先对可能影响目标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差异,探讨多种理论结合的可能性,通过整合各理论的核心成分建构适合我国或当地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刘菲 《全科护理》2014,12(6):500-501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护理及行为心理干预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影响。[方法]将84例慢性胃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饮食护理及行为心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结论]个体化饮食护理及行为心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饮食及行为干预对慢性胃炎的影响。方法将7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传统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心理行为干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饮食及行为干预可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发病率迅速增长[1],其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85.0%~95.0%,占世界T2DM总人数的33.3%[2]。国内外多数研究证明,饮食行为干预[3]是治疗T2DM最基本的措施,且干预后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4]。而近年来,关于T2DM饮食行为干预的前瞻性研究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呈激增趋势[5]。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规范性[6]、依从性、自我管理性[7]等不容乐观,患者常出现对糖尿病饮食行为知识的理解有误、实际就餐中具体量化困难等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行为干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制订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行为改变轮,总结慢性病病人参与数字健康干预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慢性病病人的数字健康干预,全面提高慢性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健康行为是指个人为维持或提高健康水平,达到自我实现和满足而采取的一种自发性的、多层面的行为[1].不良健康行为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危险因素,也是导致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2].大量研究表明[3-5],良好的健康行为可延缓伴随老龄化而来的疾病和失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