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秦臻  季铁  刘永红 《包装工程》2021,42(24):279-285
目的 探索基于具身知识的传统手工艺产品设计方法,以此减少设计介入传统手工艺产品创新过程中对其造成的失真性风险。方法 以具身知识的获取方式为出发点,对湘西苗族蜡染技艺中以“做”为核心的具身知识进行田野调研和归纳分析,对其中“数理结构—程式图案—融合创新”的“阶梯式”具身知识获取模型进行提取。根据技艺本身的特点引入设计实验,对不同“阶梯”中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以具身知识的传承作为产品设计的基础,以具身知识的创新促进产品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蜡染文化的自发性传播。结果 设计并制作了两个系列的蜡染手工艺创新产品。结论 将具身知识的传承模式引入当下的产品设计中,一是有助于促进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二是能够有效地促进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李瑞益  郭晶 《包装工程》2023,44(20):163-172
目的 为了复兴成都非遗蜀锦文化与传统技艺,解决当前蜀锦文化在传承发展上的难题,深入探讨全新的传承路径,设计出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方法 研究基于设计学的视角,以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成都地区非遗蜀锦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分析蜀锦的艺术特征,通过提取蜀锦图纹、色彩、寓意等因子,探索出平面图案组合、装饰形态调整、情感纽带链接等转化方法,将转化后的蜀锦文化因子应用于沙发、屏风、座椅等家具设计中,打造具有古蜀意韵的家具产品,彰显蓉城家具的艺术魅力。结论 通过对当前成都非遗蜀锦文化基因的提炼以及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体现出蜀锦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能够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的保护方式,实现其活化利用,让蜀锦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开发出具有深厚文化基因的非遗蜀锦家具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家具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也为蜀锦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对于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云彦  张少楠  邢博 《包装工程》2024,45(2):397-405
目的 深入研究殷商青铜鼎文化,对其文化气韵进行可视化,并应用到殷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促进殷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法 首先基于中国的太极文化、气韵生动理论,从“虚”“实”两个方面对殷商青铜鼎文化气韵进行可视化,深挖殷商文化基因,构建文化基因库;其次,运用形态矩阵法,将殷商文化要素、文创产品功能与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类别相结合,提出文化基因与产品创新设计的融合方法,详细列举产品设计的诸多可能性,为文创产品设计带来丰富的创新方案。结果 构建了殷商青铜鼎文化气韵可视化模型,阐述了基于形态矩阵法的地域性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进行了殷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结论 通过对殷商青铜鼎文化进行可视化解构,并将其转化成设计元素,进行地域性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促进殷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发展,最终通过案例设计验证方法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陈硕 《包装工程》2022,43(8):405-412
目的 深入挖掘桂东南地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文化内涵,探索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方法 通过对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探索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策略与研究着力点。分析桂东南地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传统手工编织技艺与现代工艺进行比较,得出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在文化、美学、工艺等方面的优势。以家居设计为突破口,将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优势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中,探索传统基因与时尚潮流的结合原则。结论 将桂东南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内涵价值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中,能够让消费者在现代家居产品体验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与工艺价值,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姜龙  赵爱丽  谭丽梅 《包装工程》2018,39(24):271-275
目的 运用“工匠精神”对荥经砂器进行解析,运用现代产品设计手段对荥经砂器进行系统化的创新设计与实践,以推动荥经砂器适应当代文化与市场的需求,从而保护和发展荥经砂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 解析荥经砂器传承至今的 “工匠精神”,以市场现状与砂器传承为出发点,以创新思维为向导,以创新方法为手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进荥经砂器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结论 结合传统工匠精神,通过对荥经砂器造物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总结出针对传承、创新的一般方法,用设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将荥经砂器衍生成为兼具文化性和功能性的产品,从而拓展荥经砂器的产品范畴,打造出具有浓厚本土文化特色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创新产品。  相似文献   

6.
周楚轶  陶冶  李游 《包装工程》2023,44(16):237-245
目的 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环境丢失、生态迷失和传承缺失的问题,振兴传统工艺是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设计学的角度探讨现代设计与手工艺之间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方法 基于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产品设计,在厘清传统设计策略的基础上,以产品的文化意象为切入点,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器、术、道三个层次的分析,从文化知识的解构和重构角度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产品设计路径研究。结论 提出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产品设计可视化流程模型,探讨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文化知识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7.
李加  张景 《包装工程》2024,45(4):485-490
目的 世代相传的蜀绣凝聚了悠久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价值与极高的艺术价值。基于“美育”的视角结合AIGC技术进行创新设计有助于蜀绣的传承与发展。以人工智能的设计融合蜀绣的文化特色来开发文创产品及周边,使美育融入现代年轻人的时尚生活,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这既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也在传承创新中保护了非遗蜀绣的原真性。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图像分析研究梳理蜀绣的历史与现状,并对蜀绣的传承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目前蜀绣的纹样技艺、创新传播等情况并进行系统梳理。使用AIGC进行创新设计,并将创新设计应用于文创产品研发,最后进行数字化推广。结果 通过AIGC为蜀绣带来了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再灵活运用以线带面、绣画结合的方式,使人工智能美学助力非遗传承。结论 AIGC融合蜀绣的创新设计提升了文创产品的科技精神与内涵,赋予了蜀绣传承与发展重要的时代革新意义,数字化推广也使蜀绣的传播方式与受众群体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级非遗“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志春  张路得 《包装工程》2018,39(22):205-212
目的 以文化衍生产品为媒介实现国家级非遗“包头剪纸”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与创新式传承,并验证“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运用“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展开“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设计中的文化因子提取、文化因子的设计符号转化、文化产品载体选取与重塑、要素融合构造法选取,在获得“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设计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采用矩阵法进行各要素的组合,展开“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结果 依据“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所得结果,完成了4种“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结论 以“包头剪纸”文化衍生产品的设计,验证了“文化衍生产品系统设计方法” 的可行性,有助于为不同文化主题的衍生产品提供系统设计的方法和快速开发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敏敏  苏云波 《包装工程》2023,44(24):492-500
目的 以研发“世遗泉州”闽南红砖文创产品为目的,进行闽南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研究,以期能为闽南传统文化创新运用和活化传承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方法 挖掘“世遗泉州”独特地域文化,解读与梳理当地闽南红砖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并提炼当中的文化符号;结合“日用即道”的设计理念提出研发闽南红砖文创产品要遵循地域性、实用性、情感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以创新手段将闽南红砖建筑艺术与现代产品相融合,进行闽南红砖茶文化产品实践设计。结论 将闽南地区独有的红砖建筑装饰艺术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属性和文化定位的文创产品,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有助于传承与保护闽南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肖优  王洪亮 《包装工程》2020,41(20):228-233
目的 研究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开发地方文化旅游标志,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品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适合经济欠发达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式。方法 对地方文化元素及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综述,分析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探索产品设计创新的突破口;结合永州地方文化中的自然景观、特色建筑、方言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进行实例分析,提出文创产品设计的途径与方法。结论 在符合产品设计观赏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化元素应用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文创产品传承地方文化和实现区域特色发展的潜力,所提出的产品设计案例为同类型区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何素丹  袁晓芳 《包装工程》2024,(10):349-357
目的 以实现“非遗”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传承与发展为目的,从情感化设计的视角探究“非遗”黎锦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路径。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黎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意蕴进行提炼;其次,结合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对黎锦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现状及用户特点进行分析;再次,通过对黎锦文创产品进行情感化的层次分析,从三个层面设计黎锦文创产品的情感化方法模型,即基于“美”的视觉营造、基于“趣”的互动创新、基于“思”的隐喻构建;最后,以设计实践验证该方法。结论 让情感化理念介入黎锦文创产品设计,有助于设计师寻找到现代用户与黎锦文创之间的情感共鸣点,从外到内,层层提升黎锦文创产品的情感吸引力,实现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持久性连接,进而使“非遗”黎锦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中国少数民族五大织锦之一,现存120余种纹样。复杂的纹样和艳丽的色彩搭配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民族织锦中独树一帜。然而当下的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多偏向保护与复原,设计应用缺乏创新。数字勘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种新手段,文章通过矢量绘图软件提取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纹样及图元,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分析土家织锦经典色彩搭配,结合原创设计尝试创新方法,试图为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本俊  吴菡晗 《包装工程》2023,44(2):349-357
目的 从设计学角度提出西南地区竹编工艺数字化的设计策略,通过“艺术设计+数字平台”来实现竹编工艺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助推传统竹编工艺的保护、传承、传播与创新。方法 在对西南地区传统竹编工艺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将西南竹编工艺进行梳理与分类,并对工艺特征进行衍生设计,以非物质化形式构建起竹编工艺数据库平台,进而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在实现竹编工艺创新应用的同时,也验证了竹编工艺数字化设计策略的可行性。结果 通过研究建立起了西南竹编工艺数据库,将有效地推动西南地区竹编工艺的设计产出与实践应用,拓宽了竹编工艺的应用范畴。结论 设计与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传统手工艺的在地创新设计与在线推广传播,多元化的手段促进了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边蕊 《包装工程》2023,44(20):398-405, 425
目的 针对汴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探索将视觉设计手段应用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策略,助力汴绣产品创新发展与应用,进而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梳理汴绣工艺的历史及现状,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其中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总结,通过符号化设计、包装设计、交互APP设计、产品种类拓宽这四个方面,改善汴绣产品的相关应用需求设计,探索汴绣的创新性转化途径。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运用视觉传达手段进行完善,将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进行融合与创新,通过对汴绣工艺产品进行符合时代的传承的设计改进,为汴绣工艺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军 《包装工程》2017,38(12):48-54
目的从湘西苗族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产业的发展思路、方法与途径提供借取与案例支撑。方法从建立湘西苗族传统蜡染创新设计发展机制、产品开发策略和产业创新设计实践3个方面,为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研究方法、开发思路及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共融型"的传统蜡染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模式及创新设计方法,既可以改变传统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理念、文化创新设计产品开发和创新设计策略起到试点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郑真 《包装工程》2018,39(10):64-68
目的研究土家织锦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让民族传统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得到传承和升华。方法充分运用视觉心理学原理解读土家织锦的图案基元、图式结构和色彩感知,深度挖掘土家织锦图案的视觉效应,提出土家织锦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如何将织锦图案的视觉效应融入包装设计中,使包装富有高品位的民族感和强烈的时代感。结论传统织锦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不仅有利于推动现代包装设计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保护和传承土家织锦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浩 《包装工程》2023,44(22):11-16
目的 传统工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基因等多元价值,是现代设计助力传统工艺振兴,弘扬中华美育,彰显中国风格的宝贵资源库。以设计实践活化优秀传统工艺,探索中国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方法 以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为导向,紧密契合传统文化复兴国策,以传统工艺形式为设计元素在设计实践中进行创新应用,来引导探索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为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注入中华文化基因、积蓄传统文化能量,用设计的手段传承、创新及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论 以明确的学科方向、专业建设为基础,通过重大社会服务项目设计成果转化等平台,探索新时代符合国家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价值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杨熊炎  叶德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43-353, 382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探索侗锦非遗元素现代转化策略,为乡村非遗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转化提供思路。方法 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侗锦文化内涵、拓展应用等内容,构建侗锦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在语义维度层面,分析侗锦文化元素文化因子内涵,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应用形状文法和四方连续构图法进行衍生化拓展。在语构维度层面,以现代生活美学价值为切入点,结合设计实践案例,探析侗锦产品融入现代生活的新载体。在语用维度层面,从非遗体验经济视角进行分析,以服务设计理念为指导,结合用户旅程图与系统图,探索侗锦非遗体验化路径。结论 侗锦作为侗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装饰性、功用性与寓意性,与符号学的语义、语构与语用维度相对应。构建符号学解读与转化模型,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被感知的载体形式,从语义、语构与语用等维度提出侗锦形态语义衍生化、产品生活化与非遗体验化等现代转化策略,探求侗锦文化元素创新应用与产业拓展的多种可能性,塑造侗锦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实现侗锦生产性传承与创新性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