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汉语的定心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有结构助词“之”连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本文旨在以《孟子》的语言材料为背景,从定语和中心语音节的奇偶来分析定心结构中“之”隐现的规律。结论是:语用中为了协调音节会影响“之”的隐现;词语的性质和音节的数量与“之”隐现的对应规律是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是近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宋代辛弃疾词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前后历史时期相关语料,可以初步探索助词“了”和“却”产生和使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3.
达县大树乡方言"呱"的用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树乡方言独特的助词“呱”,其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中作助词的“了1”、“过”、“完”或助词兼语气词的“了2”,它广泛地出现在巴渝和湖南等地。本文通过比较说明大树乡的“呱”在运用上的特殊性,并说明方言在随社会的发展变化中,经济发达地区的语言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语言的“侵略”。  相似文献   

4.
主要分析了金元时代助词“地”的五种用法,以及结构助词“的”的六种用法,并着重对“地”处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在金代频繁出现,“地”处于形容词、副词之后充当状语或谓语用例减少,“副词或形容词+的”用法增多,以及“副词或形容词+地”充当状语减少等四种现象,从功能转换或音变等角度作了分析说明和推断。  相似文献   

5.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动态助词“了”作为实现体的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自由隐现与句中的时态密切相关,事态助词“了”、连续动作后续小句也皆因此语法意义而不与之共现。依据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原则,综合考察动态助词“了”隐现缘由能为其隐现的诸多形式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语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是……的”结构,是由动词“是” 结构助词“的”构成。作从句法语义平面出发,对“是……的”结构进入句法平面后句子的语义范畴、语义关系进行了剖析,力求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对先秦至六朝汉语中用在及物动词及其宾语之间的“于”的语法性质、功能进行了辨析和考察 ,指出“于”的这种用法其性质是助词 ,主要用来舒缓语气、凑足音节 ,不具备将动宾关系转化为动补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助词“得”在长阳方言中用法多样,本文认为长阳方言中的助词“得”来自动词“得”的虚化,并兼有半虚化用法,可以充当能性补语和动相补语.  相似文献   

10.
皖北宿州方言中助词“来”可以用于表示进行体、经历体、完成体和持续体等时态意义,而且方言词“来”还可用以表达语气,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当时态助词“来”同时具有表达语气的功能时,便形成了事态语气词“来”。  相似文献   

11.
陈汉君 《天津科技》2009,36(6):96-98
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分用与合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的使用原则是:“定的状地得后补,不确定看前后文”通过分析三者的作用,加以区分说明。  相似文献   

12.
“的”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助词。为了解决“的”字在英汉翻译中的省略问题,应对“的”字的产生、发展进行考证,通过英汉对比,分析其在现代汉语中过多使用的原因,并结合实例,以达到解决该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广州话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含义。以动态助词“过”在共同语的发展为参照,通过三个粤语俗曲文本《花笺记》、《二荷花史》和《粤讴》可以考察动态助词“过”在明清时期粤语中的使用情况。广州话动态助词“过”的形成是动词“过”逐渐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就《直说通略》中出现频率较高、比较典型的几个结构助词“底”、“地”、“的”的用法进行描写,分别从使用格式、构成成分、语法功能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理清当时汉语结构助词的发展面貌,明了蒙古语对汉语结构助词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孙斐 《科技信息》2009,(31):181-182
基于前人对事态助词"来"产生原因的看法,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产生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兼及动态助词"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大胆吸收具有丰富形态变化的印欧语系的某些词法与句法,尤其是借鉴印欧语系通过词尾变化显示词类与句法功能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底的”、“地的”、“的地”、“底地”等复合助词.尽管有些助词由于其书面形式与口语不一致而没能通行开来,但鲁迅这种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与力图丰富与发展汉语语法的胆识与魄力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此外,对助词“的”的频用、叠用,以及将“的”字用于数量词之后和“的”字与中心语组合等等,无疑都显示了鲁迅语言的独特风味.  相似文献   

17.
继王引之《经传释词》注“言归于好”之“言”为“语词”后,各类汉语工具书皆认为此“言”是助词,无实义。结合文献及声韵,认为“言”应为“我 焉”的合音词,有实义,即“我就(从此)”。清代后,“言归于好”之“言”虚化为助词,无义。  相似文献   

18.
本稿比较分析了“にしたガつて”“につれて”“にともなつて”“とともに”的意义、用法。四个复合助词的意义是不同的,但也有其共通的地方。其差别根据语法、文脉逻辑及语言习惯各有不同。如此以来,这便成为了日语学习者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9.
从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的目标出发,多角度地探讨影响定语带结构助词"的"的因素,使学习者有规律可循,同时可掌握汉语定语带不带"的"在语义和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贵港石卡方言助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港石卡方言属于粤语桂南系邕浔片,属于粤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本文以广西贵港石卡方言的助词为研究对象,以揭示石卡方言助词的特殊性,为粤语甚至整个方言学的语法研究提供一点有借鉴作用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