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目的】明确海南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保护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和水体环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7月(夏季)和9月(秋季)及2020年7月(夏季),对海南岛海尾湾近岸海域的12个固定采样点(站点)进行3个航次的水样采集调查,返航后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水质及周边环境等进行鉴定和记录,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2019—2020年的夏季航次采集水样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47种,以硅藻门种类(121种)为主,其次是甲藻门(18种);优势种包括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并基角毛藻(C.decipien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 Gmelin.)、冰河星杆藻(Alexandrum catenclla)及拟旋链角毛藻(C.pseudocurvisetus)等;各调查站位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17.50×104 cells/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3.07~4.33,Pielou均匀度指数(J')介于0.58~0.85,丰富度指数(D)介于1.34~5.12。2019年秋季航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86种,其优势种包括旋链角毛藻、拟旋链角毛藻、覆瓦根管藻(Rhizosolehia imbricata var.Schrubsolei)、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中华根管藻(Rhizosolenia sinensis)及菱形海线藻等;各调查站点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密度为53.80×104 cells/m3,H'介于1.80~3.35,J'介于0.33~0.63,D介于1.66~3.39。影响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是水温、SiO4和NH4-N;RDA分析结果表明,旋链角毛藻群落结构与SiO4和COD呈正相关,而拟旋链角毛藻群落结构与水温、化学需氧量(COD)和pH呈正相关。【结论】2019年夏季—2020年夏季海南海尾湾海域的水生环境良好,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高,影响海尾湾海域浮游植物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是水温、SiO4和NH4-N。因此,在掌握海尾湾海域内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后,应定期重点监测海尾湾海的SiO4和NH4-N变化,避免赤潮发生,同时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海水养殖业废水及生活污水进行检测和治理。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西部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根据2016年春、秋季对莱州湾西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莱州湾西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莱州湾西部海域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其中硅藻57种,甲藻6种,金藻1种;春季优势种为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等,秋季优势种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sp.和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等;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以广温广盐性种和近岸内湾种为主;春季浮游植物数量为79.96×10~4ind./m~3,秋季浮游植物数量为574.54×10~4ind./m~3;春季氮磷比、p H、活性磷酸盐、CODMn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秋季氮磷比、温度、无机氮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数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海尾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8年7月和9月,对海南岛海尾湾近岸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群落结构、优势种种类、多样性特征和水质进行调查。本研究共设12个调查站位,进行了夏秋2个航次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夏秋两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119种和114种,其中硅藻类占多数。夏秋两季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分别为7种和10种,其中旋链角毛藻、角毛藻属和尖刺拟菱形藻在夏秋两季均为优势种。夏季时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6.15×106 个·m?3,夏季的平均细胞密度比秋季的约高10倍。夏秋两季的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分别为5.3和5.52,差异不大;秋季的多样性指数(4.19)和均匀度指数(0.76)均高于夏季的多样性指数(3.27)和均匀度指数(0.56)。调查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尾湾海域生态环境优良,海尾湾夏季浮游植物与活性硅酸盐、总氮呈显著正相关,与亚硝酸盐呈显著负相关;秋季影响浮游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值,说明海尾湾浮游植物主要受硅、氮元素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尾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体营养盐密切相关,应加强海尾湾陆源污水的排放管理,保护好海尾湾的近海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村湾珍珠贝养殖区浮游植物现状及其珍珠养殖适应性,为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养殖区的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3~12月按季度对新村湾珍珠贝养殖区进行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研究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分布和优势种群.[结果]新村湾珍珠贝养殖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2属72种,全部属于硅藻门.春季以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为优势种,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骨条藻属(Skeletonema)为次优势种;夏季以骨条藻属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为优势种;秋季以海链藻属为优势种;冬季则以菱形藻属(Nitzschia)和圆筛藻属为优势种.新村湾养殖区的浮游植物总细胞数变化规律为:夏季(92749个/L)>春季(86758个/L)>秋季(59719个/L)>冬季(42220个/L).不同站位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为2.71~2.93,均匀度指数为0.48~0.58.[结论]新村湾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相对较低,但在规划马氏珠母贝养殖区时,必须以浮游植物状态为参照,遏制养殖区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以避免赤潮发生.  相似文献   

5.
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獐子岛海域扇贝底播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于2011—2012年对该水域浮游植物及其理化环境进行了12个航次的逐月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采水样品的Utermhl倒置显微镜分析方法,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属119种,夏、秋季物种组成以甲藻和金藻为主,冬、春季以硅藻为主,裸藻、甲藻次之;各月平均细胞丰度变化为(17~312)×103cells/L,年平均为77×103cells/L,在春季(3、4月)和秋季(9、10、11月)出现两个丰度高峰;物种多样性程度在秋季较好,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太平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acifica等硅藻物种在全年保持优势,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运动异双鞭藻Eutreptiella gymnastica分别在夏、秋、春季形成优势;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水温和溶解氧是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溶解态无机N、P营养盐对细胞的丰度分布、优势种演替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饵料丰富、丰度水平稳定,适宜扇贝生长和可持续的底播养殖;具槽帕拉藻、太平洋海链藻、梭状角藻等物种皆可以作为养殖区的饵料指示种。  相似文献   

6.
乌梁素海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区湿地经过冬季冰封期后,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对乌梁素海2012年5月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春季浮游植物共有7门59属96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为29属54种,占56.25%,其次为硅藻11属18种,占18.75%;湖区优势种为湖生束球藻、色球藻、卵囊藻、四尾栅藻、小球藻、胶网藻以及梅尼小环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8.895×107 cell·L-1,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变异系数为0.94,Shannon-Wiener指数为1.34~2.66,Pielou指数为0.30~0.52。结合浮游植物密度、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等结果,乌梁素海属于绿藻-蓝藻-硅藻型,且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春季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进水流水型群落、南部深度净化型群落、北部沿岸静水型群落及中部滞留型群落。  相似文献   

7.
新疆某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新疆某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特征。[方法]2016年对新疆某水库10个采样站位的浮游植物及水体主要理化因子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6种(属),其中优势种(属)10种。种类组成上,由春季的金藻-硅藻型转变成夏季硅藻-绿藻型再到秋季蓝藻-硅藻型。浮游植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32 mg/L,生物量季节变动显著,春季高于夏季,秋季最低。垂直分布方面,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表层均高于中层和底层,秋季各水层间差异不显著。PCA分析显示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从春季到秋季的显著梯度变化情况,入库水流与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结论]研究结果为水环境评价与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三峡库区支流汝溪河和龙河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动态及其差异,分别于2021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以及冬季(11月)对汝溪河和龙河的浮游植物群落和水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汝溪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139种;龙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108种.汝溪河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变动范围为0.44×105~59.87×105个/L,以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为主;龙河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变动范围为0.28×105~16.49×105个/L,春季以甲藻门为主,其他季节均以硅藻门为主.汝溪河共鉴定出优势种11种,春季以硅藻门为优势类群,其他季节均以蓝藻门为优势类群;与汝溪河不同,龙河共鉴定出优势种26种,春季以甲藻门为优势类群,其他季节均以硅藻门为优势类群.汝溪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均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龙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在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5);龙河和汝溪河Mar...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清澜港近岸海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月和9月对清澜港近岸海湾12个站位的浮游植物进行网采取样调查.[结果]春季记录浮游植物共40属76种,秋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5属62种,其中硅藻门和甲藻门种类组成占优势,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和热带骨条藻.春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分别为2.14、0.53、1.65;秋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分别为1.71、0.45、1.12.典型冗余RDA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水温、COD、氨氮和总磷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因素;而秋季盐度、电导率和pH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水质方面,氨氮、总氮和总磷是浮游植物的显著影响因子.[结论]该研究为流域内的水生生物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流域镇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对长江镇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镇江段浮游植物共计7门59属, 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分别占33.90%、30.51%和22.03%.内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94×10~4个·L~(-1), 绿藻密度最大为7.95×10~4个·L~(-1).浮游植物密度季节变化秋季最大(2.71×10~5个·L~(-1)) ,春季最小(4.65×10~4个·L~(-1)).水平分布密度塔影湖站最大,为1.39×106个·L~(-1).调查显示长江镇江段浮游植物中小环藻、针杆藻、小球藻、丝藻、颤藻等为优势属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30~3.98之间.指数变化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季、秋季、春季.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肥市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20年夏季、秋季、冬季及2021年春季对大房郢水库的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对比浮游生物群落现存量与历史变化,并使用冗余分析(RDA)以及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浮游植物以蓝藻门为主要优势种属,密度及生物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37.7%和7.0%,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要优势种,密度较2005年大幅度下降了77.5%,生物量多样性增加了47.8%,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NH3-N、T(温度)、pH和TN。此外,研究也揭示了季节变化对水库浮游生物的物种组成影响小,但对浮游生物的丰度及多样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北支贝类放流滩涂区潮下带水域浮游植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按季度对长江口北支贝类放流区外潮下带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5属228种,其中硅藻门153种、绿藻门25种、蓝藻门21种、甲藻门14种、金藻门2种、黄藻门2种、隐藻门2种和裸藻门9种。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不同,春季6门31属73种,夏季5门34属106种,秋季7门61属111种,冬季5门27属63种。各季节丰度分别为春季3.78×10~5个/L,夏季7.93×10~5个/L,秋季3.72×10~5个/L,冬季1.14×10~5个/L。对浮游植物与水化因子进行CCA典范应对分析,结果显示悬浮物、浊度、营养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影响较大。由于贝类投放和环境因子的变化,生态修复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显著,各季节浮游植物种类数及丰度都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东湖水库浮游生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湖水库浮游生物进行了研究,共发现浮游生物45种(属),其中浮游植物28种(属),浮游动物17种(属)。春、夏、秋、冬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53、4.431、4.832、1.06mg/L,硅藻门和绿藻门占优势,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尖头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355、3.58、2.672、0.321mg/L,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优势种(属)为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剑水蚤(Thermocyclops)。  相似文献   

14.
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于2015年逐月对千岛湖进行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和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划分,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201种,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物种数全年占据优势。2015年平均生物密度为(1 285. 41±448. 43)×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2. 75±0. 81) mg/L,月份间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 001)。浮游植物功能类群S1和H1在4个季节均具有较高的丰度比例,浮游植物功能类群B在春季和冬季具有比较高的丰度比例,功能类群J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占比较高,功能类群K在春季和秋季占比较高,TC功能类群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占比较高,M、LO、P功能类群在夏季和秋季具有较高的丰度比例,Y功能群和D功能群仅在冬季占比较高。CCA典范对应分析显示了各功能群与水温和营养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对元荡湖的浮游植物群落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111种,隶属7门,72属,其中绿藻门为主要类群,35属48种,占浮游植物总物种的43.24%。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13 mg/L和842.80×104cells/L,主要优势种有微小平列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bia)、灿烂颤藻(Oscillatoria splendida)、小空心藻(Coelastrum microporum)、小型黄丝藻(Tribonema minus)等。蓝藻门的优势种出现在春、夏、秋季,绿藻门的优势种出现在冬季,黄藻门的优势种出现在秋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全年均值为1.70,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全年均值为1.13,藻类综合指数全年均值为6.00,元荡湖水体呈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16.
青草沙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自2011年1月、4-12月逐月对上海市水源地——青草沙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属223种,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86.37×104~2 594.63×104cell/L,全年优势种为小环藻、卷曲鱼腥藻、微小色球藻、针晶蓝纤维藻、球衣藻、啮蚀隐藻,偶有咸水和半咸水种检出。蓝藻密度在全年占据优势,优势类群季节演替明显,表现为:春季为色球藻属、蓝纤维藻属,夏季为微囊藻属,秋季为卷曲鱼腥藻、鞘丝藻属。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温、悬浮物含量和浮游动物的牧食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7.
于2008年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广州市叶菜田杂草群落年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调查共计发现60种杂草,属23科,45属。春季杂草群落为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繁缕(stellaria media)+腋花蓼(Echinochloa colonum)为主;夏季以马齿苋+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为主;秋季以马齿苋+凹头苋+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为主;冬季以腋花蓼+繁缕+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为主。通过计算杂草的优势度得出全年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为马齿苋、繁缕、腋花蓼、酸模叶蓼、凹头苋、碎米莎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光头稗、小藜(Cardamine hirsuta)等10种。其中,马齿苋、凹头苋、碎米莎草在春夏秋季为优势杂草;马唐在夏秋冬为优势杂草;光头稗、牛筋草为春秋季优势杂草;繁缕、腋花蓼、酸模叶蓼、小藜为冬春季优势杂草。  相似文献   

18.
以湖南省长沙县的金井流域为例,于2013—2014年春夏秋冬四季随机采集流域内120口饮用水井水体样品,研究景观格局对地下水硝态氮(NO_3~--N)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井流域地下水存在NO_3~--N污染,NO_3~--N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10 mg N·L~(-1))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9%~17.5%,且夏季和冬季NO_3~--N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的频率高于春季和秋季;地下水文系统对NO_3~--N的输移使得流域地下水NO_3~--N浓度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Moran′s I全局指数评价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0.254~0.277),而冬季和春季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弱(0.152~0.170);采样空间滞后模型对地下水NO_3~--N浓度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拟合结果表明,地下水NO_3~--N浓度与农田、林地、居民地的面积比例显著相关(P0.05),且模型模拟的决定系数随季节和距离水井半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4个航次对渤海长岛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其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8种(属),其中,夏季最多,共26种,其次是秋季23种,春季和冬季最少,分别是14种和13种。浮游动物优势种具有显著的四季演替现象。春季,优势种是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长腕幼虫(Ophiopluteus larva)和糠虾幼体(Mysidaeea larva)取代两种桡足类成为夏季的优势种;秋季优势种类仅为强壮箭虫1种;冬季除了强壮箭虫,墨式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又重新成为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平均1 952.74ind/m3,夏季平均352.51 ind/m3,秋季和冬季丰度最低,分别为87.38ind/m3和79.95 ind/m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是0.222~2.766,平均值1.190,均匀度指数(J)在0.121~0.940之间,平均值0.444。分析表明,海水温度、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水团等是影响渤海长岛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群落在水产养殖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构建机制对了解池塘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京地区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池塘水体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整个年度水体细菌群落呈现出连续的演替特征,冬季与春季、夏季与秋季的细菌群落结构较为相似。优势菌群主要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环境因子中,总溶解性悬浮物(TDS)、水温(Temp)、酸碱度(pH)、亚硝酸盐(NO_2~--N)和总有机碳(TOC)与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水体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相关(P0.05),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塑造影响也最大(r~2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