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回避反应是广告主、媒体及研究者比较关注的话题。用户较少的广告回避反应意味着用户对广告内容较高的接受度,也意味着可以达到较好的广告效果,有助于建立用户、广告平台与广告主之间的和谐关系。在社交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的研究具有现实价值。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回避反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年群体使用微信朋友圈时广告认知回避最强,行为回避最弱;影响信息流广告回避的因素主要有以往的负面经验、微信作为广告媒介的可靠性、感知个性化、个人广告互动频率、感知目标障碍和广告怀疑主义,而隐私关注对广告回避不产生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改善信息流广告的内容、传播形式等具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2.
袁媛 《传媒》2018,(8):66-69
智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从三方面对新闻产业链进行了重构:物联网与传感器新闻带来的智能化新闻信息采集,以机器人写作与编辑为主要表现的智能化新闻加工,以及以个性化新闻推荐为主要特色的新闻分发.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介产业的运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对用户隐私权的侵害,拟态环境与"信息茧房"效应的加剧,以及"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等.  相似文献   

3.
杜辉 《青年记者》2017,(21):37-38
如今,许多用户习惯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其中也包含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事项.在明知社交媒体具有信息扩散功能的情况下,用户自己主动披露的信息能不能被看作隐私,在新闻业界还存在争议.而目前,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直接使用用户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情况已经十分普遍,其中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在微信朋友圈、微博发布的内容大肆进行报道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的新情况给新闻论理带来了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像企业需要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一样,媒体需要进行"用户关系管理"。这种管理在大数据时代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这里所说的"用户"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所说的"受众"。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不断地出现,信息传播手段和受众行为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受众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受众"这个说法也逐渐地被"用户"取代。媒体的"用户关系管理"是指在从各种来源中得到用户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用户信息,并把分析结果用于与用户互动交流、进行针对性地信息发布,以及进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与传播、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智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为科技期刊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智媒体背景下,开放、协作的知识生产环境已然形成,知识分发和传播更加迅速而多元,用户成为重要节点和纽带。科技期刊要想在智媒体时代提升自己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需及时回应科技前沿,积极推动其他生产主体的卷入与互动;需增强对新媒体的理解力与运营能力,增强媒介融合,破除学术壁垒,扩大科学知识的分享与普及,促使更广泛公民科学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13,(7):48
移动时代的到来,开启了跨屏整合营销新局面。在跨屏整合营销环境下,我们发现,移动成为了连接电视、个人电脑、户外传统屏幕的媒介触点,与此同时,移动也催生了用户与媒体关系的新变革,它实现了从用户跟随媒体到媒体跟随用户的革命性转变。因此,掌握了移动时代的媒体特性,便是掌握了跨屏整合营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微信朋友圈广告已声势浩大地进入每个用户朋友圈的私密空间。对此广大用户有赞誉也有诟病,而社会各界对于朋友圈广告的传播效果、用户体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看法不一。本文对朋友圈广告的优劣势做出分析,必然要综合朋友圈的媒介形态和受众的接受态度等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上,思考如何优化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投放和提升其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2009年新浪微博诞生以来,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逾5年的历史,140的字数限制,信息不受限制地及时更新与发布使得微博迅速成为人们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政府、企业、公众人物都使用微博来进行营销或舆论引导。随着其他社交应用的发展,微博渐渐转型为社会化媒体,其作为社交媒体的优势明显。微信则是腾讯开发的一款及时通信应用,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更新时推出了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分享音乐或文章等。朋友圈的出现使得微信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交工具,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朋友圈进行传播,朋友圈也成了信息发布和流通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9.
庄媛 《青年记者》2016,(14):120-121
美国学者斯坦利·巴伦曾在书中提到:“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致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不在话下.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知识,侮辱我们的理智.媒介经常把我们变为最高中标者的廉价商品.媒介给我们下定义,为我们塑造现实.”①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用户与媒体之间的黏性越来越强,人们对媒体的依赖日益加深.由此可见,在媒体使用过程中,用户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关系到其能否正确地利用媒体.  相似文献   

10.
科技的日新月异让我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在海量多媒介阅读文本的冲击和碰撞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并且人也开始成为媒介,我们正式进入沉浸体验时代.沉浸体验时代的到来使得童书出版也开始跨越图书界限,借助微信、抖音、各大电商平台等,并利用音频、触感、VR、AR等给用户带来沉浸体验感,这在科普童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媒体技术革新、媒体形态的变化自然也会对产品的营销方式产生影响.本文试从一些典型的科普童书的营销案例出发,展示沉浸体验时代科普童书的营销现状,进而探析营销困境并寻求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活方式的媒介化催生了“点赞”这一人际互动的新方式.微信朋友圈“点赞”因其传达意义的统一性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强关系网络下,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模式,用户通过互赞享受着虚拟社会互动带来的满足感,“点赞”成为朋友圈中满足自身情感诉求的工具.但是“点赞”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用户的情绪化表达使得主体异化,进而导致了交往的非理性化.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点赞”的情感诉求,发现用户主体异化的情形,探讨“点赞”情绪异化表达和主体异化导致的交往非理性化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功能,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12.
3G启动引发了媒介内容产重点的新一轮调整,而媒介进入"融媒体"时代又给各类传统媒介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的思考背景:在融媒体时代,我们的价值模式何在?对此,国家电台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孙严 《传媒》2016,(8):47-49
微信,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正式发布,作为移动即时通讯程序中横空出世的“黑马”,由于其广受用户追捧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使用,引得媒体纷纷入驻,据Curiosity China发布的《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微信公众号类型的25.4%和29.1%.微信庞大的用户量以及朋友圈、公众平台的推广,使微信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交软件,更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属性的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5.
微信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朋友圈作为它的一个附带插件,在发布文字、图片、小视频、链接,分享音乐,评论和点赞以及地理定位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使得它成为社交网络的又一主要形式。加上良好的隐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大大高于其他社交网络。本文通过对3位微信固定用户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这段时间内的朋友圈媒体内容的分析,试图得出他们发布的媒体类型分布状况、媒体框架及这二者与网络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曾经辉煌的微电台和现在的移动网络电台 无论是新浪推出的微电台,还是如今众多的移动网络电台,都是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产物,也是对传统广播媒介的延伸和创新.微博海量用户虽然曾为微电台提供了用户支撑,但微电台依旧没有摆脱没落的命运,而与微电台相似的移动网络电台在众多“微媒体”的影响和冲击下也在经历着艰难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18.
梁强 《今传媒》2016,(8):19-21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变身为媒体元,发布分享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之事,本文以人们在典型的自媒体形式——微信“朋友圈”中的活动为切入点,思考自媒体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进而探讨生活意义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硕 《传媒》2021,(21):33-35
两会作为我国重大的政治事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受到各行各业的重点关注,同时也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宣传的对象.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令媒介生态逐渐向着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智媒体逐渐成为媒体行业和科技行业研究的新领域.在2020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主力军纷纷采用高新技术呈现会议盛况,又一次在传播两会内容的同时,展现出我国当下智媒体的发展现状.本文以2020年两会为例,分析两会中智媒体的表现,并进行反思,希望能够为当今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宋玉强 《出版广角》2018,(10):39-41
互联网时代,浅阅读无疑是大部分人主要的阅读方式,在浅阅读被诟病的当下,如何为用户提升浅阅读的价值,是当前媒体行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融媒体内容生产、技术创新、朋友圈式传播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探讨融媒体发展给浅阅读带来的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