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一方面,碳纳米管可能在生物医药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碳纳米管质量轻,容易在空气中传播,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并造成毒性.因此,对于碳纳米管的毒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碳纳米管毒性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对二氯苯是一种含卤素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是钢铁烧结烟气中的主要芳烃类化合物之一.该化合物也是合成药物、人造树脂及精细化学品的重要原料,可用于制备家用防蛀防霉剂.对二氯苯挥发性较强,可通过大气传输,已经广泛出现在人和动物的食物链中,对于人体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体外毒理学研究证实,对二氯苯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引起细胞损伤.对二氯苯不具有遗传毒性,其致突变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体内毒理学研究表明,对二氯苯会引起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并且会出现抽搐、贫血、厌食和皮肤色素沉积等一系列症状,对人致癌的证据不充分.活体动物的研究表明,在大剂量灌胃条件下,对二氯苯可诱发动物的肝细胞增殖,并可能引发肿瘤.当小鼠暴露于极低浓度的对二氯苯时,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相关的基因表达被强烈抑制.对二氯苯在哺乳动物体内的Ⅰ相代谢产物主要是2,5-二氯苯酚,Ⅱ相代谢产物为2,5-二氯苯酚的硫酸盐和葡萄糖醛酸等形式.在代谢中产生的环氧化物和二氯氢醌中间体是该化合物体内毒性的来源之一.对二氯苯生态毒性研究表明,对二氯苯对环境中的动植物具有毒害作用.低浓度的对二氯苯会抑制植物根际微域土壤脱氢酶和脲酶活性,而高浓度的对二氯苯则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二氯苯可以通过抑制细胞生长的G1期来抑制植物细胞分裂,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本文综述了对二氯苯在体内外的毒性、代谢转化及生态毒理效应,为对二氯苯的污染控制及毒害作用的阻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粮食及其制品会受到多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粮食真菌毒素现已被证实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如细胞毒性、发育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等,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甚至还会对间接或未接触毒素的子代产生不良影响,但目前有关继代毒理学数据极为缺乏。本文主要阐述了粮食中常见真菌毒素对亲本世代及其子代生殖系统/能力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简述了不同毒素诱导生殖发育毒性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展望,旨在全面了解粮食真菌毒素的生殖发育及遗传毒性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粮食真菌毒素的健康风险评估,合理制定相关限量标准与法规,指导公共卫生健康并开展主动防治与干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氯霉素对大型溞的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氯霉素是一种具有广谱杀菌作用的抗生素,曾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虽然目前已被列入我国渔药禁用清单,但在水环境中仍被大量检出。为探究氯霉素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选择大型溞(Daphnia magna)作为受试生物,研究氯霉素对其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同时建立了氯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通过实测浓度分析确保实验过程中氯霉素浓度保持在可接受范围内。结果表明:氯霉素对大型溞的48 h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129.5 mg·L~(-1),95%置信区间为124.4!150.9mg·L~(-1),对溞类的急性毒性为低毒;长期暴露能抑制大型溞的产溞数量,以繁殖量为毒性指标,21 d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为1.25 mg·L~(-1),最低可观测效应浓度(LOEC)为2.50 mg·L~(-1);各暴露组实测浓度范围在配制浓度的80%~110%,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同时,利用实验获得的急慢性毒性数据,计算氯霉素对大型溞的急慢性毒性比(ACR),发现利用慢性毒性求得的ACR值比利用急性毒性EC10求得的ACR值更接近推荐值。研究表明氯霉素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低,但具有慢性毒性效应,其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三聚氰胺曾被用为牛类的非蛋白类氮源,并被非法掺入食品中从而提高其表观蛋白含量.实验利用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模型——纤毛类原生动物梨形四膜虫(Tetrahymena pyriformis)研究了三聚氰胺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三聚氰胺对梨形四膜虫的生长速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三聚氰胺浓度成正相关性,其IC50值为0.78g·L-1.细胞同时发生形变.实验证明梨形四膜虫生物测定法相对于动物实验具有耗时短、成本低、操作简便的优势,在潜在毒性物质的风险性评估实验中可成为一种优良的替代模型.  相似文献   

6.
三聚氰胺曾被用为牛类的非蛋白类氮源,并被非法掺入食品中从而提高其表观蛋白含量.实验利用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模型--纤毛类原生动物梨形四膜虫(Tetrahymena pyriformis)研究了三聚氰胺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三聚氰胺对梨形四膜虫的生长速率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三聚氰胺浓度成正相关性,其IC50值为0.78g·L-1.细胞同时发生形变.实验证明梨形四膜虫生物测定法相对于动物实验具有耗时短、成本低、操作简便的优势,在潜在毒性物质的风险性评估实验中可成为一种优良的替代模型.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统的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如多溴二苯醚(PBDEs)和六溴环十二烷(HBCD)等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作为替代物的新型溴代阻燃剂(novel BFRs, NBFRs)被越来越多地生产和使用,如六溴苯(HBB)、五溴甲苯(PBT)、十溴二苯乙烷(DBDPE)、1,2-双(2,4,6-三溴苯氧基)乙烷(BTBPE)、四溴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TBPH)和2,3,4,5,6,-五溴乙苯(PBEB)等。大量的NBFRs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导致其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已有研究发现很多NBFRs不仅具有急性毒性、肝脏毒性、内分泌干扰毒性和发育毒性等毒性效应,也具有生物富集、积累和放大效应,存在生态风险。但目前缺乏系统和总结性的研究概述,故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本文综述了有代表性的NBFRs的毒性效应研究内容和问题,并提出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苯并三唑类紫外稳定剂(benzotriazole UV stabilizers,BUVSs)因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能力广泛应用于个人护理品及工业产品中。由于其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以及对生物体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近年来得到广泛关注。对环境中典型BUVSs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浓度水平及其毒性效应进行了综述,预测了BUVSs的生物活性(毒性作用模式),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全氟化合物(perfluorocarbons,PFAS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引起广泛关注.PFASs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和生物毒性,并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产生生物学放大效应.近年来已成为全球性污染物,并已在各类环境介质、生物体及人体内被检出.因此本文主要综述了当前国内外PFAS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现...  相似文献   

10.
李玄  王锐  尹大强 《环境化学》2014,(9):1427-1432
通过饮用水对小鼠进行氯化汞和氯化甲基汞暴露,连续暴露14 d后,采集小鼠血样、脾脏与胸腺.分别采用MTT法、LDH释放法和ELISA等方法评价了汞暴露对小鼠胸腺、脾脏的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系数、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系数和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TNF-α)分泌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汞暴露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增殖性能和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活性,并具有浓度依赖性,且MeHg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Hg2+;(2)MeHg和Hg2+暴露同样对IL-2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但不具有浓度依赖性;(3)汞暴露对TNF-α分泌的影响依汞的形态和浓度不同而不同,如MeHg对其具有明显抑制作用,Hg2+在低浓度时对TNF-α的分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时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New heterochelates of the type [M(L)(SB)(H2O)] (where M?=?Mn(II), Co(II), Ni(II), Cu(II), Zn(II), and Cd(II), KHL?=?potassium salt of salicylideneglycine and SB?=?thiophene- O -carboxaldeneaniline) have been synthesized. The heterochelate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on the basis of elemental analyses, electronic spectra, and magnetic measurement analyses. The structural and geometrical conformation has been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IR spectral data. A thermal study of the complexes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ascertain their thermal stabilit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and electronic spectral data suggest a six-coordinated octahedral structure for these complexes. The increase in toxicity of the investigated heterochelate metal compounds was tested against three gram-negative bacteria, S. typhi, E. coli, and Serratia marcescens by the disc diffusion metho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heterochelates show higher toxicity when compared to the Schiff bases, metal salts, and control (DMSO) due to chelation. The toxicity is also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 drug tetracycline.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境雌激素评估的卵黄蛋白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是卵黄蛋白(Vitellins,Vn)的前体.无脊椎动物的Vtg主要在肝胰腺、卵巢或脂肪体合成,脊椎动物主要在肝脏合成.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基于环境雌激素评估的Vtg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Vtg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在动物进化中既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Vtg作为检测环境雌激素效应的生物标志物之一,在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污染的评价中被广泛采用.Vtg的检测方法包括蛋白直接定量检测和mRNA定量分析,选择检测技术要依据实验设计,对于长时间的暴露实验,可通过检测蛋白来完成,短时间的暴露实验则适合半定量RT-PCR检测VtgmRNA的表达.在Vtg的检测中应考虑动物种属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有机碳对磺胺甲噁唑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迪  吴敏  李浩  刘佳  汪浩  彭红波  宁平  潘波 《环境化学》2012,31(8):1238-1243
以从云南元阳采集的1个水稻土和1个非耕作土,按颗粒大小分组作为模型吸附剂,探讨磺胺甲噁唑在土壤上的吸附行为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梯田水稻土对磺胺甲噁唑的吸附(Kd:1.33—5.08)明显高于非耕作土(Kd:0.27—1.53).吸附强度与土壤C含量和O+N+S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0.917和0.769、0.809,说明土壤有机碳可能控制了磺胺甲噁唑的吸附,以有机碳为代表的憎水性吸附点位对吸附有较高的影响,憎水性作用为主导机理.  相似文献   

14.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碳法滤坭可明显地提高土壤的pH值和土壤的速效磷含量;适量滤坭配施钾肥可比单施钾肥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柑桔的产量,明显地提高柑桔果汁的Vc和柠檬酸含量,柑桔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部分和果汁含量也有提高;单施滤坭对提高柑桔产量和改善柑桔品质也有一定的效果.滤坭配施钾肥对提高柑桔产质的效果优于与其等当量的石灰配施钾肥,故认为碳法滤坭可代替石灰应用于改良赤红壤的酸性.  相似文献   

15.
大气氟化物对橡胶树的伤害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熏气模拟试验研究氟化氢气体对橡胶盆栽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 :熏气后 ,橡胶苗出现典型受害症状 ,熏气浓度越高 ,受害越严重 ,叶片氟的积累量也越高。幼叶总是先于老叶受害 ,老叶对于氟的累积量高于幼叶 ;随着熏气浓度升高 ,电导率明显增加 ;熏气后 ,气孔发生变形 ,而且熏气浓度越高 ,变形越厉害 ;随叶片受害程度加大 ,叶片失绿 ,叶绿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在砖红壤上未经Frankia菌接种的木麻黄苗结瘤率很低,而用高效的菌株接种后,苗木的结瘤和生长显著提高.某些菌株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在砖红壤中施加草木灰或适量的石灰,有利于根瘤的形成,从而促进苗木的生长.但过量的石灰则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穿透冠层而获得树干信息的特点使得其具有在南方NDVI易饱和地区的生物量估测方面优于光学遥感。文章利用地面实测调查数据,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热带人工林生物物理参数及生物量对RADARSAT-SAR信号响应。结果表明:RADARSAT-SAR后向散射系数与森林生物量、树高、胸径可以用对数模型模拟。对于本实验区人工速生林来说,在森林生物量小于40 t.hm-2时RADARSAT-SAR后向散射系数与森林生物量具有较强相关性。桉树树高与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系数大于桉树胸径与后向散射系数关系。松树胸径与后向散射系数相关系数高于树高与后向散射系数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为SAR在热带森林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Gravity currents propagating on \(12^\circ \), \(9^\circ \), \(6^\circ \), \(3^\circ \) unbounded uniform slopes and on an unbounded horizontal boundary are repor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stages of the deceleration phase.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eceleration phase, the front location history follows \({(x_f+x_0)}^2 = {(K_I B)}^{1/2} (t+t_{I})\), where \((x_f+x_0)\) is the front location measured from the virtual origin, \(K_I\) an experimental constant, B the total buoyancy, t time and \(t_I\) the t-intercept.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deceleration phase for the gravity currents on \(12^\circ \), \(9^\circ \), \(6^\circ \) unbounded uniform slopes, the front location history follows \({(x_f+x_0)}^{8/3} = K_{VS} {{B}^{2/3} V^{2/9}_0 }{\nu }^{-1/3} ({t+t_{VS}})\), where \(K_{VS}\) is an experimental constant, \(V_0\) the initial volume of heavy fluid, \(\nu \)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and \(t_{VS}\) the t-intercept.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deceleration phase for the gravity currents on a \(3^\circ \) unbounded uniform slope and on an unbounded horizontal boundary, the front location history follows \({(x_f+x_0)}^{4} = K_{VM} {{B}^{2/3} V^{2/3}_0 }{\nu }^{-1/3} ({t+t_{VM}})\), where \(K_{VM}\) is an experimental constant and \(t_{VM}\) the t-intercept. Two qualitatively different flow morphologi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deceleration phase. For the gravity currents on \(12^\circ \), \(9^\circ \), \(6^\circ \) unbounded uniform slopes, an ‘active’ head separates from the body of the current. For the gravity currents on a \(3^\circ \) unbounded uniform slope and on an unbounded horizontal boundary, the gravity currents maintain an integrated shape throughout the motion. Results indicate two possible routes to the final stage of the gravity currents on unbounded uniform slopes.

  相似文献   

19.
鱼鳔(swimbladder)是帮助有鳔鱼类完成呼吸、保持流体静力、感觉声音等生理活动的重要功能器官之一。化学污染物暴露能够影响鱼鳔的正常发育或充气,对有鳔鱼类的生存具有潜在威胁。本文首先对鱼鳔功能、形态发育及分子机制进行了介绍。其次对化学污染物导致的鱼鳔发育异常或不充气等毒性效应进行了总结,对特定污染物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鱼鳔的环境/生态毒理学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基于环境管理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艺  文航  蔡佳亮 《生态环境》2010,19(4):967-973
随着河流环境的逐渐退化,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河流生态研究的热点之一。河流健康评价体系能够明确河流的健康状态,为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提高理论基础,同时提高环境管理和生态修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环境管理也是河流健康评价体系的制定基准和目标。文章从国内外研究对河流健康的内涵和河流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目前,国际上对于河流健康的内涵逐渐由仅关注自然功能,向与社会功能等方面结合的方向扩充。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一是指示物种评价法,二是指标综合体系评价法。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发展和优劣,我国更适宜于指标综合体系评价方法,有助于环境管理措施的制定。最后,通过结合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针对我国国情的、基于环境管理的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