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的主题框架、结构框架、话语框架予以研究,发现其特征包括:着力构建国家领导人的良好媒介形象;重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宣扬;存在对优势项目和金牌的关注倾向等。  相似文献   

2.
王宇 《新闻界》2012,(6):3-7
本文采用框架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的食品安全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领域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报食品安全报道议题的形成和变化。食品安全报道的消息来源偏向以及食品报道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食品安全报道应坚持理性和建设性原则;应加强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并致力于提升公众的健康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世界性体育赛事,奥运会历来备受瞩目,各国主流媒体纷纷把其作为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事件进行密集报道。本文以《人民日报》里约奥运会的报道为对象进行了框架分析,选择其所建构的人物、赛场、政治三个报道框架,来展现奥运精神、体育之美和国家故事的奥运传播本源。本届奥运会报道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与去政治化特点,同时反映了我国社会体育竞技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孙卫华  咸玉柱 《当代传播》2021,(5):41-44,68
转型期中国主流媒体的维权报道,反映了中国维权议题的实践特征和社会治理的行动路径.通过对《人民日报》维权报道的历时性考察、报道语境的社会学分析以及微观文本的内容解构发现,该报的维权报道凸显了合法化基础上的"行动-共识"框架.行动框架主要关注维权实践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而共识框架则从凸显正面性、弱化冲突性以及重视平衡性等视角出发,构建正向、有序的社会治理空间.  相似文献   

5.
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量化方法对2009年《人民日报》"甲流"报道的媒体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甲流"报道媒体框架由多种力量和因素参与建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平衡性特点,凸显了中国政府的权威性、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显示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国际道义的努力,一改SARS时期被动自闭的形象。同时此框架视角比较狭窄,欠缺批评式和反思性视角,主题较单一,信源较狭隘。  相似文献   

6.
章琴丽 《东南传播》2011,(4):121-123
对新闻报道文本的分析,能够寻找出其背后的社会意识.21世纪初,创业在中国成为一种现象.本文将以2000--2009年<人民日报>创业报道为文本,试图提炼出我国主流报纸对于创业议题报道的媒体框架,进而探究媒体所构建框架与现实框架、政府框架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媒体框架反映出的社会真实.  相似文献   

7.
黄浩铭 《东南传播》2011,(1):126-128
本文研究的是国发〔2010〕10号房地产新政出台后《人民日报》以房地产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以2010年4月16日至2010年7月16日这三个月的《人民日报》报道为分析样本,以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人民日报》的基本框架、叙述方式,认为房地产报道从框架的角度来看变化不大,体现了政府稳定房价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两会"既是我国的重要政治体制,也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的标志,一直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于"两会"的报道,其本身也是民主建设步伐的体现,同样受到关注。本文以框架理论考察、分析1978年到2012年《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提出《人民日报》在民主建设中的媒体角色定位及公众对《人民日报》的媒体期盼。"两会"民主有理由对媒介作更全面的角色期待,《人民日报》有责任也有义务完成"两会"民主对其更全面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9.
"双十一"消费的火爆盛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等多方面情况.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关"双十一"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从时间分布、版面分布、议题设置、风格框架等方面来探究《人民日报》(海外版)如何传播"双十一",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0.
王慧 《东南传播》2012,(9):32-35
文章运用框架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与韩国《中央日报》金正日逝世新闻报道为样本,从主题设置、关键词和基调、新闻来源、照片或图表的使用、评论五个方面比较分析这两家报纸的新闻构架。通过分析他们对此事件新闻构架的差异,理性探讨了媒体与政府、外交政策、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外交政策是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的方向标,国家利益是决定政府制定外交政策、媒体新闻构架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晨宇  王迪 《今传媒》2023,(11):96-99
框架理论作为媒介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在体育赛事报道研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模型,以《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报道为分析样本,通过比较报道中的内容主题框架、结构框架以及话语框架,研究中美主流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上的不同,旨在为未来我国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非典"、"甲型H1N1"、"埃博拉"以及当今的"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相继爆发.本文发现疫情报道面前,《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社交媒体传播中起着舆论先锋作用的同时,但也存在着新闻话语的失语、失真与失度,中心化传播模式严重以及信息、利益与价值共同体失衡等问题.对此本文从新闻话语的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王寅 《青年记者》2012,(11):8-9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推向一个高潮,全球40多个国家的50多家报社发表了由英国《卫报》统筹的共同社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两个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其主流报纸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框架之异同与特点,是值得关注与分析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下微博的发展现状,对@人民日报进行媒体框架研究,考察其内容特点和传播策略,揭示出其媒体框架,并指出其在微博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庞钊  高梦鸾 《新闻世界》2013,(7):241-242
【摘要】本文以框架分析理论为基础,以《人民日报》1993年-2012年底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报道框架、试图传播和呈现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人民日报》2017-2022年高铁类交通报道的传播内容展开研究,运用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探索高铁类交通报道的特征,如重视多元议题设置、多元叙述方式;讲好交通故事、强调正面宣传;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增强阅读体验等。丰富交通报道研究,对媒体优化传播内容、建构中国高铁形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志朋 《今传媒》2014,(5):48-49
2013年,《人民日报》对两会的报道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笔者主要以2013年《人民日报》对两会的新闻报道加以分析,报道体裁以通讯和评论为主,图表、图片新闻少;信源全为本报消息;报道立场以正面为主,中立为辅;报道内容设置互动性强;报纸排版海报化、网页化。  相似文献   

18.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姚远 《视听》2022,(9):174-176
本文聚焦《人民日报》2017年至2021年关于贵州的新闻报道,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和关键词热度分析,探讨中央主流媒体对区域报道的框架和策略。综合词频统计和文本分析结果,《人民日报》对贵州报道呈现出正面宣传为主营造良好氛围、围绕中心工作设置重点议题、聚焦特色题材呈现区域形象三大特点,对于新时代贵州媒介形象传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框架理论作为依据,从报道态度、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三个方面,对《人民日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2008、2012年奥运会的开幕式报道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关于‘《纽约时报》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奥运会开幕式持批判态度”的猜想并未得到验证,但得出了“奥运会主办国的报纸对奥运会开幕式的报道体裁更丰富”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