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并发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3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慢性胰腺炎所致的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21例,其中左侧门静脉高压症16例,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5例。其诊断依据主要依靠多普勒超声.CT和MR等影象学检查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有时须行MRA或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治疗左侧门静脉高压症可行脾切除术,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有出血史者可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必要时加行脾切除术。结果: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患者恢复良好.脾亢纠正,15例行上消化道内镜复查,曲张静脉?肖失或仅有轻度曲张。10例有出血史者未再发性出血。结论:注意慢性胰腺炎所致的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治疗的同时应注意SMV—PV阻塞所致的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  相似文献   

2.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宋扬  沈洪  刘全达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791-792,795
目的总结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我院诊治的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其中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结果2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因分别为急性胰腺炎(7例)、慢性胰腺炎(13例)和胰腺肿瘤(8例);9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分别为1例、5例和3例,表现为反复呕血、血便/黑便,伴有出血性休克,平均单次出血量>1000ml。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和内镜,彩色Doppler可以发现脾静脉主干栓塞,增强CT可以明确胃底周围静脉扩张和/或脾静脉主干栓塞,胃镜检查显示主要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例行内镜下硬化治疗,成功1例;7例脾脏切除后成功止血。结论对于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若无出血症状,只需治疗原发疾病;脾脏切除术是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确切治疗措施,内镜硬化治疗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主要是因胰腺疾病所致孤立性脾静脉梗阻 (ISVT) ,脾内高压 ,脾大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据统计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占全部门静脉高压症的5 %~ 10 % ,而 ISVT仅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 5 %左右 [1 ] 。本症诊断困难 ,但却是唯一能够彻底治愈的门静脉高压症。我们近年收治 8例 ISVT病人 ,现结合文献就其诊治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例病人中 ,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36~ 6 5岁 ,平均 46岁。均以脾大和上消化道出血住院 ,术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8例均有胰腺病变 ,其中因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胰体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5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胰源性门静脉高症症21例,均有胰腺炎病史,其中3例合并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尾部癌。10例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结果:16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胃底静脉重度曲张或伴有食道静脉瞳张,既往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史,以及门静脉主干有血栓形成。手术方法:脾切除是基本方法,胰周纤维化明显者联合胰体尾切除;假性囊肿行囊肿-空肠Roux-en-Y式吻合;胰尾癌行胰体尾切除;有食道静脉曲张者附加贲门食道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主干有血栓者行肠系膜上静脉一下腔静脉H型分流术。5例行非手术治疗。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较为少见,其诊断和治疗有不同于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特点。手术效果良好。对于胃底静脉曲张较轻。无出血史者可非手术治疗.随着胰腺原发病的控制和血栓再通,胃底静脉曲张也可好转或停止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噻吗洛尔在预防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将4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噻吗洛尔组和内镜套扎组,每组21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直径和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量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情况.结果 内镜套扎组治疗前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直径和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流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噻吗洛尔组治疗后的门静脉直径为(12.15±1.61)mm,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4.11±2.96)mm(P<0.05);治疗后的血流量为(719.17±245.16)ml/min,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277.33± 495.19) ml/min(P<0.05).噻吗洛尔及内镜套扎治疗均能有效预防门静脉高压症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噻吗洛尔可安全有效地预防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6.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此25例占同期门脉高压症患者的2.1%。病因依次为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囊肿、急性胰腺炎。胃、食管静脉曲张20例,其中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8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12例;脾肿大25例,其中脾功能亢进15例;脾静脉阻塞25例,肠系膜上静脉阻塞4例,门静脉阻塞3例。20例患者有明确的侧支循环形成,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及胃冠状静脉是常见的增粗血管。14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1例予内科保守治疗。结论:胰腺疾病可导致广泛性或区域性门脉高压症;该症具有特征性的胃周侧支循环,这对其诊断和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aal hypertension,PSP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亦称为“左侧门静脉高压症”或“局限性门静脉高压症”,约占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5%。PSPH是由胰腺原发疾病引起脾静脉受压、闭塞、回流障碍,使脾脏淤血肿大、脾功能亢进和脾胃区门静脉压升高,而门静脉主干压力和肠系膜上静脉压力正常。Sakorafas等根据有无脾功能亢进和上消化道出血把PSPH分为“有症状型”和“无症状型”两种。PSPH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等方面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截然不同。本文对PSPH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2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静脉高压是由肝内外各种原因导致的门静脉血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病症。近年来 ,由于腹部内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 ,发现源于胰腺疾病的肝外型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逐年增多 ,如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遗传性胰腺炎、胰腺脓肿、胰腺假性囊肿、胰岛细胞瘤及胰腺囊腺瘤等均直接影响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 ,特别与脾静脉的关系密切 ,主要导致孤立性脾静脉血栓形成 ( isolated splenicvein thrombsis,ISVT) ,最终导致脾静脉的阻塞 ,大量的脾血取道胃网膜左静脉 ,胃短静脉经胃壁静脉网从胃左静脉回流到门静脉 ,形成区域性门脉…  相似文献   

9.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表现的胰源性左侧门脉高压症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源性左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系胰腺病变引起单纯性脾静脉梗阻,门静脉脾胃区域压力明显增高所致惟一可治愈的少见的肝外型门脉高压症。该病若急性发作,易危及生命,此病早期确诊意义重大。近5年,我院共收治胰源性左侧门脉高压症10例,以上消化道出血入院4例,其中死亡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该院1993年10月-2005年5月收治的13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13例中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9例,其中慢性胰腺炎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胰腺肿瘤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脾源性2例,其中脾包虫1例,脾静脉狭窄1例;其他包括结肠转移癌1例,肾周脓肿1例。13例中有1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有7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13例均行脾切除手术,其中2例加行贲门血管离断手术,总有率在100%。结论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以胰源性痰病引起门静脉栓塞为最常见原因,在诊断上关键在于提高对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认识,治疗上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同时行脾切除手术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采用择期脾切除加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 2 6例。 2 6例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伴有比较严重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 1次以上出血史者。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 5 2个月。随访中无食管曲张静脉复发出血 ,无围手术期死亡 ,效果满意。提示 :脾切除加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能较易为患者所接受 ,疗效较好 ,复发出血率低 ,止血确切 ,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慢性胰腺炎并发门静脉高压症14例。选择性动脉造影是明确脾静脉、门静脉梗阻或血栓形成,及显示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主要方法,本组13例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28%病人并发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对并发出血者应施行脾切除、断流术,无出血者宜随访观察。本组平均随访3.5年,13例仍存活,无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3.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D0rtal hy-pertension,PSPH)是由于胰腺疾病及其并发症致使脾静脉受压、扭曲、管壁炎性增厚或管内堵塞,孤立性脾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脾静脉回流,导致脾静脉压力增高,最终脾脏肿大和脾胃区静脉压增高。门静脉是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两个主要分支汇聚而成,因此门静脉循环可分为内脏大循环支(肠系膜区)和内脏小循环支(脾胃区)。脾动脉内的血液经脾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胃左静脉回流至门静脉,故脾静脉回流受阻只累及脾胃区,形成区域性门脉高压,因此亦称“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左侧门脉高压症”、“胃区门脉高压症”[1-2]。本病主要由胰腺疾病所致,亦称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性门脉高压症 (regionalportalhypertension ,RPH) ,亦称“左侧门脉高压症” ,“局限性门脉高压症” ,或“胃区门脉高压症” ,系多种原因引起单纯性脾静脉梗阻 ,致门静脉脾胃区域压力增高超过正常所致。RPH占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的 5 % ,但却是唯一可治愈的门脉高压症[1] 。据病因RPH可分为胰源性、脾源性和腹膜后源性 3类 ,其中以胰源性最为常见 (72 3%~86 .7% ) [2 ,3] 。我院近 2 0年来共收治胰源性门脉高压症 9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全组 9例患者中 ,男 7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 4 8 2(32~ 6 1)岁 ,其中慢性胰腺炎 3例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及诊治对策.方法 回顾总结1994年6月~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病因:慢性胰腺炎17例,胰腺肿瘤4例.21例患者经胃镜、B超、CT等检查得到了准确及时的诊断.行手术治疗15例,单纯脾切除6例,其中脾切除加断流术8例,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1例.余者行脾动脉栓塞2例,单纯内镜血管结扎2例.结论 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认识并采用合理的诊断方法;对本病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张凡  何毓椿 《浙江医学》2000,22(11):681-682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作脾切除术后仍有少数可发生食管下端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可能系脾静脉结扎端形成的血栓向门静脉伸展之故,这样对原来仅有肝内阻塞的门静脉高压又增加了肝前阻塞的因素,导致胃冠状静脉和胃底静脉曲张加重而破裂大出血。这类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来势凶、病情急,处理稍有延误就有可能导致死亡。国内裘法祖教授首先提出用胃底横断术治疗脾切除术后食管下端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止血效果确切。我院用此法治疗脾切除术后食管下端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31例,止血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1例,其中男性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经皮经肝食管胃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桂东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3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曲张静脉破裂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采用以5%鱼肝油酸钠(或无水乙醇)和弹簧钢圈为栓塞剂行食管胃静脉栓塞术联合以明胶海绵颗粒为栓塞剂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32例食管胃曲张静脉超选择插管栓塞后均成功止血。术后1周27例患者胃镜复查显示食管胃曲张静脉完全消失,4例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因全身状况差,术后第7天出现肝性脑病死亡。术中及术后未出现重大手术并发症。31例患者术后得到随访,随访6~24个月,再出血3例,死亡2例。结论经皮经肝食管胃曲张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好、操作安全,加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可降低门静脉压力,提高了单纯性食管胃曲张静脉栓塞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11~2004-11间5例SPA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出血时间、出血量,治疗方法采用经导管动脉(出血处)栓塞术(TAE)止血,再行脾切除术治疗。结果出血多发生在SAP发病后6~8周,出血量平均1800mL。治疗采用TAE加脾动脉栓塞,均获暂时止血效果,2例复发出血病例再次栓塞,1例成功,1例死亡。存活的4例均行脾切除术后治愈。结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出血是SAP后期少见并发症,选择性动脉造影是诊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的首选方法;对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病人,TAE加脾动脉栓塞为首选治疗方法;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最有效的治疗是脾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对21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找出病因,观察临床表现及手术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为脾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脾胃区门静脉高压、脾大、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经脾切除或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等其他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多由胰源性因素引起。脾切除或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确诊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引起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主要为胰源性因素(39例86.7%),其他因素相对较少(6例13.3%)。本病临床表现包括原发病、消化道出血及脾大脾亢等,而肝功能均正常。腹部超声、CT/MRI、血管造影、胃镜、钡餐造影等辅助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有助于确诊。21例接受内镜下注射组织胶栓塞治疗;21例行脾切除+贲门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2例行单纯脾切除术。外科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短期、长期随访疗效均好于内镜下治疗。结论依脾切除并根据曲张静脉情况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