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制热氧化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GC)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方法分析了控制热氧化前后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风味物质对芝麻油整体香气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确定控制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样品中的脂肪酸主要有7种,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亚油酸及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柠檬烯和罗勒烯等烃类是冷榨芝麻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占风味物质总量的74.6%;热氧化后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增加了10种,总峰面积是冷榨芝麻油风味物质总峰面积的2.68倍,3-甲基丁醛、癸醛、(E,E)-2,4-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等醛类含量高达67.9%,是热氧化样品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亚油酸的氧化产物(E,E)-2,4-癸二烯醛是热氧化冷榨芝麻油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无水乙醚萃取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了市售芝麻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实验共分离鉴定了57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81.66%,检出化合物可分为吡嗪,吡咯,吡啶,噻唑,噻吩,呋喃和酚类。  相似文献   

3.
以1 000 kg牛脂肪为每个样品量提炼牛油,对得到的肾周脂、腹脂和分割脂3种不同部位的牛油采用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并使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进行了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结果表明:3种牛油的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为主。3种牛油的棕榈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腰油与肚油的硬脂酸、油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分割油与腰油、肚油的硬脂酸、油酸含量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种牛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有醛、酸、醇、酮、酯和杂环6大类,其中醛类与酸类含量之和可占总量70%以上。不同部位牛油之间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腰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最高,肚油中醛类含量占比达到59.90%;分割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最多,其中酯类、杂环类挥发性风味成分占比分别达到8.49%与7.61%。脂肪酸测定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部位牛油之间的特征与差异,可为食用牛油产品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风味品质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以成熟的桂花种子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桂花籽油,测定桂花籽油的理化性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测定桂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桂花籽油的碘值(I)为124.38 g/100 g,过氧化值为1.16 mmol/kg,皂化值(KOH)为190.28 mg/g,酸值(KOH)为1.24 mg/g,相对密度(20℃)为0.931 3;从桂花籽油中鉴定出12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9.39%,主要含有油酸(45.16%)、亚油酸(36.75%)、棕榈酸(11.46%)和硬脂酸(4.6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2.38%,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为4.84;从桂花籽油中鉴定出10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8.85%,以烷烃和醇类为主,含有α-生育酚(1.04%)和β-谷甾醇(14.30%)两种功能性成分。桂花籽油可以作为功能性植物油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当年产芝麻油作为标准物质的试验样品,对研制的芝麻油脂肪酸成分标准物质做了均匀性检验、稳定性监测和定值工作.选用的标准物质试验样品添加复配的BHA、BHT、TBHQ,混匀后充氮封装于2 mL安瓿中,室温条件下储存.芝麻油脂肪酸成分标准物质样品的均匀性检验结果经F检验以及16个月稳定性监测结果表明,单元内和单元间均匀程度以及标准物质样品的稳定性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制备要求.芝麻油脂肪酸标准物质的定值结果为:C16:0(9.5±0.6)%,C18:0(5.2±1.0)%,C18:1(39.0±0.7)%,C18:2(44.9±1.0)%,C20:0(0.6±0.2)%.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油茶果为原料,去壳后通过冷榨机机械压榨,得到冷榨油茶籽油,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组成,采用Rancimat法分析其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冷榨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99%,其中油酸72.48%,亚油酸6.97%,α-亚麻酸2.22%;诱导期的对数与温度之间呈线性相关;在抗氧化剂添加量相等的情况下,TBHQ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其次是迷迭香提取物和茶多酚;使用100 mg/kg TBHQ+200 mg/kg迷迭香提取物作为冷榨油茶籽油的抗氧化剂,可使冷榨油茶籽油在120℃的诱导期延长1.88倍,抗氧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用170℃高温连续三天分别加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棕榈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以及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山茶油,检测其酸价、碘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维生素E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三种食用油与未加热处理的相比,7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加热过程中,山茶油的过氧化值增加量最大,且加热对花生油的酸价、碘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影响最大;维生素E含量急剧降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明显,反式脂肪酸的增加量最高,高达1.53%。三种食用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依次为:山茶油>棕榈油>花生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可能主要由其脂肪酸的组成(COX值)决定,当COX值相近时维生素E含量影响其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SPME-GC-MS分析6种工艺芝麻油的挥发性物质,建立了芝麻油的感官风味轮,使用直线标度对感官属性强度评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芝麻油的感官差异,列出部分挥发性物质对应的特征气味,以研究加工工艺对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芝麻油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和酸类为主,具有较强的生芝麻味、土腥味、木屑味和青草味;精炼芝麻油中挥发性成分最少;芝麻原油由于含有正己烷,表现出较强的机油味和刺激感;芝麻压榨毛油、压榨成品油和小磨芝麻香油富含吡嗪类、酚类、醛类和酮类等物质,具有较强的炒芝麻味、焦香味、留香较久且风味浓郁。小磨芝麻香油风味最纯正和醇厚,口感最绵柔。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6种不同原料的芝麻油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并以此进行原料的分类。结果表明:芝麻油的风味物质中检测到63种挥发性物质,共分为7类,总量在60~80 mg/kg之间,其中吡嗪类含量最高,占总量的50%以上;6种原料根据风味物质可以分为4类,埃塞黄白芝麻和埃塞白芝麻为一类、多哥芝麻和马里芝麻一类、尼日尔芝麻、中国芝麻各成一类。  相似文献   

10.
夏明明  邵晨  刘源 《食品科学》2011,32(6):217-220
对虎纹蛙肌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分别进行测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虎纹蛙肌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共鉴定出36种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有15种,且含量最高,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8.76%;己醛、(Z)-4-庚烯醛、(E,Z)-2,4-癸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2,3-戊二酮等可能对虎纹蛙肉的整体风味贡献较大;虎纹蛙肌肉脂肪酸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UFA)组成,占脂肪酸总量的72.89%;在日常饮食中,虎纹蛙肉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较为丰富的食物资源;亚麻酸(C18:3 n-3,ALA)、二十碳五烯酸(C20:5 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 n-3,DHA)为主要的n-3 PUFA。UFA为虎纹蛙肉的重要风味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11.
黄刺玫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黄刺玫种子及其籽油的性质,分析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在黄刺玫籽粒中,粗蛋白、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4.9%、10.8%和67.8%。在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4.2%,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分别为52.8%和24.0%,碘值、筇化值分别为92和173.9。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橘核粉的组成成分,测得粗脂肪、粗蛋白、总糖、钙和铁含量分别为41.16%、23.40%、11.55%、641.5mg/100g和11.62mg/100g.测定了橘核油的理化性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橘核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鉴定出了10种脂肪酸,总不饱和脂肪酸为81.02%,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和油酸,其相对含量分别为52.04%和27.05%.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氧化及未氧化羊骨油中脂肪酸组成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羊骨油总体风味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确定氧化后羊骨油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羊骨油中检测出7种脂肪酸,其中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使得羊骨油中亚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羊骨油中反-2-烯醛和反,反-2,4-二烯醛等醛类化合物为主要挥发性物质,氧化后羊骨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增加了22种,总峰面积是未氧化羊骨油风味物质总面积的4倍以上;亚油酸的氧化产物反-2-壬烯醛是羊骨油氧化后生成的最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总之,氧化羊骨油可以产生大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对脂肪香气起到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和分析了法系伊拉肉兔的脂肪酸组成和滋味成分。结果表明:法系伊拉肉兔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含量分别为5.52、5.31、4.19、7.16、3.65μg/100 g,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1.68μg/100 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5.17μg/100 g;主要氨基酸为赖氨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其含量分别为2.09%、3.70%、2.05%,必须氨基酸占8%,非必须氨基酸占13.31%;主要核苷酸为5′-肌苷酸(5′-IMP)、肌苷(I)和5′-腺苷二磷酸(5′-ADP),其含量分别高达270.91、33.41、25.33 mg/100 g。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52个不同香型芝麻油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检测,建立了芝麻油风味成分的指纹图谱,并探讨了不同香型芝麻油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芝麻油的风味是由多种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味成分由25种物质构成,分为吡嗪类、噻唑类、呋喃类、酮类、醛类、酚类、酸类、醇类、含硫化合物、吡啶类和异噻唑类共11类;浓香型芝麻油风味最优,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中乙酸、甲基吡嗪、2-甲氧基苯酚和5H-5-甲醇-6,7-二氢环戊并吡嗪的相对含量高于其他两种香型芝麻油,这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芝麻油香味影响最大,可以作为芝麻油香味品质的重要客观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中华绒螯蟹生/熟性腺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同时测定了生鲜和熟制性腺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所测四个样品中共检查出62种物质,对这些物质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和气味活性值计算后发现,雌/雄蟹性腺中的挥发性物质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有大量的醛类、呋喃类、含氮类化合物、含硫类化合物产生,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为: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辛醛、2-戊基呋喃、二甲基二硫化物等物质,这些物质通常具有较高的气味活性值(OAV值),对香气贡献较大。我们推断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加热过程中由风味前提物质反应分解生成。中华绒螯蟹性腺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UFA)高达75%左右,且在由生变熟的过程中,与风味相关性较大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变化明显,变化趋势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呈现正相关性,说明脂质是产生蟹性腺风味的重要前体物质。  相似文献   

17.
芝麻油脂肪酸的组成及其掺伪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分析了我国不同产地,不同皮色27个芝麻样品的脂肪酸,结果为C_(14∶0)0.013%±0.003%,C_(16∶0)8.77%±0.44%,C_(16∶1)0.15%±0.02%,C_(18∶0)5.30%±0.29%,C_(18∶1)39.70%±1.1%,C_(18∶2)44.69%±1.2%,C_(18∶3)0.96%±0.05%,C_(20∶1)0.19%±0.04%,C_(22∶0)0.10%±0.04%。经数理分析产地与皮色不同的芝麻,主要脂肪酸(>1%)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根据这一结果,对掺混菜籽油等六种植物油的芝麻油的掺伪油种与掺伪数量的鉴定技术进行研究,所建立的工作曲线法与计算法均能定量的回答掺伪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续随子冷榨油脂肪酸及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机械压榨法获取续随子冷榨油,通过化学方法分析其理化指标,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分析续随予油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确定续随子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续随子冷榨油含7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达84.42%),不饱和脂肪酸占其总量的92.98%,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且续随子油脂肪酸组成与理想柴油替代品的分子组成相类似,是我国发展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续随子蛋白质含17种氨基酸,主要为谷氨酸(3.597%),天冬氨酸(1.953%)等,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较高,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的蛋白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芝麻油的挥发性气味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平年 《中国油脂》2005,30(10):47-49
应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芝麻油的挥发性气味成分,讨论了顶空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操作参数.经质谱数据检索可知,芝麻油的挥发性气味成分主要分为含氧、含氮和含硫3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李文博  罗玉龙  刘畅  窦露  赵丽华  苏琳  靳烨 《食品科学》2019,40(24):207-213
选择舍饲、放牧2 种饲养方式下12 只12 月龄的苏尼特羊背最长肌为实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测定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脂肪酸成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测定脂肪代谢相关调控基因表达量,探究饲养方式对苏尼特羊肉风味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肉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己醛、壬醛、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其中舍饲羊中壬醛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羊(P<0.05),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含量显著低于放牧羊(P<0.05);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占比较大,放牧羊肉中的硬脂酸含量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脂肪氧合酶基因(lipoxygenase,LOX)表达量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etyl-CoA carboxylase,ACC)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基因(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表达量高于舍饲组(P>0.05)。整体上,由于放牧羊中PPARγ和ACC基因的较高表达量,使得羊肉中合成并沉积了更多的脂肪酸,并激活了LOX基因的高表达,促使脂肪酸氧化生成大量醛、醇类挥发性物质,赋予了放牧羊肉优异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