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用光谱法研究了D-半乳糖(D-Gal)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D-Gal浓度的增大,BSA的荧光光谱发生猝灭,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且BSA的最大发射峰蓝移;紫外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表明,D-Gal使BSA的疏水性增强,骨架变得松散;热力学分析表明,疏水作用力是D-Gal与BSA间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2.
李晓慧  王卫东  金传明  陆江林 《化学试剂》2013,35(5):405-409,431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考查了不同温度下镝(Dy)-L-苯丙氨酸-5-氟尿嘧啶三元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配合物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为静态猝灭过程,并测定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且配合物与BSA以物质的量比1∶1结合。根据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表明,配合物和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配合物对BSA构象的影响,结合位点接近于酪氨酸残基。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1-甲基-2,6-二苯基-哌啶酮-4(MP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和热力学参数如ΔHθ、ΔGθ、ΔSθ等.结果表明,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MPP与BSA以1:1结合,主要作用力是疏水力.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了MPP与BSA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4.
穿心莲内酯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穿心莲内酯(ANDRO)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ANDRO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是一种静态猝灭过程,在生理条件下二者约以1∶1相结合形成复合物。在不同温度下得到ANDRO与BSA间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并与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得到的结合常数进行对照,证明结论可靠。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算了相互作用体系中给体与受体间的距离为4.37 nm,并通过体系热力学参数推出ANDRO与BSA间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最后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ANDRO对BSA构象的改变,并讨论了几种金属离子对ANDRO-BSA相互作用体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3个2,6-二(2'-芳基-1',3',4'-(噁)二唑基)吡啶化合物,用1HNMR、FT-I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的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目标化合物在278~309 nm出现最大吸收峰;荧光光谱表明:目标化合物在DMF溶液中发射强的紫色荧光,在364~398 nm出现最大发射峰;固体发射强的紫蓝色荧光,在376~414 nm出现最大发射峰.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荧光光谱(F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以及圆二色谱(CD)考察了2种金属离子Cu2+、Zn2+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盐酸小檗碱(BC)结合过程的变构效应,得到表征BSA内源荧光猝灭、BSA-BC复合物稳定性、BC在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数发生变构的定量变构系数βQ、βA、βn。结果表明,Cu2+/Zn2+对BC猝灭BSA内源荧光呈正变构效应(βQ>1),且变构效应随Cu2+/Zn2+浓度的增大呈现一定的饱和性;而对BSA-BC复合物稳定性以及BC在BSA分子上的结合位点数呈负变构效应(0<βA<1,0<βn<1),且变构效应随Cu2+/Zn2+浓度的增大呈现不同变化趋势;BSA分子构象转变可能是产生变构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等研究了槲皮素(Quercetin,Que)与BSA的结合作用,并从Eu3+与Que的竞争作用、热力学参数的变化、配位化合物的生成三个方面分析了Que与BSA结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Que对BSA的荧光光谱具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BSA发射峰显著蓝移;Eu3+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综合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等方法研究了抗肿瘤药物甘氨酸-水杨醛席夫碱和邻菲咯啉混合配体的铜(Ⅱ)配合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分析表明铜(Ⅱ)配合物能有效猝灭BSA的内源荧光。猝灭过程同时表现出动态猝灭特征和静态猝灭特征,猝灭机制为混合机制。圆二色谱结果表明随着铜配物的加入,能引起BSA的构象发生改变,其α-螺旋含量有所减少,肽链结构有所伸展。  相似文献   

9.
竹红菌甲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在生理pH值条件下,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H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UV—Vis吸收光谱中HA的吸收峰蓝移,表明HA的存在使BSA分子中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氢键。荧光光谱结果表明,BSA的存在对于HA的荧光发射峰具有一定的影响。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为1.65×10^12L·(mol·s)^-1,表明HA与BSA相互作用发生在HA与BSA分子外部的氨基酸残基之间,与BSA分子内部结构没有直接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聚乙二醇(PEG)与环糊精(CD)自组装形成的准聚轮烷水凝胶可作为蛋白缓释载体。在此三元体系中,PEG、CD和蛋白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本文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NOESY谱分析等技术,研究BSA在PEG/α-CD准聚轮烷水凝胶中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BSA对水凝胶的生成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分析可知,BSA在水凝胶中其三级结构发生轻微变化,致使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发生红移,而Trp和Tyr残基在水凝胶中其微环境发生了微小变化。这些变化随着BSA浓度的提高而趋于显著。对比XRD谱图发现,水凝胶在加入BSA前后,2θ=6.56°、11.54°、12.06°、20.56°、22.04°、26.04°这些衍射角位置的谱峰发生明显变化,说明BSA对PEG/α-CD准聚轮烷的晶型有一定的改变,反映了BSA与水凝胶不只是单纯的混合,而且存在形成复合物而改变蛋白质结构的可能性。2D NOESY谱图也表明BSA与PEG/α-CD准聚轮烷之间存在氢原子的相互耦合作用,证明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测定竹红菌乙素(HB)在Triton X-100(TX-100)胶束中的光谱性质及增溶情况,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得到HB在该体系下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通过HB荧光强度的变化得到增溶情况。在TX-100胶束体系中,竹红菌乙素吸收峰的位置稍有红移且峰型变宽,且荧光发射峰的峰型和峰位均没有大的变化,但最大发射峰强度明显降低。在TX-100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58.5μmol·L-1时,HB的最大增溶浓度为50μmol·L-1,得到HB在低浓度TX-100胶束体系中的增溶曲线。该测定方法能够为简单生物模型体系提供一些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两种金属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卟啉配合物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按照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分析和处理试验数据,得到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热力学参数等;探讨了金属卟啉的分子结构对结合反应的影响。利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金属卟啉对BSA构象的影响,发现金属卟啉的加入使BSA构象发生变化,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磷光配体3-[4-(2-吡啶基)苯基]-9-(4-氟苯基)-9H-咔唑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对溴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Gomberg-Bachmann偶联、硼酸化反应得到4-(2-吡啶基)苯硼酸;再与对氟苯基取代的咔唑,通过四(三苯基磷)钯催化,于90℃进行Suzuki偶联合成出标题磷光配体,收率82.03%。对目标物用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并测得它在二氯甲烷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由于受咔唑基团的影响,磷光配体最大吸收峰波长红移56 nm,且吸收的强度增加,Stokes位移154 nm,相对荧光量子效率为0.17。  相似文献   

14.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XO-Hg(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XO-Hg(Ⅱ)配合物对BSA有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为静态猝灭。根据荧光猝灭数据,由Stern-Volm er方程得到了不同温度下XO-Hg(Ⅱ)配合物与BSA之间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推出了结合反应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探讨了给体-受体间的作用距离,阐明了XO-Hg(Ⅱ)配合物对BSA的猝灭作用不是由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导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Aza-Wittig反应。碳二亚胺与酚类化合物在碱性催化条件下成环,合成了3-苯基-2-(4-叔丁基苯氧基)-3’-氧环己烷并噻吩并[2,3-胡嘧啶-4(3H)-酮(PTP)。在生理条件下。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T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采用同步荧光法考察了PTP的加入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PTP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过程。PTP与BSA的结合反应为自发进行,反应中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两者的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距离为1.78nm.PTP的加入对BSA构象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紫外-可见吸收和同步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CS)及两种壳聚糖稀土配合物(CS-La和CS-Dy)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CS, CS-La和CS-Dy相互作用的最大吸收峰强度都增加. 用Stern-Volmer方程分别对荧光光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CS-La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反应生成新的复合物. 而CS和CS-Dy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有静态荧光猝灭和动态猝灭,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 求得三种物质在室温和体温的情况下与BSA相互作用过程的结合常数KA [291 K, CS-BSA: 1.807′104 L/(g·s), CS-La-BSA: 3.065′104 L/(g·s), CS-Dy-BSA: 2.193′104 L/(g·s); 310 K, CS-BSA: 2.665′104 L/(g·s), CS-La-BSA: 2.022′104 L/(g·s), CS-Dy-BSA: 7.246′104 L/(g·s)]和相关热力学参数;确定了CS和CS-Dy与BSA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和疏水作用力,而CS-La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等作用力. 同步荧光光谱表明,CS, CS-La和CS-Dy均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和所处的微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二氢杨梅素锌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二氢杨梅素锌(DMY-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激发波长为288 nm时,BSA的发射峰位于341 nm,DMY-Zn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由Stern-Vol mer方程计算出DMY-Zn与BSA体系荧光动态猝灭常数(KSV)可知,DMY-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由Lineweav-er-Burk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常数为3.180×104L.mol-1;且在BSA分子上荧光敏感部位有1个结合位点,结合常数为9.60×105L.mol-1。  相似文献   

18.
以1,4-二乙氧基苯为原料,通过氯甲基化反应和固相Wittig等反应,合成了一种末端基为喹啉的1,4-二乙烯基苯衍生物L:2,5-二乙氧基-1,4-二(2-喹啉乙烯基)苯,化合物结构经过IR,~1H NMR,~(13)C NMR,ESI-MS确证。测定了化合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荧光量子产率;该化合物有两个吸收峰(分别在350 nm,410 nm附近),最大发射峰在480 nm附近;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质。  相似文献   

19.
应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3-(2-羟乙基)-2-对甲苯胺基喹唑啉-4(3-H)-酮(HTQ)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KSV、表观结合常数Kb以及主要的热力学参数ΔHθ、ΔGθ、ΔSθ等。结果表明,HTQ能强烈猝灭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强度,其荧光猝灭机理为动态猝灭;当HTQ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形成复合物时,其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根据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给体(BSA)与受体(HTQ)之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20.
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桑色素与蛋白质的耦合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桑色素(Mor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耦合反应。试验表明,Morin对BSA的内源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分析试验数据发现,BSA与Morin之间耦合形成了复合物,该猝灭作用属于静态荧光猝灭,伴随着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得到了室温下Morin与BSA的耦合常数、结合位置、结合位点数等。简要讨论了Morin对BSA构象的影响并试图从分子水平上探讨Morin的药理活性与环境及自身浓度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