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联合钆剂(Gd-DTPA)增强对诱发大鼠肝硬化肝癌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Wistar大鼠50只(实验组n=40,对照组n=10),前者饮水中加入二乙基亚硝胺到第12周,第13~19周随机抽取大鼠进行SPIO联合Gd-DTPA增强扫描,取大于3mm结节送病理,区分肝硬化(RNs)和肝癌(HCC)结节;比较两种对比剂增强的肿瘤检出率,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106个结节中RNs24个,HCC82个,SPIO、Gd-DTPA增强肿瘤检出率分别为95.12%、89.02%,SPIO肿瘤检出率高于Gad-DTPA(P>0.05)。结论SPIO较Gd-DTPA增强更易检出肝癌结节,SPIO联合Gad-DTPA增强对肝硬化、肝癌结节定性诊断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钆布醇与Gd-DTPA增强MRI检出脑转移瘤的能力。方法 对10例MR增强扫描疑似脑转移瘤患者,采用两阶段交叉设计随机分配对比剂注射顺序,行钆布醇(0.1 ml/kg体质量)和Gd-DTPA(0.2 ml/kg体质量)MR增强扫描,比较不同对比剂MR增强扫描检出转移瘤的能力,并比较二者转移瘤SNR、CNR及对比强化值(CE)的差异。结果 钆布醇增强MRI检出转移瘤75个,Gd-DTPA增强MRI检出转移瘤72个,显示转移瘤质量评分分别为(3.40±0.72)和(3.24±0.7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注射对比剂后延迟3 min、7 min及10 min,钆布醇增强MRI中转移瘤SNR、CNR和CE均高于Gd-DTPA增强MRI(P均<0.05),各延迟时间点间SNR、CNR和C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Gd-DTPA增强MRI比较,钆布醇增强MRI显示脑转移瘤更加清晰,能检出更多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Gd-DTPA剂量对延迟Gd-DTPA增强MR软骨成像(dGEMRIC)的影响.方法 15个离体牛软骨经胰蛋白酶液处理后,各取5个分别浸泡于1 mmol/L、2 mmol/L和6 mmol/L的Gd-DTPA溶液中,在浸泡前(0 min)、浸泡后5、10、15、30、45、60、90和150 min时,利用快速自旋回波反转恢复系列测量软骨T1值(处理组).另外15个正常离体牛软骨作为对照组,浸泡于0.9%的生理盐水中4 h后也进行同样处理.结果 ①两组浸泡前(0 min)的软骨T1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浸泡后任意时间点,3种剂量软骨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浸泡150 min后,Gd-DTPA浓度为1 mmol/L和2 mmol/L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软骨T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浓度为6 mmol/L时,两者的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2 mmol/L的Gd-DTPA浓度在10 min时即可区分处理组和对照组软骨的T1值差异,1 mmol/L在90min时可区分,6 mmol/L则始终无法区分.结论 在dGEMRIC检查中,Gd-DTPA剂量显著影响软骨T1值,dGEMRIC的对比能力以及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钆喷酸葡胺(Gd-DTPA)和不同b值对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和61例临床怀疑肝肿瘤的患者,均行增强前、后两次DWI扫描,对比分析DWI图的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最终44例患者共56个病灶和20例正常肝志愿者纳入研究,分为正常肝组(20例),肝囊肿组(16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组(14个病灶),肝细胞癌(HCC)组(15个病灶),肝转移瘤组(11个病灶)。相同b值下比较,增强前后两次DWI各组SNR值、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后DWI所得平均ADC值较增强前DWI所得平均ADC值有所减小,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下比较,增强后DWI各组的SNR值、CN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值随b值的增大而减小;ADC值差异除肝囊肿组、转移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DC值随b值增大而减小。结论钆对比剂Gd-DTPA对肝脏DWI图像质量和ADC值无显著影响,注射钆对比剂后5 min行肝DWI是可行的;在满足肝DWI图SNR和CNR的前提下,选择小b值有利于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342例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72例使用国产钆喷酸葡胺,170例使用进口马根维显,以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增强效果判断两者无显著差异,其安全性亦相同,均未发现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磁共振示踪法定量比较10日龄及成年SD大鼠丘脑细胞外间隙扩散性能。方法 将浓度为 10mmol/L示踪剂Gd-DTPA导入大鼠丘脑区脑细胞外间隙内,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采集脑MR图像。在图像后处理软件上进行配准、减影等处理,将信号强度增量换算为Gd-DTPA的浓度值,利用经典扩散方程计算出脑细胞外间隙内的微观参数,包括有效扩散系数(D*)、纡曲度(λ)、清除速率常数(k'')和宏观参数示踪剂分布容积分数(Vd%)。结果 10日龄鼠丘脑的D*低于成年鼠,λ、k''、Vd%均高于成年鼠(P均<0.05)。结论 10日龄及成年大鼠脑细胞外间隙的扩散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可以为发育相关脑病的诊治及机制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大鼠C6脑胶质瘤超小型超顺磁氧化铁(USPIO)PWI与Gd-DTPA PWI的异同点,观察USPIO PWI评价胶质瘤微血管水平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对30只雄性SD大鼠接种C6胶质瘤,并随机分成2组:USPIO PWI组及Gd-DTPA PWI组,于接种后12天行常规MR及PWI扫描,之后行SE T1W或FSE T2W增强扫描。于肿瘤最大层面选取ROI,分别于肿瘤强化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区获取灌注曲线,计算ROI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SRRmax)、相对血流容积(rBV)及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rBV比值(QrBV)和SRRmax比值(QSRRmax),同时取肿瘤组织行HE及GFAP染色。结果 USPIO PWI组及Gd-DTPA PWI组肿瘤组织rBV和SRRmax值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P<0.05)。USPIO PWI组肿瘤组织rBV和SRRmax均高于Gd-DTPA PWI组(P<0.05)。USPIO PWI组与Gd-DTPA PWI组的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QrBV和QSRRmax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 Gd-DTPA PWI相比, USPIO PWI具有更加明显的灌注效应,有助于评估肿瘤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门静脉成像(3DDCEMRP)在门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机对53例疑有门静脉系统疾病的病人进行上腹部常规扫描后,进行3DDCEMRP,对感兴趣区血管的原始图像用最大强度投影法重建,分析门静脉及其分支显示情况和通畅性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53例病人均获得较为清晰、立体的门静脉图像,图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门静脉主干及肝内3~4级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显示清楚,合并有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的病例能较清楚显示侧支循环血管情况。结论 3DDCEMRP作为一种新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安全、简便易行,是显示门静脉系统结构的可靠方法,可准确显示门静脉系统疾病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常规MRI对高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7月医院收治的65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取病理组织标本,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级别脑胶质瘤组和低级别脑胶质瘤组。术前行MRI检查,扫描序列为T1WI、T2WI、DWI、DTI。分析不同级别脑胶质瘤MRI图像,比较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瘤体ADCDWI、ADCDTI、FA诊断高级别脑胶质瘤阈值、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65例患者经术后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脑胶质瘤,其中低级别脑胶质瘤29例,高级别脑胶质瘤36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瘤周ADCDWI、ADCDTI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瘤体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瘤体ADCDWI和ADCDTI值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P < 0.05)。ADCDWI、ADCDTI、FA诊断高级别脑胶质瘤的AUC分别为0.775、0.817、0.716。DWI和DTI联合检测诊断高级别脑胶质瘤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AUC为0.903(P < 0.05)。结论常规MRI联合DWI、DTI有助于提高脑胶质瘤诊断和病理分级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成像检查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顺磁性造影剂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MRI的诊断效果,现就我院1995年1月至1997年3月使用北陆医药化工集团生产的钆喷酸葡胺(商品名:磁显葡胺),在MRI上的增强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折。 材料和方法 增强对象为门诊或住院病人共826例,从其中的脑膜瘤、胶质瘤病例中各抽出50例。脑部转移瘤30例,和做过腹部增强的32例进行分析,观察钆喷酸葡胺对上述162例的增强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同b值肝囊肿弥散加权像(DWI)的信号特点,并测量ADC值,为DWI对其他肝脏疾病的研究提供方向.方法 50例肝囊肿112个病灶进行磁共振DWI,分析b值为300、500、1000 s/mm2肝囊肿的DWI信号表现,并测量ADC值,分析b值为300、500 s/mm2时ADC值的分布情况.结果 肝囊肿在3种b值(300、500、1000 s/mm2)的DWI表现为低信号分别占79.5%、83.0%、92.0%,等信号分别占13.4%、11.6%、7.1%,高信号分别占7.1%、5.4%、0.9%;平均ADC值分别为(4.10±0.11)×10-3、(4.09±0.14)×10-3、(3.85±0.12)×10-3 mm2/s;b值=300、500 s/mm2时;ADC值=4.10×10-3 mm2/s分别为91例(占81.3%)、61例(占54.5%).结论 肝囊肿在D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且ADC值较稳定,选b=300、500 s/mm2时,ADC值接近一固定值4.10×10-3 mm2/s,结合DWI及ADC值可确诊肝囊肿.  相似文献   

12.
扩散加权成像在全身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综述了扩散加权成像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其在全身各种肿瘤性病变中的应用,包括各种病变的检出、诊断及在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并进一步阐述了扩散加权成像在肿瘤性病变中应用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肾脏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了应用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肾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可重复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志愿者和40例不同肾脏疾病[单侧肾动脉狭窄(RAS)15例,双侧RAS 10例,单侧肾盂积水5例,双侧弥漫性慢性肾病10例]患者行DWI检查,为了研究肾脏DWI检查的可重复性,对10例正常志愿者间隔一天后按照相同的序列和参数行第二次DWI检查,分别测量低b值(b1=0 s/mm2、b2=500 s/mm2)和高b值(b1=0 s/mm2、b2=800 s/mm2)DWI图像的肾脏ADClow和ADChigh值,采用Pearson's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法分析肾脏ADC值的可重复性.结果①Bland-Altman分析表明两次扫描肾脏ADC值的可重复性很好,低b值(0、500 s/mm2)时两次扫描的肾脏ADC差值为-0.0135mm2/s[95%CI:(-0.0357~0.0087)×10-3 mm2/s],相关系数r=0.897.高b值(0、800 s/mm2)时两次扫描的肾脏ADC差值为-0.0385 mm2/s[95%CI:(-0.0579~0.0191)×10-3 mm2/s],相关系数r=0.773.②肾脏ADClow值明显高于ADChigh值(t=21.462,P<0.001).③对照组、肾动脉狭窄组、肾积水组和慢性肾病组肾脏ADClow分别为(2.82±0.020)×10-3,(2.42±0.031)×10-3,(2.41±0.063)×10-3和(2.31±0.037)×10-3 mm2/s;ADChigh分别为(2.36±0.022)×10-3,(2.10±0.032)×10-3,(2.15±0.061)×10-3和(1.98±0.043)×10-3 mm2/s,三个疾病组的ADC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肾脏DWI可以用来评价肾脏疾病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肿瘤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PET成像初步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与PET成像比较,探讨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1.5T MR对22例临床高度怀疑为恶性肿瘤并已完成PET检查的患者行WB-DWI扫描,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差异以及病变的ADC值与SUV值相关性. 结果 WB-DWI所见病灶数目多于PET检查,两种方法检出的肺、纵隔及腹部病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DWI检出骨的病灶数多于PE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出病灶的部位大多数一致.病变的ADC值与SUV值无相关性. 结论 与PET成像相比较,WB-DWI显示的肿瘤病灶数量较多,对成人转移性骨肿瘤的显示敏感性高于PET,可作为肿瘤全身筛查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5.
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扫描对MRI增强扫描有强化的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恶性肿瘤合并脊柱转移病例57例,行常规MRI(T1WI,T2WI,STIR,MR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13个病灶有强化;测量DWI与MR增强扫描对比噪声比(CNR),计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比较病变椎体在DWI和MR增强扫描的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和MR增强扫描序列的CNR无显著差异;椎体转移灶ADC值平均为(1.37±0.56)×10-3 mm2/s,正常椎体ADC值(0.64±0.22)×10-3 mm2/s,两者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WI和MR增强扫描病灶骨髓对比率平均为(1.54±1.39)和(0.64±0.54),二者有良好相关性(P=0.01),DWI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结论DWI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病灶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临床上应用DWI结合ADC值,可以提高对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DWI利用磁共振特殊序列突出了扩散引起的散相位作用,在宏观成像中反映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有必要将病变的扩散特征作为重要的影像学特征来加以认识.采用ASSET-EPI技术使DWI的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增加信号平均次数,可基本消除EPI伪影及ASSET相关伪影;应用分次屏气采集的方法可获得较为满意的腹部DWI图像.高b值(800~1000 s/mm2)的DWI已经在乳腺、胃、肝脏、直肠、子宫、前列腺等领域的临床应用获得成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临床研究结果表明,DWI对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未出现明显形态学改变的病变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作为量化指标可为肉眼不易区分的病变提准确判断;以病变区的相对值作为定量指标,在反映病变组织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DWI联合其他MRI技术,有助于客观评价DWI的临床价值,并可在更深层次上拓展对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分析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0例磁共振检查发现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扩散成像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其中:29例肝细胞癌,24例肝转移癌,28例肝血管瘤,19例肝囊肿。结果各种病变的平均ADC值分别为:肝细胞癌:(0.99±0.26)×10-3mm2/sec,肝转移瘤:(1.17±0.32)×10-3mm2/sec,肝血管瘤:(1.81±0.42)×10-3mm2/sec,肝囊肿:(3.11±0.38)×10-3mm2/sec,肝囊肿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及肝转移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b值(扩散敏感系数)差大,测得ADC值较准确。结论磁共振扩散成像的量化分析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与常规检查一起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了磁共振检查,包括DCE和DWI两种序列。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准,比较两种检查序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有关肌层浸润方面评估,磁共振DCE序列的整体准确率为75.00%(51/68),DWI序列的整体准确率为91.18%(62/68),DWI序列准确率要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2,P0.05)。DWI浸润Ⅰ级的灵敏度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5)。DWI序列判断宫颈浸润的准确率高于DCE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5,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评估方面,磁共振DWI较DCE序列均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具有检查时间短、无需对比剂等优点,应作为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19.
3.0T MR 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系统扩散加权成像所得ADC值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病例,其外周带病理正常者18例(第一组),炎症13例(第二组),癌23例(第三组),每一例外周带以六分区法分为六区,并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各个外周带区域归类为正常组、炎症组及癌组。测量各分区的ADC值(b值=800s/mm2),对三个不同病理组进行方差分析。癌与非癌组之间进行ROC分析。结果正常组、炎症组、癌组ADC值依次降低,分别为(1.55±0.25)×10-3mm2/s、(1.40±0.23)×10-3mm2/s和(1.07±0.30)×10-3mm2/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上临界点取1.17×10-3mm2/s时,癌和非癌鉴别诊断的敏感性为61.3%,特异性为84.5%,准确性为80.0%。结论3.0T扩散加权成像可见前列腺外周带癌区、炎症区及正常区ADC值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