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谷物酿造料酒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新方法,以国家标准为基础,以天然色素为显色剂,以等物质的量反应为依据,用中性甲醛转化样品中的氨基酸,加入所需等量的强碱快速反应和鉴别。结果表明:紫甘蓝色素为紫色或红色时,各级别谷物酿造料酒合格,与国标法对照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该法快速直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成本低廉、适用性广,利于现场快速检测,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探讨了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测定的两种方法:酸度计法和比色法。因两种方法间有无差异尚未有定论,依据GB 5009.235-2016《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标准,通过探讨影响测定结果的关键因素和操作注意事项来保证方法的准确性,再抽取市售10种酱油,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定其氨基酸态氮含量,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
发布酿造酱油等五个新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9月15日以2000年第9号(总第21号)发布公告,批准GB18186—2000《酿造酱油》和GB18187—2000《酿造食醋》为国家标准。国家国内贸易局以内贸局发行业字[2000]第64号文批准发布SB10336—2000《配制酱油》、SB10337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黄浆水代替酿造酱油生产中的拌醅盐水,通过高盐稀态发酵制备黄浆水酱油。对黄浆水的化学成分及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并以传统酿造酱油为对照,对黄浆水酱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浆水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富含碳源、氮源及无机盐,适用于酱油酿造。黄浆水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全氮含量分别为0.96、18.73、1.56 g/100 mL,均优于传统酿造酱油,且达到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特级酱油标准;黄浆水酱油游离氨基酸含量为49.79 mg/mL,且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13.26 mg/mL);黄浆水酱油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化合物77种,以醇类(839.93 μg/L)和酯类(808.23 μg/L)化合物为主。将大豆黄浆水应用到酿造酱油生产中,可增强酱油的风味口感,提高酱油品质,有效节约能源,为实现废弃物的高值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按GB 18186-2000酱油检测方法测定几种含氮物质的氨基酸态氮值及测定添加了1%这些含氮物质的酱油氨基酸态氮及全氮含量,分析这些含氮物质对酱油测试结果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无机铵(氯化铵、硫酸铵),有机铵(柠檬酸铵、草酸铵)等均会导致酱油氨基酸态氮测定值偏高,而三聚氰氨和尿素对酱油的氨基酸态氮测定值无影响;以上几种含氮物质均会提高酱油全氮的测定值.  相似文献   

6.
酿造酱油的总酸和氨基酸态氮采用两种检验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检验方法ZBX 660014-87和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509.39-1996分别对同一酿造酱油样品进行检验,结果两种方法的总酸、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差异很大。建议制定酿造酱油国家行业标准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或立即修定GB/T 5009.39-1996。  相似文献   

7.
《中国调味品》2002,(6):46-46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 ,GB1 81 86— 2 0 0 0《酿造酱油》和GB1 81 87— 2 0 0 0《酿造食醋》做了修改。将GB1 81 86— 2 0 0 0《酿造酱油》第 8章中的———“8标准8 1 标签的标注内容应符合GB771 8的规定。产品名称应标明‘酿造酱油’ ,还应标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质量等级、用于‘佐餐和 /或烹调’。8 2 执行标准的标注方法 :高盐稀态发酵酱油标为‘GB1 81 86— 2 0 0 0高盐稀态’ ;低盐固态发酵酱油标为‘GB1 81 86— 2 0 0 0低盐固态’。”修改为 :“8标签标签的标注内容应符合GB771 8的规定。产品名称应标明‘…  相似文献   

8.
酱油是一种日常所需的重要调味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新出台的GB 2717-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油》,自2019年12月21日起,酱油仅指酿造酱油,该标准的理化指标仅对氨基酸态氮作了要求,无法对酿造酱油及配制酱油进行区分。所以,现有不少研究者已建立多种方法分析了不同工艺、不同品牌、不同酿造时间酱油中营养成分、呈味物质等特征性成分,及对酱油的掺假、有害物质检测等多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就近年来酱油安全监测分析技术作一综述,介绍了目前在酱油研究中应用广泛的4种常见方法(氨基酸分析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和4种新型方法(感官分析法、碳同位素比值质谱法、13C核磁质谱法和介电法)的适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以酿造酱油为研究对象,探究傅里叶变换-红外技术快速测定酿造酱油中含盐量的可行性。建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定酿造酱油含盐量的快速定量模型,测定酿造酱油中的含盐量,与化学滴定法对比测定结果。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测定结果准确,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稳定性,为酿造酱油含盐量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影响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原因,并总结出提高检测数据准确性的方法。分别采用比色法以及甲醛值法对酱油样品中的氨基酸态氮进行检测,并就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比色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得结果为0.560 g/d L,甲醛值法测定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结果为0.695 g/d L。比色法、甲醛值法在检测酱油样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时,检测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导致对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数据出现偏差的原因包括空白试验以及对试验仪器的处理等,可通过对p H计进行校正,精确甲醛加入量,剔除甲醛聚合反应影响,以及准确读取结果等措施,提高酱油中氨基酸态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该文研究华南高盐稀态酱油中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的差异性,旨在为华南地区酱油食用安全性提供一定依据.抽取不同品牌和等级的酱油,利用丹磺酰氯柱前衍生法和国标方法分别检测了其中的BAs、氨基酸态氮,并分析了不同品牌和不同等级的酱油中BAs的组分差异.结果发现,β-苯乙胺、腐胺、尸胺、酪胺、亚精胺和...  相似文献   

12.
以高盐稀态法酿造米渣生酱油,探究菌种耦合对其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4组不同菌种耦合发酵的米渣生酱油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其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GB 18186—2000《酿造酱油》中一级酱油的标准,其中S4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黑曲霉和鲁氏酵母发酵)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41.81 g/L,4种米渣生酱油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和抗氧化氨基酸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同时发酵的大豆生酱油S5生酱油(米曲霉发酵)。S3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鲁氏酵母发酵)和S4生酱油的抗氧化活性普遍高于S1生酱油(米曲霉发酵)和S2生酱油(米曲霉耦合黑曲霉发酵),各结果均表明S3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达到等质量浓度VC的最高175.42倍,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VC的2.16倍。抗氧化活性受发酵温度影响明显,分别在35℃和50℃发酵时出现峰值。多菌种耦合发酵对米渣生酱油品质和抗氧化活性均有明显改善,其中鲁氏酵母发挥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纳米级微生物细胞破碎机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纳米级微生物细胞破碎机及其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对该机工作原理、结构、技术参数、操作方法、破碎效果及其在酱油生产中的应用作了介绍。该机制取酵母抽提物,酵母破碎率达97.8%,氨基酸态氮含量达6.04%。将其入醪发酵生产,提高酱油风味,产品符合GB18186-2000酱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国内外酱油标准,为今后完善我国标准内容以及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酱油相关的标准与法规,从理化指标、污染物和真菌毒素指标、微生物限量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我国的酱油标准与国外标准比较,在理化指标、污染物和真菌毒素指标、微生物限量方面差异不大,日本酱油标准对原料和工艺的要求最为详细,且色泽有相应的检验方法可以做到量化。结论日本酱油标准在原料、工艺、色泽方面的详细要求值得我国标准借鉴,日本农业标准(JAS)认证的管理方式对于我国行业管理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市场制度下,国家规定酱油出厂要作8项以上检验合格方准入市。按国家标准GB18186-2000准确检验头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占酱油出厂8项检验合格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与地位,特别是它与4项质量技术指标检验合格还具有纲举目张的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邵伟  熊泽  黄艺  黎祥军 《中国酿造》2007,(11):21-22,30
以双孢菇及豆粕、小麦、麸皮等为原料,通过米曲霉和鲁氏酵母的混合种曲在28℃~30℃发酵40d,将原料中蛋白质降解,从而酿制出双孢菇酱油。该产品具有红褐色、酱香浓郁、菇香味突出、口感鲜美、咸淡适口等特征,其理化指标均达到酿造酱油一级的标准,为双孢菇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酱油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连续流动分析-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酱油样品经25 ℃超声15 min预处理,乙酸锌-亚铁氰化钾体系沉淀蛋白质后,自动进样且采用气泡隔断样品,并经透析膜透析,采用双通道同时测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结果表明,亚硝酸盐在0.025~1.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标回收率在83.54%~98.56%之间,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3%;硝酸盐在0.25~5.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加标回收率在92.95%~102.32%之间,精密度试验结果RSD<2%。该方法准确、高效、灵敏,可以用于测定酱油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相似文献   

18.
酱油专用酵母味素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0年,GB18186-2000《酿造酱油》和SB 10336-2000《配制酱油》等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国这相关部,局及中国调味品协会极其重视酱油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本文通过对酵母味素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将生物酶解技术,美拉德反应技术与生物膜超滤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酵母味素的氨基氨,红色指数,溶解性及风味特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酱油专用味。  相似文献   

19.
对市售的14种酿造酱油中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全氮、氨基酸态氮等进行了测定,与GB-18186-2000的比较结果显示,14种样品均达到了2000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对其产品的标签检查中,除个别样品在某个指标上与标签标注有差异外,其余均与标签标注相吻合。对乙醇等16种风味物质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含有较高的乙醇和乙酸含量,为酱油的风味作出了贡献。通过抽检说明我国的酱油质量有所保证,市场日趋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