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大田生产中,甘薯极易受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 SPFMV)和甘薯矮化退绿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的混合侵染,导致甘薯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因此构建能同时检测SPFMV和SPCSV两种病毒的检测技术体系对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RT-PCR病毒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针对SPFMV和SPCSV病毒分别设计4对和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单一RT-PCR检测技术筛选出特异性强的引物和最佳退火温度;在双重RT-PCR检测体系中,针对SPFMV和SPCSV两种病毒的引物浓度组合设置5个处理,优化双重RT-PCR病毒检测技术体系。单一RT-PCR检测结果表明,SPFMVS2/A2和SPCSVS2/A2引物的特异性最强,目的片段大小为461bp,对于SPCSV病毒来说,SPCSVS2/A2引物的特异性最强,目的片段大小为304bp,最佳退火温度为56℃;在双重RT-PCR检测技术体系中,SPFMV/SPCSV的引物组合浓度比为1∶3时,目标片段扩增效果最好。对两种病毒最低检测浓度的测试结果表明,SPFMV和SPCSV两种病毒RNA的最低检测浓度相当于模板RNA浓度的10-4μL。双重RT-PCR检测技术体系的构建,为大田生产中受SPFMV和SPCSV共侵染的甘薯病毒病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根据 GenBank 中公布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外壳蛋白(CP )基因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热激蛋白(Hsp70)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 RT-PCR 反应程序的优化,建立了能同时检测 SPFMV 和 SPCSV 的双重 PCR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能够1次扩增出 SPFMV 和 SPCSV 的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为461 bp 和304 bp,测序结果表明,2种病毒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同源性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3.
《山东农业科学》2019,(12):87-90
近年来我国甘薯病毒病爆发,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种薯繁育模式,为生产提供充足的健康种苗。本研究首次将"东种西繁"种薯繁育模式应用于甘薯,研究比较3个甘薯品种在西部高海拔冷凉地区和内陆地区两种生态环境下繁育脱毒种薯的质量差异,发现种薯带毒率与烟粉虱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相同基础苗繁育的种薯,内陆地区繁育的带毒率为17.41%~42.50%,西部冷凉地区繁育的带毒率为1.43%~8.72%,表明繁种环境是影响种薯质量的关键因素。"东种西繁"种薯繁育模式可显著提高种薯质量,推动我国甘薯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由烟粉虱专性传播的毁灭性病害,为明确烟粉虱带毒率及其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和危害程度的影响,采用PCR检测方法对陕西和宁夏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寄主作物上的烟粉虱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6月番茄上的烟粉虱带毒率最高,均达到100%,9月次之,为90%,说明5、6、9月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高发时期;陕西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宁夏所采集的烟粉虱带毒率均在60%以上;对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豆角5种不同寄主作物上烟粉虱带毒率检测结果表明,番茄上的烟粉虱带毒率最高,为78%,说明番茄是带毒烟粉虱更喜食的寄主作物。烟粉虱广泛的分布区域、高携带双生病毒率和高种群密度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近年来危害不断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是甘薯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90%以上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对甘薯SPVD染病植株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 SPCSV)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情况进行研究,建立SPVD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为SPVD的早期预警和流行学研究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选取重庆地区具有不同SPVD典型症状的甘薯品种(系)叶片作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症状和SPFMV、SPCSV的硝酸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NCM-ELISA)检测;对供试材料叶片中的SPFMV外壳蛋白CP和SPCSV热激蛋白HSP70核苷酸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根据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荧光定量RT-PCR检测引物。以甘薯泛素(ubiquitin,UBI)和组蛋白(histone,H2B)编码基因为内参对供试样品进行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与感染SPVD典型症状和NCM-ELIS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取自不同甘薯品种(系)、相同品种(系)不同单株以及相同植株不同部位叶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筛选可快速、精确、定量检测SPVD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结果】症状学诊断表明不同甘薯品种(系)的感病叶片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典型症状特点,同一品种(系)的不同感病植株感病症状相似但也存在差异。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SPFMV至少存在2个株系类型(RC和EA),SPCSV至少存在1个株系类型(WA)。在15份供试材料中,10份材料由NCM-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均检测到SPFMV和SPCSV的共同感染,且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与发病症状和NCM-ELISA检测结果相吻合,其检测结果可准确反映甘薯SPVD染病植株中2种病毒复合侵染情况。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还表明,不同品种(系)或相同品种(系)不同单株病叶中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存在差异;相同植株顶端幼嫩叶片和中部成熟叶片中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也存在差异。染病材料中SPFMV中CP转录水平均相对较高,是SPCSV的HSP70转录水平的3-556倍。4份材料经NCM-ELISA检测只有SPFMV而没有SPCSV感染,而荧光定量RT-PCR还可检测到其中2份材料中SPCSV HSP70转录水平,说明这2份材料中也存在SPFMV和SPCSV的共同感染,表明荧光定量RT-PCR比NCM-ELISA检测结果更灵敏、准确。【结论】 筛选出可利用SPFMV CP与SPCSV HSP70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引物,建立了SPVD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为SPVD针对性地监测预警提供了极为有效的方法。在建立甘薯SPVD防御体系时,需综合考虑2种甘薯病毒的共侵染特性和甘薯品种差异,采取针对性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6.
甘薯病毒病广泛见于福建省各甘薯主产区,甘薯病毒种类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 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其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是最主要的种类。各种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甘薯品种田间带毒率为100%。通过对甘薯脱毒技术、指示植物法甘薯茎尖苗带毒检测技术、脱毒苗的增产效果和增产机理及脱毒苗繁殖和利用等进行研究,建立了福建的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为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疆地区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动态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YLCV)是番茄作物上一种毁灭性病害,2011年传入新疆。烟粉虱是该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通过检测新疆地区烟粉虱携带TYLCV情况分析预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的风险区域。【方法】利用TYLCV特异性引物TYLCV-F/TYLCV-R对新疆烟粉虱主要发生区域采集的烟粉虱样本携带TYLC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在吐鲁番市、鄯善县、哈密市、库尔勒市、岳普湖县、麦盖提县、泽普县、莎车县、伽师县、疏勒县、和田市、墨玉县、洛浦县、玉田县、昌吉市、塔城市、察布查尔县等17个县市的烟粉虱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粉虱样本的带毒率分别为100%、60%、16.7%、28.6%、50%、20%、25%、40%、33.3%、33.3%、100%、50%、16.7%、25%、33.3%、100%和40%;MEAM1隐种(原B型烟粉虱)和MED隐种(原Q型烟粉虱)均可携带和传播病毒,带毒率分别为33.3%和38.3%。【结论】吐鲁番市、和田市、塔城市、鄯善县、墨玉县、岳普湖县是发生番茄黄花曲叶病毒病的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甘薯的病毒种类比较多,不同的病毒感染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变化,田间自然发病的甘薯表型不一,这可能与病毒感染类型有关。论文旨在鉴定和研究甘薯中与不同甘薯病毒感染相关的microRNA(miRNA)。【方法】采用Illumina公司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福建泉州地区同一品种(龙薯9号)、具有不同症状的叶片样本(畸形黄化、疱疹、褪绿矮化和曲叶,样本编号分别为Fj01、Fj02、Fj03和1H)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挖掘和分析差异表达miRNA,并对差异miRNA和病毒表达进行PCR验证,鉴定基因和病毒在样本中表达情况,分析测序数据的可靠性,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mi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分析,探究差异miRNA与病毒种类的相关性。【结果】通过与病毒数据库的比对,发现Fj01、Fj02、Fj03样本(除1H外)均感染了甘薯常见病毒,如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病毒2号(Sweet potato virus 2,SPV2)、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等,但Fj01、Fj02和Fj03这3个样本的症状并不一致,样本之间只在甘薯不常见的病毒种类中有差异,通过PCR验证了SPFMV和SPVC病毒在样本中的表达情况与测序数据基本一致。在4个样本中共鉴定出679个已知的miRNA和1 004个新的miRNA,通过配对比较分析,其中288个已知的miRNA和433个新的miRNA在4个样本之间有差异性表达,并且这些miRNAs,如miR-156、miR-157、miR-166等家族的成员在4个样本中表达模式各异。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几个差异miRNAs(如miR-156、novel-miR-40和miR-319m)在各个样本间的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另外,与脱毒苗样本进行比较,检测到3个miRNA(miR-160a、miR-2096和miR-5387b)在4个症状样本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证明miRNA的表达与植株的表型有关。通过对miRNA靶基因的预测与分析,发现这些差异miRNA的靶基因多数为转录调控因子,编码蛋白多含有ZFP、WD、Myb、SPL等功能区域,这些因子多参与调控植物的基因、代谢通路和抗原识别等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和抗逆性,表明这些miRNA靶基因的功能多样性。【结论】不同病毒感染确实能够引起miRNA差异表达,并且这些miRNA通过其靶基因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抗胁迫性和防御。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主栽甘薯品种病毒种类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省2个甘薯主产区内3个甘薯主栽品种,共计39份样本甘薯病毒病采用硝酸纤维膜酶联免疫检测法(NCM-ELISA)检测。结果表明,39份测试甘薯样本中,1个样本感染了甘薯退绿病毒(SPCFV),检出率为2.56%;18个样本感染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检出率为46.15%;4个样本感染了甘薯潜隐病毒(SPLV),检出率为10.26%;1个样本感染了甘薯G病毒(SPVG),检出率为2.56%。3个主栽甘薯品种中,鄂薯6号病毒检出率最高,为66.67%;其次为徐薯22,病毒检出率为45.45%;福薯18的病毒检出率为43.75%。不同产地甘薯主栽品种带毒状况调查表明,鄂州主产区病毒病种类最多,病毒检出率最高。在5种受测目标病毒中,SPFMV的发生和危害最为严重,其单个采样点的样本感染率最高为52.12%;其次为SPLV,单个采样点的样本感染率为20.00%。2个主产区检测样品均未检测到甘薯退绿矮化病毒(SPCSV),但并不意味SPCSV在2个主产区没有发生,因此有待进一步大范围调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对我国不同甘薯品种产量的影响,选择徐薯18、徐薯22、徐薯25和徐薯27等4个甘薯品种,分别在同一发病苗床剪取有症苗和无症苗栽种,对其产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栽种后35 d,4个甘薯品种苗床无症苗的SPVD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18.06%、0.22%、5.81%和54.56%,苗床有症苗的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82.27%、88.14%、78.09%和81.42%;参试的4个甘薯品种收获期产量理论损失率分别为77.84%、80.14%、68.16%和31.06%。  相似文献   

11.
甘薯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近30a来国内外关于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潜隐病毒、甘薯脉花叶病毒、甘薯轻斑驳病毒、甘薯黄矮病毒、甘薯凹脉病毒,甘薯裉绿缩病毒、甘薯叶斑病毒、甘薯裉绿斑病毒、甘薯类花椰菜叶病毒等13种甘薯病毒病原在侵染症状、粒体形态、传播、理化性状等方面的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干旱胁迫下喷施生长调节剂对甘薯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以及对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方法】采用人工旱棚和旱池模拟薯块膨大高峰期(100—120 d)干旱胁迫,结合 13C标记方法,研究喷施6-苄氨基嘌呤(6-BA)、α-萘乙酸(NAA)和脱落酸(ABA)3种外源激素对甘薯干旱胁迫的缓解效应。测定甘薯叶片 13C积累量和分配率、内源激素含量、碳代谢酶活性、光合荧光特性等生理生化指标,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RDA分析。【结果】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导致甘薯产量下降了18.76% (P<0.05),而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显著降低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薯减产的幅度(P<0.05),喷施6-BA效果最佳,其次分别是喷施ABA和NAA。干旱胁迫下喷施生长调节剂可显著提高功能叶光合效率,从而促进薯块膨大期光合产物的合成。其中,喷施6-BA与喷清水处理相比,叶片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10.93%,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增加了20.00%。干旱喷施不同生长调节剂均能显著提高甘薯瞬时 13C积累量和向块根的分配率,6-BA处理分别提高了75.68%和27.68%,促进了光合产物( 13C)由叶片向块根中的转移和分配。此外,喷施生长调节剂可提高叶片碳代谢酶活性,喷施6-BA、NAA和ABA与喷清水处理相比,SS酶活性分别提高29.59%、19.25%和13.03%。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缓解因干旱引起的ZR和IAA含量下降,喷施6-BA与喷清水处理相比,ZR和IAA分别增加了18.72%和10.97%。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碳代谢酶活性和内源激素是调控薯块膨大高峰期光合产物( 13C)分配的关键指标(R=0.997);通径分析表明,对甘薯光合产物( 13C)由叶片向块根中转移与分配的影响直接作用系数较大的是Pn、SPS、ABA、ZR、SS和Fv/Fm。RDA分析表明,喷施6-BA与甘薯 13C总积累量、块根 13C分配率、ZR、Pn、Fv/Fm、SS和SPS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干旱胁迫下,喷施生长调节剂能提高内源激素含量和SPS、ADPGase为主的碳代谢酶活性,改善叶片光合特性,促进薯块膨大期光合产物( 13C)由叶片向块根转运,缓解干旱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不同贮藏条件下鲜食型和淀粉型甘薯品种外观和品质性状变化差异,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泰薯14’和淀粉型甘薯品种‘泰薯15’为试验材料,测定冷库贮藏[(12±0.5)℃,(85%±5%) RH]和室温贮藏[(18±1)℃,(30%±5%) RH]条件下不同贮藏期块根外观及品质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室温贮藏90 d后,‘泰薯14’较‘泰薯15’薯肉色明显加深,冷库贮藏条件下薯皮色和薯肉色变化较小;室温贮藏30 d后,甘薯块根失重率迅速增大,干率显著增加,‘泰薯15’失重率小于‘泰薯14’,冷库贮藏失重率和干率变化较室温贮藏相对较小;室温贮藏60 d后,块根腐烂率明显增大,‘泰薯14’腐烂率明显大于‘泰薯15’,冷库贮藏腐烂率明显小于室温贮藏;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60 d达到峰值,冷库贮藏大于室温贮藏,淀粉含量在室温贮藏条件下微弱上升,冷库贮藏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综上所述,室温贮藏60 d后块根品质明显下降,且鲜食型甘薯较淀粉型甘薯块根品质下降更明显,冷库贮藏有利于甘薯块根的优质安全贮藏。  相似文献   

14.
多效唑对食用型甘薯养分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选用食用型甘薯北京553,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试验田进行多效唑喷施试验。采用定期取样和收获期测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块根膨大速率,叶片和块根中N、K元素含量、N/K比值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喷施100 mg/kg和200 mg/kg多效唑均能提高叶片和块根中N、K元素含量,提高块根中的N/K比值,降低叶片中的N/K值;提高块根膨大速率,提高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在块根中的分配率,显著增加产量,增幅分别为35.8%、24.9%。同时喷施多效唑显著增加了甘薯分枝数、茎粗、绿叶数和结薯数,缩短了主茎长。在本试验条件下,100 mg/kg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对食用型甘薯的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A fiel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endogenous hormone concentration (EHC) during formation and thickening of tuberous roots in sweet potato (Ipomoea batatas L.) of different genotypes: Xushu 18, Minamiyutaka, and L trifida-K123.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zeatin riboside (ZR), dihydro-zeatin riboside (DHZR), abscisic acid (ABA), indole-3-acetic acid (IAA), and isopentenyl-adenine (IPA) of Xushu 18 and Minamiyutak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I. trifida-K123. Dry tuberous root yield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ABA, ZR, and DHZR at 1 or 5% significant level, but were not obvious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IAA, IPA, and GA4. The concentrations of ABA, ZR and DHZR played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tuberous root formation and thickening in sweet potato. The concentrations of ZR, DHZR, ABA, and IAA in the upper or inner portion of tuberous roo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toward the end of the root or its outer portion. Meanwhile, EHC of large-sized tuberous roo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edium- or small-sized tubers during the early thickening period. In the rapid thickening period of tuberous roots, EHC of medium-sized tubers were the highest, However, at the late-thickening period, EHC of small-sized tubers ranked the highest.  相似文献   

16.
渠成  王然  李峰奇  罗晨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3):2552-2561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为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林入侵害虫,寄主植物种类众多,但对不同寄主植物存在嗜性差异,而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GR)基因在其取食选择等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克隆烟粉虱味觉受体GR1和GR2基因,明确其在烟粉虱不同发育期和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为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烟粉虱MED隐种成虫头部转录组中筛选获得味觉受体基因序列,利用巢式PCR技术克隆获得两个味觉受体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两个基因分别命名为BtabGR1BtabGR2,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特征、结构域等信息进行预测,基于邻接法构建BtabGR1、BtabGR2与其他半翅目昆虫味觉受体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两个基因在烟粉虱不同发育期(卵、1—4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和雌、雄成虫不同组织(头、胸、腹、足)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BtabGR1BtabGR2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OL845904和OL845905),完整开放阅读框为1 287和1 344 bp,分别编码428和447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 48.54和51.50 kD,理论等电点为8.85和8.74,具有4个和6个跨膜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BtabGR1BtabGR2与其他半翅目昆虫GR28b和GR43a-like基因亲缘关系较近。发育期表达谱分析表明,BtabGR1BtabGR2在烟粉虱的不同发育历期均有表达,其中BtabGR1在成虫中表达量高于其他发育期,而BtabGR2在卵中的表达量最高;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BtabGR1BtabGR2在烟粉虱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均在成虫头部高表达。【结论】BtabGR1BtabGR2具有昆虫味觉受体基因的典型特征,二者均在烟粉虱成虫头部高表达,推测两基因在烟粉虱寄主植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烟粉虱新型防控措施的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云南省马铃薯病毒的优势种及马铃薯新病毒的发生变化,为马铃薯种苗、种薯的生产提供早期预警监测,并为防止新的病毒病害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从云南马铃薯春作区和冬作区的不同田块采集各地主栽马铃薯品种的叶片,共采集到510份植株叶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中的双抗体夹心ELISA(DAS-ELISA)和间接ELISA(I-ELISA)两种方法进行病毒检测。进行蓟马采集时,同样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从云南马铃薯春作区和冬作区采集各地主栽马铃薯品种的花和叶片,将样品放入采集罐后带回实验室,对罐中的蓟马进行整理,共采集到8 953头蓟马。将蓟马制作为临时玻片标本,参考中国蓟马属蓟马检索表及Oz Thrips(http://www.ozthrips.org/),通过形态学特征对蓟马进行种类鉴定。【结果】从510份马铃薯样品中,共检测出6种常见病毒和2种新兴病毒。马铃薯病毒的优势种为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检出率高达63.53%,其次是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检测出2种新兴病毒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检出率分别为5.10%和15.10%。本次调查共鉴定了3科,5属,13种蓟马。蓟马科(Thripidae)共鉴定出3个属11个种,分别为蓟马属(Thrips)的八节黄蓟马(T. flavidulus)、黄蓟马(T. flavus)、棕榈蓟马(T. palmi)、烟蓟马(T. tabaci)、黄胸蓟马(T. hawaiiensis)、色蓟马(T. coloratus)、暗足蓟马(T. obscuripes)和葱韭蓟马(T. alliorum);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的西花蓟马(F. occidentalis)、花蓟马(F. intonsa);带蓟马属(Taeniothrips)的大带蓟马(Ta. major);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简管蓟马属(Haplothrips)的简管蓟马(Haplothrips sp.)和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纹蓟马属(Aeolothrips)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检测出的8种病毒中TSWV和TZSV是蓟马传播的病毒,其中,西花蓟马是潜在传毒蓟马群体中的优势种,占潜在传毒蓟马群体总数的69.47%。【结论】目前,PVS是云南马铃薯主要病毒优势种,2种侵染马铃薯的新兴病毒的发生率也在增加。西花蓟马是潜在传毒蓟马群体中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甘薯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侵染甘薯的主要病毒种类、症状、传播方式以及甘薯病毒病的诊断和检测方法;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EMV)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我国甘薯脱毒研究的一些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