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老年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认知衰弱作为多种不良健康结局的危险因素,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 探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关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抽取6个社区、10个行政村1 130例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用于评估睡眠质量)、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用于评估认知功能)、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用于评估衰弱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如受试者同时存在认知障碍和衰弱,则将其判定为认知衰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睡眠质量及抑郁症状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关联强度和交互作用。结果 共发放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1份,有效回收率为96.6%。1 091例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碍186例(17.0%),无睡眠障碍905例(83.0%);抑郁症状180例(16.5%),无抑郁症状911例(83.5%);认知衰弱89例(8.2%),非认知衰弱1 002例(91.8%)。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每日久坐时间>5 h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OR=3.258,95%CI(1.999,5.309)〕、抑郁症状〔OR=2.816,95%CI(1.699,4.668)〕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同时存在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风险为不存在睡眠障碍且不存在抑郁症状老年人的10.536倍〔95%CI(5.395,20.576)〕,超额危险度(RERI)=6.998〔95%CI(0.384,13.612)〕,归因比(AP)=0.664〔95%CI(0.405,0.924)〕,交互作用指数(S)=3.758〔95%CI(1.407,10.038)〕,即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对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睡眠障碍、抑郁症状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且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对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 久坐与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和衰弱有关,但其关联机制尚不明确,而中医体质学说可为此提供新的理论来源。目的 探讨老年人偏颇体质在久坐行为与认知衰弱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随机选取6个社区、10个行政村的1 130例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短卷(评估久坐行为)、中医体质量表(CCMQ)(测定中医体质类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评估衰弱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若研究对象同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和衰弱症状则将其判定为认知衰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久坐行为、偏颇体质与认知衰弱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1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1 091例老年人中有久坐行为358例(32.8%),无久坐行为733例(67.2%);平和质448例(41.1%),偏颇体质643例(58.9%);认知衰弱89例(8.2%),非认知衰弱1 002例(91.8%)。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至少患1种慢性病情况、久坐行为、中医体质类型老年人认知衰弱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久坐行为〔是:OR=1.914,95%CI(1.193,3.072)〕和中医体质类型〔偏颇体质:OR=6.501,95%CI(3.035,13.923)〕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久坐行为〔是:OR=1.463,95%CI(1.111,1.927)〕是老年人中医体质类型的影响因素(P<0.05)。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偏颇体质在久坐行为与认知衰弱间存在中介效应(Z=2.323,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1.22%。结论 久坐行为不仅能够直接影响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发生情况,还可能通过偏颇体质间接对其产生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凸显“辨体、调体”在认知衰弱预防与干预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背景 衰弱作为机体脆弱的综合表现,是衰老的主要问题。睡眠障碍影响着50%的老年人,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影响越严重。但目前衰弱与睡眠问题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探索衰弱与睡眠障碍的关联,以期为老年人衰弱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6年4—6月选取如皋长寿和衰老研究中1 792例老年人的睡眠和衰弱数据。收集老年人基线资料、睡眠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价,以PSQI量表得分>10分为有睡眠障碍,≤10分为睡眠正常〕、衰弱情况〔采用实验室衰弱指数(FI-LAB)评价,以FI-LAB<0.1为非衰弱,0.1~0.2为轻微衰弱,>0.2~0.3为轻度衰弱,>0.3~0.4为中度衰弱,>0.4为重度衰弱〕。结果 不同性别老年人BMI、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自报健康情况、PSQI量表得分、睡眠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睡眠情况老年人性别、吸烟情况、自报健康情况、衰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调整了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自报健康情况时,女性老年人FI-LAB与睡眠情况有关联〔OR=1.238,95%CI(1.020,1.503),P<0.05〕,男性老年人FI-LAB与睡眠情况有关联〔OR=0.621,95%CI(0.432,0.894),P<0.05〕,女性老年人重度衰弱与睡眠情况有关联〔OR=3.755,95%CI(1.188,11.868),P<0.05〕,男性老年人衰弱情况与睡眠情况无关联〔OR=0.291,95%CI(0.030,2.836),P>0.05〕。结论 女性老年人衰弱与睡眠障碍有关联,睡眠障碍高风险女性老年人衰弱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背景 老年胃癌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可能导致不同维度的衰弱发生,形成不同的衰弱亚型,其术前各衰弱亚型对术后不良结局的影响有待探讨。 目的 探究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各衰弱亚型对不良结局(总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低下及失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10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外科404例老年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lburg衰弱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总并发症和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通过电话随访收集生活质量和失能信息。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衰弱亚型对老年胃癌患者不良结局的影响。 结果 404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分为8个衰弱亚型:仅生理衰弱77例(19.1%)、仅心理衰弱78例(19.3%)、仅社会衰弱23例(5.7%)、生理与心理衰弱63例(15.6%)、生理与社会衰弱13例(3.2%)、心理与社会衰弱16例(4.0%)、多维衰弱(生理、心理与社会衰弱)15例(3.7%)、非衰弱119例(29.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老年胃癌患者总并发症的影响因素〔OR=1.063,95%CI(1.021,1.106),P=0.003〕;药物服用史〔OR=1.549,95%CI(1.016,2.362),P=0.042〕、手术方式〔OR=2.103,95%CI(1.191,3.712),P=0.010〕为老年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婚姻状况〔OR=4.611,95%CI(1.079,19.706),P=0.039〕、居住地为城市〔OR=1.614,95%CI(1.009,2.582),P=0.046〕、合并慢性病数量≥2种〔OR=1.694,95%CI(1.038,2.766),P=0.035〕为老年胃癌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0.601,95%CI(0.390,0.926),P=0.021〕、药物服用史〔OR=1.663,95%CI(1.082,2.558),P=0.020〕、胃癌TNM分期Ⅲ期及以上〔OR=1.659,95%CI(1.017,2.706),P=0.043〕为老年胃癌患者失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术前多维衰弱〔OR=5.344,95%CI(1.715,16.656),P=0.004〕为老年胃癌患者总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调整药物服用史、手术方式因素后,术前仅生理衰弱〔OR=2.048,95%CI(1.078,3.891),P=0.029〕、仅心理衰弱〔OR=2.077,95%CI(1.103,3.913),P=0.024〕、多维衰弱〔OR=8.321,95%CI(2.400,28.848),P<0.001〕为老年胃癌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调整婚姻状况、居住地为城市、合并慢性病数量≥2种因素后,术前仅心理衰弱〔OR=2.620,95%CI(1.267,5.418),P=0.009〕、心理与社会衰弱〔OR=11.122,95%CI(3.253,38.028),P<0.001〕、多维衰弱〔OR=11.579,95%CI(2.835,47.302),P<0.001〕为老年胃癌患者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论 医护人员应关注老年胃癌患者的术前衰弱状况,将多维衰弱量表整合至术前临床评估中,并高度重视术前被评估为仅生理衰弱、仅心理衰弱、心理与社会衰弱及多维衰弱的患者,针对老年胃癌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预康复干预措施,以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危害着老年人群的健康。 目的 系统评估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 方法 2021-05-31至2021-06-16,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Knowledge和PsycINFO数据库,搜集关于中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的研究,检索不限起始时间,截止日期为2021-05-3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11条标准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1篇研究,纳入研究的总样本量为81 354例,其中有睡眠障碍者32 8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为46.0%〔95%CI(41.7%,50.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0.0%〔95%CI(30.9%,49.2%)〕、49.4%〔95%CI(42.8%,55.9%)〕;年龄60~70、>70~80、>80岁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35.1%〔95%CI(28.8%,41.4%)〕、46.1%〔95%CI(33.8%,58.4%)〕、44.4%〔95%CI(32.7%,56.2%)〕;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1.5%〔95%CI(32.8%,50.2%)〕、44.0%〔95%CI(36.4%,51.7%)〕;受教育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的睡眠障碍患病率分别为46.3%〔95%CI(37.6%,55.1%)〕、37.9%〔95%CI(26.7%,49.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态、患慢性病情况是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我国老年人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应重视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降低老年人睡眠障碍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冯青青  边萌  杜毓锋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4):3032-3038
背景 衰弱是健康与失能之间一种动态可逆的状态,与老年人不良结局密切相关,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早期识别衰弱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干预措施显得尤其重要。目的 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社区老年人衰弱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太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助下从太原市经济水平居中的社区中抽取6个社区并随机选取600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由培训合格的专业医师在各居委会协助下直接入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基本资料、老年综合征相关评估量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SF)、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阿森斯失眠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老年人衰弱情况调查表(FRAIL)。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有效回收率为85.5%。513例社区老年人中无衰弱431例(84.0%)、衰弱前期63例(12.3%)、衰弱19例(3.7%)。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环境、吞咽功能、合并慢性病数目、营养状态、认知功能、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睡眠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老年人衰弱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病数目〔OR=1.455,95%CI(1.071,1.974)〕、认知功能〔OR=0.915,95%CI(0.855,0.979)〕、抑郁状态〔OR=2.563,95%CI(1.185,5.540)〕、日常生活能力〔功能下降:OR=2.487,95%CI(1.310,4.721);功能明显障碍:OR=11.485,95%CI(4.424,29.815)〕是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慢性病数目、认知功能、抑郁状态、日常生活能力是社区老年人衰弱情况的影响因素,可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减少社区老年人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 衰弱在肿瘤患者中高发,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然而,目前关于肿瘤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明确。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肿瘤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为后期肿瘤患者衰弱干预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全面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数据库中关于肿瘤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8月。由2名研究者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9篇横断面研究,2篇队列研究,包括2 898例肿瘤患者,其中衰弱患者1 025例,涉及影响因素12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4%〔95%CI(23%,45%)〕,其中肺癌患者衰弱发生率为31%〔95%CI(25%,36%)〕,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42%〔95%CI(26%,59%)〕,其他类型肿瘤患者衰弱发生率为12%〔95%CI(9%,16%)〕。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6,95%CI(1.05,1.27)〕、合并其他疾病〔OR=1.46,95%CI(1.28,1.67)〕、体质指数(BMI)高〔OR=1.13,95%CI(1.05,1.21)〕、营养状况差〔OR=2.77,95%CI(1.27,6.06)〕、症状群评分高〔OR=1.07,95%CI(1.04,1.09)〕、合并抑郁〔OR=1.27,95%CI(1.12,1.44)〕是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而文化程度高〔OR=0.78,95%CI(0.68,0.90)〕、白蛋白≥35 g/L〔OR=0.33,95%CI(0.12,0.90)〕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好〔OR=0.50,95%CI(0.42,0.59)〕是其保护因素(P<0.05)。采用Egger's检验对11篇文献衰弱发生率的发表偏倚进行检验并绘制漏斗图,经Egger's检验(t=-4.12,P=0.003),纳入文献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 结论 现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文化程度、合并其他疾病、BMI、白蛋白、营养状况、症状群、抑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肿瘤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临床需要关注高龄、文化程度低、合并其他疾病、BMI高、白蛋白<35 g/L,营养状况差、伴有症状群、合并抑郁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的肿瘤患者,进而预防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之下,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机构养老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很多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营养不合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目的 通过调查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全科医师营养教育及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北京市7家养老机构,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微型营养评定量表(MN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老年人抑郁量表(GDS)。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58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被调查的258例老年人中,存在营养不良及存在营养不良发生风险的老年人共计75例(29.1%)。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态的老年人营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95%CI)=2.349(1.070,5.156)〕、BMI〔OR(95%CI)=0.092(0.036,0.239)〕、医疗费用支付方式〔OR(95%CI)=0.208(0.083,0.522)〕、日常活动能力〔OR(95%CI)=10.214(3.099,33.669)〕、患病种数〔OR(95%CI)=2.682(1.248,5.763)〕及精神状态〔OR(95%CI)=4.822(2.005,11.600)〕是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地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面临着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发生风险的健康威胁,高龄、低BMI、抑郁、合并多种疾病、日常活动能力低下及无医保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对老年人加强个性化营养教育和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9.
背景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全世界高发,还与多种胃外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目前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内科住院治疗、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20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胃黏膜活检结果评估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FRAIL量表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对衰弱的影响。结果 根据FRAIL量表,47例(22.8%)评估为衰弱,159例(77.2%)评估为非衰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9,95%CI(1.136,1.508)〕,文化程度为小学〔OR=0.107,95%CI(0.026,0.442)〕、初中〔OR=0.127,95%CI(0.028,0.574)〕、高中〔OR=0.013,95%CI(0.000,0.424)〕,白细胞计数〔OR=4.260,95%CI(1.202,15.097)〕,淋巴细胞百分比〔OR=0.793,95%CI(0.676,0.930)〕,中性粒细胞计数〔OR=0.139,95%CI(0.021,0.907)〕,果糖胺〔OR=13.099,95%CI(2.136,80.337)〕,多重用药〔OR=5.679,95%CI(1.486,21.709)〕,跌倒/坠床危险评分〔OR=1.788,95%CI(1.236,2.586)〕,H.pylori感染〔OR=2.912,95%CI(1.036,8.181)〕为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将衰弱患者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分组,其中H.pylori阳性患者26例(55.3%),H.pylori阴性患者21例(44.7%)。H.pylori阳性患者与H.pylori阴性患者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可能是导致其衰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加强衰弱评估的同时,也应重视H.pylori感染带来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研究显示睡眠质量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是指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但针对该人群睡眠质量问题的研究较少。目的 调查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以2016年12月-2017年6月参与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社区脑卒中筛查的居民作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采用《2016年度心脑血管病影响因素社区、乡镇人群追访干预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测试,并在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收集其基本测量指标(如身高、体质量、颈围、腰围、收缩压、舒张压),以PSQI总分>7分作为低睡眠质量,PSQI总分≤7分作为正常睡眠质量进行分析。调研过程中,调查人员为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讲解,由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口述作答,调查人员填写调查问卷。由调查人员依据“8+2”项脑卒中影响因素及判定标准对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进行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4 761份,回收有效问卷4 716份,有效回收率为99.05%。共373例受试者存在低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为7.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0,95%CI(1.018,1.043)〕、性别〔OR=1.478,95%CI(1.116,1.957)〕、婚姻状况〔OR=1.044,95%CI(1.005,1.085)〕、退休情况〔OR=2.402,95%CI(1.758,3.281)〕、饮酒情况〔OR=1.395,95%CI(1.157,1.681)〕、饮食情况〔OR=1.411,95%CI(1.221,1.630)〕、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OR=1.484,95%CI(1.176,1.873)〕是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脑卒中筛查目标人群低睡眠质量问题不可忽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退休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脑卒中发生风险评级是该人群出现低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尚晓峰  张莹  李虹  王苏  冉秀荣  王潭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0):3834-3838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与PSD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发生情况〕、临床资料〔疾病共存(共存疾病≥5种)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TOAST分型〕。依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分分为无衰弱组(n=85,FRAIL评分<3分)和衰弱组(n=33,FRAIL评分≥3分);依据患者发病后随访6~12个月时的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患者分为无PSD组(n=73,HAMD评分<7分)和PSD组(n=45,HAMD评分≥7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PSD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31,95%CI(1.055,1.211),P<0.001〕和入院时mRS评分〔OR=4.626,95%CI(2.027,10.561),P<0.001〕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年龄〔OR=1.060,95%CI(1.005,1.118),P=0.031〕、衰弱〔OR=2.855,95%CI(1.144,7.126),P=0.025〕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无衰弱组患者 25例(29.4%)发生PSD,衰弱组患者 20例(60.6%)发生PSD,衰弱组患者PSD发生率高于无衰弱组(P=0.002)。随着PSD程度的增加,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发生率无明显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衰弱情况与其发生PSD密切相关,及时对其进行衰弱评估可预测PS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现今睡眠问题十分普遍,其中老年人群睡眠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睡眠与尼古丁暴露相关,不同吸烟程度人群的睡眠质量可能呈现不同特点,但吸烟对老年人群睡眠质量的影响特点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分析河北省老年人群吸烟情况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吸烟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6年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了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史、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填写等。根据吸烟指数分为不吸烟组、轻度吸烟组、中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比较四组的睡眠质量不同维度特点,分析吸烟指数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吸烟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5 343例研究者,平均年龄(68.4±7.0)岁,其中不吸烟组3 973例(74.36%)、轻度吸烟组536例(10.03%)、中度吸烟组512例(9.58%)、重度吸烟组322例(9.77%)。四组老年人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饮酒频率、患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老年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损害得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体育锻炼情况、饮酒频率、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疾病后,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2.452(1.738,3.461)〕;与不吸烟组相比,轻度吸烟、中度吸烟、重度吸烟的人群患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轻度吸烟=1.622(1.032,2.549),OR(95%CI)中度吸烟=2.753(1.833,4.137),OR(95%CI)重度吸烟=3.554(2.304,5.483)〕。结论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吸烟人群睡眠障碍比不吸烟人群更为普遍。吸烟者的睡眠问题因其吸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吸烟指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3.
衰弱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健康事件。营养作为衰弱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一,在衰弱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就营养对衰弱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及能量、蛋白质、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可能增加衰弱风险,而健康的膳食模式能降低衰弱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慢性病发病风险上升,而睡眠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近年糖尿病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 调查贵阳市中老年(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睡眠特征及糖尿病现患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10月,在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支持下,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选择贵阳市云岩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四个区县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其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运动频率、三餐规律饮食情况、生育史、绝经状况、高血压患病、体质量情况、中心性肥胖、午睡、午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睡眠质量等情况,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 758例40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进行分析。其中,自我报告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50例,自我报告患病率为5.4%。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非在婚、汉族、运动频率≥1 d/周、三餐规律饮食、已绝经、高血压患病、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午睡、夜间睡眠质量差所占比例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626,95%CI(2.463,5.337),P<0.001〕、中心性肥胖〔OR=1.782,95%CI(1.111,2.858),P=0.017〕、午睡情况〔OR=1.727,95%CI(1.161,2.569),P=0.00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682,95%CI(1.140,2.482),P=0.009〕是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病的相关因素。非高血压患者午睡〔OR=1.888,95%CI(1.038,3.435),P=0.03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993,95%CI(1.115,3.563),P=0.020〕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而中心性肥胖者的午睡情况〔OR=1.588,95%CI(1.033,2.442),P=0.035〕也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超重或肥胖与夜间睡眠质量差〔OR=1.759,95%CI(1.098,2.820),P=0.019〕、中心性肥胖与午睡〔OR=1.186,95%CI(1.254,2.628),P=0.002〕两项交互项均与糖尿病患病相关。结论 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夜间睡眠质量差、午睡行为可能是其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肥胖可能在睡眠特征与糖尿病的关联中发挥修饰作用,糖尿病防制策略的完善应注意综合考虑睡眠障碍、肥胖、高血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