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年餐后低血压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但关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有的研究认为其发病是由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本文就老年餐后低血压可能的发病机制(如心血管自主神经不全、餐后内脏血流增多、进食不同食物的影响等)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发生与患者年龄、病期及心率变化等的关系,以预防或减少因血压下降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进食后出现心绞痛、头晕等症状的42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餐前、餐后30min、餐后60min、餐后90min、餐后120min5个时间点的血压及心率监测并记录数据。结果所有患者餐后各时间点舒张压与餐前相比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后收缩压下降水平比舒张压更明显(P〈0.01);血压下降以餐后90min最明显。年龄65岁以上组患者收缩压下降最大值明显超过65岁以下组(P〈0.05)。餐后血压下降同时心率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金森病患者易发生餐后低血压,以餐后90min最明显,年龄越大血压下降幅度也越大,心率增加不明显。只要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积极治疗原发病,可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水焕 《医学综述》2013,19(13):2387-2390
餐后低血压(PPH)是老年人常见而特有的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PPH的发生可能涉及交感神经活性不足、压力感受器异常、胃动力因素、血管活性肽的作用等因素。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可有头晕、困乏、胸闷、晕厥等。目前对PPH定义为餐后2 h内收缩压比餐前下降≥20 mm Hg,或餐前收缩压≥100 mm Hg,而餐后收缩压<90 mm Hg,或餐后血压下降水平超过大脑血管自身调节阈值引起相应的症状。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缺乏大型对照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餐后低血压(PPH)是老年人常见且独有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PPH和老年人晕厥、摔倒、心脑血管风险及全因死亡率等风险密切相关[1].人体进食碳水化合物可造成血压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肠道吸收葡萄糖的速度与餐后血压下降速度呈正相关[2].阿卡波糖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一种,其可通过可逆性的结合肠道内α-葡萄糖苷酶而延缓碳水化合...  相似文献   

5.
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7.
<正>患者,男,77岁,军队离休干部。晚餐后约半30 min突发心慌、胸闷、头晕、大汗淋漓,无胸痛、恶心、呕吐、四肢抽搐,平卧休息30 min逐渐缓解,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T 36.0℃,P 74次/min,R 20次/min,BP 130/78 mmHg。意识清醒,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  相似文献   

8.
餐后高血糖是指进餐后1~2 h的餐后血糖高于7.8 mmol/L,餐后高血糖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且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控制餐后血糖是促进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近年研究发现,改变进餐顺序的饮食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本文就进餐顺序的概述、进餐顺序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研究现状及其可能机制做如下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人餐后低血压(PPH)的临床特点,旨在为老年人PPH的预防和诊疗提供合理有效的策略。方法:275例老年患者,根据入选者年龄,144例被纳入高龄组,包括血压患者114例,非高血压患者30例(≥80岁),而一般组共131例(包括高血压79例,非高血压52例),均于餐前及餐后每次间隔15 min测取血压,比较两组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征。结果:纳入275例患者中PPH检出率为55.6%(153/275)。早餐与中餐的PPH检出率分别为34.2%及29.1%,高于晚餐检出率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PPH检出率63.2%(91/144)明显高于一般组的47.3%(62/1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PPH检出率为63.2%(122/193),也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37.8%(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餐后,老年人血压逐渐下降,早餐后的检出率最高,患者年龄、高血压、降血压药品、利尿药是与PPH检出率呈正相关的危险因素,重点应放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以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张素军  张学春 《医学综述》2012,(18):3024-3026
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当空腹血糖还处在正常范围时,餐后血糖已异常升高,并最终加速和导致T2DM的发生。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与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相关性。因此,餐后高血糖的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对T2DM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芸莹  李梦歌  张伦  李娟  苏恒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5):1880-1884
背景餐后血糖漂移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控制餐后血糖也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目的评价蛋白质前负荷进餐模式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餐后血糖漂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开放、受试者内交叉的临床注册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8~45岁、病程>1年的T1DM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经过10 h禁食后,分别在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的第4、7天,以完全相同的成分进食两次等热量的试验餐,进食模式分别为蛋白质前负荷餐和混合餐。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分析患者餐后5 h CGMS数据,包括餐后血糖峰值、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曲线下面积(AUC)、血糖增量曲线下面积(i AU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增量高峰(?Peak)、血糖增量低峰(?Low)、低血糖事件时间占比、高血糖事件时间占比等。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两种进餐模式后餐后5 h血糖变化。结果共26例T1DM患者纳入统计分析。蛋白质前负荷餐和混合餐空腹血糖、血糖峰值、300 min平均血糖水平、180~300 min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的特点及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成都铁路分局医院心内科和成都市老年康疗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判断是否具有PPH,并对不同性别、年龄以及餐次的PPH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对PPH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PPH检出率为31.97%,不同性别PPH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PPH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不同餐次进餐前后收缩压(SBP)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午、晚餐PPH的检出率分别为26.77%、12.27%和9.29%,早餐PPH的检出率与午、晚餐PPH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午餐与晚餐的PPH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老年PPH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糖尿病、脑血管意外、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sclerosis,CAS)、肾功能异常,以及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体质量指数增加是老年PPH的保护因子.5)老年PPH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结论 对具有危险因素,餐后出现头晕、乏力、跌倒的老年患者,应进行常规餐后血压监测,避免漏诊,从而防止心脑血管及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拜唐苹控制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拜唐苹控制 2型糖尿病餐后高血糖的疗效。方法 对 36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在合理饮食、运动和口服磺酰脲类 二甲双胍降血糖药治疗基础上 ,空腹静脉血糖≤ 7.0mmo1 L ,餐后 2h静脉血糖≥ 11.1mmol L者加服拜唐苹 50mg ,一日 3次 ,观察 3周。观察期前、中、后各测空腹静脉血糖和胰岛素早餐后 2h静脉血糖和胰岛素并监测血脂和肝、肾功能。结果 服用拜唐苹后 ,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的疗效评定 :显效 9例 ( 2 5.0 % ) ;有效 2 4例 ( 6 6 .7% ) ;弱效 3例 ( 8.3% ) ,总有效率达 91.7%。空腹血糖稍有降低和血胰岛素浓度无升高 (P >0 .0 5) ,血脂异常有改善 (P <0 .0 1)。观察中部分患者有一过性轻度腹胀、腹痛 ,无低血糖 ,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 拜唐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明显 ,不增加胰岛 β细胞负荷 ,可改善血脂异常 ,有助于糖尿病二级、三级综合性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餐后血脂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的关系,明确T2DM早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选取49例T2DM患者(DM组)及43例健康者(对照组),均进食脂负荷餐,采集空腹及餐后4 h的血标本,测定血糖、胰岛素及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用彩色多普勒测量两组受检者的CAIMT。结果 (1)DM组患者的餐后4 h血糖、TG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餐后4 h H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组患者CAIMT为(0.86±0.17)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9±0.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DM组,对CAIMT(Y)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0.247+0.04X1+0.009X2+0.006X3,X1=餐后4 h TG,X2=空腹胰岛素,X3=年龄,决定系数(R2)=0.742,P<0.01。结论 T2DM患者较正常人有明显的餐后血脂代谢紊乱,且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并发胆石症与自主神经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君  严钟德 《重庆医学》2000,29(6):489-49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胆石症与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33例2型糖尿病伴胆石症的35例2型糖尿病不伴胆石症患者间的自主神经病变(AN)、脂代谢紊乱变化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伴胆石症组与不伴胆石症组相比,AN损害率明显增高,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增高,(P<0.05,P<0.05),总胆固醇(TC)无显著变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17.
戴建峰  陈美娟 《医学综述》2008,14(18):2847-2849
糖尿病是一类因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作用低下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代谢紊乱,继发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天然药物中寻找安全有效的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糖尿病治疗药物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