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瓷文创设计是指在制作完成陶瓷制品之前,设计者依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们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流行态势进行设计时,在脑海中预估陶瓷制品完成形态的过程。从新石器时代始,至今步入新时代,关于陶瓷文创的设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哲学范畴界定,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设计属自在设计;到先秦、帝制时期经历了漫长的自为式的发展;当今,中国的陶瓷文创设计以复归自然的办法,在精神上"复古"的同时,积极探索当代社会需要和肯定的设计法则。  相似文献   

2.
一、传统陶瓷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传统陶瓷花鸟讲究情景交融,气韵生动的绘画观。“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易经》中提出“立象以尽意”的主张,是因为在东方先哲的心中,自然是一种恒常变动的流体,循环不止而出神入化,是滋生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东方艺术之精髓在于把握流动的形式韵味,也就是旨在把握生命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中举 《景德镇陶瓷》2011,22(3):I0148-I0149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融个人思想感情,经过提炼、加工、最终达到景中有我,借景抒情的意识境界。陶瓷山水画以山川自然、乡里人家为表现题材,从自然风景到陶瓷山水绘画艺术之美,人们的审美意境在逐渐演进、升华。一、关于"意境"的形成与内涵我国的传统艺术和美学中的意境观念萌芽很早,从先秦两汉的"立象尽意"说、宗炳的"畅神"说、  相似文献   

4.
毕瑞芳  石华林 《陶瓷》2022,(3):37-39,92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3D陶瓷打印产品市场,笔者以"加减法"法则为切入点,通过典型案例的图片和相关资料的归纳分析,阐述"加减法"法则在3D陶瓷打印产品中的应用.再从泥料成形、设计理念、造型设计等三方面分析了"加法"、"减法"、"加减法"混合法则在3D陶瓷打印产品中的应用,丰富拓展了3D陶瓷打印产品设计的内容.通过"加减法"...  相似文献   

5.
海外传真     
《陶瓷》2016,(1)
正欧洲三大陶瓷重镇发展历程值得学习中国现代陶瓷工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企业也从过去以提高产量为主要目标,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满足于从欧洲陶瓷各国购买设计、引进设备等低层次的合作,而是在追求文化、理念等更高层次的学习与交流,倡导"从头学起"。要从头学起,欧洲三个陶瓷重镇的发展历程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新兴的一种设计理念,"慢设计"同样适用于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陶瓷艺术家们可以通过贴近生活、自然、时尚、情感等方面来科学地引入"慢设计"理念,在丰富当代陶瓷艺术的同时,也为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在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中引入"慢设计"理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余小荔 《中国陶瓷》2004,40(3):58-60
构成的形式法则应用于陶瓷壁画设计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构成形式美法则的分析、研究并结合陶瓷壁画设计,充分论述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肌理效果在陶瓷壁画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使人对产品追求更多的转移到追求精神层面等附加价值上。现实生活中,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愈发需要一种精神层面的释放与满足。本文意对趣味性陶瓷设计的思索,拉近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产品的亲和力,让趣味性陶瓷设计能够多带给人们生活一份惬意、一份欢笑,同时亦想通过此番述说,引发消费者对于陶瓷艺术与设计的关注和喜爱,促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陶瓷艺术持续弘扬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浅析“制器尚象”造物观的思想内涵,提炼出其造物法则:抽象化形态的呈现、内涵化意境的承载、情境化使用的体验,探究其法则在陶瓷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出“制器尚象”造物观下的陶瓷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增强用户的文化属性体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正立意意,指意象,《周易》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一件佳作,少不了好的构思与灵感,有意,才有深度。我叫顾永琦,来自江苏南通,50岁开始做家具,前后经历不到20年时间。以前对家具是个门外汉,便开始"现炒现卖"。首先研究家具史,从宋代到清代,发现家具其实是汉文化的完美表达。现在很多人说明式家具好,其实不是。真正好的家具在宋代,可惜实物少见,我们能  相似文献   

11.
郭其勤 《佛山陶瓷》2023,(10):136-138
陶瓷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其发展对我国的文化艺术领域而言影响重大,作为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陶瓷艺术创新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陶瓷艺术的创新,并不能单纯地从外形上进行设计,而是需要多方考量,设计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陶瓷艺术作品,以此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陶瓷文化也才能够有更好的发展。TRIZ理论是一种基于逻辑和数据统计的创新问题解决理论,旨在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以及原理,逻辑结构极为严密,将其应用于陶瓷艺术的创新设计之中,可以让陶瓷艺术作品的创新设计方向更加明确。本文就以TRIZ理论为基础,探讨陶瓷艺术创新设计的方式,希望能为陶瓷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app store应用分析陶瓷品牌在ipad上的开发概况,重点从设计、互动、体验的角度探讨陶瓷品牌在ipad上的形态表达,其中"设计展示"指陶瓷品牌形象展示、产品单片展示、瓷砖效果图展示、品牌宣传片展示;"应用互动"指DIY换砖、空间DIY搭配、风格DIY搭配、产品二次设计、铺贴方式DIY";用户体验"指360展厅虚拟、单片60度观察、展厅漫游中互动、移动营销,从整体上分析用户、瓷砖、ipad之间的情态交流和触控交互,提出遵循架构的法则和表现形态,让陶瓷品牌在ipad上通过图、文、音、影、互的整合应用更加符合行业发展和用户使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陈惠 《景德镇陶瓷》2011,22(3):I0138-I0139
"仁者爱人,智者爱水",由于广大民众的喜爱,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大热门,国画与陶瓷的表现技法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如勾,皴,擦,染,点等以虚实构图,印章,诗词等的法则和元素为作品提供了最直接重要的学习方法和源泉。作为一个山水画爱好者和对陶瓷有着一腔热忱的追求者,我们所要追求的不仅仅是现代的时代感,更需要的是要注重精神层面的理解和认知,下面我就和读者分享一下中国山水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民间艺术以"圣人之象尽意"为起源,演化出"大象无形""含道应物"以及"存乎鉴戒者图画也""成教化,助人伦"的矛盾复合体系。在与其他文艺形态的相识、相通、相融的过程中,成为中国文化复杂完整格局中的一种形态,构成中华民族雄秀并容、天人合一的审美心理趋向。中国民间艺术多以装饰为特色,包含着一种对自然崇敬的心情。装饰是一种将艺术升华的纹样,这种艺术观在老  相似文献   

15.
陶瓷,译成英文:称为"CHINA"又是中国的意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中国元素,"陶瓷中国"元素在设计领域当中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同样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景德镇的高校"陶瓷"元素更是尤为更要。  相似文献   

16.
"物尽其用"思想,不仅彰显了传统造物设计的审美法则与工艺思想,也是衡量陶瓷设计的审美尺度,并深深地影响着景德镇现代陶瓷设计趋向重"致用、利人"的造物美学观。结合当前景德镇生活陶瓷的艺术风格,从其工艺美学的"用、形、饰、材、质、色"六方面,来试论"物尽其用"思想对景德镇现代陶瓷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洪鸿 《江苏陶瓷》1994,(1):47-48,4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陈设艺术陶瓷的设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复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它们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经济效应。陈设艺术陶瓷消费市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爱好和艺术标准,而我们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所以说这就是我们陈设艺术陶瓷设计在新形势下的新课题。设计的作品既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情趣,获取经济效益,又要提高艺术效果引导消费者的艺术欣赏力,反过来去指导市场,提高经济效益。1.创作设计要弓1导消费陈设艺术陶瓷的创作设计是一门兼干创作设计、生产、消费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意”和“象”其实是两个与“道”紧密联系的哲学范畴,《易经》有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象发展成意象,也可以看出美学发展至今日,人们对于意象的理解要更趋近于审美形象。而在当今陶瓷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陶艺不仅指陶瓷本身的艺术发展,例如当代科学、技术、市场给陶瓷带来的影响,而且还表现在陶瓷之外的虚空。陶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有限的,而是作为审美对象,既要体现“象”,也要发展“意”,从而获得新的突破,最终“取之象外”。  相似文献   

19.
汪建平 《陶瓷研究》2021,(1):121-123
早在中国明朝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当时自由经济和贸易飞速发展,这使得各行各业同样陶瓷手工业也是飞速发展.中国陶瓷也在造型和纹样上大放异彩.陶瓷的纹样设计也是映照着中国历史、宗教、文化和政治.陶瓷纹样设计也是根据每个朝代帝王的喜好定制,在明代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明朝宣皇帝就多喜祥瑞之物,那么这一时期的设计就多以瑞鸟...  相似文献   

20.
在抽象雕塑构成学习中得到了"有我"和"无我"的精神体验.围绕这一体验,以立体构成作为创作方法的理论指导来开始笔者的创作,在不断重复的构成编织和陶瓷钨丝搭建中继续梳理和深化这一精神体验.在精神体验的同时充分运用构成中的形式法则.在抽象立构雕塑创作中,以点、线为构成元素,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索后决定以毛线、棒针、陶泥、钨丝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