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5例肝外胆管占位患者的常规超声(US)、CEUS及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ECT)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三种影像方法诊断肝外胆管占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65例病变中恶性60例,良性5例,US、CEUS、CECT诊断肝外胆管恶性病变敏感性分别为71. 67%、91. 67%、93. 33%;特异性分别为60. 00%、80. 00%、80. 00%;准确率分别为70. 77%、90. 77%、92. 31%; CEUS与CECT诊断肝外胆管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相当,均高于US;三者比较,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两比较,CEUS/US,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EUS/CECT,P 0. 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通过实时观察病变微循环特点,诊断肝外胆管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US,与CECT相当,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结合S-CT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30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B超、CT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本组病例B超诊断率为59.3%,CT诊断率为73.3%,两者结合诊断准确率达80%。②本病的B超表现特点为:含结石肝内胆管扩张,受累肝叶纤维化;肝内可见回声不均的结节或肿块,胆管腔内见实体或乳头状肿物;肛管腔内可见粘液状物回声;肝门区有淋巴结肿大。局限性:左肝外叶肿瘤易受胃肠气干扰;小瘤肿易被结石声影掩盖;胆管内微小癌超声难以显示;癌性与炎症性胆管壁增厚、瘤内坏死液化与肝脓病在超声上均不易鉴别。③本病CT影像特点: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并含结石;肝内可见低密度占位,增强后有轻度或部分强化,肿块内可见结石嵌顿;肝内胆管可见软组织影充填,肝门部可见肿大淋马结。局限性:胆管内较小乳头状瘤,局限性胆管壁癌性增厚,不形成肿决的肝内胆管弥漫性病变,少数不强化的肝内等密度占位病变等,CT均较难诊断。结论:B超与CT相结合在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临床诊所上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结石患者,均应行B超及CT检查:CT影像对于肿瘤术前定位,决定病灶...  相似文献   

3.
超声造影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随着超声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成熟,为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目的:分析各种不同的肝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的表现,探讨其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SonoVue造影剂对22例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同时以视频影像同步记录造影剂进入肝内血管、肝实质和肝占位性病变的时间和形态的变化.结果:不同类型的肝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检查中显示出不同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和延迟相的变化.原发性肝癌以造影剂"快进快出"为主要表现;转移性肝癌以延迟相造影剂充盈缺损为主要表现;肝血管瘤以延迟相有显著的造影剂摄取为主要表现;肝脓肿以快速增强持续整个门静脉相和延迟相为主要表现;肝硬化结节则以与肝实质无法区分的同步强化为主要表现.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明显优于普通超声检查,在显示肿瘤数目,尤其是发现微小病灶方面优于增强CT,提高了超声检查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腺占位性病变包括囊性与实性、良性与恶性病变,且各类病变的处理原则不同,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现有的诊断手段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囊液分析等。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实现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实时体内组织学观察,相较于其他诊断方法更加准确和直观。此文综述了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5.
���ܽ�ʯ��Ӱ��ѧ��ϼ���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管结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就术前诊断而言,以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其容易受肠气干扰,显示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较差.对超声诊断效果不佳者,可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CT检出高密度、低密度及部分混合密度结石的效果很好,但是容易漏诊等密度结石;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能较全面显示胆管系统的解剖和结石,尤其对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为其主要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腹部CT和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肝外胆道梗阻性病变患者107例,术前行腹部超声、CT和MRCP检查,以术后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腹部超声、CT和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结果 本组病例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59例;超声、CT和MRCP诊断结石分别为64.4%、67.8%和84.7%(P<0.05);对于直径≤8 mm的结石,MRCP的诊断率为80.0%(32/40),显著高于超声诊断的60.0%(24/40)或腹部CT诊断的57.5%(23/40),MRCP对结石的定位准确率为84.8%(50/59),也显著高于超声检查的66.1%(39/59)或腹部CT检查的67.8%(40/59,P<0.05);MRCP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8%(50/59)、89.6%(43/48)和86.9%(93/107),显著高于超声检查【分别为64.4%(38/59)、83.3%(40/48)和72.9%(78/107),P<0.05】或腹部CT检查【分别为67.8%(40/59)、81.3%(39/48)和73.8%(79/107),P<0.05】。结论 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能较高,优于腹部CT或超声检查,尤其是对直径≤8 mm的小结石,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ntraductal uhrasonography,IDUS)对于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ERC)不确定的肝外胆管微结石的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经IDUS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明确诊断胆管微结石(胆管结石直径≤3 mm)的病例共计22例.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IDUS联合EST取石为胆管微结石诊断金标准,比较腹部超声、MRC、ERC对于诊断肝外胆管微结石的准确率.结果 腹部超声诊断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是27.3%(6/22),68.2%(15/22)的患者经腹部超声发现胆总管扩张.MRC对于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为38.5%(5/13),对于胆总管扩张的确诊率为84.6%(11/13).ERC对于胆总管微结石的确诊率为27.3%(6/22),ERC对于胆总管扩张的确诊率为68.2%(15/22).2例患者以反复急性胰腺炎为主要表现,腹部超声、MRC以及ERC均未发现明确胆总管结石,最终IDUS证实了胆总管微结石的存在.结论 对于肝外胆管微结石,ERC的确诊率并不高于腹部超声以及MRC.IDUS是一种简单可行并且敏感性和准确性高的检查手段,有助于鉴别反复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相似文献   

8.
B型超声对上腹部疾患误诊的探讨/高玉镜…//广州医药.-1986,17(1).-23—28 报道B超误诊10例,B超诊断/术后及病理确诊分别为胰腺囊肿/弥漫性恶性淋巴肉瘤,总胆管结石胆囊后方实性肿块/坏死性胆囊炎腹腔脓肿穿破,肝右叶实性占位变(肝癌)/结肠肝曲癌肿,肠系膜肿瘤/巨型肝癌,肝脓肿/肠间脓肿,肝右叶占位变/肝炎假性瘤,肝内未见病变/肝内典型巨型肝癌,腹膜后胰腺囊肿/精原细胞瘤腹膜后转  相似文献   

9.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对6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螺 旋CT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准确率达98.5%;因结石的密度不同可分为3类,即高密度、低密度和混杂密度结石; 肝内胆管扩张包括柱状和囊状扩张,肝外胆道呈圆形扩张;螺旋CT可准确显示结石和诊断其并发症。螺旋CT是 肝内外胆管结石及合并症有效的诊断手段,其中薄层CT及MPR分析对结石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近4年来B超显象诊断为癌性梗阻性黄疸93例病人,经手术证实为癌性梗阻性黄疸计88例,诊断符合率为94.6%,根据超声显象检查,提示胆囊及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改变,胆管扩张暴露范围与长度,提出对胆道、壶腹部及胰头部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特点,并结合手术结果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研究前瞻性地评估了超声内镜(EUS)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并与超声和CT作了比较。 病人和方法:因怀疑胆总管结石而行ERCP的155例病人,均在超声和CT检查后再行EUS和ERCP检查。 结果:155例病人中142例ERCP清晰显示全部肝外肝管,142例中51例ERCP证实有胆总管结石。此142例病人列入下列比较分析,肝外胆管完全显示者EUS为96%,超声6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和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DUS)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作用的比较,评价IDUS对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先行MRCP,然后行ERC,同时用经导丝的腔内超声探头行胆管内扫查.IDUS检查完成后,行内镜下取石,证实诊断.结果 30例中,MRCP准确诊断结石22例,将胆管絮状物诊断为结石2例,漏诊2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6.7%(26/30)、91.7%(22/24)、66.7%(4/6);ERC准确诊断结石23例,将胆管积气诊断为结石2例,漏诊1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27/30)、92%(23/25)、66.7%(4/6);IDUS准确诊断结石24例,絮状物4例,气泡2例,无漏诊及误诊,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IDUS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在确定胆管结石方面优于ERCP和MRCP.  相似文献   

13.
胆管腔内超声与逆行胆管造影诊断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比较十二指肠镜下胆管腔内超声(IDUS)和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ERC)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作用。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有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先进行ERC,再经内镜活检孔道将超声微探头直接送入胆管腔内探查,而后行乳头切开取石。结果 30例患者中,ERC准确诊断结石26例,将胆管絮状物诊断为结石1例,漏诊2例,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92.9%(26/28);而IDUS准确诊断结石28例,无漏诊,误诊,其诊断结石的准确率,敏感性均为100.0%。结论 IDUS可弥补ERC的视觉误差且在确定胆管结石方面优于ERC。  相似文献   

14.
B超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对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B超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对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作者对52例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行B超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52例AFP阴性肝占位性病变中,经病理学证实,原发性肝癌23例(44.2%),其余病例亦各获得正确诊断。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枪肝穿刺对肝脏占位病变定性诊断安全、准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肝占位性病变的确诊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在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疑似肝泡型包虫病的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78例,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 结果 在78例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泡型包虫30例,原发性肝癌18例,肝血管瘤17例,肝脓肿4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转移性肝癌3例,肝内血肿1例,肝硬化结节1例,局灶性非均匀性脂肪肝1例;超声造影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为94.9%,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的76.9%(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清晰地显示肝脏病变的血管分布,有利于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肝脏》2015,(7)
<正>肝外胆管结石在临床极为常见,易引发腹痛及黄疸。在我国,肝外胆管结石发病率较高,85%~86%的胆石症为肝外胆管结石,胆道梗阻及感染是其主要特点,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则会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时造成死亡[1]。及时诊断和治疗该病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超声显像无创,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能明确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进而将可靠的依据提供给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因此成为现阶段临床对肝外  相似文献   

17.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PTC),是鉴别肝内与肝外胆道疾病极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在荧光屏、电视屏或超声引导下均可施行。它能明确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如有扩张还能显示梗阻的部位、范围、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病变的性质,诸如结石、狭窄、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腹部CT(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MRCP)三种非侵人性检查方法在肝外胆管结石确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诊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261例,并比较B超、CT和MRCP检查对胆外胆管结石的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RCP确诊胆总管结石患者261例,B超、CT和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显示率分别为41.7%、55.6%和81.5%,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超检查肝外胆总管内径≤0.8c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有47例,B超、CT和MRCP对胆总管无扩张胆总管结石的显示率分别为21%、30.8%和56%,B超与CT检查显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MRCP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诊断肝外胆管结石时,MRCP明显优于CT和B超检查,尤其肝外胆管无扩张的患者,B超和CT检查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8):1770-1785
超声检查无创、实时、价廉,无辐射、便于反复进行,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检查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发展迅速,可有效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评估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程度以及监测肝病治疗效果,在临床肝病及其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本指南规范了肝病多模态超声技术(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的仪器调置、患者准备及医生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炎性病变、纤维化、硬化)、多种占位性病变及肝病介入操作的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标准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同时推荐了超声监测周期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对肝外胆管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EUS-FNA的11例肝外胆管占位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 11例患者EUS-FNA均获得满意病理学标本。病灶位于近端胆管1例、远端胆管6例、壶腹部4例。EUS-FNA病理学诊断腺癌7例,发现异型细胞且怀疑恶性者1例,发现异型细胞而癌不能除外者1例,良性病变2例;与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对照,EUS-FNA对肝外胆管占位诊断的敏感度为89%(8/9),特异度100%(2/2),准确率91%(10/11),阳性预测值100%(8/8),阴性预测值67%(2/3)。术后1例出现轻症胰腺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EUS-FNA诊断肝外胆管占位安全、可行、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