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情景驱动式"虚拟患者"健康教育培训模式对低年资护士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知识水平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在某院内科工作1~2年的护士6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分别采用"虚拟患者"模式以及集体授课模式对其进行有关心衰知识的培训。培训前、培训后当天、培训后第1、3、6个月比较两组护士心衰知识问卷得分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即培训模式)-时间交互效应和干预、时间主效应在问卷总得分、"症状识别应对"以及"患者自我照护"分项上均为存在交互效应,两组研究对象问卷总得分及两分项得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基础理论知识"分项上,各效应均无交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培训后当天、培训后第1个月的问卷总得分、"症状识别应对"以及"患者自我照护"分项得分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两组研究对象在"基础理论知识"分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患者"健康教育培训模式省时便捷,短期内能有效地提高低年资护士心衰知识水平和健康教育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肿瘤专业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探讨肿瘤专业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培训模式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实习的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16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研究生一年级组及二年级组各8名。设计针对肿瘤专业研究生医患沟通培训体系。授课老师为肿瘤专科高级职称医师,并有中国医师协会认证的"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师资"资质,进行沟通技能培训15学时。沟通技能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医患沟通基础知识及核心技能、如何问诊及采集全面信息、如何讲解病情及诊治方案、舒缓医学与生命教育、心理学。分别评估培训前及培训后两组医患沟通能力。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行配对资料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全体肿瘤学研究生培训前SEGUE评分(67.12±7.62)分,应用课题组构建的医患沟通培训体系培训15个学时后,SEGUE评分提升至(83.62±7.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按年级分组,培训前一年级组SEGUE评分(65.50±8.60)分,二年级组SEGUE评分(68.75±6.67)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再次进行评估,一年级组SEGUE评分(82.75±7.78)分,二年级组SEGUE评分(82.14±11.7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前后对照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专业研究生沟通技能并未随临床实习轮转而明显改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研究设计的医患沟通培养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肿瘤专业研究生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叙事医学模式对临床实习护生关怀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338名实习护生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模式;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345名实习护生为实验组,采用叙事医学模式进行培训,包括平行日记的撰写、人文电影赏析、组建手语队、组织人文演讲和人文操作等培训形式。运用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对两组护生进行调查。结果实习前,两组实习护生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后期,实验组护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实验组护生关怀能力总分为(213.09±15.53)分,对照组护生关怀能力总分为(203.19±16.82)分。结论叙事医学模式能使护生养成爱伤观念,进行自我反思,产生共情;叙事医学培训在提高护生关怀能力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专科护士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技能团队培训模式及效果评价。方法制订ACLS团队培训方案,对参加ACLS技能培训班的80名学员实施该方案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培训后,学员急救理论知识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简易人工呼吸囊操作得分由培训前的85.5分提高到培训后90.6分,体外电击除颤术由77.2分提高到85.2分。培训后学员自评口咽通气管使用、紧急气管插管术、体外电击除颤术掌握率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83.3%的学员对ACLS团队培训模式表示非常满意。结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团队培训模式有助于护士掌握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值得在急诊专科护士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培训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总结运用有效沟通六要素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内部管理中的效果。在全面开展有效沟通六要素前,对全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为期1月的有效沟通六要素培训,培训后全面实施有效沟通六要素沟通。在实施前后6个月,对消毒供应中心员工间满意度、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员工之间满意度由实施前的76.92%提高至实施后的94.17%,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2.79%提高至实施后的97.22%,护理质量由实施前的(96.70±2.34)分提高至实施后的(98.20±1.98)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实施肠造口俱乐部模式的健康教育并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全程参加健康教育俱乐部活动的患者143例,在肠造口俱乐部接受20次肠造口知识培训及7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前后,采用肠造口相关知识问卷、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教育前患者的肠造口知识问卷及格率为47.6%,教育后及格率为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在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肠造口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帮助患者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疾病应对能力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培训者培训模式在护理人员压疮防治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应用培训者培训模式对护士进行压疮防治知识培训的效果。方法采用培训者培训模式由8名教育者对47名培训者进行压疮防治知识培训;培训前后分别评估培训者二次培训能力和压疮防治知识,培训后对培训课程内容进行评估。结果培训后培训者二次培训能力自评总得分(3.13±0.70)分高于培训前(2.77±0.95)分(P0.05),培训者压疮防治知识得分(14.94±1.96)分高于培训前(13.26±1.84)分(P0.01)。培训课程内容合适性(3.99±0.52)分,全面性(4.04±0.52)分,实用性(4.02±0.54)分。结论培训者培训模式对压疮防治知识的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专科护士培训中,"1+1"培训模式对来源于不同专科病房护士的培训效果,为进一步完善介入专科护士培训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1"培训模式对77名参加湖南省介入专科护士培训的学员进行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学员的得分情况。结果 1培训后所有学员理论考核得分(72.23±7.32)分、介入病房学员理论考核得分(73.04±7.49)分、非介入病房学员理论考核得分(71.87±7.29)分均高于培训前的(57.10±8.26)分、(61.75±7.48)分、(55.0±7.7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来源于介入病房与非介入病房的学员培训前理论得分为(61.75±7.48)分、(55.0±7.78)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理论得分为(73.04±7.49)分、(71.87±7.29)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的实践考核得分为(83.54±6.58)分、(81.94±7.0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介入专科护士培训中,来源于不同专科病房的学员理论基础有差异,"1+1"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介入专科护士培训学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实现培训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IG"模式在临床一线护士分层级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参加2018年度分层级培训的755名临床一线护士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1—12月对其实施"TIG"模式培训。于"TIG"模式培训前后采用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自制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能力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培训后,755名临床护士核心能力量表总均分为(3.32±0.59)分,高于培训前(2.59±0.56)分;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能力的满意度得分为(3.36±0.52)分,高于培训前(4.27±0.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G"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临床一线护士核心能力、住院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柯氏模型的“双向六环”培训模式在重症医学科呼吸机亚专科小组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目的抽样法选择重症医学科的7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应用基于柯氏模型的“双向六环”培训模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呼吸机管理小组培训及考核;采用柯氏模型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观察其培训效果。结果 反应层:培训后护士的满意度由80%提高至97.1%,培训前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层:培训后呼吸机专科理论成绩由76.81分提高至89.40分,操作考核成绩由77.79分提高至94.66分,培训前后专科理论及专科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层:培训后护士总核心能力及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专业发展及教育咨询等方面的能力与培训前比较,具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前后护士的批判性思维、科研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层:培训后,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及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培训前有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元化分层培训模式对神经内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2014年对神经内科不同层级护士,采取多元化分层培训模式,培训前根据培训内容需求调查设置课程;培训后对109名护士进行培训内容掌握度自评得分比较;从培训前对内容了解程度、此培训内容是否最新最难、是否提高专科知识、实践及专科护理能力5方面调查培训效果;进行专科理论与临床实境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2013年比较。结果多元化分层培训内容掌握度方面:基础知识总分由(8.52±2.89)分上升至(12.43±2.67)分,专科知识总分由(31.96±11.19)分上升至(47.18±11.52)分,专科技术总分由(8.34±3.14)分上升至(11.82±3.37)分,急救技术总分由(29.07±10.71)分上升至(40.68±9.91)分,总分(77.9±24.85)分上升至(112.11±22.8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培训效果反馈总认可度90.89%;专科考核成绩方面:理论成绩由(81.27±0.74)分上升至(86.08±4.54)分;临床实境成绩由(79.76±5.84)分上升至(83.68±5.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培训部门满意度:总满意率90.7%。结论对神经内科护士进行多元化分层培训,能提高其专业核心能力,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推动护理专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南湖南、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于心肺复苏了解情况并提高其心肺复苏技能。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表对乌鲁木齐市各卫生服务站共20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前测和后测两次,由基本个人信息、态度篇、知识篇、顾虑篇四个部分组成;前测在培训前测定,后测在心肺复苏培训后测定。结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于心肺复苏都有了解,心肺复苏培训前与培训后都认为心肺复苏是很有必要掌握的,应向周围的人推广普及;然而在前测的统计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于心肺复苏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差,培训后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南湖南、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于心肺复苏的态度都很积极,然而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欠佳,虽经培训后有很大提高,但其在操作上仍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心肺复苏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进重症监护室(ICU)护士能级进阶培训模式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构建重症监护室护士能级进阶培训模式,并采取该模式对20名护士实施培训,对改进培训模式前后护士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ICU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及护士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改进后护士的理论考核成绩由(85.65±3.79)分提高到(95.20±2.14)分,操作考核成绩由(89.60±2.80)分提高到(96.80±1.85)分,与改进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满意度由培训前的70%上升到培训后的100%。结论:实施能级进阶培训模式,能有效提高护士的护理水平和为患者服务的能力,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叙事能力"的培训对特勤科护士心理授权和工作投入的影响,丰富医学的人文属性,提高护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保障我军不断提升的战斗力。方法采用心理授权量表、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对疗养院60名护理人员"叙事能力"培训前后进行调查问卷。结果 "叙事能力"培训前护士的心理授权得分为(3.32±0.82)分,工作投入得分为(3.38±0.61)分,"叙事能力"培训后护士的心理授权得分为(4.43±0.64)分,工作投入得分为(4.24±0.55)分,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疗养院护士经"叙事能力"培训之后心理授权与工作投入比培训前明显增加,心理授权评价越高,工作投入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初级创伤救治(PTC)"瀑布式"培训模式培养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建设学习型护理团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应用PTC"瀑布式"培训方法,分7期培训212名新聘带教老师,分别从PTC多项选择题试卷、场景演示和讲师资格评估3个方面进行考核。结果:PTC多项选择题评分结果显示培训后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场景演示培训后成绩为(8.55±0.62)分;讲师资格评估考核培训后成绩为(9.44±0.32)分。结论:PTC"瀑布式"培训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能显著提高带教老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增强带教意识,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俱乐部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选择全程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俱乐部活动的患者143例,在糖尿病俱乐部接受20次糖尿病知识培训及7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前后,运用糖尿病相关知识问卷、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及血糖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教育前糖尿病知识问卷及格率为47.6%,教育后及格率为92.3%,P<0.001;自我管理能力在教育后显著高于教育前,P<0.001;SCL-90症状自评量表教育前后无显著差异;医学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因子显著增高;教育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指标显著降低.结论 糖尿病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帮助患者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疾病应对能力及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集成共享"培训模式应用于新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 以静脉治疗小组为依托,建立"集成共享"模式对徐州某三甲医院334名新护士进行为期2个月的外周静脉留置针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前后分别对其理论知识及技能进行考核.结果 培训后,新护士外周静脉留置针理论知识及技能合格率分别从14.38%、37.72%提高到95.53%、94.31%,理论及操作成绩分别由(47.00±10.18)分、(87.50±5.01)分提高到(81.05±9.97)分、(92.40±2.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培训后操作技能中出现问题的频率有所下降.结论 "集成共享"培训模式可提高新护士对静脉留置针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线上线下(O2O)模式下多基地联合教学在静脉导管维护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18日~3月21日参加导管维护培训的547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97名采取传统线下授课和操作培训;观察组250名同步线上直播授课,再分配至20家基地进行操作练习。比较培训后两组理论、操作成绩和满意度情况。结果:全体学员的理论平均分从培训前(62.1±9.8)分提高到培训后(91.7±7.4)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培训后操作成绩和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理论成绩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O2O模式下的多基地联合教学突破了传统培训局限,提高了护士静脉导管维护理论水平,规范维护行为,有效提升以同质化的师资带动基层维护能力,扩大了培训覆盖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分析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培训效果。方法 选取26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由具备带教急诊科护士培训资质的20名急救专家按照初级创伤救治模式进行培训,以柯氏模型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笔试、情景模拟、工作坊等方法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与结果层4个层面进行评价。 结果 急诊科护士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为(8.68±0.83)分;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理论评分(72.51±8.24)分高于培训前(62.14±7.31)分,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实践技能评分(74.08±6.87)分高于培训前(68.23±6.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应对准备度、灾后恢复准备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采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灾害准备培训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灾害准备度、灾害急救知识与专项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师制培训模式在藏区医院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藏区医院遴选医护骨干力量作为学员,实行"导师制"培训模式,同时建立评价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学员参加导师制带教前后的病历书写合格率、专业技能操作及专科理论知识考评进行比较。结果导师制培训后学员病历书写合格率由65.6%上升到89.7%,专业技能操作得分由66.35±5.25分上升到82.14±1.53分,专科理论知识得分由71.35±2.30分上升88.25±2.83分,且与培训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藏区医院实施导师制培训模式,提高了藏区医院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医疗护理质量;同时也发挥了援藏专业技术人员在藏区医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