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分析别嘌醇引起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2013年接受住院治疗的70例别嘌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潜伏期、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转归、住院天数、住院费用、HLA-B*5801检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70例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病例中,>50岁的中老年患者比例最高(80.0%);潜伏期长,潜伏期中位数为20.0(2~55)d;除皮肤损伤外,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肝胆系统损伤(24.9%),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泌尿系统损伤;住院期间,治疗时间长、费用高;HLA-B*5801检测阳性率高(97.2%)。结论别嘌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危害大,治疗费用高,因此在使用别嘌醇时需注意防治结合,从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别嘌醇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一线降尿酸药物。别嘌醇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包括轻度斑丘疹或危及生命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Rs),如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全身性的药物反应。别嘌醇诱导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CADRs)被认为是与药物代谢和免疫应答相关的环境和遗传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3.
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9岁,因踝关节、肘关节、指关节红肿热痛近1年,近半月来突然出现半夜关节剧痛而惊醒,于2002年7月28日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T36.8℃、P 84次/min、R 20次/min、BP 115/ 相似文献
5.
10例别嘌醇引起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索统计2006年1月1日-2008年8月1日温州市不良反应中心收到的关于别嘌醇引起的不良反应10例,其中严重病例7例,均导致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别嘌醇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别嘌醇为关键词,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时间为2010年1 月~2018 年8 月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裁判文书,用Excel 表建立评价表数据库,对文献检索基本情况、发生纠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临床表现和裁判文书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裁判文书45例,纳入裁判文书16例,其中男9例,女6例,不详1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83岁,不详3例,平均年龄60岁,年龄大于60岁8例,占50.0%。引起别嘌醇损害纠纷的主要ADR为严重皮肤过敏反应,共13例,占81.2%;ADR诱导期最短的为用药后3 d,最长的为用药后32 d,平均为用药后18.81 d;经停药和治疗后,4例好转,12例死亡。16例裁判文书3例为调解,13例为判决,判决的责任范围在10%~100%。结论:别嘌醇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严重皮肤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要加强对其不良反应的重视、认识和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李金凤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9):174-175
别嘌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使尿酸生成减少,也有助于痛风结节及尿酸结晶重新溶解,还可通过对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酸转换酶的作用,抑制体内新的嘌呤合成,是目前惟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中皮疹的发生率为3%~10%,可呈瘙痒性丘疹或荨麻疹,也可为水疱性反应等.罕见剥脱性皮炎和表皮坏死,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性反应,甚至可导致死亡[1].本研究对临床工作时发现的别嘌醇片致严重过敏反应的病例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别嘌醇的不良反应及安全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傅得兴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3):173-176
为了解别嘌醇的不良反应,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椐库》1981~2002年间有关别嘌醇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由别嘌醇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共151例,其中死亡22例(14.5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共132例(87.42%),其次是发热和肝肾损害。死亡率高,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381例别嘌醇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玉斌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5,2(1):32-34
目的:对别嘌醇引起的381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有关别嘌醇不良反应的文献,总结归纳别嘌醇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381例别嘌醇不良反应中,死亡42例(占11.02%),死亡率高,应引起注意.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粘膜反应,共369例(占96.85%),其主要表现为药疹.其次是发热,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使用该药时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659例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2008年的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65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药发生例数最多(35.51%),其次为喹诺酮类(25.34%)和青霉素类(19.73%);ADR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88.01%);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53.87%)。结论:抗微生物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类型、给药途径、用药频率等密切相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警惕性和不良反应监测水平,加强对抗微生物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预防和及时报告ADR,以保证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16.
摘 要 目的:分析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基本情况、患者特征、用药情况、具体表现与转归。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年1月~2016年6月收集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相关ADR报告进行描述性分析,对ADR报告来源、患者性别及年龄、用药原因、给药途径、合并用药、不良反应表现及分类、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例、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病例、死亡病例、转归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相关ADR报告10 830例,其中严重报告占比4.08%,男女比例1∶1.19,患者平均年龄、日剂量、疗程分别为(61.23±15.41)岁、(250.29±77.15)mg、(3.36±2.68)d。ADR表现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等;相关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占比达96.15%。ADR转归为好转或痊愈的占99.38%。结论:桂哌齐特相关ADR表现严重程度多属轻微,绝大部分预后良好,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仍然是其特征ADR,严重过敏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近5年内应用加替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类型有13种,其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反应在30min内发生者有18例(占54.55%),都为首次用药发生,提示不良反应以首用即发型和速发型为主。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及生产企业应重视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临床上用药前应权衡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8年发生的神经系统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197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例ADR/ADE中,〉60岁者80例,占40.61%;采用静脉滴注给药者149例,占75.63%;183例属药品不良反应范畴,14例属药品不良事件范畴;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抗茵药物,其次为中药制剂;大部分停药后好转,少数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神经系统ADR涉及药物种类多,表现多样,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该院10年间中药注射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其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规避用药风险.方法:检索2010—2020年该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涉及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共上报120例中药注射剂致ADR报告,一般的ADR 118例(包括新的、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