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硬聚氯乙烯(Unplasticized Poly Vinyl Chloride,UPVC)管线柔性接口强度实验.确定UPVC供水管线柔性接口抗震性能.方法通过对地下UPVC供水管线接口力学性能分析。并对UPVC管线进行了注水和不注水、不同管径、不同水压变化的接口轴向拉拔实验、结果笔者通过控制位移的加载方式实验,确定管线接口轴向拉力和接口位移的关系曲线.结论在地震波作用下,地下UPVC供水管线管径越大,震害率越低.与不注水的UPVC供水管线相比.注水UPVC供水管线接口的抗拉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2.
J和CTOD评价公式的试验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带有深裂纹合金钢的三点弯曲试样通过试验方法对一个J积分和三个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评价公式进行了研究,利用这些评价公式计算J积分和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TOD),可以简化试验装置和设备。研究结果表明:J积分和CTOD既可以根据加载线位移确定,又可以根据裂纹嘴张开位移确定。  相似文献   

3.
胡十二块属于严重非均质油藏,经过十几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开发面临着高含水、低采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区块的注水采收率,运用室内试验资料、国内上经验公式及矿场资料,用多种方法对胡十二块注水采收率进行了预测。经分析研究后认为:胡十二块具有提高注水采收率的潜力,应在提高注水波及体积上做工作;并提出了胡十二块今后进行区块治理要运用细分层系开发、对局部井网络进行注采关系完善、层内调及三次采油等常规方法,来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注水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煤(矿)柱失稳冲击破坏的突变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突变理论,建立了煤(矿)柱受载失稳发生冲击矿压(岩爆)的尖点突变模型,得到了在刚度比和全位移两个变量控制空间下煤(矿)柱失稳发生冲击矿压(岩爆)动力现象的分歧点集,得出了预测预报煤(矿)柱失稳发生冲击破坏的临界点位移公式.进而,对模型的应用作了进一步讨论,并解释了冲击矿压(岩爆)发生的刚度理论和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加固围岩防冲、减冲机理,同时结合热力学定律阐述了煤岩体注水、深孔爆破卸压等防冲减冲措施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用毛管压力曲线确定合理注水强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藏合理注水强度是开发好油藏的重要参数之一,用毛管压力曲线确定合理注水强度的计算方法目前国内外很少报道。中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将多孔介质中的水驱油过程简化假设成并联毛管中的水驱油过程,基本泊谡叶方程和毛管压力特征,推导了并联毛管中产量分配公式和合理产量计算表达式,建立了用毛管压力曲线确定合理注水强度的计算方法。实例计算表明,采用毛管压力曲线确定出的合理注水强度与油藏实际注水强度基本一致;说明了该方法确定的注水强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门架结构工程计算和动态分析中均需知道任意质点的位移,但目前尚缺乏这样的公式,本文运用弯矩图乘法导出门架结构任意点和支腿架指定点的位移公式,为门机静、动态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计算梁内任意点位移的特征弯矩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梁弯矩图的常见分解中存在杆端位移弯矩图和结点位移弯矩图。这些弯矩图的特征弯矩能表示杆端位移和梁内点的位置。依此性质得到了计算梁内任意点位移和转角的特征弯矩方法。其公式可分为两类:特征弯矩型公式和荷载型公式。用此方法求位移,不需要计算积分或图乘。对常见问题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8.
针对岩土工程中边界位移、载荷和物理参数的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随机有限元模型,通过综合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的随机性,分析其对应力和位移的影响,导出了相应的对岩土工程数值分析十分有用的期望和方差公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喹啉生物碱^13C-NMR化学位移与模型化合物的取代基参数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喹啉生物碱化学位移取代基效应因子,由此得到化学位移经验公式,预测化合物的化学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计算值与文献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根据位移叠加原理,提出了在横向力作用下精密工作台上加工点的位移公式。  相似文献   

11.
杏南油田太北区块为典型的低渗透砂岩储层,其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严重、储层敏感性强等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注水压力上升快、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进行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以石油磺酸盐为主剂,通过添加各种助剂,依据测定油水界面张力和岩心模拟降压实验,研究了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体系配方,优化了注入参数,达到了降压增注的效果。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配方体系(质量分数)为0.7% XPS+0.9%椰子油二乙醇酰胺+1.2%Na2CO3 +0.5% NBA,与太北区块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8.61×10-3mN/m;在室内岩心驱替中,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最佳注入质量分数为0.5%,最佳注入量为0.5PV,降压率 为18.37%。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冀东油田柳赞作业区注水水质的现状分析,得出管网结垢影响注水开发效果.采用化学清洗对管网进行室内实验,合理地进行了清洗液的配方选择,经过现场实际应用,清洗后的固含量、污油等主要控制指标均有了明显的改善,清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英东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在室内开展细管实验和长岩芯驱替实验,确定注气开发的最小混相压力及不同注入开发方式下的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原始地层压力条件下,英东油田注气开发方式应为非混相驱;直接气驱、气水交替驱和水驱后气水交替驱这3种不同的注气开发方案中,气水交替驱的驱油效率最高,可达到58.41%。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油水分布规律差。部分高产井易水淹或产量大幅度递减。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部分单井在压井后,压力明显上升、可以恢复部分产量。分析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层特征,研究注水开发的地质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注水替油的机理研究,结合现场单井注水替油和多井缝洞单元注水替油的实践,来分析选井、选层及注采参数的影响,评价注水替油开发效果,优化注水方案设计,是为了使注水开发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的推广应用,以便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5.
H型桩由于特殊的截面形式,打桩过程引起的挤土效应特征不能简单地采用管桩的挤土规律代替。因此基于湖嘉申二期工程现场试验数据,研究其沉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位移规律,通过修正的圆孔扩张模型考虑H型桩在扩孔时的特殊性,推导出适合H型桩的矩形孔扩张的计算公式。用该公式对沉桩产生的超孔压及土体位移进行计算,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扩孔模型在计算H型桩的超孔压和土体位移方面充分考虑到孔隙水压力沿深度线性变化的特点,结果更加接近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大部分背斜构造、断鼻构造、盐丘构造和潜山构造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容易形成"阁楼油",降低最终采收率的问题,采用顶部注气重力非混相驱替过程能够推移油水界面至生产井底之下,提高最终采收率.对顶部注气重力非混相驱替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水平注气和顶部注气驱替过程,结果显示顶部注气驱替过程采出程度均高于水平注气驱替...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矿场试验表明,WAG驱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5%~10%,是三次采油阶段经济、有效提高采收率的驱替方式。借助室内驱替实验,利用改进的模拟岩心,通过设置实验对照组,揭示和明确了WAG驱提高采收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WAG驱可减缓气窜,改变不利的水油流度比。注入气加强了三相分子之间的交换、扩散、渗吸及突破作用。水气交替注入后水驱封堵高渗带,气驱驱扫微小孔隙,并伴随重力分异效果,且驱替过程是水在孔隙中的缚存状态不断打破、不断重建的一个动态过程;注入水交替封堵大孔隙,削弱了注入气对流体的突破作用,改善了吸水剖面,延长油井见水时间,有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对于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交替注水产生的动态封堵可进一步提高WAG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藏CO2气驱渗流机理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对超低渗透油藏和特低渗透油藏注入CO2开采,已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利用吉林油田超低渗透和特低渗透砂岩岩样,设计混相气驱、非混相气驱、高压水驱和低压水驱4种岩心注入工艺实验,采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微观孔隙角度分析CO2混相气驱、非混相气驱和水驱渗流机理.研究表明:气驱驱走了岩心大部分大孔隙中的可动流体,并有一部分原油进入小孔隙成为不可动流体;相对非混相气驱,混相气驱可动流体的采出程度高是混相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根本原因;注采压差的提高,增加小孔隙中不可动流体的采出程度是基于混相气驱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气驱优于水驱,混相气驱优于非混相气驱.  相似文献   

19.
坪北油田油套分注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坪北油田针对油田常规分层注水工艺普遍存在封隔器密封有效期短、注水管柱蠕动、投捞测试成功率不高、分层计量不准等问题,特别是对斜井、小排量的分层注水工艺难题进行了攻关,研制出了油套分注工艺技术,较好的解决了一级两层分层注水问题,提高了分层注水有效率,使地质配注方案能得以准确有效的实施,对提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控水稳油、维持油田稳产高产起到了良好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裂缝性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气可以维持裂缝性储层的地层压力,并提高驱油效率.阐述了世界裂缝性油藏注气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的发展概况,分析和讨论了裂缝性储层注气开采特征、室内实验研究及理论研究技术现状.指出,储层中裂缝发育方向和程度严重影响注气驱替效果;气驱突破速度未必比水驱突破快;气驱波及范围有可能比水驱波及范围广.多孔介质将影响流体相态、油气混相性及气驱油机理,建议加强考虑双重介质特性的注气驱相关室内实验研究和混相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