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研究表明,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心房纤颤特点明显,心房纤颤转复成功率高,心功能随心房纤颤复律及快速心室率减慢,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胺碘酮可作为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性心房纤颤转律及长期维持窦律有效而安全的首选药物,但维持剂量应个体化,以最低有效剂量为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三腔双心房起博预防和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探讨三腔起搏的原理,适应症以及起搏模式的选择。方法:患4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0岁,诊断: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并植入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器。左心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结果:双房同步起搏后,患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结论:初步临床应用提示,三腔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3.
丁莹  汪旭 《中国新医药》2004,3(3):101-101
目的 讨论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 把急性心梗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颠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合并心房纤颠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纤颠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和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6例心脏病患者中,单纯心房纤颤组年龄较轻,女性比例较其它组大;阵发性房颤发生率低,且只在单纯心房纤颤者中;在总的心力衰竭658例中,合并心房纤颤263例,占39.97%;在总的心房纤颤361例中,合并心力衰竭263例,占72.85%.房颤者左房内径大,心衰者左室内径大.两者共存时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且脑卒中发生率高.结论心力衰竭与心房纤颤互相影响,互相加重,治疗要两者兼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时静脉联用胺碘酮和毛花甙C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患者64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加用毛花甙C,观察组32例在此基础上再加用胺碘酮,对比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在心室率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改善心功能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胺碘酮可安全地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的患者,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预激综合征患者合并心房纤颤,虽不如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那样常见,但亦并非罕见.由于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时,心室率极为快速,容易引起血压下降,心力衰竭,并有引起心室纤颤的危险;在治疗上与一般的快速型心房纤颤有原则上的区别;另外,不典型的患者,心室率可不很快,这时容易误诊为心房纤颤合并完全性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洋地黄类强心剂对二尖瓣严重狭窄合并心房纤颤病例应用的疗效。方法 收集从1996年8月至2001年4月我院治疗心房纤颤合并二尖瓣不同程度狭窄的病例103例,从中了解二尖瓣严重狭窄合并心房纤颤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改变的病例在使用洋地黄类强心剂后,观察洋地黄类强心剂的使用对二尖瓣严重狭窄合并心房纤颤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03例中显效80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95.85%。结论 合理使用洋地黄类强心剂对二尖瓣严重狭窄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电图心房纤颤伴Ⅱ°房室传导阻滞 (Ⅱ°AVB)诊断标准的可靠性。方法 :统计 10 2例心房纤颤患者的心电图 ,用以往的诊断标准报告。结果 :4 3例伴有Ⅱ°AVB ,其中 2 8例并未用过洋地黄制剂。结论 :心房纤颤伴较长间隙的出现不能排除生理性干扰及隐匿性传导因素。提示原心电图诊断标准可靠性较差 ,而平均心室率减慢在诊断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心房纤颤3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有关问题。方法 对36例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心房纤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心房纤颤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消瘦、多汗、心悸、淡漠多见,首诊误诊高达56%,治疗2个月后,44%患者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心房纤颤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误诊,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不同部位起搏即刻体液因子的改变来说明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 40例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分成4组,选择不同的起搏部位,1组:右心房起搏(AAI组):心房电极放置在高位右房;2组:右室心尖起搏(RVP组);3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P组);4组:双室起搏(BVP组),起博20分钟测定心钠素(ANP)、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II(AII)水平。结果不同部位起搏20min后只有右室心尖起搏后ANP水平升高,其他三个起搏部位对ANP、ET、ALD、AII水平均无影响 结论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最差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对合并脑栓塞的老年心房纤颤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68例合并脑栓塞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临床给药不同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实验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1%vs7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脑栓塞的老年心房纤颤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可有效改善个体心慌、胸闷、肢体麻木、无力等临床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内径变化与心房纤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为一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50例为一组,两组均行心脏超声检测,检测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的患者左房内径明显高于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临床应用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100%,起搏参数达到起搏标准。结论临床应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李佐民 《黑龙江医药》2012,25(5):688-689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房纤颤行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调低起搏下限频率对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影响。方法:对57例心房纤颤行永久单腔起搏器植入后行门诊随访患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通过程控仪获取起搏器的心室累积起搏百分数,调低起搏下限频率,并分析调低起搏下限频率前后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过中位数为60d,97d的随访观察,患者植入起搏器前后[(54.38±14.28)ng/Lvs(68.17±25.27)ng/L,P<0.05],调低起搏下限频率后血浆BNP水平变化有显著性差异[(68.17±25.27)ng/Lvs(49.53±32.42)ng/L,P<0.05]。结论:永久性心房纤颤行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调低起搏下限频率有助于降低起搏相关的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李辉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3,17(3):408-410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房室传导阻滞(AVB)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或DDD)患者,根据起搏部位,选择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32,男15,女17),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n=28,男14,女14)。追踪术前、术后(18±7)个月两组心电图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QRS波时限变化、左房容积指数(LAVI)、主动脉射血前间期(APEI)与肺动脉射血前间期(PPEI)差值来评价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心房电活动影响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Pd、Pmax、QRS、LAVI均明显增加,但RVA组Pd、Pmax、LAVI及QRS时限增量变化较RVOT大,P0.05。与RVA组相比,RVOT组APEI-PPEI差值及LAVI较小,P0.01。结论 (1)与RVA相比,RVOT起搏心室间电激动与机械收缩更同步;(2)右室起搏可致心房的电生理紊乱,导致Pd、Pmax的增大;(3)与RVA相比,RVOT起搏对心房电活动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三腔心脏起搏是一种多点心脏起搏技术,分两种类型。一是将三个起搏电极分别置入双房 右室(双房同步起搏),同步起搏双房,预防房性心律失常,消除起搏器术后心低排现象;另一是将三个起搏电极分别置入双室 右房(双室同步起搏),使双室恢复同步起搏,消除室内阻滞,以改善心功能。目前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我院于1999年1月~12月间为4例患者实施了三腔心脏起搏,1例为双房 右室起搏,3例为双室 右房起搏。现将应用体会和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是探讨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统计我院收住的 2 3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最宽P波 (Pmax)和P波离散度 (Pd) ,并与 2 6例无阵发性心房纤颤者对照 :结果 :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Pmax和Pd值及Pmax≥110ms和Pd≥ 4 0ms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P均 <0 0 0 1)。P波离散度对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敏感度较高 ,其特异性低于国内资料报导 ,这可能与对照组年龄普遍较大有关。结论 :P波离散度是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 ,特别是老年人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一项无创的、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以下称预激并房颤)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部分预激并房颤可演变为心室纤颤而猝死。预激并房颤的宽ORS波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与室性心动过速较难鉴别,如将其误诊为心房纤颤并束支传导阻滞则可导致治疗的严重错误。所以,正确及时的作出预激并房颤的诊断对临床的紧急处理及患者的预后影响极大。本文对我院13例预激并房颤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总结其心电图改变特征,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与探讨心房纤颤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后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共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心房纤颤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结果 50例患者绝大多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均为突然发病。②患者症状多种多样且主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具体表现。③通过CT检查可发现患者多个部位的脑梗死灶。结论心房纤颤对于大面积脑梗死而言是高危因素,且一旦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后病情危重者居多,预后较差。临床上医生应对此类患者具有预见性,以防止病情恶化,影响其生活乃至生命。  相似文献   

20.
动脉栓塞是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我院1977年至1985年3月间收治11例,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1例中,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6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3例,左心房粘液瘤、高血压伴动脉硬化症各1例。临床上均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