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血脂与血浆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肥胖儿和健康正常体重儿童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浆ghrelin水平;贝克曼LX20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1)肥胖组血浆ghrelin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肥胖组BMI、腰围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肥胖组TC值较健康对照组亦明显增高,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肥胖组的血浆ghrelin水平与体重、BMI、腰围、TC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5、-0.466、-0.336、-0.37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年龄、身高、TG、HDLC、LDLC等因素无相关性。结论:肥胖儿血浆ghrelin水平明显降低,并与血脂水平明显相关,故儿童和青少年肥胖发病与血脂及ghrelin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陈凯  叶小青  彭雪娟 《中华全科医学》2012,(8):1247-1248,1269
目的研究不同的喂养方式与0~6月龄婴儿的超重和肥胖之间是否有关系,从而为制定预防儿童超重和肥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调查512名婴儿,定期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比较出生以后0~6月内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的超重和肥胖的影响,探讨不同的喂养方式与超重和肥胖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42 d、3月、4月、5月、6月龄婴儿的母乳喂养组与配方奶喂养组以及混合喂养组三者之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期的超重和肥胖无相应关系,未显示母乳喂养对0~6月龄婴儿的肥胖发生有保护作用。婴儿的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母亲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经济状况以及辅食添加时间对6月龄儿童肥胖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裴晶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139-1140,1161
目的分析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为预防儿童肥胖症及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76例单纯性肥胖儿童(肥胖组)与7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均进行空腹肝功能、血脂及血糖测定,并行肝脏B超检查,比较两组数据。结果肥胖组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肥胖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肥胖儿童易并发高血压、血脂紊乱、糖代谢异常、脂肪肝和肝功能损害,应早期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4.
不同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3种喂养方式对0~1岁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对比不同喂养方式超重及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 选择在我院定期健康体检0~1岁的婴儿,采用前瞻性调查.以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母乳和配方奶喂养)和人工喂养组;定期测量其体格生长指标.比较3组婴儿体格生长情况、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结果 男性婴儿身长和体质量1~3月均为母乳喂养组最大;从4月龄开始人工喂养有超过其余两组的趋势,体质量在10~12月龄时、身长在8~12月龄时大于母乳喂养组(P<0.05).女性婴儿体质量从2月龄开始人工喂养组最大,3~12月龄时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长从3月龄开始人工喂养组最大,4~12月龄时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的总体发生率在前3个月为母乳喂养组最高,从4月龄开始以人工喂养组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的总体发生率除第2月以外,均是人工喂养组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喂养儿肥胖及超重总体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母乳喂养可能对预防肥胖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年后肥胖和超重与母乳喂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与成年后肥胖和超重的关系.方法 选择哈尔滨市35~45岁符合标准的健康居民768人,以体质指数(BMI)作为肥胖和超重的判定标准,观察成年后肥胖和超重与母乳喂养的关系.结果 不同哺乳方式居民的肥胖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超重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非母乳和纯母乳喂养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母乳喂养居民和母乳喂养居民(纯母乳喂养 混合母乳喂养)肥胖、超重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21).不同母乳喂养时间者肥胖和超重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0.974).在影响成人肥胖的各种因素中,母乳喂养可使成年后肥胖的危险性降低18.4%,出生体质量、母亲BMI和能量撮入水平为危险因素,可使肥胖的危险性分别增加到1.516、1.922和1.738倍.结论 母乳喂养对于成人肥胖和超重的发生具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内蒙古通辽市7~13岁蒙古族正常体重、肥胖和超重儿童体格发育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蒙古族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通辽市蒙古族学校991名7~13岁蒙古族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量和血液样本的采集.结果:991名通辽市7~13岁蒙古族儿童中,肥胖率为11.81%,超重率为16.15%.男生肥胖率为13.47%,女生肥胖率为10.08%,不同性别肥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超重率(17.23%)高于女生超重率(15.02%)(P<0.05).对比3组蒙古族儿童体成分发现,肥胖组、超重组儿童的BMI、体脂、体脂率、去脂体重、身体总水分、基础代谢率均高于体重指数正常组儿童(P<0.05).随着体重指数水平增高,其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现逐渐增高(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呈逐渐降低(P<0.05).结论:通辽市7~13岁蒙古族肥胖、超重儿童体成分、血脂水平较正常体重儿童发生改变,提示在控制儿童体格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定期对肥胖儿童进行血脂检测,保证儿童体成分和血脂处于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城市农村儿童肥胖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儿童肥胖发病率及肥胖相关因素的城乡差异。方法:按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86所城乡中小学校共77 411名学龄儿童,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再从中抽取2所城市学校和3所农村学校共4 400名儿童行肥胖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按照BMI法判定肥胖,将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设为肥胖组和对照组,对儿童肥胖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肥胖危险因素城乡差异。结果:(1)重庆地区学龄儿童总体肥胖率8.23%,城市9.70%,农村5.32%,城市高于农村(P<0.000 1)。(2)肥胖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13个因素与城市儿童肥胖相关,其中出生体质量,肉食、油炸食品、饮料、零食摄入频率,母亲吸烟及肥胖家族史是危险因素,母乳喂养、蔬菜摄入频率及补充维生素是保护因素;共8个因素与农村儿童肥胖相关,其中出生体质量、油炸食品、奶制品、零食摄入频率,父母BMI是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保护因素。(3)城市儿童肉食、油炸食品、奶制品摄入频率高于农村,母亲吸烟比例高于农村,家族肥胖史比例高于农村,母乳喂养率低于农村(P<0.05)。结论:重庆地区儿童肥胖率城市高于农村,引起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母亲吸烟、母孕期营养、6月龄前喂养方式、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及肥胖家族史。控制儿童肥胖城市重点应倡导母孕期戒烟,加强母乳喂养,控制儿童肉食、油炸食品、含糖饮料、零食摄入;农村儿童肥胖率虽低于城市,但增速大于城市,应改善儿童饮食方式,控制油炸食品、奶制品、零食摄入,预防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肥胖儿童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血脂的代谢特征及骨发育情况,并分析其与中枢性性早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7月在兰州市区肥胖调查问卷中符合肥胖和非肥胖标准的6~10岁儿童157例,其中肥胖儿童81例纳入肥胖组,非肥胖儿童76例纳入非肥胖组。然后再根据肥胖与否、性早熟有无分为4组,即肥胖性早熟组(n=21)、肥胖无性早熟组(n=60)、非肥胖性早熟组(n=10)、非肥胖无性早熟组(n=66)。完善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3(insulin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 IGFBP3)、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拍摄左手腕关节骨龄片。比较不同组间儿童...  相似文献   

9.
李薇  吴康敏 《四川医学》2010,31(4):454-456
目的了解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3种喂养方式对1岁内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对比不同喂养方式超重及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在我院建卡的婴儿,定期(3、6、9、12个月)测量其体格生长指标并按照WHO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比较3组婴儿体格生长情况、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以生后4个月内的喂养方式分为纯母乳喂养组、部分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结果男童在3、9、12个月龄体重以人工喂养组最重,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龄组以母乳喂养组为最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0,P〈0.05);女童在各年龄组体重均以人工喂养组最重,在9、12个月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1、6.39,P〈0.05)。超重的发生率在3个月龄为母乳喂养组最高,6个月龄以部分母乳喂养组最高,9个月龄后以人工喂养组最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的总体发生率除6个月龄以外,均是人工喂养组最高,在9、12个月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喂养儿肥胖及超重总体发生率高于母乳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母乳喂养可能对预防肥胖的发生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庆市12~18岁青少年学生超重、肥胖情况及代谢综合征(MS)流行情况,为预防青少年肥胖及MS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市699名12~18岁青少年学生,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血压,并检测血脂和血糖。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超重、肥胖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Ⅲ(NCEPⅢ)修订的儿童青少年MS诊断标准,观察不同体质量组MS及其相关症状流行情况。结果本组学生中,正常体质量组635例,超重组52例,肥胖组12例。除总胆固醇(TC)在不同体质量组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腰围、血压、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数在不同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及肥胖组学生的腰围、血压及T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且肥胖组学生腰围及TG水平又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除FPG、TG水平异常检出率在不同体质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MS及其各组分异常检出率在不同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MS组分2项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分≥3项异常率组间排序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质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青少年较正常体质量青少年存在明显的血压、血脂和血糖异常等MS表现,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减少MS的发生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八月龄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不同喂养方式与八月龄婴儿贫血、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2月出生,出生体重大于等于2500克小于4000克,且按时建档接受系统管理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结果:三种喂养方式中四个月内母乳喂养对贫血、体重超重和肥胖婴儿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宣传科学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并合理适时添加辅食,从而进一步降低八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母乳喂养超重和肥胖发生率低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宁波市象山县婴儿肥胖检出率及喂养状况。方法对本地区478名12月龄婴儿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肥胖情况和喂养方式。结果肥胖率为9.83%。出生后至12月龄单纯母乳喂养构成比逐渐下降,混合喂养和单纯人工喂养的构成比逐渐上升,9个月后混合喂养构成比下降,人工喂养构成比最高。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婴儿肥胖率越低,而在4~6个月添加辅食的婴儿肥胖率较低。单纯母乳喂养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均最低。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添加辅食时间的婴儿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时间长对婴儿肥胖有保护作用。结论早期添加配方奶粉及辅食喂养导致婴儿早期肥胖可能性增加,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时间长可降低婴儿的肥胖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45-47
目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血脂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干预。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确诊的86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作为观察对象,随机选择同期与其性别、年龄及身高匹配的86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肥胖组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及BMI、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f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orol,LDL-C)。结果肥胖组的体重及BM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对照组的身高比较,差异不显著。肥胖组的TC、TG及LDL-C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肥胖组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儿童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因此,应对肥胖儿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的超重和肥胖与血脂、血糖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410例健康体检儿童身高、体质量、血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根据BMI指数水平将410例体检儿童分为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 比较各组儿童血压、血脂、血糖的差异.结果 儿童超重及肥胖率为17.80%.超重肥胖组儿童的血压、TC、TG、GLU、LDL-C、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2~5.51,P<0.01).结论 儿童时期超重及肥胖同血压、血糖、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在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预防时, 应将肥胖超重儿童这一群体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超重肥胖儿童糖脂代谢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2名超重肥胖儿童及35名正常对照儿煮血清标本.分别检测血清SAA、hs-CRP浓度,并分析SAA、hs-CRP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血脂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超重肥胖儿童血清SAA、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超重肥胖儿童SPA与BMI、TC、FINS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hs-CRP与BMI、FINS呈正相关.结论:超重肥胖儿童SAA、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变化与儿童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重庆市婴幼儿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分布情况,探讨高BMI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1日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进行体重、身长等保健检查的7月~2岁婴幼儿共31 902例(男童17 511例,女童14 391例)为研究对象,并记录社会人口统计学、出生情况及喂养情况等信息,采用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月~2岁婴幼儿高BMI检出率为16.1%,男、女童分别为18.1%和13.5%,男童检出率高于女童,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市区、巨大儿、剖宫产、父母文化程度高、纯母乳喂养高BMI的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地区、出生体重、分娩方式、胎龄以及父母文化程度与7月~2岁婴幼儿高BMI有关(P<0.05)。结论 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喂养模式、年龄、性别以及地区等因素是婴幼儿高BMI状态的相关因素,预防儿童肥胖应从多方面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研究体检人群超重及肥胖情况,探讨心踝血管指数(CAVI)和血压分别与年龄以及体质指数(BMI)的关系,分析BMI在评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13年2—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941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统一的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其身高及体重,根据公式计算出BMI,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出血压值与CAVI值,分别运用方差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上述所得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 (1)此次研究的体检人群中超重及肥胖情况严重,体检人群超重者占42.3%(398人),肥胖者占14.3%(135人);(2)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部分年龄组(4170岁年龄组)收缩压随着年龄递增而上升(P<0.01),部分年龄组(1850岁年龄组)舒张压随着年龄递增而上升(P<0.05);(3)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全年龄组CAVI值随着年龄递增而明显增高;(4)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少数年龄组(3150岁年龄组) CAVI值随着BMI值增大而下降(P<0.05);(5)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多数年龄组(1860岁年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随着BMI值增大而明显上升(P<0.05);(6)多因素分析显示,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年龄、血压与CAVI呈正相关(P<0.05),BMI与CAVI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此次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形势严峻;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年龄对血压有一定的影响,而年龄则与CAVI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研究对象体检人群中BMI与血压呈明显正相关,而BMI与CAVI则无明显相关性;BMI并不能够作为准确反映动脉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为MS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0年本院小儿内分泌门诊就诊的57例超重及155例肥胖儿童青少年的临床资料[血压、腰围、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青少年MS定义为诊断标准计算MS检出率,并与同期常规体检的年龄性别匹配的228例非超重肥胖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1)超重组、肥胖组与对照组比较,腰围、血压及FPG、TG、TC、LDL-C等多项糖脂代谢指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C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超重组、肥胖组与对照组比较,除HDL-C外其余MS各组分检出率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检出率随体质量指数升高逐渐增加(趋势检验P<0.01)。(3)对照组未检出MS患者,超重组检出MS 3名(5.3%),肥胖组检出MS 56名(36.1%),MS检出率随体质量指数升高而增加(趋势检验P<0.01)。(4)超重组、肥胖组Lg HOMA-IR和Lg HOMA-β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5)胰岛素抵抗指数与MS各单项指标显著相关(P均<0.01)。结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MS发生率较正常体质量者显著升高。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MS的发生密切相关,应重视并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从事IT业青年中脂肪肝与肥胖、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指导该人群提高健康水平。【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IT业青年职员227名,检测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检测肝部超声,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男性中发现超出正常体质量和脂肪肝的比例(58.65%/36.84%)明显高于女性(18.09%/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体质量、超出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组的脂肪肝检出率(6.9%vs 47.37%)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以及脂肪肝组的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水平分别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及无脂肪肝人群,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固醇水平、体质指数和男性是与脂肪肝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甘油三酯是肥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IT业青年中男性发生脂肪肝和肥胖比率高于女性,男性、超重肥胖及高胆固醇血症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甘油三酯是肥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温州市超重肥胖少年儿童的临床特征。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横断面研究。入组对象来源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暨育英儿童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16岁的中小学生,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分别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计算BMI,并检测肝脏B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计算HOMA-IR、HOMA-B。 结果 共有312例少年儿童纳入研究,其中肥胖组109例,超重组89例,正常组114例。超重及肥胖少儿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高于体重正常少儿(P<0.01及P<0.05);超重及肥胖少儿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体重正常少儿(P均<0.05);肥胖少儿脂肪肝的患病状态高于超重和体重正常少儿(49% vs. 0%,8% vs. 0%,P均<0.01);超重及肥胖少儿的空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体重正常少儿(P均<0.01)。 结论 超重肥胖少年儿童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特征,如转氨酶的升高,血脂异常,脂肪肝患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