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慧 《新闻爱好者》2011,(14):112-113
《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着力推出的一部新影片,被称作"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对此,各种评论褒贬不一。在人物和情节的塑造上,影片处处彰显出一种静美。同时批判了"文化大革命"的荒谬。在电影人物的选择上比较成功,尤其静秋的饰演者将那份纯洁与美丽完全演绎了出来。总体看来,影片着力传达的爱情的纯美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它值得当今时代的每个人去深思。  相似文献   

2.
今年5月下旬,一部美化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在日本全国放映.影片通过剧中人物之口大放厥词,说"南京大屠杀不过是子虚乌有",是"以传闻为证据的",试图阐明一个歪理,即对那场战争负责的应该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及盟国,而不是日本,因为他们采取了抵抗政策,迫使日本不得不选择战争.  相似文献   

3.
冯肖应 《今传媒》2015,(3):108-109
好莱坞电影的热映往往能引发大批观众的围观甚至追捧,如今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渐崛起,好莱坞也将视角转战中国,多部诉诸于中国庞大电影市场的影片相继问世。这些影片不仅在取景上浓添东方色彩、在角色上不断注入华人面孔,还将中国功夫等元素加入其中,让观众在电影放映前更添了一份期待。事实证明,打着中国元素噱头的好莱坞影片在庞大的中国院线总是能让人格外关注。其实,好莱坞如此"迷恋中国",与中国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院线的爆炸性扩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外国尤其是西方的政治人物的"可爱",是颇有些不同的.中国的政治人物因可敬而"可爱",西方的政治人物因可怜而"可爱". 前些时候,国务院新闻办的领导曾提醒:官员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  相似文献   

5.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颁给了韩国影片《寄生虫》,这部揭示韩国社会贫富差距与阶级矛盾问题的影片,不仅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而且在艺术创作方面也十分出彩.本文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中"莎士比亚化"的创作方式,从典型环境的营造,真实人物的刻画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三个方面出发,对影片《寄生虫》的镜像表达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不足为训     
早在影片放映之前,《一个都不能少)的几个“亮点”就被各种媒体炒得热火朝天,其中之一是“不请一个专业演员”。事实也果然如此。影片中,老师演老师,村长演村长,其余各色人等自己演自己,总之是见不到一个“专业”面孔。但我以为,这个大大的“亮点”,不过是影片的一个卖点,并不具有多少普遍意义,说白了就是不足为训。也许现在的专业演员,都是出生在锦绣繁华之地,富贵书香门第,对影片描写的偏远山区毫无生活感受,又不愿去吃那份体验之苦,因而不如生活中的人物容易进入角色。即便如此,又能说明什么呢?影片描写的故事、人物及…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化话语视角,本文对影片《花木兰》(MuLan)进行话语分析,从叙事策略和人物设定角度,指出《花木兰》在构建传播话语体系中,内容上忽视了"文化性",将西方文化拼凑式地"挪用"到东方语境之中,导致了全球市场的"文化"遇冷的宣传结果。提出探究跨文化语境背景下,影片需要守住"文化"主基调,平衡好现代性和传统性、东方和西方、文化认同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8.
古文肖 《视听》2016,(11):55-56
格雷马斯是结构主义符号学和语义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符号矩阵"是其结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来分析影片《唐人街探案》中的叙述矩阵及影片中主要的人物关系,并从格雷马斯对行动模态划分的四个阶段入手,对影片的叙事结构进行梳理和分析,借此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影片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品的"全球化",已经是当代传播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本土化",则备受"文化帝国主义"的批评者们关注.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典型代表,无疑是研究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重要样本.近期在国内外均引起关注的影片<刮痧>,为兼顾全球化与本土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情为戏服务,一个影片及故事如果没有情感,就很难给人感受,赋予人启迪,也就很难体现出影片的价值.人物语言与台词依托在人物情感线上,脱离的人物情感,那么语言也变得空洞乏味.只有以情感为核心,语言才能真正赋予人物的灵魂.《色戒》是李安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剧中人物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故事线触动着观众的内心,简短有力的台词同样也引人深思.本文也以《色戒》为例,去探讨人物情感和台词语言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曾经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 北京日报名牌栏目"纪事"堪称"耐看".创办3年多以来,已创作近百篇万字长文,累计一百余万字,形成了厚重、耐读的报道风格,在读者和同行中好评如潮.而"纪事"的"耐看",不仅仅是因其叙事的流畅、文字的精美,更在于这是一个有"灵魂"的"面孔".  相似文献   

12.
李璐 《传媒》2016,(23):79-81
悲与喜是一对矛盾共同体,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影响,共同为影片跌宕起伏的情节铺设及笑中带泪的情感宣泄助力.以人物的悲惨命运为线索进行叙述,凸显生命、死亡等严肃的宏大主题;通过引人发笑的表现手法,在放松观众心弦的同时为传递影片主旨营造愉快氛围.悲剧着重唤醒观众的理性思考,喜剧则激发人们的情感诉求,理性与情感的相互调和,使影片呈现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国古典文化特质,极大限度地淡化了悲情,以积极平和的人文关怀态势探寻沉重主题下的温情.  相似文献   

13.
从若干年前芙蓉姐姐、凤姐的走红,到眼下干露露的风头正健,数一数这些公共人物,只要能出名、出位,什么手段都可以不在乎. 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导游讲述的历史故事,全是胡编乱造的"伪典故",而同时,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则正在消失.逛一逛所谓的名胜古迹,真遗迹被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不伦不类的仿古建筑,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仿古"明清街".  相似文献   

14.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它是人物、情节、环境的最小单位,是"零件"、"细胞".生动、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克里斯蒂安?麦茨开创了电影符号学,对电影的意指进行了系统解读,把关注点放在电影的影片意义上.人物作为电影中最重要的主体,关于人物符号的构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把握好电影人物符号的构建,才能深层领略作品的涵义,挖掘作品的主题.文章结合大量影片分析人物符号构建的几种重要表现形式:人物名字符号、人物关系符号、人物造型符号、...  相似文献   

16.
正每个人都有一张脸,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数十张脸,但普通人很少认真地探究过自己和他人的脸,山东卫视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中国面孔》可以说是中国首档以面孔透视文化的电视综艺节目。节目通过明星答题的形式,来发起历史追溯和文化思考,既丰富又有趣,自播出以来,讨论热度持续不减。透过"面孔"看中国好似一部大百科中国人的面孔曾被认为是"五官不突出,没特点",但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面孔却是大有说头的。比如关于  相似文献   

17.
肖婷婷 《新闻世界》2012,(11):135-136
空间环境在一部电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还能够通过构建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电影的主旨。在影片当中,有现实场景当中出现的自然空间环境,工业建筑和住宅所构成的建筑空间环境,以及主人公脑中所构想出来的虚构空间环境。每一种空间环境,都是导演赋予场景感情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表...  相似文献   

18.
影片《英雄》开启中国"大片时代",迄今已近十年.在大片的整合营销之中,传播推广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部分,其对于影片的传播、扩大知名度及其现实票房业绩等,常常具有决定性影响力.2010年末,由著名导演姜文执导并主演的影片《让子弹飞》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9.
马涛 《档案天地》2011,(5):24-27
卫立煌,与中国历史上三位重要人物一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都有非同一般的关系.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与毛泽东是朋友,做过八路军的"上司",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德总司令评价他说"在抗日战争中立了大功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评价他说"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  相似文献   

20.
<筑梦2008>是我国首部纪录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的大型纪录片.影片运用了多线交叉、宏观与微观兼顾以及对比的叙述手法,以"鸟巢"的建造为核心,通过四个故事,以丰富、鲜活的人物和细节描绘出一幅中国人民共筑奥运梦想的动人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