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强 《科技风》2023,(16):139-141
新工科专业是培养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的新特点与新要求,阐述“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分别就新工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面临的挑战进行说明。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新工科专业“高等数学”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以及“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思路,以期培养出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并具备宽阔视野以及良好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张玲 《科技风》2022,(19):136-138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理工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由于高职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使得这门基础课的教学难度较大,在国家比较重视高职教学并强调新工科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比较重要的工作,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对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许江枫  白志民  周熠  闵鑫 《科技风》2023,(35):135-137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人才培养需要,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科学范式教育现状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业矿物与岩石”课程特点,对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及资源建设等课程要素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课程以新工科理念、教育心理学理念、课程思政协同为先行,优化课程内容,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实施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案,建设立体化“学材”资源,为高质量高等学校课程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洁  聂立波 《科技风》2022,(7):46-48
新工科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工科背景下,现有的培养模式难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的培养目标,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文章以湖南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分析目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生源质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导师制培养等方面探索其培养模式,期待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加快培养新兴领域高层次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薛淑敏 《科技风》2023,(7):116-118
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打破原有课程内容体系,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依托企业提供的教学平台及资源,进行一定的操作实践。结合新工科计算机专业发展方向,围绕“翻转”课程模式,构建一个前沿技术理论教学框架,促进产学研融合和提高“双创”教育质量,满足创新型社会对本专业学生的迫切需求,共享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和社会亟需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约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新工科背景下,其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程度,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在新工科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科技革命背景下提出的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追赶并引领世界工程教育的一项改革举措,其中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质量的要求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系统性地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含了各门学科的培养目的及有效的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只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目标才能通过这个桥梁来实现。首先课程建设可依托行业背景,增强理论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加强产学研建设平台;其次还应该开设人文、科技素养课程以引导科技服务于社会发展;最后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机制,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与反馈机制建设,以满足未来工程发展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土力学”课程的体系,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坚实的教学资源,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教学实践证明,本文提出并实施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出了土木工程行业所需具有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尝试,着重讨论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从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热点问题,该文解析了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义、新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作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创新多元协同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创业营造孵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的热点问题,该文解析了新工科建设的基本要义、新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作者结合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新工科专业教育;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生创新多元协同模式的发展;为学生创业营造孵化环境。  相似文献   

13.
模式识别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文章分析了模式识别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论性太强、“填鸭式”教学盛行、考核方式单一,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模式识别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模式识别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文章分析了模式识别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论性太强、“填鸭式”教学盛行、考核方式单一,提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模式识别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5.
张丽丽  林灵燕  张禹  张昊 《科教文汇》2023,(19):110-113
新工科是教育部提出的关于中国高等工科教育的新模式,旨在借助高等教育实现科技强国,推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热点,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实践,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文立足电子信息类专业,探索新工科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设路径,从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改革和探索。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谢国梁 《科技风》2023,(20):145-147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实现“三全育人”更好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地质”课程改革的目标。为了使土木工程类专业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对“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等新兴教学模式,添加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韩广  丰奇成 《科教文汇》2024,(2):99-102
在新工科背景下,浮选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浮选课程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主要讲授浮选的作用原理和工业应用,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矿物加工行业工作的创新型人才。该文针对教学内容多而泛、实践不足、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对浮选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旨在使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王驰  张雨豪  耿直 《科教文汇》2023,(24):118-121
随着新工科时代的到来,电工学课程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该文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电工学课程的交叉融合渗透,以智慧城市为例,阐述环境工程与电工学课程的内在联系。针对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设计,强化实践教学并引入新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探究式学习、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引入课堂等教学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这些教学手段将促进电工学教育的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环境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冯明  唐静  李俊杰 《科技风》2023,(7):104-106
在新工科的背景之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改革得到了不断的推进与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探索与实施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相符的电机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改革,是许多开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地方性高校所要共同面临的重要教改课题。电机学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涉及机、电、磁、热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和电气类其他课程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师生反映教和学的难度都比较大。为了改进传统课堂教学不足之处,我校电机学教学团队引入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在课堂上的实践和探索,验证了混合式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电机学的教学质量,为电机学混合式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工科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文章针对《通信电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